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的歷史故事
歷史故事的人物具有鮮明的性格特征,故事往往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那你知道有名的歷史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有名的歷史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有名的歷史故事:玄奘和尚取經
玄奘是長安大慈恩寺的和尚,原名叫陳袆(音huī),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zhèn),緱音gōu)人。十三歲那年,他出家做和尚,就認真研究佛學。后 來他到處拜師學習,精通佛教經典,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三藏是佛教經典的總稱)。他發(fā)現(xiàn)原來翻譯過來的佛經錯誤很多,又聽說天竺地方有很多的佛經,就決定到 天竺去學習。
公元629年(一說627年)他從長安出發(fā),到了涼州(今甘肅武威)。當時,朝廷禁止唐人出境,他在涼州被邊境兵士發(fā)現(xiàn),叫他回長安去。他逃過邊防關卡,向西來到玉門關附近的瓜州(今甘肅安西)。
玄奘在瓜州,打聽到玉門關外有五座堡壘,每座堡壘之間相隔一百里,中間沒有水草,只有堡壘旁有水源,并且由兵士把守。這時候,涼州的官員已經發(fā)現(xiàn)他偷越邊防,發(fā)出公文到瓜州通緝他。如果經過堡壘,一定會被兵士捉住。
玄奘正在束手無策的時候,碰到了當?shù)匾粋€胡族人,名叫石槃陀,愿意替他帶路。
玄奘喜出望外,變賣了衣服,換了兩匹馬,連夜跟石槃陀一起出發(fā),好不容易混出了玉門關。他們在草叢里睡了一覺,準備繼續(xù)西進。
哪兒想到石槃陀走了一程,就不想再走了,甚至想謀殺玄奘。玄奘發(fā)現(xiàn)他不懷好意,把他打發(fā)走了。
打那以后,玄奘單人匹馬在關外的沙漠地帶摸索前進。約摸走了八十多里,才到了第一堡邊。他怕被守兵發(fā)現(xiàn),白天躲在沙溝里,等天黑了才走近堡壘前的水 源。他正想用皮袋盛水,忽然一支箭射來,幾乎射中他的膝蓋。玄奘知道躲不過,索性朝著堡壘喊道:“我是長安來的和尚,你們別射箭!”
堡中的人停止射箭,打開堡門,把玄奘帶進堡壘。幸好守堡的校尉王祥也是信佛教的,問清楚玄奘的來歷后,不但不為難他,還派人幫他盛水,還送了一些餅,親自把他送到十幾里外,指引他一條通向第四堡的小道。
第四堡的校尉是王祥的同族兄弟,聽說玄奘是王祥那里來的,也很熱情地接待他,并且告訴他,第五堡的守兵十分兇暴,叫他繞過第五堡,到野馬泉去取水,再往西走,就是一片長八百里的大沙漠了。
玄奘離開第四堡,又走了一百多里,迷了路,沒有找到野馬泉。他正要拿起隨帶的水袋喝水,哪知一失手,一皮袋的水都潑翻在沙土上了。沒有水,怎么越過 沙漠呢。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幾里,忽然想起臨走的時候,他曾經立下誓言,不達到目的地,決不后退一步。現(xiàn)在怎么能遇到困難就后退呢?想到這 里,他撥轉馬頭,繼續(xù)朝西前進。
