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戰(zhàn)役的計劃是什么
德國陸軍參謀總部在希特勒的一再催促下,制定出了一個代號為黃色方案的西線作戰(zhàn)計劃。 此計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德軍進攻法國的施里芬計劃相似,即把德軍主力放在右翼,通過比利時去進攻法國。但是A集團軍群參謀長埃里?!ゑT·曼施坦因則并不完全贊同此計劃。
希特勒本人也不喜歡這個計劃。曼施坦因通過集團軍群司令馮·龍德施泰特向陸軍總部提出了他的的戰(zhàn)略構想:德軍進攻的主要矛頭應放在左翼,而不是在右翼。以強大的裝甲部隊,將擔任主要突擊力量的裝甲集群巧妙通過地勢險峻、被普遍認為裝甲部隊無法行軍的阿登山區(qū),從而繞過重兵防守的“馬奇諾防線”,直插盟軍防守薄弱地帶。這是攻其不備、出奇制勝攻入法國的一條捷徑,可切斷南北盟軍之間的聯(lián)系,分割合圍英法盟軍,迅速滅亡法國。但是德國陸軍總司令瓦爾特·馮·布勞希奇拒絕將曼施坦因的計劃轉呈希特勒。
1940年1月10日,一名攜帶黃色方案的德國空軍軍官因座機迷航在比利時迫降,由于無法把這一重要文件全部燒毀,致使一部分落入英、法手中。于是曼施坦因再次向陸軍總部提出他的觀念,這使勃勞希契非常厭惡,把他調(diào)任第38步兵軍軍長。但曼施坦因乘希特勒接見各新任軍長之機,將他的見解直接向希特勒作了陳述。希特勒對曼施坦因的陳述,“簡直像精靈似的理解非??臁保⒈硎舅麄€人完全同意曼施坦因的見解。第二天,希特勒便召見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和總參謀長哈爾德,命令他們以曼施坦因的建議為基礎,立即制定出一個新的作戰(zhàn)計劃來。雖然布勞希奇和哈爾德強烈反對曼施坦因的建議,認為其所謂的秘密通過,實在是一種瘋狂的假設,它將使德國裝甲部隊的精華面臨法軍側翼攻擊,并可能導致全軍覆沒。但在希特勒的壓力下,兩位陸軍首腦屈服了。于是,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奉命根據(jù)曼施泰因的建議重新制定作戰(zhàn)計劃。1940年2月22日,希特勒批準了與曼施坦因設想大致相同的新作戰(zhàn)計劃。德軍參謀部將這一計劃取代號為揮鐮行動。據(jù)當時任第19裝甲軍軍長的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說,除了希特勒、曼施坦因和他本人以外,幾乎再沒有任何人對這個計劃是具有信心的。
1940年1月10日,1架德軍梅塞施米特Bf109飛機被迫降在比利時馬斯特里赫特北面的馬斯梅赫倫(所謂的“梅赫倫事件”)。
機上的乘客是德國空軍的要員赫爾穆·賴因貝格爾,他攜帶一本最新版本的“黃色方案第2號方案”。賴因貝格爾無法銷毀文件,該文件很快便落入比利時的情報機構手中。經(jīng)常有人認為這一事件是德軍計劃進行重大修改的原因,但是這是不正確的;其實軍事行動在1月30日被重新修訂為“黃色方案第3號方案”,基本上符合先前的版本。1月27日,曼施坦因被解除A集團軍總參謀長的職務,并調(diào)任在普魯士的軍級司令,于2月9日在斯德丁開始他的指揮工作。這一舉動是哈爾德為了消除曼施坦因的影響而作出的。曼施坦因憤怒的下屬把他的方案提出以引起希特勒的注意,希特勒在2月2日獲得了方案。曼施坦因被邀請于2月17日在柏林向元首個人解釋他的建議。希特勒對該計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天,他下令按照馮·曼施坦因的構想改變計劃。這些構想吸引希特勒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它們提出了一些能達至獲得真正廉價勝利的希望。
