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有哪些考古發(fā)現(xiàn)
山東濟南洛莊漢墓是目前國內所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漢代諸侯王墓。關于山東有哪些考古發(fā)現(xiàn)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山東有哪些考古發(fā)現(xiàn),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山東有哪些考古發(fā)現(xiàn)之情況概述
山東濟南洛莊漢墓是目前國內所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漢代諸侯王墓。在主墓尚未挖掘的情況下,已在墓室外圍發(fā)現(xiàn)陪葬坑和祭祀坑達33座,所出土的3000余件器物令人嘆為觀止。其中11號坑發(fā)現(xiàn)的寶馬華車展示了漢初諸侯王出行的盛大場面;14號樂器坑的金鐘嘉磬也向今人描繪出了一幅王家宮廷樂隊的宏大場景。洛莊漢墓的主人究竟是誰?其墓葬規(guī)模甚至不亞于天子,這里到底隱藏了怎樣的歷史秘密?
洛莊漢墓第14號陪葬坑編鐘、編磬出土原貌
翠綠色的一堆銅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寧館長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
1998年夏天,濟南市文物店來了一位農民,他要將2件純金器賣給國家。當詢問起這位農民是哪里人時,被告知是章丘市洛莊村人。來人稱這兩件金器是在整理自家院子時發(fā)現(xiàn)的。此事被迅速匯報給濟南市文物局文物處。劉伯勤處長隨即派人前去考察,結果發(fā)現(xiàn),本屬縣級保護單位的洛莊漢墓因取土過甚,已被破壞得面目全非,遂令當地政府加強管理,不許在此再行取土。
洛莊漢墓出土的名為“節(jié)約”的純金馬飾
鎏金馬飾 9號坑出土的裝飾在馬上的鎏金或純金馬飾造型,有的像熊,有的像龍,有的像馬,還有的什么都不像。它們或奔跑,或靜止,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
值得慶幸的是,洛莊村的這位農民為了鋪墊新建的院子在洛莊漢墓和村西的土溝里分別拉了兩車土,在挖土時他并沒有發(fā)現(xiàn)土里夾有金器,只是在平整院子時才發(fā)現(xiàn)的,因此他并不清楚這件金器的確切出土地點,否則消息一旦傳開,后來發(fā)現(xiàn)的距現(xiàn)在地表僅10余厘米的大批金馬飾肯定會遭到厄運,也就不會有第二年夏天的那個“神奇”中午了。
1999年6月26日接近中午時分,章丘市博物館的電話響起了急促的鈴聲,正在當班的館長寧蔭棠接起了電話,得知在棗園鎮(zhèn)洛莊村西的漢墓上因取土出了一批銅器,他馬上意識到事態(tài)的嚴重性,遂即集合人馬,十幾分鐘后趕到了現(xiàn)場。此時,現(xiàn)場已由派出所控制住了局面,翠綠色的一堆銅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
在炎炎烈日下,緊張的清理工作開始了。在不到6平方米的范圍內,共發(fā)現(xiàn)鼎、盆、勺等銅器90余件。這些銅器大都保存較好,由于是成摞堆放著,夾在中間的銅器表面還是黃色的,許多銅器上都刻有銘文。濟南市文物局得知消息后,認為有必要作進一步的調查和清理工作。于是緊急向省文化廳打報告,經批準后,由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和章丘市博物館組成了聯(lián)合考古隊,火速進駐洛莊。