大沙漠里一片茫茫,上不見飛鳥,下不見走獸,有時一陣旋風,卷起滿天沙土,像暴雨一樣落下來。玄奘在沙漠里接連走了四夜五天,沒有一點水喝,口渴得 像火燒一樣,終于支不住昏倒在沙漠上。到了第五天半夜,天邊起了涼風,把玄奘吹得清醒過來。他站起來,牽著馬又走了十幾里,發(fā)現(xiàn)了一片草地和一個池塘。有 了水草,人和馬才擺脫絕境。又走了兩天,終于走出大沙漠,經過伊吾(今新疆哈密),到了高昌(在今新疆吐魯番東)。
高昌王麹(音qǔ)文泰也是信佛的,聽說玄奘是大唐來的高僧,十分敬重,請他講經,還懇切要他在高昌留下來。玄奘堅持不肯。麹文泰沒法挽留,就給玄奘準備好行裝,派了二十五人,隨帶三十匹馬護送;還寫信給沿路二十四國的國王,請他們保護玄奘過境。
玄奘帶領人馬,越過雪山冰河,沖過暴風雪崩,經歷了千辛萬苦,到達碎葉城(在今蘇聯(lián)吉爾吉斯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受到西突厥可汗的接待。打那以后,一路順利,通過西域各國進了天竺。
天竺是佛教的發(fā)源地,有很多佛教古跡。玄奘在天竺游歷各地,朝拜圣跡,向高僧學經。有一次,他在乘船渡恒河的時候,碰到一群強盜。他們迷信妖神,每 年秋天都要殺個人祭神。船中的強盜看中玄奘,要把他殺了祭神,玄奘再三向他們解釋也沒有用,只好閉著眼睛念起經來。說也湊巧,這時正好起了一陣狂風,河里 濁浪洶涌,差一點打翻了船。強盜害怕起來,趕快跪下懺悔,把玄奘放了。
這件事很快傳開了,當?shù)氐娜硕歼€認為玄奘真有什么佛法保護呢。
天竺摩揭陀國有一座古老的大寺院,叫做那爛陀寺。寺里有個戒賢法師,是天竺的大學者。玄奘來到那爛陀寺,跟著戒賢法師,學了五年,把那里的經全部學會了。
摩揭陀國的戒日王是個篤信佛教的國王,聽到玄奘的名聲,在他的國都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境內卡瑙季)為玄奘開了一個隆重的講學大會。天竺十八個國的 國王和三千多高僧到了會。戒日王請玄奘在會上講學,還讓大家辯論。大會開了十八天,大家對玄奘的精采演講十分佩服,沒有一個人提出不同的意見。最后,戒日 王派人舉起玄奘的袈裟,宣布講學成功。
戒日王接見玄奘的時候,說起他早就聽說中國有個英武的秦王。玄奘告訴他,秦王就是現(xiàn)在的大唐皇帝。
玄奘的游歷,不但在佛學上取得很大成功,而且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公元645年,他帶了六百多部佛經,回到闊別十多年的長安。
玄奘和尚百折不撓的取經事跡,轟動了長安人民。正在洛陽的唐太宗,對玄奘的壯舉十分贊賞,在洛陽行宮接見了玄奘。玄奘把他游歷西域的經歷向太宗作了詳細的匯報。
在這以后,玄奘就定居下來,專心翻譯從天竺帶回來的佛經。他還和他的弟子一起,編寫了一本《大唐西域記》。在這本書里,他把親自到過的一百十個國家和聽到過的二十八個國家的地理情況、風俗習慣記載下來,成為重要的歷史和地理著作。
由于玄奘取經這件事本身帶有傳奇色彩,后來,在民間流傳了許多關于唐僧取經的神話,說他取經路上,遇到許多妖魔精怪,這當然是虛構出來的。到了明 朝,小說家吳承恩,根據(jù)民間傳說作了藝術加工,寫成優(yōu)秀的長篇神話小說《西游記》,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那里面的故事,跟真正的玄奘取經 事跡已經離得很遠了。