希特勒令弗朗茨·哈爾德再次更改計劃,馮·曼施坦因沒有進一步介入。哈爾德同意將主力,即所謂“戰(zhàn)術突破力量”向南轉移。馮·曼施坦因的計劃沒有多大憑借(從一個防御性的角度來看),因為阿登地區(qū)密林遍布,而且只有惡劣的道路系統(tǒng),它們作為入侵道路是不可靠的。但因此一定含有出奇制勝的元素,這對盟國回應最初設想的計劃將是至關重要的,即法國和英國的主要精銳部隊向北前進保衛(wèi)比利時。為了有助于確保這種情況下,德國B集團軍將攻擊比利時和荷蘭,給人的印象是他們是德軍的主力,以吸引盟軍東移進入預定之包圍圈和牽制它們在這里。要做到這一點,現(xiàn)有10個裝甲師中的3個仍被分配給B集團軍。但是,哈爾德無意偏離既定的原則,讓A集團軍的7個裝甲師作一次獨立的戰(zhàn)略穿插。這讓古德里安憤怒的是,這一點最初在新的計劃里被完全刪去。“黃色方案第4號方案”在2月24日發(fā)出。默茲河在色當?shù)亩珊狱c應該是在入侵第8天被步兵師攻占。直到經(jīng)過多次辯論后,才改為讓裝甲師的摩托化步兵團在入侵后第4天于此建立橋頭堡。突破和向英吉利海峽前進只能在第9天開始,中間5天的停留時間是為了讓足夠數(shù)量的步兵師可以追上與裝甲部隊建立一條連續(xù)的戰(zhàn)線。
即使適應更多的常規(guī)方法,新戰(zhàn)略還是引發(fā)了多數(shù)德軍將領的抗議。他們認為如此集中力量在同一個位置上是不負責任的,穿插部隊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補給供應,而這些本已不足的補給路線更很容易被法軍切斷。如果盟軍的反應也并不如德軍的預期,該攻勢最終可能造成災難。不過他們的反對意見被無視了。哈爾德認為,由于德軍的戰(zhàn)略地位似乎毫無希望的,無論如何,即使是輕微的機會以取得決定性勝利也比完全不行動而戰(zhàn)敗為佳。適應性的變化還暗示,它會令盟軍更容易些逃往南部。哈爾德指出,如果這樣,德軍的勝利會更輕松,因為這將是對已放棄低地國家協(xié)約國(是1940年英法聯(lián)盟的俗稱)在聲譽上一個巨大的打擊。此外,德軍的戰(zhàn)斗力將仍保持不變,將可以執(zhí)行“紅色方案”,之后全力進攻法國。然而,這方面的決定將不得不推遲到成功地完成“黃色方案”后才作出。事實上,德軍的詳細實施計劃只包括頭9天的行動;有固定的時間表以確定了前進的通道。按照傳統(tǒng)的“任務指揮”,這依賴戰(zhàn)地指揮官的判斷和行動。這種不確定性對事件的實際過程會產(chǎn)生巨大影響。
1940年4月,出于戰(zhàn)略原因,德軍實施威瑟演習作戰(zhàn),攻擊中立國家丹麥和挪威。英軍、法軍和自由波蘭軍實施行動作為回應以支持挪威人。
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英國遠征軍共有135個師(其中法軍和英軍共有103個師,編成3個集團軍群)、3469輛坦克、2000架飛機,并可利用英倫三島1000多架飛機支援戰(zhàn)斗,在兵力上與德軍相當。然而,英法長期推行綏靖政策,備戰(zhàn)不力。盟軍最高統(tǒng)帥部制定的代號為D的作戰(zhàn)計劃保守失算,該計劃重點是防御德軍向比利時實施主要突擊,把比利時作為雙方廝殺的主戰(zhàn)場。根據(jù)D計劃,盟軍把主力部署在法比邊界北端和法國北部各省,如果德軍向比利時實施主要突擊,則五國盟軍協(xié)同作戰(zhàn)擋住德軍進攻;其他部隊的大部分部署在南部的馬奇諾防線上,如德軍向馬奇諾防線實施正面進攻,則依托堅固的工事進行抵御;而在中段則自恃有阿登山區(qū)天險和馬斯河,只留了戰(zhàn)斗力較弱的部隊駐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