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最鼎盛的時期是在什么時候
青銅器是夏商周社會、政治、宗教、文化高度濃縮的物質代表;青銅器最鼎盛的時期是在什么時候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關于青銅器最鼎盛的時期是在什么時候,歡迎閱讀!
青銅器最鼎盛的時期
中國青銅器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zhàn)國早期,延續(xù)時間約一千六百余年。這個時期的青銅器主要分為禮樂器、兵器及雜器。樂器也主要用在宗廟祭祀活動中。禮器是古代繁文縟節(jié)的禮儀中使用的,它帶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場合使用的。所有青銅器中,禮器數(shù)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禮樂器可以代表中國青銅器制作工藝的最高水平。禮器種類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類。這一時期的青銅器裝飾最為精美,文飾種類也較多。
青銅器最常見花紋之一,是饕餮紋,也叫獸面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xiàn)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qū)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東龍山文化繼承了這種紋飾。《呂氏春秋·先識》篇內云“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這種獸面紋稱之為饕餮紋。饕餮紋在二里頭夏文化中青銅器上已有了。商周兩代的饕餮紋類型很多。西周時代,青銅器紋飾的神秘色彩逐漸減退。龍和鳳,仍然是許多青銅器花紋的母題??梢哉f許多圖案化的花紋,實際是從龍蛇、鳳鳥兩大類紋飾衍變而來的。
蟬紋,是商代、西周常見的花紋,到了春秋,還有變形的蟬紋。春秋時代,螭龍紋盛行,逐漸占據(jù)了統(tǒng)治地位,把其他花紋差不多都擠掉了。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另一個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藝的精巧絕倫,顯示出古代匠師們巧奪天工的創(chuàng)造才能。用陶質的復合范澆鑄制作青銅器的和范法,在中國古代得到充分的發(fā)展。陶范的選料塑模翻范,花紋刻制均極為考究,渾鑄、分鑄、鑄接、疊鑄技術非常成熟。隨后發(fā)展出來毋需分鑄的失蠟法工藝技術,無疑是青銅鑄造工藝的一大進步。
在青銅器上加以鑲嵌以增加美觀,這種技術很早就出現(xiàn)了。鑲嵌的材料,第一種是綠松石。這種綠色的寶石,至今仍應用在首飾上。第二種是玉,有玉援戈,玉葉的矛,玉刃的斧鉞等。第三種隕鐵,如鐵刃銅鉞,鐵援銅刃,經鑒定,鐵刃均為碩鐵。第四種是嵌紅銅,用紅銅來組成獸形花紋。春秋戰(zhàn)國時也有用金、銀來鑲嵌裝飾的青銅器。著名的越王劍也是由青銅鑄造的。
東周時代,冶鑄技術發(fā)展較高,出現(xiàn)了制造青銅器的技術總結性文獻《考工記》。書中對制作鐘鼎、斧斤、弋戟等各種器物所用青銅中銅錫的比例作了詳細的規(guī)定。由于戰(zhàn)爭頻繁,兵器鑄造得到了迅速發(fā)展。特別是吳、越的寶劍,異常鋒利,名聞天下,出現(xiàn)了一些著名的鑄劍的匠師,如干將,歐治子等人。有的寶劍雖已在地下埋藏兩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開成疊的紙張。越王勾踐劍等一些劍,其表面經過一定的化學處理,形成防銹的菱形、鱗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紋,異常華麗。
中國青銅器還有一特點,就是迄今為止沒有發(fā)現(xiàn)過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銅器用人的面形作為裝飾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鉞等,但這些人面都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體形象,如人形的燈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體作為器物的一部分,如鐘架有佩劍人形舉手托住橫梁,銅盤下有幾個人形器足之類,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從的裝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立體像、人頭像,大小均超過正常人,均長耳突目,高鼻闊口,富于神秘色彩,應是神話人物。
商周青銅器中數(shù)以萬計的銅器留有銘文,這些文字,現(xiàn)在一般叫金文。對于歷史學者而言起著證史、補史的作用。