有名的歷史故事:李光弼大破史思明
唐王朝收復兩京以后,安慶緒逃到河北,占領六十座城,繼續(xù)頑抗。唐肅宗決定派大軍進剿安慶緒。這一次進軍,唐軍一共集中了九個節(jié)度使帶領的六十萬兵力。這九路大軍歸誰統(tǒng)率呢,論地位和威望,應該是郭子儀和李光弼,但是猜忌心很重的唐肅宗,怕郭、李兩人權力太大,故意不設主帥,卻派了一個完全不懂打仗的宦官魚朝恩作觀軍容使(監(jiān)視出征將帥的軍事長官),九個節(jié)度使都得聽他指揮。
唐軍攻打鄴城的時候,史思明又舉兵反唐,從范陽帶兵救援安慶緒。六十萬唐軍,準備跟版軍決戰(zhàn),還沒來得及擺開陣勢,忽然刮起一陣狂風,吹得沙塵彌漫,天昏地暗。九路大軍沒有統(tǒng)一指揮,就都像受驚的馬群一樣逃散了。
唐軍打了敗仗,魚朝恩把失敗的責任一古腦兒推給郭子儀。唐肅宗聽信魚朝恩的話,把郭子儀朔方節(jié)度使的職務撤了,讓李光弼接替郭子儀的職務。
這時候,叛軍又發(fā)生內訌。史思明在鄴城殺了安慶緒,自立為大燕皇帝,整頓人馬,向洛陽方面進攻。
李光弼到了洛陽,洛陽的官員聽到史思明的兵勢猛,有點害怕,有人主張退到潼關。李光弼說:“現(xiàn)在雙方勢均力敵,我們退了,敵人更加猖獗,不如把我軍轉移到河陽(今河南孟縣),進可以攻,退可以守。”
李光弼下令把官員和老百姓全部撤出洛陽,帶兵到了河陽,等史思明進洛陽的時候,洛陽已成了一座空城。史思明要人沒人,要糧沒糧,又怕李光弼偷襲,只好帶兵出城,在河陽南面筑好陣地,和李光弼的唐軍對峙。
李光弼是個久經沙場的老將。他知道眼前的兵力不如叛軍,只好智取,不好力攻。他聽說史思明從河北帶來一千多匹戰(zhàn)馬,每天放在河邊沙洲洗澡吃草,就命令部下把母馬集中起來,又把小馬拴在馬廄里,等叛軍的戰(zhàn)馬一到沙洲,就把母馬放出來和敵人的戰(zhàn)馬混在一起。過了一會,母馬想起小馬,嘶叫著奔了回來,敵人的戰(zhàn)馬也跟著到唐軍陣地來了。
史思明一下子丟了上千匹戰(zhàn)馬,氣得要命,立刻命令部下集中幾百條戰(zhàn)船,從水路進攻。前面用一條火船開路,準備把唐軍的浮橋燒掉。
李光弼探聽到這個消息,準備好幾百枝粗大的長竹竿,用鐵甲裹扎竿頭。等叛軍火船駛來,幾百名兵士站在浮橋上,用竹竿頂住火船?;鸫瑳]法前進,被燒得檣倒舷裂,一下子就沉沒了。唐軍又在浮橋上發(fā)射石頭炮向敵人的戰(zhàn)船攻擊,把船上的敵兵打得頭破血流。有的連人帶船都沉入水底;有的掙扎著爬上岸,沒命地逃跑了。
史思明幾次三番派部將進礦河陽,都被李光弼用計打退。
最后,史思明發(fā)了狠心,集中了強大兵力,派叛將周摯進攻河陽的北城,自己領了一支精兵攻打南城。
早上,李光弼帶領部將一起登上北城,觀察敵軍軍情,只見敵軍黑壓壓的一大片,正一隊一隊向北城逼近。唐軍將領嘴上不說,心里先慌了。李光弼看出大伙兒的心情,鎮(zhèn)靜地說:“別怕,叛軍雖然多,但是隊伍不整齊,看得出他們有點驕傲。你們放心,不到中午,保險能擊敗他們!”
接著,李光弼就命令將士分頭出擊。將士們雖然打得勇猛,但是敵人退了一陣,又來了后續(xù)部隊。太陽已經到了頭頂上,雙方還不分勝敗。
李光弼又召集部將商量,說:“你們觀察敵軍的陣勢,哪個方向的戰(zhàn)斗力最強?”
