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神農是誰
神農,即炎帝,中國遠古時期部落首領,與黃帝同為中華民族始祖。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搜集整理的歷史上的神農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歷史上的神農簡介
神農因以火德王,故稱為炎帝或 赤帝。繼 女媧之后成為天下的共主,傳說是農耕和醫(yī)藥的發(fā)明者,又創(chuàng)造五弦瑟,開始蠟祭和市場,自他以后中國進入農耕社會。
據說,他是中國遠古時期部落首領,與 黃帝同為中華民族始祖?!秶Z.晉語》載:“昔 少典氏娶于有蟲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 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宋代《路史.國名》載:“炎帝后,姜姓國,今寶雞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傳說在 寶雞民間和官方流傳經久不衰。寶雞市區(qū)和南郊 常羊山建有 炎帝祠、 炎帝陵,海內外 炎黃子孫每年 清明節(jié)和農歷七月七舉行盛大祭祀紀念活動。
相傳其母名 任姒,一日游 華山,看見一條 神龍,身體馬上有反應,回來就生下炎帝。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長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他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嘗遍了各種藥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后世所稱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動地域在今陜西的南部,后來沿黃河向東發(fā)展,與黃帝發(fā)生沖突。在 阪泉之戰(zhàn)中,炎帝被黃帝戰(zhàn)敗, 炎帝部落與 黃帝部落合并,組成 華夏族,所以今日中國人自稱為「 炎黃子孫」。
歷史上的神農傳說
歷史傳說中, 炎帝是一位偉大的人物,是他開發(fā)了華夏的 原始農業(yè),是農耕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傳說他創(chuàng)造木制耒耜,教民耕種,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傳說他遍嘗百草,為人醫(yī)病,是華夏中草藥的第一位發(fā)現者和利用者。不僅如此,還傳說他利用火為人類造福,制造樂器,倡導物質交換……總之,炎帝炎帝在歷史傳說中是與農、工、商、醫(yī)、文等各領域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分不開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歷朝歷代的炎黃子孫的無比敬仰和祭祀。
炎帝部落初期從事采集、漁獵,因發(fā)明農業(yè),開始了半定居的農業(yè)遷徙生活。遷徙路線是沿渭水東下,到達河南、湖北一帶。炎帝部落對中國農業(yè)發(fā)展有偉大貢獻。炎帝“遍嘗百草”,發(fā)現可食用植物并培育成農作物;發(fā)明了生產工具,取代刀耕火種,開創(chuàng)了農業(yè)文明史。同時,改善飲食結構,了解植物的治療作用,開創(chuàng)了中國醫(yī)藥史。
相傳,上古的時候,沒有農業(yè),人們靠打獵、捕魚、采摘野果為生,挨餓、受凍、遇險,過著原始游牧生活。炎帝看到人民這種苦境,心里極為不安,日思夜想,要大家過上豐衣足食的安安穩(wěn)穩(wěn)的日子。他想,要是有一種草結出的果子又多又能吃,那就好了。他不辭辛苦,冒著生命危險,走遍了名山大河,嘗盡了無數千奇的果子,有一次誤吃了毒果差點送了命。炎帝不灰心,終于在南方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到了他心目中能結出很多果子又能吃的草,這就是禾苗。經過試種,第一年就收了滿滿一擔黃澄澄、又脆又香的果實,第二年,收獲了幾十擔。從這以后,一傳十,十傳百,天南地北,種谷的人越來越多。為了減輕人們耕作的勞苦,炎帝又教會人們耕作技術。
炎帝種谷給人類帶來了光明和希望,為了紀念他的功績,人們把炎帝敬為神農。明 崇禎十二年,把炎帝尋禾種禾的地方取名為"嘉禾",即今湖南省郴州市嘉禾縣。
歷史上的神農的事跡
一說中央為黃色,黃帝是正稱;南方為赤色,因而炎帝別稱赤帝。但此說有一缺陷,炎帝發(fā)祥地應該在北方渭河流域,與黃帝區(qū)域差不多,后來才向南發(fā)展,不應當在到達南方才號炎帝。
《帝王世紀》說:“有圣德。以炎德王,故號炎帝。”炎德是什么?《 左傳·昭公十七年》:“炎帝氏以火記,故為火師而火名。” 原來他改造了伏羲計時的方法,發(fā)明了以火紀時的火歷,尊奉太陽神,所以尊稱為炎。我認為可能也指善用火的氏族。 炎帝即赤帝,是日神之子,即 火神。
炎帝又號“ 高辛氏”,“高辛”這一稱號的涵義,過去未有確解。據人解說,“辛”即“薪”的本字,辛在 甲骨文象形為以斧斤析木之形(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有辛(薪)則能有火,所以高辛氏其實初義應該是火神之別號。
歷史上的神農的貢獻
一、制耒耜,種 五谷,奠定了農工基礎。 耒耜的使用和種五谷,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促進了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為人類由原始游牧生活向農耕文明轉化創(chuàng)造了條件。
二、嘗百草,開醫(yī)藥先河。據《帝王世紀》載, 神農"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人命"。為嘗百草,一日之間而遇七十毒。炎帝炎帝在與大自然,與疾病作斗爭中,為后世醫(yī)藥事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三、立市廛,首辟市場。據《 周易·系辭下》載?神農"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農發(fā)明的以日中為市,以物易物的市場是我國貨幣,商業(yè)發(fā)展的起源和基石。
四、治麻為布,民著衣裳。原始人本無衣裳,僅以樹葉,獸皮遮身,神農教民麻桑為布帛后,人們才有了衣裳,這是人類由朦昧社會向文明社會邁出的重大一步。
五、作五弦琴,以樂百姓。據《世本·下篇》載,神農發(fā)明了樂器,他削桐為琴,結絲為弦,這種琴后來叫神農琴。神農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徵、羽"。這種琴發(fā)出的聲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農之和,能使人們娛樂。
六、削木為弓,以威天下。神農始創(chuàng)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獸的襲擊,有力地打擊了外來部落的侵犯,保衛(wèi)了人們的生命安全和勞動成果。
七、制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發(fā)明前,人們加工處理食物,只能用火燒烤,有了陶器,人們對食物可以進行蒸煮加工,還可以貯存物品,釀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對人類的飲食衛(wèi)生和醫(yī)藥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歷史上的神農是誰相關文章:
1.神農氏是炎帝嗎
3.神農嘗百草的傳說
4.神農嘗百草的故事
5.炎帝神農人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