百家姓桑姓姓氏源流
桑姓是一個歷史悠久,姓源復雜的姓氏,歷史可以上溯至遠古少昊時代。目前桑姓人口列全國第二百八十六位。接下來由學習啦小編給大家?guī)戆偌倚丈P招帐显戳鳎M蠹蚁矚g!
桑姓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神農氏,出自炎帝之妻桑氏,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神農娶承桑氏,亦作桑水氏,其后有桑姓。”
相傳,神農氏娶了桑氏之女(桑水氏即聽訞)作為自己的妻子,他們的后代中即有人以桑為姓氏,稱桑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桑姓源流二
源于己姓,出自窮桑氏(金天氏)少昊的后代,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姓譜》、《萬姓統(tǒng)譜》等記載:“黃帝裔孫少昊窮桑氏之子孫以桑為氏。”
窮桑氏,即少昊,己姓,名摯,字青陽,號金天氏,是遠古時期東夷族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后人為了有別于太昊氏,故稱其為少昊、或少暭。因其在窮桑登上了帝位并都于窮桑,故又稱窮桑氏。
在少昊的后裔子孫中,又一部分族人以地名稱號作為姓氏,稱為窮桑氏,后來省文簡化為單姓桑氏、窮氏。
桑氏族人大多尊少昊為得姓始祖。
桑姓源流三
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公族公孫枝,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根據《姓苑》記載:“秦公孫枝,字子桑,其孫以王父字為氏。”
春秋時期秦國公族有叫公孫枝,在秦穆公執(zhí)政時期擔任秦國的大夫,他的最著名的貢獻,就是向秦穆公薦舉了原虞國的大夫虞奚。在公孫枝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子桑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桑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桑氏正宗。
桑姓源流四
源于姒姓,出自戰(zhàn)國時期古桑國,屬于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姓考》記載,春秋時期有個古桑國,亦稱桑干國(今山東陵縣),是依附于魯國的一個小諸侯國,國君為大禹的后裔子孫,史書甚少記載。
在戰(zhàn)國后期的周郝王十年(前305年),桑君起而反抗秦國統(tǒng)治,因此被秦昭襄王破國,桑君被誅。在桑國滅亡后,其王族子孫以及國人中有以國名為姓氏者,稱桑氏,世代相傳至今。
桑姓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桑果爾氏,亦稱索羅噶爾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qū))。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olongar Hala。清朝中葉以后,蒙古族、滿族桑果爾氏多冠漢姓為桑氏、索氏、羅氏、爾氏等。
桑姓源流六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烏庫理氏,亦稱烏色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烏古倫部,滿語為Ukuri Hala,漢義“細鱗鯪魚”,世居黑龍江兩岸,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漢姓為桑氏、商氏、劉氏、烏氏、李氏、訥氏等。
?、?滿族夸爾達氏,亦稱夸爾那氏、夸哈那氏,滿語為Kuwarda Hala,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所冠漢姓即為桑氏。
?、?滿族薩瑪爾吉氏,亦稱薩馬爾基氏,滿語為Samargi Hala,世居虎爾哈布爾哈村(今黑龍江牡丹江流域)、索倫(今黑龍江嫩江市以西廣大地區(qū))、松花江等地,后多冠漢姓為桑氏。
?、?滿族塞楞吉氏,亦稱薩基氏,滿語為Sailgi Hala,世居塞楞吉石赫寨(今黑龍江下游右岸),所冠漢姓即為桑氏。
?、?滿族商佳氏,亦稱尚佳氏,滿語為Sa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后融入鮮卑族,后逐漸演化為海西女真,世居鄂和(今內蒙古莫力達瓦旗額爾河流域),后多冠漢姓為桑氏、商氏等。
桑姓源流七
源于彝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彝族桑氏,源出古老的食桑氏部落,就是在史籍《山海經·海經·大荒南經》中記載的“蜮山者,有蜮民之國,桑姓,食黍,射蜮是食。有人方扜弓射黃蛇,名曰蜮人。”
“蜮”,就是傳說中的“含沙射影”,“蜮人”,就是指“南蠻彝”;而“桑姓”在史籍《御覽·南蠻六》中注釋為“食桑”,實際上就是古代彝族的先民之一,統(tǒng)稱食桑氏,早年分布在蜮山(今湖北宜都宋山)。在明朝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中,該部落頭人流改為漢姓桑氏,其后裔子孫及其部分族人隨稱桑氏,世代相傳至今。