部將們回答說:“西北角和東南角。”
李光弼點點頭,馬上撥出五百名騎兵,派兩名將領率領,分路攻打西北角和東南角。
李光弼把留下的將士都集中起來,嚴肅地宣布軍令,說:“將士們看我的旗幟行動:我緩慢地揮旗,你們可以各自行動;如果急速揮旗著地,就是總攻的信號。將士們看到這個信號,必須奮勇向前,不準臨陣退卻。”說到這里,他拿了一把短刀插在靴子里,說:“打仗本來是拼死活的事兒。我是國家的大臣,決不死在敵人手里。你們如果戰(zhàn)死在前線,我就在這兒自殺。”
將士們聽了李光弼一番激勵的話,都勇氣百倍地殺上陣去。沒有多久,部將郝廷玉從陣前轉身奔回來,李光弼立刻派兵士帶著他的劍迎上去,要把郝廷玉就地斬首。
郝廷玉見傳令的兵士要殺他,大聲叫嚷起來:“我的馬中了箭,并不是退卻。”
傳令的兵士報告李光弼,李光弼立刻命令給郝廷玉換上戰(zhàn)馬,重新上陣指揮作戰(zhàn)。
李光弼看到唐軍士氣旺盛,就急速揮動旗幟著地,下令總攻,各路將士看到城頭旗號,爭先恐后地沖進敵陣,喊殺聲震天動地。叛軍受到猛烈的攻擊,再也抵擋不住,紛紛潰退,被唐軍殺死、俘虜了一千多,還有一千多兵士被擠到水里淹死,攻北城的叛將周摯逃走了。
史思明正在繼續(xù)進攻南城。李光弼把北城俘虜來的叛軍趕到河邊,史思明知道周摯已經全軍崩潰,不敢再戰(zhàn),連忙下令撤退,逃回洛陽。
李光弼連續(xù)打退史思明的進攻,雙方相持了將近兩年。唐肅宗聽信魚朝恩的話,命令李光弼攻打洛陽,李光弼認為敵人兵力還很強,不該輕易攻城。唐肅宗接二連三派了宦官逼他進攻,李光弼冒險進攻,果然打了個敗仗,李光弼也被撤了主帥的職。
史思明去了一個強大對手,就乘勝進攻長安。幸虧在這個時候叛軍發(fā)生了第三次內訌,史思明被他兒子史朝義殺死。
叛軍內部四分五裂,公元763年,史朝義兵敗自殺。
從安祿山發(fā)動叛亂,一直到史朝義失敗。中原地區(qū)打了八年的內戰(zhàn),歷史上把這件事稱為“安史之亂”。
有名的歷史故事:杜甫寫“詩史”
安史之亂結束了。這對于飽受戰(zhàn)亂痛苦、盼望安定的百姓來說,畢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當時在梓州(今四川三臺)過流亡生活的詩人杜甫,聽到這個消息,更是欣喜若狂,淚流滿面。
杜甫,字子美。他跟李白一樣,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詩人之一。在文學史上,把他們合稱“李杜”。杜甫原是河南鞏縣人,生長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從小就 下苦功讀書,也游歷了許多名山大川,寫了不少優(yōu)秀的詩歌。三十幾歲的時候,他在洛陽,遇見了李白。杜甫比李白小十一歲。兩個人性格不一樣,但是,共同的志 趣和愛好使他們成為親密的好友。
后來,他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那時候正是奸相李林甫掌權的時候,李林甫最忌恨讀書人,怕這些來自下層的讀書人當了官,議論起朝政來,對他不利,于是 勾結考官,欺騙玄宗說這次應考的人考得很糟,沒有一個夠格的。唐玄宗正在奇怪,李林甫又上了一道祝賀的奏章,說這件事正說明皇帝圣明,有才能的人都已經得 到任用,民間再沒有遺留的賢才了。
那時候的讀書人都把科舉作為謀出路的途徑,杜甫受到這樣的挫折,懊喪的心情就不用說了。他在長安過著貧窮愁苦的生活,親眼看到權貴的豪華奢侈和窮人受凍挨餓的凄慘情景,按捺不住心里的憤慨,就用詩歌控訴這種不平的現(xiàn)象。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他寫下的不朽詩句。
