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姓的來源介紹
康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88位,距今約3000年歷史。部分康姓最早發(fā)源于衛(wèi)國,國都朝歌,有源于姬姓、以國為氏、改姓等來源之說,康氏族人大多尊奉康叔為得姓始祖。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康姓的來源介紹,希望你喜歡。
康姓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謚號為氏。據(jù)《元和姓纂》及《姓苑》所載,周朝初年,文王第七子康叔,受封于衛(wèi)國,其后以祖之謚(生謚,即生前就有的謚號)「康」為氏。二﹕以國為氏。出自西域康居國(約在今巴爾喀什湖與咸海之間)的使者,以及從康居來中國者,有的就以「康」為氏.如漢代的康孟詳。
三「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時代康國(在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一帶)人來中國者,有的以“康”為氏,如唐代有康謙。
四﹕宋代為避宋太祖趙匡胤的名諱,匡氏改為慷氏。
得姓始祖
據(jù)《元和姓纂》和《姓苑》等書記載,漢族的康姓,出現(xiàn)于距今大約3000多年以前,他們的始祖康叔??凳鍨橹芪渫跎俚?,初被封于康(今河南省禹縣),故稱康叔。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繼位,由周公旦輔政,這引起武王胞弟管叔、蔡叔、霍叔的不服,殷紂的后裔武庚便聯(lián)合他們以及夷族反叛。周公平叛后,把原來商都周圍地區(qū)和殷民七族分封給康叔統(tǒng)治,康叔在封地建立衛(wèi)國,管理那里的殷室遺民,將衛(wèi)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對穩(wěn)固周王朝統(tǒng)治起到很大作用。康叔死后,謚號為“康”,即“使民安樂”之意。康叔后人以其功績、聲譽為榮,取其謚號為氏,稱康姓,康叔自然成為康姓得姓始祖。
康姓歷史變遷
康姓最早發(fā)源于衛(wèi)國,國都朝歌(今河南淇縣),衛(wèi)國第一代國君衛(wèi)康叔逝世后謚號“康”,其后裔有以謚號為姓。衛(wèi)國所轄范圍:今河南東部、山東西部、河北西南部一帶??敌赵缙诓ミw緣于衛(wèi)都的遷移,范圍止于河南北部。秦時,康姓主要徙陜西、山東二地,故早期康姓在此二地繁衍旺盛,遂有京兆、東平兩大郡望。魏晉南北朝時期,甘肅康姓為避戰(zhàn)亂,徙藍田(今陜西省藍田西灞河西岸),后漸向東南遷移。史載,南朝宋時,設華山郡藍田縣,用以安置康穆(初仕后秦河南尹,后舉族眾三千余人遷湖北省襄陽之峴南)族人,并任命穆為秦、梁二州刺史,其子孫亦多仕宦,康穆一支遂枝繁葉茂,人丁興旺。唐代,有寧夏靈武人康植之孫康日知被封會稽王,其子志睦因功封會稽郡公,后世子孫繁衍昌盛,發(fā)展成望族,其家族所在地浙江紹興則為南方各地康姓遷徙之主源。宋代,因避帝諱而改姓的匡姓,成為康姓新的支脈。另有洛陽康再遇位居開國功臣之列,遂加官進爵,門庭榮耀,顯達當朝。北宋末年到元朝建立期間,改朝換代頻繁,北方多動蕩,故有康姓徙遷南方安居樂業(yè)。明代,康姓作為大槐樹移民姓氏之一,分徙于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其中山東、福建、廣東大部分是康子元的后裔!從清代開始,閩、粵康姓陸續(xù)有人遷至臺灣,后又有移居海外者。康姓尤以安徽、四川、甘肅、山東、陜西等省居多,這五省的康姓約占全國漢族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敌帐钱斀裰袊帐吓判械谄呤逦坏拇笮眨丝谳^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23%。
康姓姓氏文化
郡望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qū)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qū)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于長安,轄區(qū)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后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qū),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qū)。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tǒng)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余縣。唐朝以后,長安城不復為都,發(fā)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陜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qū)。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東平郡:西漢宣帝甘露二年(己巳,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為東平國。南朝宋改為郡,治所在無鹽(今山東東平)。轄七縣,包括今山東濟寧、東平、汶上、梁山、泰安等地。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廢黜。北宋朝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以鄆州為東平府,治所在須城(今山東東平)。明、清兩朝為州。民國時期廢州改為縣。