洛莊漢墓主墓室已發(fā)現(xiàn)盜洞多處,
但從所發(fā)現(xiàn)的陪葬坑情況來看,似乎早年未曾被盜過
洛莊漢墓位于章丘市棗園鎮(zhèn)洛莊村西約1公里處,南距106國道約1公里,西距東平陵故城約6公里。從殘存封土堆范圍推測,原封土面積約3萬多平方米,高近20米。現(xiàn)存封土最高處距原地表不足3米,有近三分之一的面積因取土過甚,已穿過原地表達2米多,致使9座陪葬坑暴露于斷壁亂土中,而且半數陪葬坑受到了嚴重破壞,坑內遺物幾乎蕩然無存,此情此景令人愴然。
從已暴露出的9座陪葬坑來看,1、2、6、8號坑幾乎破壞殆盡,僅出土少量文物;3、4、5、9、10號坑雖有不同程度的破壞,但有部分文物未被擾動,出土各類文物400余件。另有7號坑甚是特別,未見任何遺跡現(xiàn)象。
經初步鉆探和地表勘察,可以看出墓葬基本為東西向,平面結構呈“中”字形,東西墓
道由內向外呈階梯狀收縮,當時墓葬平面的具體情況還不十分清楚,但可以看出是一座規(guī)模巨大的王陵級墓葬。
早期盜洞的橫截面
已暴露出的9座坑全部位于墓室和墓道的南半側,其平面布局除8號坑單獨一處外,其余均呈成對平行并列狀。所有陪葬坑的平面形制均為“凸”字形,主坑呈長方形,向外凸出的部分為臺階狀入口,較主坑為窄。最長者達25.9米,較短者也達13米,寬度均在3米左右。洛莊漢墓主墓室已發(fā)現(xiàn)盜洞多處,但從所發(fā)現(xiàn)的陪葬坑情況來看,似乎早年未曾被盜過,只是由于近年來的取土始遭到嚴重破壞。
在洛莊漢墓主墓室周圍發(fā)現(xiàn)盜洞多處
盜墓賊從墓室頂部向下放了兩炮,幸虧炮聲被周圍群眾聽見,
被及時發(fā)現(xiàn),才使他們的罪惡未能得逞
洛莊漢墓的陪葬坑經初步調查、清理,顯示出了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現(xiàn)象,即這些陪葬坑全部位于主墓室及東西墓道的南側,而且排列得非常有規(guī)律,這是否暗示著在主墓室的北側還有對稱的、同樣數量的陪葬坑呢?再從發(fā)現(xiàn)的陪葬坑的性質來看,若與其他地區(qū)同類墓葬相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真的馬車坑并未找到,而且銅禮器的種類也不齊全,按理推測還應該有隨葬這些物品的陪葬坑。現(xiàn)在看來,南側沒有,也許在北側仍有相當數量的陪葬坑未被發(fā)現(xiàn)。這些推測時常伴隨著更多的擔心,假如北側真的有陪葬坑,會不會被盜墓賊注意,萬一被盜那可就太遺憾了。為了保密,這年夏天的發(fā)現(xiàn)只字未向新聞界透露,怕消息一旦公布出去,必定會有人“光顧”。果不其然,2000年春節(jié)期間,洛莊漢墓上傳出了沉悶的炮聲,他們真的動手了。
山東有哪些考古發(fā)現(xiàn)之出土文物
1、2號坑屬兵器類陪葬坑。1號坑北部僅剩1米余,頂部無存,未發(fā)現(xiàn)任何遺物。從已破壞的坑邊地面散落著不少鐵鎧甲殘片,及附近百姓傳說這里曾出土過成束的箭鏃之類文物推測,此坑應為隨葬兵器的陪葬坑。2號坑僅南部殘存一小部分,在底部發(fā)現(xiàn)多處盾牌的殘跡,因此推測此坑也為兵器坑。因1、2號坑為南北向平行排列,所剩一頭一尾,可知其長度應為13米左右。
3、4號坑為倉儲類陪葬坑。3號坑東部主要堆放有粟類糧食和豬、羊前后肘等,這些肉類食物原用草編袋包裹,并用封泥封存,封泥印面內容為“呂大官印”;西部放置了30件陶器,除1件為盆外,其余均為罐。4號坑東部放置著各種禽類,及一箱雞蛋和一些魚骨;西部放置漆木箱,木箱有合頁、鋪首銜環(huán)等銅質飾件。入口處堆放有約100公斤的木炭。該坑出土的封泥為“呂內史印”。