中國青銅器的銘文,文字以鑄成者為多。凹入的字樣,稱為陰文,少數(shù)文字凸起,稱陽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說銘文都是鑄成的,只有極個別用鋒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開始出現(xiàn)完全是刻成的銘文。戰(zhàn)國中期,大多數(shù)銘文已經是刻制的,連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漢墓的三件極為典重的禮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異常圓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古人認為青銅器極其牢固,銘文可以傳流不朽,因此,銘文已成為今天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材料。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器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鑄造青銅器的技術進一步發(fā)展,由于經驗的積累,鑄造各種青銅器時銅與錫的配合已有一個比例?!吨芏Y·考工記》說: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其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
這里的所謂金就是銅,銅錫合金即青銅。所謂“金之六齊”,就是區(qū)分青銅品種的六種配方之分量,以制造各種用器。所謂“鐘、鼎之齊”銅、錫比例為六比一,即銅占85.71%,錫占14.29%。“斧斤之齊”的銅、錫比例為五比一,即銅占83.33%,錫占16.67%。“戈戟之齊”的銅、錫比例為四比一,即銅占80%,錫占20%。“大刃之齊”所需銅、錫比例為三比一,即銅占75%,錫占25%。“削殺矢之齊”銅、錫比例為五比二,即銅占71.43%,錫占28.57%。“鑒燧之齊”銅、錫比例為一比一,即各占50%。楊寬先生認為:《考工記》規(guī)定各類青銅器的“銅錫合金的比例是很合乎合金的原理的”①。青銅中錫的成分占17%到20%最為堅韌?!犊脊び洝氛f“斧斤之齊”錫占16.67%,“戈戟之齊”錫占20%,是因為斧、斤、戈、戟都需堅韌。青銅中錫的成分占30-40%,硬度最高?!犊脊び洝分幸?guī)定“大刃之齊”錫占25%,“削殺矢之齊”錫占28.75%,是因這類武器所需硬度高。青銅中錫占的分量增多,光澤就會從青銅色轉為赤黃色、橙黃色、淡黃色。錫占到30-40%,青銅就會變?yōu)榛野咨??!犊脊び洝芬?guī)定“鐘鼎之齊”錫占14.29%,為了使它能呈現(xiàn)橙黃色較美觀,同時也為了能敲出美妙的聲音?!犊脊び洝芬?guī)定“鑒燧之齊”錫占50%,是因為銅鏡需要白色光澤。
考古發(fā)現(xiàn)的春秋時期湖北隨縣出土的曾侯墓編鐘,有紐鐘19件,甬鐘45件,楚王贈送的镈一件①。經測音知道,“這套編鐘系七聲音階,與現(xiàn)代音律相同,它的振動頻率也與現(xiàn)代國際標準相近,總音域跨五個八度,比現(xiàn)代鋼琴的音域兩端各少一個八度。這套編鐘的音色優(yōu)美,音域很寬,變化音比較完備,能奏各種曲調”②。這組編鐘的發(fā)現(xiàn),是春秋時期青銅鑄造技術成就輝煌的一個生動例證。
《周禮·考工記》說:“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氣竭,青次之,然后可鑄也。”這是符合冶金學道理的。在青銅混合熔鑄中,首先是不純物質揮發(fā),所以產生"黑濁之氣"。其次,錫熔化揮發(fā),于是產生“黃白之氣”。溫度再上升,銅熔化揮發(fā),又產生“青氣”。到“青氣”出現(xiàn),銅、錫完全熔化,青銅合金冶煉完成,而后就可以鑄成器物了。荀子說:青銅器的鑄作在于“刑(型)范正,金(銅)錫美,工冶巧,火齊得”。③這說明鑄范的制作、原料選擇、冶鑄技巧、火候的掌握等環(huán)節(jié)都要掌握好,才能鑄造出好的器物。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青銅工藝技術的進步,突出表現(xiàn)在以下兩項技術的使用上:一項是金銀錯技術,所謂金銀錯技術就是在銅器表面上鑲嵌金銀絲,制成圖案或文字。這項技術,春秋中期已出現(xiàn),當時楚、宋等國的兵器上有錯金的美術字。戰(zhàn)國初,銅禮器上出現(xiàn)了大片金銀錯圖案,戰(zhàn)國中期這種技術不僅用在兵器、禮器上,而且也用在符節(jié)、璽印、車器、銅鏡、帶鉤和漆器的銅扣上。二是戰(zhàn)國中期以后刻鏤畫像工藝發(fā)展了起來,這種工藝是在比較薄的壺、柸、鑒、奩上制上細如發(fā)絲的刻鏤畫像圖畫,一般多是水陸攻戰(zhàn)、狩獵、宴樂禮儀等方面的圖畫。這些圖畫是在鑄成器形后,用鋼刀刻鏤加工制成的。
青銅器的主要分類
青銅器主要分酒器、食器、水器、樂器和兵器五大類。
酒器
爵:爵用于飲酌酒之器皿,是最早出現(xiàn)的青銅禮器。 爵的一般形制為:前有流,即傾酒的流槽,后有尖銳狀尾,中部為杯形,腹側有鋬(pàn),下配以三足。流同杯口之間有柱(柱可能為過濾之用)。
角:(音 jue) 飲酒器。無柱、流,兩端皆是尾。角同爵的容量比為四比一。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青銅角當推上海博物館所藏的二里頭文化期的異形管流角。