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會稽郡受督于揚州刺史部,時領二十六縣,在今浙江省境內有十八縣。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浙江紹興),有浙閩之地。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江蘇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份(僅天目山、淳安縣西部小部分地區(qū)除外)、安徽省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帶及福建全省。三國時期孫吳國分設臨海(今浙江臺州)等郡后,其轄境縮小。西晉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會稽地封驃騎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為越州,后又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清朝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陰縣(今浙江紹興)。民國時期合會稽、山陰二縣為紹興縣。今為浙江省紹興市。
華山郡:西魏時期設置華州,治所在今湖北省宜城縣,轄境歷代屢有變遷,治所在今華縣(曾名華山、鄭縣)。清朝時期不轄縣。民國時期改為華縣。
江夏郡:西漢高祖時設置,治所在安陸(今湖北云夢),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安陸市、鐘祥縣、潛江市、鈣陽縣東部,以及河南光山縣、新縣西部、信陽市東部、淮河南部一帶地區(qū)。三國時期的曹魏、孫吳各置江夏郡:吳國孫權在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分江夏、豫章、廬陵三地設江夏郡,治所在武昌(今湖北鄂城),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武漢市至江西省九江市一帶地區(qū);曹魏的江夏郡治所在上昶(今云夢西南)。西晉滅吳后,還治舊地,改為武昌郡。南北朝時期宋國移治到夏口(今湖北武昌),轄區(qū)縮為今武漢及其附近一帶。隋、唐兩朝的江夏郡即鄂州。
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
華山堂:以望立堂。
東平堂:以望立堂。
江夏堂:以望立堂。
會稽堂:以望立堂。唐朝時有康志睦,身材魁梧,善于騎馬射箭,官大。后來討平張韶,升平盧節(jié)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亂,加檢校尚書右仆射,封為會稽郡公??凳弦蛞詴鼮樘?。
三省堂:江蘇李堡、沿南、栟茶康氏。
康姓家族名人
康海:明代文學家。字德涵(1475-1540),號對山、滸西山人、沜東漁夫。陜西省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狀元,任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等。所作雜劇、散曲、詩文集多種。作品主要有雜劇《中山狼》、散曲集《沜東樂府》、詩文集《對山集》等。
康大和:公元(1507-1577),字原中,明正德二年(1507)出生于莆田崇福里礪山村(今莆田秀嶼區(qū)月塘鄉(xiāng)前康村)。康大和于嘉靖十四年(1534)朝廷秋闈,入京應試,得中二甲進士,嘉靖三十二年(1553)遷升侍講學士,嘉靖四十年(1561),晉升南京工部尚書。明朝皇帝稱贊大和為“一代儒宗”。他是嘉靖、隆慶、永樂三朝元老,學問淵博,治學嚴謹,他為官清正、勤政愛民,為人“樸實敦厚,不事表舉”。
康有為:廣東省南海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1895年聯(lián)合會試舉人上書朝廷,“公車上書”,要求變法,后依靠光緒帝發(fā)動“戊戌變法”,遭慈禧鎮(zhèn)壓。逃亡日本。民國6年(1917年)7月和張勛擁清朝廢帝溥儀復辟,十二天后失敗。著作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孟子微》、《春秋筆修大義微言考》、《孟了微》、《春秋筆修大義微言考》、《大同書》、《中庸注》等,頗受近代學術界的重視。其中的《少年中國說》入選中學生語文課本。
康廣仁:號右博,又號大中,廣東省南海人,系康有為幼弟,曾創(chuàng)《知新報》,辦大同譯書局,發(fā)起不纏足會。清末維新變法人士。1897年在澳門主持《知新報》,后又經理上海不纏足會艾書、大同譯書局。1898年,在京協(xié)助康有為草擬新政奏稿及聯(lián)絡事宜。戊戌政變時遇難。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泰:三國時東吳人,曾和朱應出使扶南等國,途中經歷和傳聞一百多個國家,為中國早期遠行海外的旅行家之一,著有《吳時外國傳》。
康濤: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畫家,工山水花卉,亦善書。
康子元:字右昌,號毓奇。唐開元四年(731)丙辰年科進士,唐代經學大師,會稽(今屬浙江省紹興)人,官至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宗正太卿。
康廣仁:號右博,又號大中,廣東省南海人,系康有為幼弟,曾創(chuàng)《知新報》,辦大同譯書局,發(fā)起不纏足會。清末維新變法人士。
康志強:(1912-1986),江西省興國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康姓的來源介紹相關文章:
1.康姓女孩起名方法
3.安祿山之死的真相
5.洪拳的代表性人物
康姓的來源介紹
上一篇:齊姓的來源介紹
下一篇:伍姓的來源介紹_伍姓怎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