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齊的故事講了什么
伯夷叔齊的故事發(fā)生于商周時期,被儒學尊為典范,史記匠才司馬遷將其典故載入列傳之首,流傳至今。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伯夷叔齊的故事講了什么,希望大家喜歡!
伯夷叔齊故事介紹
伯夷、叔齊本為商代貴族孤竹君之子,孤竹君臨死意欲將君位傳于次子叔齊,但叔齊嚴守禮教,認為長子不繼承君位,反倒讓自己繼承,是不仁不義之舉,誓死推脫。而伯夷認為弟弟叔齊賢于自己,要讓位給叔齊,叔齊堅決不肯接受,于是兩兄弟一起隱居。
正因為如此,幾百年后的孔子才把二人作為“賢”的代表。當武王興仁義之師伐紂時,二人卻出來阻止武王滅商。后來又以遺臣自居,不食周朝之粟而餓死首陽山上。自古多說二人高義,但漢代東方朔卻說二人愚夫。而且頗有道理。二人“不食周粟”是“賢”還是“愚”,其實都有道理。歷史是統(tǒng)治階級編寫的,特別是中國歷史向來是官方編寫的,目的是為了鞏固現(xiàn)在的統(tǒng)治。需要社會安定時,就贊揚伯夷叔齊這樣“賢者”,需要改革時就批判這些“頑固派”。其實都是當時歷史條件的需要。
伯夷叔齊是商末周初人,商朝是中國鬼神論的頂峰時期,一切事情都要問卜后才執(zhí)行。商王更被看作是上天的代表,他的統(tǒng)治是上天的意志,商王“賢”與“不賢”有上天判斷,凡人是不能反抗的。所以放在這樣的歷史局限下,伯夷和叔齊的作為就不難理解了。
伯夷叔齊為何會被司馬遷稱頌
太史公司馬遷把伯夷叔齊放在列傳之首,足見司馬遷對伯夷叔齊的褒獎之意之高。眾所周知,《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被載入《史記》的人都是代表著當世時代特征的領(lǐng)袖人物,具有其獨有的精神高度與特點,而伯夷叔齊的身份僅為商朝的貴族,便享有如此殊榮,細細想來,伯夷叔齊為什么被司馬遷稱頌足以思考一番。
《史記》記述:伯夷、叔齊是殷末周初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國王生前指定小兒子叔齊繼位。他死后,叔齊卻要把王位讓給長兄伯夷。伯夷認為君命不可違,要尊重父親的決定,因此拒絕就位,并出逃外國。叔齊則認為伯夷賢德,治理國家最合適,又符合長幼尊卑秩序,便執(zhí)意離開孤竹國,追隨兄長伯夷而去。
之后又發(fā)生了武王攻伐商紂王一事,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伯夷、叔齊聽說現(xiàn)在是周朝的天下,他們都變成了周的子民,兄弟倆無法接受這種歷史的必然更替。他們認為做弒君奪位的武王之臣民是可恥的,對商紂王是不忠不義的,因此逃到首陽山上采薇菜為生,堅決不食周粟。
以上兩件事跡表明了伯夷叔齊是維護封建社會規(guī)章制度的守門人,從他們身上所散發(fā)的正是維護封建大廈最為有用的思想禁錮,有利于教育臣民,恪守君臣父子之道,嚴格遵守社會統(tǒng)治秩序,保證統(tǒng)治者牢牢把握政權(quán)。如果都像伯夷、叔齊那樣謙虛讓位,與世無爭,逃離塵世,爭霸權(quán)而發(fā)生的子弒父、臣弒君的流血事件也會大量減少了,如此一來,伯夷叔齊為什么被司馬遷稱頌這一疑問,就順理成章了。
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
伯夷叔齊是商末周初人,商朝是中國鬼神論的頂峰時期,一切事情都要問卜后才作。在已天為大的原始社會,君王意識更是根深蒂固,因而周國舉兵討伐商朝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的行徑,伯夷叔齊因此對此事件極為抨擊。
當武王興仁義之師伐紂時,二人卻出來阻止武王滅商。周國最終攻克商朝,建立周朝。悲憤之下,伯夷叔齊以遺臣自居,拒絕與周人來往,不食用周國土地上種植出來的食糧,二人隱居于首陽山,終日采集微草過日,不多時日,便因營養(yǎng)不足而去世,流傳至今的史料記載中明確指出伯夷叔齊餓死的地方在首陽山。
在商周時期,商王被看作是上天的代表,他的統(tǒng)治是上天的意志,商王“賢”與“不賢”有上天判斷,凡人是不能反抗的。所以放在這樣的歷史局限下,伯夷和叔齊的作為就不難理解了。而且在儒學影響的中國古代思想中,伯夷叔齊的典故是被眾多文人學士推崇的,甚至在帝王將相階層中也是經(jīng)典之學,在這其中被賦予了更多封建思想,有利于統(tǒng)治階級強化集權(quán)力量。
但若放置現(xiàn)今,如此固執(zhí)己見、恪守陳規(guī)的做法,委實不符合歷史進程中優(yōu)勝略汰的步履,這樣看兩個人的眼光的確保守了一些,算是不識時務。
猜你喜歡:
3.各自為政典故
5.中國周朝歷史簡介
伯夷叔齊的故事講了什么
上一篇:齊桓公稱霸的故事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