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
春秋是中國大動蕩大發(fā)展的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的社會現實,讓戰(zhàn)爭成為當時社會生活的主要內容之一。下面是有春秋時期政治經濟,歡迎參閱。
春秋時期政治經濟
春秋時期,諸侯國君稱公、稱侯,只有楚、吳、越稱王,國君之下設諸卿,二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務的稱正卿或上卿,楚國稱令尹,亦稱相,秦又曾稱庶長、不更。
卿出征時為三軍之將佐。卿之官職,有司徒、司馬、司空、司寇等,分掌民事.軍事、工事、法事。春秋初期,晉、楚等國開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設縣,或聚若干小邑為縣,或將私家之田分置縣。而在邊境地區(qū)則設郡??たh之間沒有隸屬關系,其長官由國君百接任命,只有少數作為采邑賞給貴族。
春秋時期政治文化
農業(yè)
春秋時期,鐵農具較多地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極大地提高了農業(yè)生產力。許多荒地被開墾為良田,耕作技術由粗放轉向精耕細作,農業(yè)產量大增。私田增加,井田制崩潰,土地關系向私有化發(fā)展。諸侯們不得不陸續(xù)實行改革,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稅,自耕農的生產積極性高漲。春秋戰(zhàn)國時,由于戰(zhàn)爭的需要,馬的數量增多。中原地區(qū)的畜牧業(yè)則基本上變了農業(yè)的附庸,專門從事畜牧業(yè)生產的人很少。
手工業(yè)
春秋時期,青銅器上的雕鏤紋飾趨向細致工整,造型輕巧靈便,出現了錯金銘文。存世的吳、越青銅劍,其冶鑄淬煉之精,合金技術之巧,外鍍之精良,花紋之鑄造,皆世所罕見。煮鹽、冶鐵、漆器等部門發(fā)展起來。鐵器主要為手工業(yè)工具和農具。齊國的絲織品、楚國的漆器等水平很高。一部分工匠成為個體生產和經營者,聚居于城中的「肆」里,邊生產邊銷售。被稱為匠師之祖的公輸般「魯班」,就生活于春秋末年。鑄造金屬貨幣產生于春秋時期,晉國是最早鑄造和使用鑄幣的地區(qū)之一。春秋后期,越國的谷價,每石最貴時六十錢,最賤時三十錢。
稅賦
春秋時,產生了新的賦稅制度。魯宣公十五年(前594)實行初稅畝,國家根據土地面積向田主征收一定的實物稅。這是古代田稅的開始。魯成公元年(前590),作丘甲,按土地面積征收一定量的軍賦(甲),從而使稅和賦合而為一。春秋戰(zhàn)國之際,地稅的征收已很普遍。秦國于秦簡公七年(前408)實行「初稅禾」的實物地稅制度。戰(zhàn)國時,各國稅制不一。秦國首先實行戶口登記制,并據以征收田地租稅和接人頭征收「頭會」(人口稅)。
宗教
春秋時期并沒有一種廣泛流行的宗教,因為道教是從漢代才開始出現的,佛教也是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國的。不過,春秋時期也可能有一些不太知名的原始宗教。
春秋時期哲學思想
作為儒家六經之一的《易經》,有很長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被后人稱為河圖、洛書的東西,是燒灼卜骨的表現,是遠古先民在長期生活和占卜的實踐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維和形象思維互相串連、互相滲透的反映。相傳伏義氏將其歸納總結,對蓍草反復排列,而畫為八卦,將天地間萬物的現象都包括于其中,這是原始的易。后來,據說經過周文王將其規(guī)范化、條理化,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辭、爻辭,人稱《周易》。
它以簡單的圖像和數字,以陰和陽的對立變化,來闡述紛紜繁復的社會現象,顯示成千上萬直至無窮的數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簡示繁,充滿變化的特點。其所以稱為「易」,鄭玄解釋有三義:一是簡,二是變易,三是不易。就是講萬物之理有變有不變,現象在不斷變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則又具不會變的,這就從客觀世界的辯證發(fā)展中抽象出了原始樸素的辯證法。舊說到春秋后期,孔子對《周易》進行解釋和論說,完成十翼,即《易傳》。這樣,《周易》就發(fā)展成為一部內容博大精深的闡述宇宙變化的哲學著作。這時的學術思想,可以說是華夏文明的黃金時代。中國人把這一時期稱為「諸子百家」時期。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