5、6、8號坑為飲食起居類陪葬坑。5號坑北部出土銅器90余件,剩余的部分主要有大量漆器和陶器。漆器均放在陶器之上,保存不好,可見器形主要有案、盆、耳杯、盒、盤等。陶器均為大型陶甕,總數22件,甕內存放有魚、糧食等。另在坑的西南角和中部分別發(fā)現(xiàn)10件銅權和4件銅量器。6號坑僅留下一點殘底,出土了6件帶有天干地支的長方形骨牌和10件泥丸,及20余枚半兩錢。8號坑經鉆探僅剩2米多,且全部壓在路下,未作清理。
9、10號坑屬出行儀仗類陪葬坑。9號坑長25.9米,出土了10條狗、7匹馬和100余件金器,其中有6匹馬為成對放置,周圍出土有純金、鎏金、青銅、鐵質、骨質等馬具與馬飾,計300余件。其中純金節(jié)約、泡共計40件,最重者重近70克,總重量600余克。10條犬位于坑內最西部,集中排放,每條犬均有用銅環(huán)和海貝組成的項圈。10號坑長20米,坑內主要埋葬儀仗類的木俑。木俑已腐朽殆盡,僅存表面顏色痕跡。從這些痕跡觀察,人俑高20厘米左右,衣著豐富、色彩多樣;馬俑有白、黑、棗紅等顏色。
11號坑為車馬陪葬坑,14號為樂器陪葬坑,均是洛莊漢墓最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
盜墓賊從墓室頂部向下放了兩炮,又從5號坑向墓室內橫向放了一炮,幸虧炮聲被周圍群眾聽見,被及時發(fā)現(xiàn),才使他們的罪惡未能得逞。事情發(fā)生后,省市領導非常重視,市文物局的領導決定,在沒有任何發(fā)掘經費的情況下,先由市文物局墊支部分經費,盡快進入工地,進行更深入的搶救性調查和發(fā)掘。
洛莊漢墓沙盤模型
11號車馬坑中2號車上的彩繪花紋
2000年2月25日,由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和山東大學聯(lián)合組成的考古隊冒著大雪出發(fā)了。等待我們的將是什么,誰也不敢斷言。在鉆探無望的情況下,我們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在東墓道上和北側與南側9、10號坑大體對稱的位置上,開了一條長50米的南北向探溝。因為中國古代講究對稱,北側也應有兩座陪葬坑。探溝在不斷地加深,我們心里的小鼓也敲得更緊了。如果在墓道這樣關鍵的位置上都沒有對稱的陪葬坑存在,那么其它地方就更難有了。
保存在地下2100余年的雞蛋至今仍完好無損
洛莊漢墓出土的青銅器
到階段性的工作結束時,在墓室周圍共發(fā)現(xiàn)了33座陪葬坑和祭祀坑,
然而仍不能確定這是考古工作的最后終結
在那度日如年的幾天里,我們總是盯著每一層土的變化,終于,盼望已久的線條漸漸出現(xiàn)了:先是東墓道確切的界線,然后是寬達5米的11號陪葬坑邊線的顯露,最后是稍窄的12號坑出現(xiàn)了。一切仿佛都在“意料之中”,所有的人都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墓室北側仍有陪葬坑的推測得到了初步證實,那么其它地方肯定還有。新的熱情感染著每一位考古隊員。
經過清理的陪葬坑
之后,我們在墓室的北側又先后發(fā)現(xiàn)了4座坑,其中兩個較小的坑與兩個大坑不在一個層位上。這到底是怎么回事?最終我們搞明白了。原來這是一種新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象,即上層的小坑開口于地上墓室的層面上,下層的大坑則開口于漢代修墓時的原地表上。兩層坑,意義非同尋常。這啟發(fā)了我們在后來的挖掘中采取慎而又慎的工作態(tài)度。
緊張的考古挖掘現(xiàn)場
本計劃發(fā)現(xiàn)有數的幾個坑就算了,但著實沒有想到,在長達近1年的野外工作中竟不斷發(fā)現(xiàn)一些坑,我們便一直圍繞著坑打“轉轉”。隨著工作的進展,我們也逐漸認識到,小坑是具有祭祀性質的遺跡,大坑才屬真正的陪葬坑或“外藏槨”。就這樣,不斷地找,不斷地出現(xiàn)新坑,到冬天結束階段性工作時,在墓室周圍共發(fā)現(xiàn)了33座陪葬坑和祭祀坑。這是不是最后的終結,在全部工作做完前,尚不敢下結論。
