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聲鶴唳的典故
風聲鶴唳,唳:鳥鳴,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的樣子。接下來由學習啦小編給大家?guī)盹L聲鶴唳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歡!
風聲鶴唳的典故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組織90萬大軍,南下攻打東晉。東晉王朝派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帶領8萬精兵迎戰(zhàn)。
苻堅認為自己兵多將廣,有足夠的把握戰(zhàn)勝晉軍。他把兵力集結在壽陽(今安徽壽縣)東的淝水邊,等后續(xù)大軍到齊,再向晉軍發(fā)動進攻。
為了以少勝多,謝玄施出計謀,派使者到秦營,向秦軍的前鋒建議道:“貴軍在淝水邊安營扎寨,顯然是為了持久作戰(zhàn),而不是速戰(zhàn)速決。如果貴軍稍向后退,讓我軍渡過淝水決戰(zhàn),不是更好嗎?”秦軍內(nèi)部討論時,眾將領都認為,堅守淝水,晉軍不能過河。待后續(xù)大軍抵達,即可徹底擊潰晉軍。因此不能接受晉軍的建議。
但是,苻堅求勝心切,不同意眾將領的意見,說:“我軍只要稍稍后退,等晉軍一半過河,一半還在渡河時,用精銳的騎兵沖殺上去,我軍肯定能大獲全勝!”
于是,秦軍決定后退。苻堅沒有料到,秦軍是臨時拼湊起來的,指揮不統(tǒng)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為前方打了敗仗,慌忙向后潰逃。謝玄見敵軍漬退,指揮部下快速渡河殺敵。秦軍在潰退途中,丟棄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亂,自相踐踏而死的不計其數(shù)。那些僥幸逃脫晉軍追擊的士兵,一路上聽到呼呼的風聲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晉軍又追來了,于是不顧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這樣,晉軍取得了“淝水之戰(zhàn)”的重大勝利。
風聲鶴唳解析
[釋義] 唳:鶴鳴聲。風吹的響聲和仙鶴的叫聲。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擾。
[語出] 唐·房玄齡等《晉書·謝玄傳》:“余眾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正音] 唳;不能讀作“lèi”。
[辨形] 唳;不能寫作“戾”。
[近義] 草木皆兵
[反義] 風平浪靜
[用法] 多用于戰(zhàn)敗者和畏敵者;也用于其他一有動靜非常恐懼的神經(jīng)過敏者。一般作謂語、定語、補語。
[結構] 聯(lián)合式。
[辨析] ~和“草木皆兵”都可形容內(nèi)心恐懼;疑神疑鬼。??赏ㄓ没蜻B用。但當強調(diào)一聽到聲音就驚恐萬狀時;用~;當強調(diào)看到草木就恐懼萬分時;宜用“草木皆兵”。
[例句] 這些罪犯從獄中逃出后;~;草木皆兵;每天都心驚膽戰(zhàn)地過日子。
[英譯] apprehend danger in every sound
風聲鶴唳造句
一、雖然敵人感到風聲鶴唳,但仍然困獸猶斗,尚有一些戰(zhàn)斗力。
二、敵軍將領告訴士兵,不要感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哪怕正的有危險,也要撐得住氣。
三、罪犯一夜奔逃,一有風吹草動、風聲鶴唳,就嚇得躲起來。
四、敵軍被圍困在山頂上,一有風吹草動,就感到風聲鶴唳,亂作一團。
五、在我軍圍追堵截下,這群匪徒如今已是草木皆兵,風聲鶴唳,惶惶不可終日了。
六、狼狽逃竄的匪徒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嚇得魂不附體。
七、在前有圍堵,后有追兵的情況下,敵人隨時感到風聲鶴唳,早就嚇破了膽。
八、所有這些已經(jīng)使我們對未來供應預測變得風聲鶴唳。
九、逃亡的日子怎么形容?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最貼切。
十、狽逃竄的匪徒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嚇得魂不附體。
十一、急著逃竄的歹徒一夜風聲鶴唳,追捕的警察嚇破了膽,生怕不小心被抓住。
十二、在我軍多次圍剿下,這股土匪已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惶惶不可終日了。
十三、月黑風高,守軍在荒野中感受到風聲鶴唳的滋味。
十四、八路軍在夜里到處襲擾日本鬼子,讓敵人隨時都感到風聲鶴唳。
十五、這一路奔逃下來,風聲鶴唳,人人驚惶。
十六、夜里的襲擾戰(zhàn)讓鬼子隨處感到風聲鶴唳,嚇破了膽,飽受著煎熬。
十七、戰(zhàn)爭中逃難的人們隨處感到風聲鶴唳、人人自危,根本靜不下心來休息。
十八、抗日戰(zhàn)爭時期,神出鬼沒的游擊隊員們讓日本鬼子感到風聲鶴唳。
十九、半夜風聲鶴唳,敵人被嚇得四處逃散,結果是虛驚一場。
二十、敵人如驚弓之鳥,白天夜里都覺得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一步也不敢離天炮樓。
二十一、犯了罪的人對每一個聲音都感到風聲鶴唳。
二十二、這些罪犯從獄中逃出后,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每天都心驚膽戰(zhàn)地過日子。
二十三、遇到事情得冷靜,大家風聲鶴唳嚇成這樣有啥用?
猜你喜歡:
2.風聲鶴唳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