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果親王允禮生平簡介
愛新覺羅·胤禮(1697年—1738年),清康熙帝第十七子,雍正帝異母弟,母純裕勤妃。雍正帝認為他實心報國,操守清廉,于雍正六年進親王,七年管工部事,八年總理戶部三庫,十一年管戶部。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朝果親王允禮生平簡介,希望大家喜歡!
允禮生平簡介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三月初二日寅時生,母純裕勤妃。其初行次為第二十七。旗籍正紅旗。
胤禮九歲以后常隨康熙帝出塞外,雍正元年被封為果郡王,管理藩院事。雍正帝認為他實心報國,操守清廉,于雍正六年進親王,七年管工部事,八年總理戶部三庫,十一年管戶部;十二年赴泰寧送__喇嘛回西藏,順路問視各省駐防及綠營兵;十三年還京師,辦理苗疆事務(wù)。雍正帝臨終時,命允禮輔政。乾隆即位,允禮任總理事務(wù),管刑部。他秉性忠直,深受乾隆帝賞識;他身體較弱,雍正年間雍正帝命其在私邸中辦事,隔幾天進宮一次即可,這在當(dāng)時是一種不同尋常的特殊照顧。乾隆元年因事罷雙俸,三年二月薨。乾隆帝萬分悲痛,親臨其喪。二月初九日,乾隆令給允禮加祭一次,謚曰“毅”。因允禮無子,故以雍正帝第六子弘曕為繼子。胤禮(允禮)在康熙帝諸多皇子中,算是下場較好的一個。
胤禮胤祥是政敵
胤禮是康熙帝的第十七個兒子,胤祥是康熙帝的第十三個兒子。很多人對于胤禮和胤祥之間的關(guān)系都很疑惑,這兩人到底是不是政敵呢?
在康熙帝晚年的時候,各皇子為了爭奪皇位,明爭暗斗,打得不可開交。在爭奪皇位的皇子背后,又有很多皇子選擇自己擁護的人選。胤祥在當(dāng)時就選擇了雍正胤禛,押對了寶。胤祥在雍正奪嫡過程中,寧死不移,為了保全胤禛更是不惜犧牲自己在康熙那兒的寵愛,二十二歲就被關(guān)進牢房,永不見天日長達十四年之久。因此,在雍正胤禛登基以后,將與他對立的兄弟,殺了或是囚禁起來,卻立即將胤祥放出,從階下囚一下子得到重要的地位,成了令人仰慕的親王。
然而,胤禮在奪嫡的過程中,擁護的是皇八子胤禩。因此,在雍正當(dāng)上皇帝以后就沒有得到重要,甚至被派去為康熙守靈。但是,胤祥看到胤禮是一個可用之才,必會效忠皇帝,所以不惜余力的像雍正舉薦胤禮。雍正聽取了胤祥的建議,封胤禮為果郡王,管理理藩院。胤禮也沒有辜負了胤祥的期望,忠于雍正,并將自己的才能不斷發(fā)揮出來,成了在朝廷上舉足輕重的大臣。
從胤祥舉薦胤禮就可以知道,胤禮和胤祥并不是政敵,他們在很多方面都是一致的,可能在某些方面會存在意見,那也是大同小異。胤禮和胤祥兩人都得到了皇帝的重用,死后,皇帝也給了他們高度的評價。
胤禮為什么后來改為允禮
看清宮劇的很多人可能都會發(fā)現(xiàn)和雍正是同輩的兄弟,原本在名字中都有一個“胤”字。但是,在后來都改成了“允”字。名字按常理來說,是不會改變的,這個名字會一生都跟著你的。除雍正胤禛外,他的其兄弟都將名字給改了,這很是讓人不解。
其實,在雍正登基以后,為了避開雍正愛新覺羅胤禛的名諱,他的兄弟都將名字中與雍正相同的字給改了,胤禮也是因為這個將胤禮改成了允禮。
避諱在中國是一種很特殊的制度,而且這在很早以前就有了。避諱的這種觀念在原始時期就產(chǎn)生了,由于巫術(shù)對當(dāng)時的人有很大的恐懼,最初只是為了保密名字。商代就開始慢慢萌芽,出現(xiàn)避名諱。避名諱大致可以分為國諱和家諱,國諱就是指皇帝、皇后和皇族的名諱;而家諱是指家族長輩的名諱。
如何避名諱呢?在中國有很多種方法解決,主要有改字、空字、缺筆、改音等等。在古代,皇帝的名諱是最應(yīng)該避開的。因為如果你與皇帝同名,或名字中有一個是同皇帝的名字中的一個字相同,可能慘遭殺頭之罪甚至?xí)窟B到其他人。如雍正的名字是胤禛,他的兄弟就將“胤”改為了“允”字。
因為古代森嚴(yán)的等級制度,以及嚴(yán)格的禮教,很多都不是自己能夠決定自己的一切的。就像名字這一件這么小的事情,胤禮要將名字改為允禮,就是不得不這樣做的,只要他沒有做皇帝,就是要將胤禮改為允禮,沒有任何的理由。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