12匹高頭大馬、3輛豪華馬車,盡展墓主人生前的奢華,
與我們從史書中看到的記載頗有一些出入
仍在進行中的11號馬車坑挖掘現(xiàn)場
早在1999年夏天我們發(fā)現(xiàn)9號坑時,因為是一座單純的馬坑,并且有規(guī)格極高的純金飾品,我們就在猜測會不會有馬車坑。這塊美味的“餡餅”始終吊著我們的胃口。2000年第一條探溝挖下去之后,發(fā)現(xiàn)了11號陪葬坑,我們的愿望終于實現(xiàn)了。
11號坑2號車馬頭
2001年4月初,我們開始清理11號坑。坑全長已超過30米,開口部寬度近5米,這是所有已發(fā)現(xiàn)的陪葬坑中規(guī)模最大的。巧的是它所在的位置正好與墓道南側的馬坑相對稱,無疑,它就是我們要找的馬車坑。11號坑共埋葬有3輛大車,每車駟馬,車馬飾件齊全,為實用馬車。其中1號車為立車,形制與秦陵1號銅車相同;2號車為安車,形制與秦陵2號車相同;3號車為一輛大安車,長6米,僅后車箱就長達2.1米。各車均朱輪華轂,車輿外側裝飾著多彩多樣的云紋,馬具基本全為鎏金制品。最為難得的是,這些馬是被打死后擺放整齊埋葬的,原來佩戴的馬具俱按原位置放在那里。許多車馬具的特點具有濃厚的秦代風格,有的竟與秦陵銅車馬的裝具完全相同,這對于研究漢初的車馬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價值。
9號坑出土的當盧
這件富麗豪華的鎏金器是馬額上的裝飾品,其造型是一匹飛奔的馬,但身子卻扭曲成龍形,極富藝術想象力。
11號坑出土的馬飾——籠頭
全長6米的3號車更讓人驚奇不已。它雖然被塌落的土砸成扁平狀,但結構依舊清晰。封閉帶窗的后車輿,顯現(xiàn)著當日墓主人的豪風。這種車在當時是規(guī)格最高的“安車”,史載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臣下以辒車載歸,或即這種車。
主持洛莊漢墓考古發(fā)掘的崔大庸博士正在修復14號樂器坑出土的文物
3輛車都清理出來之后,其規(guī)格用途更加清晰。最前面的1號車是立車,也可能是獵車;2、3號車是安車,即是主人乘坐的華車。寶馬華車香滿路,充分顯現(xiàn)了當日的王者風范。馬車坑發(fā)掘還在繼續(xù),12匹高頭大馬、3輛豪華馬車,盡展墓主人生前的奢華,這倒與我們一向從史書中看到的漢初民生凋敝,“天子不能俱駟,將相或乘牛車”的記載頗有一些出入。這一現(xiàn)象又說明了什么呢?
于出土原狀 這種大型青銅樂器原屬古代軍樂器的一種,北方地區(qū)十分少見。這件于造型圓渾,線條優(yōu)美,特別是在其正面和背面分別鑄造出一只英武的蒼鷹,憑添了幾分神秘。尤為難得的是,這只蒼鷹是一筆畫成,充分展示了古代藝術家的超凡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107件編磬一次發(fā)現(xiàn)于同一個陪葬坑內,
這比已發(fā)現(xiàn)的西漢實用編磬的總和還要多
14號陪葬坑位于主墓室東北部,南北向,入口朝南。通長22米,寬4米,深2.8米??觾入S葬品由北向南可分為三區(qū):
專家在鑒定洛莊漢墓出土的編鐘等器皿 右1為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趙化成,右2為著名考古學家俞偉超,左3為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主任信立祥。