桑姓遷徙分布
歷史上桑姓的遷徙與分布
宋朝時,桑姓大約有4萬5干人,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陜西、山東、河北、河南、湖北、江蘇等地。陜西為桑姓第一大省,約占全國桑姓總人口的43%。明朝時,桑姓人口急劇減少,大約有1萬4干人,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蘇、河南、浙江、河北、安徽、山西,這六省大約占桑姓總人口的93%。江蘇為桑姓第一大省,約占全國桑姓總人口的43%。
桑姓當代桑姓的分布與圖譜
當代桑姓的人口大約有26萬,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21%,排在第二百五十九位大姓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桑姓人口的增加率呈V形的態(tài)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湖北、黑龍江、安徽、江蘇、山西、山東、河北,這八省大約占桑姓總人口的64%。河南為當代桑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桑姓總人口的20%。桑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河南、山東大部、江蘇北部、安徽西部和北部、江西北部、鄂陜大部、重慶北部、四川中部、甘肅東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和東北、遼吉大部、黑龍江、內蒙古東北、新疆西北,云南西南,桑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有的達到0.2%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4.9%,居住了大約62%的桑姓人群。在蘇皖贛中部、湖北北部、川渝大部、云南中部、貴州西南和北端、甘肅東南和中部、寧夏大部、內蒙古中部、陜晉北部、冀京大部、天津、山東北端、遼寧東北、吉林東南,桑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4%一0.06%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7.2%,居住了大約22%的桑姓人群。
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泉源鄉(xiāng)桑寨,始于南宋末年。有桑姓300多人,被奉為山東東部、南部及江蘇東部、北部桑姓的發(fā)源地。據郯城縣志記載,南宋末,桑姓來此立村,得名桑寨。
桑姓郡望堂號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qū)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qū),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后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黎陽郡:西漢高祖年間設黎陽縣,屬冀州魏郡,這是浚縣設縣之始,治所在大伾山東北。王莽時改名黎蒸,東漢恢復黎陽縣名。東晉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晉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屬黎陽郡,黎陽縣屬汲郡。北魏孝昌年間(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魏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間置黎州,轄黎陽郡。北齊廢黎州,北周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復置黎州,轄黎陽郡。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陽郡并廢,黎陽縣屬衛(wèi)州。隋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轄黎陽縣。隋大業(yè)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廢黎州,黎陽縣屬汲郡。唐朝武德二年(乙卯,公元619年)置黎州總管府,轄殷、衛(wèi)、澶、洹四州。唐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總管府,黎州屬相州都督府。唐貞觀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廢黎州,黎陽縣屬衛(wèi)州。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軍,治所在今大伾山與紫金山之間,轄黎陽縣。宋天圣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軍,治所遷至浮丘山西。宋熙寧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 廢軍,黎陽縣屬衛(wèi)州。