尊:高體,大型或中型容酒器。按其形體可分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鳥獸尊等三類。
壺:盛酒之用。使用時間從商至漢代或更晚。 鋪首:銜門環(huán)的底座,多為虎頭、螭、龜、蛇等,起裝飾壺身的作用。
卣:(音 you) 盛酒器。盛行于商晚期及西周。
?。?gōng)盛酒器,真正器名尚不可知,稱觥是約定俗成。出現(xiàn)于殷墟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
彝:方彝(yí)乃盛酒器。一般呈方型,出現(xiàn)于商代晚期。
食器
豆:專用于放置腌菜、肉醬和調味品的器皿。青銅豆出現(xiàn)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戰(zhàn)國。山西保德縣出土的商晚期帶鈴銅豆,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銅豆。 豆也屬禮器的一種,通常成對出現(xiàn)。對于用豆數(shù)量的多少,古代也有一定的典章制度?!抖Y記·禮器》所載“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但是,出土和傳世的青銅豆都較少,這可能和當時人們多用陶豆、漆豆和竹、木質豆有關。
鼎:青銅鼎有烹煮肉食、食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種用途。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青銅鼎出現(xiàn)于商代早期,歷經各個朝代,一直延用到兩漢,乃至魏晉,是青銅器中使用時間最長、變化最多的器皿。作為飪食器,鼎并無特殊功用,但作為禮器,它卻是統(tǒng)治階級等級制度和權力的標志。古代社會,對于用鼎的數(shù)目,有相應的制度,稱為“列鼎制”。據(jù)文獻記載,西周時期天子用九鼎,第一鼎盛牛,稱"太牢",以下盛羊、豕、魚、脂、腸胃、肪、鮮魚、鮮臘;諸侯一般用七鼎,也稱大牢,減少鮮肉,鮮臘二味;卿大夫用五鼎,稱少牢,鼎盛羊、豕、魚、臘、膚;士用三鼎,盛豕、魚、臘,士也有用一鼎的,盛豕。
甗:(音yan )為蒸飯器,全器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體用以盛米,古稱"甑"(zhèng);下體為鬲(lì),用以煮水,中間有孔通氣。青銅甗在商代早期已有鑄造,但為數(shù)甚少。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已較多,西周末、春秋初尤為突出。甗是絕大多數(shù)殉葬銅禮器的墓中必有之器。
簋:(音guǐ)盛放煮熟的稻、粱等飯食的器具。青銅簋出現(xiàn)在商代早期,但數(shù)量較少,商晚期逐漸增加。商周時期,簋是重要的禮器。特別是在西周時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樣,在祭祀和宴饗時以偶數(shù)組合與奇數(shù)的列鼎配合使用。據(jù)記載,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出土的簋也是以偶數(shù)為多。
敦:(音duì)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結合發(fā)展而成,產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戰(zhàn)國晚期,秦以后消失。其基本形制是上下內外皆圓,蓋與器相合成球體或卵圓形體。
鬲:(音lì)為炊粥器,青銅鬲最早出現(xiàn)在商代早期,大口,袋形腹,猶如三個奶牛乳房拼合而成,其下有三個較短的錐形足。袋形腹的作用為了擴大受火面積,較快地煮熟食物,但商代晚期以后,袋腹逐漸蛻化,且多數(shù)青銅鬲有精美的花紋,不宜于火煮,當為盛粥器。
水器
盤:盛水器,青銅盤出現(xiàn)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晚期。
匜:(音 yi)與盤配套洗手用,一人捧匜 一人捧盤盛水。
鑒:(音 jian)大型水器 ,盛水也可盛冰
樂器
鐘:打擊樂器,盛行于西周和東周。斜掛的鐘稱為甬鐘,直懸之鐘稱紐鐘。
鼓:打擊樂器。由于商周時期的鼓絕大部分是木質的(難以保存),所以青銅鼓為數(shù)甚少。
鐃和鉦(音 zheng )同為打擊樂器
兵器
戈(gě):是商周時期兵器中最常見的一種,古稱句(gōu)兵,是用以鉤殺的兵器。
矛:用于沖刺的兵器。矛體分鋒刃和骹兩部分。鋒又分前鋒和兩翼;骹為插入木柄處。
鉞:鉞(yuè)是具有征伐權力象征的權杖器,其中的異形鉞為少數(shù)民族或北方傳入。
戟:戟(jǐ)是一種既可刺又可勾殺的雙重性能兵器。
劍:古代貴族和戰(zhàn)士隨身佩帶,用以自衛(wèi)防身進行格斗、可斬可刺的兵器,出現(xiàn)于西周。劍一般由劍身(有血槽)和劍把兩部分組成,并配有鞘。史學上所稱的玉具劍是指摽、首、格、劍鼻四處皆佩玉的劍。
猜你喜歡:
4.介紹唐朝歷史的書
青銅器最鼎盛的時期是在什么時候
上一篇:青銅器準許自己收藏嗎合不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