杜甫在長安呆了十年,唐玄宗剛剛封他一個官職,安史之亂爆發(fā)了。長安一帶的百姓紛紛逃難。杜甫的一家,也擠在難民的行列里,吃盡了千辛萬苦,好容易 找到一個農村,把家安頓下來。正在這時候,他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就離開家投奔肅宗,哪想到在半路上碰到叛軍,被抓到長安。
長安已經陷落在叛軍手里,叛軍到處燒殺搶掠,宮殿和民房在大火中熊熊燃燒。唐王朝的官員,有的投降了,有的被叛軍解送到洛陽去。杜甫被抓到長安以后,叛軍的頭目看他不像什么大官,就把他放了。
第二年,杜甫從長安逃了出來,打聽到唐肅宗已經到鳳翔(今陜西鳳翔),就趕到鳳翔去見肅宗。那個時候,杜甫已經窮得連一套像樣的衣服都沒有了,身上披的是一件露出手肘的破大褂,腳上穿的是一雙舊麻鞋。唐肅宗對杜甫長途跋涉投奔朝廷,表示贊賞,派他一個左拾遺的官職。
左拾遺是個諫官。唐肅宗雖然給杜甫這個官職,可并沒重用他的意思。杜甫卻認真地辦起事來,過了不久,宰相房琯(音guǎn)被唐肅宗撤了,杜甫認為房琯很有才能,不該把他罷免,就上了奏章向肅宗進諫。這一來,得罪了肅宗,虧得有人在唐肅宗面前說了好話,才把他放回家去。
唐軍收復長安以后,杜甫也跟著許多官員一起回到長安。唐肅宗把他派到華州(今陜西華縣)做個管理祭祀、學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帶著失意的心情,來到華 州。那時候,長安、洛陽雖然被官軍收復了,但是安史叛軍還沒消滅,戰(zhàn)爭還很激烈。唐軍到處拉壯丁補充兵力,把百姓折騰得沒法過活。有一天,杜甫經過石壕村 (在今河南陜縣東南),時間已經很晚了。他到一家窮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農夫妻倆。半夜里,他正翻來覆去睡不著覺的時候,忽然響起一陣急促的敲門 聲。杜甫在房里靜靜聽著,只聽到隔壁那個老人翻過后墻逃了,老婆婆一面答應,一面去開門。
進屋的是官府派來抓壯丁的差役,他們厲聲吆喝著,問老婆婆說:“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帶著哭聲說:“我的三個孩子都上鄴城打仗去了,前兩天剛接著一個兒子來信,說兩個兄弟都已經死在戰(zhàn)場上。
家里只有一個兒媳和吃奶的孫兒。你還要什么人?”
老婆婆講了許多哀求的話,差役還是不肯罷休。老婆婆沒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帶走,到軍營去給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離開那家的時候,送別的只有老農一個人了。
杜甫親眼看到這種凄慘情景,心里很不平靜,就把這件事寫成詩歌,叫《石壕吏》。他在華州的時候,前后一共寫過六首這樣的詩,合起來叫做“三吏三別” (《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由于杜甫的詩歌大多是寫安史之亂中人民的苦難,反映了唐王朝從興盛到衰落 的過程,所以,人們把他的詩篇稱作“詩史”。
第二年,他辭去了華州的官職。接著,關中鬧了一場大旱災,杜甫在那里窮得過不下去,帶了全家流亡到成都,依靠朋友的幫助,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邊, 造了一座草堂,在那里過了將近四年的隱居生活。后來,因為他的朋友死去,在成都沒有依靠,又帶了全家向東流亡。公元770年,竟因貧困和疾病,死在湘江的 一條小船上。
他死后,人們?yōu)榱思o念這位偉大詩人,把他在成都住過的地方保存起來,這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
猜你感興趣:
3.歷史有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