宋元佑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復置通利軍,轄黎陽縣。宋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軍升為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巔,轄黎陽縣。金國皇統(tǒng)八年(戊子,公元1148年)改浚州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卯,公元1151年)復名浚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農歷4月,降州為縣,始稱??h,治所遷至浮丘山東北平坡。清朝順治元年(甲申,)??h屬大名府,清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屬衛(wèi)輝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廢府設道,??h屬河北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改行署。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屬第十三行署。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浚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屬冀魯豫邊區(qū)行署。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國??h政府改屬第四行署。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h全境解放。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共浚縣民主政府改為??h人民政府,屬平原省安陽專區(qū)。1952年11月15日撤銷平原省。12月1日,??h改屬河南省安陽專署。1958年4月18日,撤銷安陽專區(qū),??h劃歸新鄉(xiāng)專區(qū)。1961年12月19日,恢復安陽專屬,??h歸安陽專署。1970年安陽專區(qū)改為安陽地區(qū)。1983年 10月撤銷安陽地區(qū),改設安陽、濮陽兩個市???h屬安陽市。1986年1月18日,國務院批準將浚縣劃歸鶴壁市。1986年,浚縣轄十鄉(xiāng)一鎮(zhèn),即城關鄉(xiāng)、善堂鄉(xiāng)、王莊鄉(xiāng)、屯子鄉(xiāng)、白寺鄉(xiāng)、鉅橋鄉(xiāng)、大賚店鄉(xiāng)、衛(wèi)賢鄉(xiāng)、小河鄉(xiāng)、新鎮(zhèn)鄉(xiāng)和城關鎮(zhèn)。1992年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廳批復,撤銷善堂鄉(xiāng)、大賚店鄉(xiāng),設立善堂鎮(zhèn)、大賚店鎮(zhèn),實行鎮(zhèn)管村體制,原轄行政區(qū)域不變。1995年6月12日,省民政廳批復,同意撤銷新鎮(zhèn)鄉(xiāng)、小河鄉(xiāng),設立新鎮(zhèn)鎮(zhèn)、小河鎮(zhèn)。1997年7月15日,省政府批準,將??h大賚店鎮(zhèn)劃入鶴壁市郊區(qū)。1997年12月29日,屯子鄉(xiāng)撤鄉(xiāng)建鎮(zhèn)。1998年10月8日,鉅橋鄉(xiāng)撤鄉(xiāng)建鎮(zhèn)。2000年末,??h轄六鎮(zhèn)四鄉(xiāng),即城關鎮(zhèn)、善堂鎮(zhèn)、屯子鎮(zhèn)、鉅橋鎮(zhèn)、新鎮(zhèn)鎮(zhèn)、小河鎮(zhèn)和城關鄉(xiāng)、王莊鄉(xiāng)、白寺鄉(xiāng)、衛(wèi)賢鄉(xiāng)。
桑姓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黎陽堂:以望立堂。
淮翼堂:明朝的時候,桑世杰被封為秦淮翼元帥,連克鎮(zhèn)江以東諸州縣,判行為樞密院事。
樞密堂:同淮翼堂。
永順堂:道光進士桑春榮一支。
鐵硯堂:鐵硯堂、穿硯堂、磨硯堂均屬于一支,都是奉桑維翰為先祖,取桑維翰“鐵硯磨穿”、立志不移的典故。
典源:《新五代史》卷二十九〈晉臣傳·桑維翰〉
桑維翰字國僑,河南人也。為人丑怪,身短而面長,常臨鑒以自奇曰:「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箍挥兄居诠o。初舉進士,主司惡其姓,以「?!埂竼省雇?。人有勸其不必舉進士,可以從佗求仕者,維翰慨然,乃著日出扶桑賦以見志。又鑄鐵硯以示人曰:「硯弊則改而佗仕?!棺湟赃M士及第。晉高祖辟為河陽節(jié)度掌書記,其后常以自從。
釋義:五代時期,桑維翰一心想考取進士,第一次因主考官迷信,桑與喪同音而沒錄取,第二次他寫《日出扶桑賦》大贊扶桑,結果還沒錄取。朋友勸他想別的法子做官,他定制一塊鐵硯,說只有磨穿它后才會想別的辦法去做官。最終還是考取了進士。后遂以“鐵硯磨穿”等形容立志不移,持久不懈。
四知堂:資料有待補充。
啟后堂:資料有待補充。
一本堂:資料有待補充。
猜你喜歡:
3.哪些姓氏五行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