A區(qū)為弦樂器,主要發(fā)現(xiàn)有7面瑟。這些瑟南北向橫置于圓木支成的架子上。瑟均為木制,已全部腐朽,僅剩痕跡,但瑟面所髹極薄的一層漆仍清晰保留著。其中3面有鎏金銅瑟枘和銅軫,另有1面為骨軫,其余未見金屬構件者,從痕跡看應為木制構件。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批瑟的下面發(fā)現(xiàn)了一枚完整的“呂大行印”封泥,為證明洛莊漢墓為呂國諸侯王墓葬提供了新的證據。
B區(qū)主要為敲擊樂器,發(fā)現(xiàn)建鼓痕跡一面,懸鼓及支架兩套,扁圓形小鼓4件。特別重要的是,在B區(qū)東側南北向豎立著一架由于、鉦、鐸組成的樂器架。木架由橫梁、立柱和底座組成,橫梁上鑲嵌著3個鐵環(huán),其下正對著3件樂器。有意思的是,這3件器物大小懸殊,看起來非常不成比例。
C區(qū)絕大部分為打擊樂器,主要是編鐘1套、編磬6套,另有3件瑟鑰和極為罕見的8個球形銅鈴。編鐘和編磬原來均懸掛于木架上,木架已全部朽壞,但痕跡尚較清晰,由北向南分兩行排列。最北的西部為一架編鐘,架子為上下兩層,上層懸掛鈕鐘14件,下層懸掛甬鐘5件。除3件破裂外,其余均完好無損。這套編鐘保存非常好,只有少量銹蝕痕跡,出土時輕輕一拭即锃亮如新,實屬罕見。鐘內調音痕跡清晰可見,可以肯定是實用器。
與編鐘相對的東側是第一套編磬,共20件,少數因懸繩朽斷而摔裂,大部分保存完好,均為實用器。難得的是,這套編磬的股博下刻劃有銘文,從小到大分別為“左一”至“左十”和“右一”至“右十”。6套編磬每套20件的4組,14件的1組,13件的1組,總計107件。這107件編磬一次發(fā)現(xiàn)于同一個陪葬坑內,比已發(fā)現(xiàn)的西漢實用編磬的總和還要多,實在令人嘆為觀之。
這批樂器經初步鑒定,證明其保存完好,音質完美,仍可奏出《陽關三疊》、《蘇武牧羊》、《茉莉花》等曲子。
音樂考古專家在對編磬測音
4位呂王中有3位是被誅的,
因此,洛莊漢墓只能屬呂后的親侄子呂臺了
考古隊在洛莊漢墓的4座陪葬坑內發(fā)現(xiàn)了“呂”字開頭的30余枚封泥,絕大部分保存較好。印面內容有“呂大官印”、“呂內史印”、“呂大官丞”和“呂大行印”4種。這些帶有“呂”字的封泥,是確定洛莊漢墓性質的一把鑰匙。由封泥可證明,墓主人應與呂姓有密切關系。再從其宏大的墓葬規(guī)模來看,此種類型的墓葬應屬王一級的陵墓,也就是說應屬某位呂王的墓葬。
甬鐘 編鐘在古代是顯示身份和地位的重要禮樂器,往往在大型禮儀活動中才使用。此鐘結構為“合瓦型”,經過調音,每鐘可奏出兩個音節(jié)。
據《史記》、《漢書》中記載,漢代被分封的呂國只有呂后執(zhí)掌實權時的一個。高后元年(前187年),呂后以濟南置郡,封呂臺,都東平陵,轄濟南郡。高后七年(前181年),改呂國濟川,又以梁國為呂國,都睢陽(今河南商丘南)。高后八年(前180年)呂國廢,改為梁國。由上可知,呂國在東平陵城為都前后滿算只有7年的時間,而呂國存在時間僅有8年。這8年中先后共有4位國王,其中呂臺為第一位。呂臺是呂后長兄周呂侯呂澤之子,嗣父爵位為周呂侯,高祖九年(前198年)更封為酈侯,高后元年晉封為呂王。二年卒,謚肅。第二位國王為呂嘉,呂臺之子,嗣父爵為呂王。后因驕恣被呂后廢。呂后卒,坐呂氏事被誅。第三位呂產為呂后長兄周呂侯呂澤次子?;莸墼?前194年)封汶侯。高后六年(前182年)十一月立為呂王。七年,改封梁國,不就國。高后卒,呂后次兄之子呂祿為上,欲為亂,為大臣所誅,諸呂遂滅。第四位呂王名呂大,屬呂氏族人,高后七年(前181年)封呂王。次年因呂氏事被誅。
由上可知,濟南郡曾被封為呂國是毫無疑問的。呂國先后共有4王,其中只有前兩位都東平陵。及后兩位時,一位“不就國”,一位不久被誅。而前兩王中的呂嘉先是“坐驕廢”,后又在滅呂中被殺,顯然不會埋于都城附近??傊?位呂王中有3位是被誅的,按當時埋葬制度,這3人是不會被厚葬的。因此,洛莊漢墓只能屬呂后的親侄子呂臺了。
在濟南市博物館展示的洛莊漢墓出土的編鐘、編磬以及于、鉦、鐸等樂器。著名考古學家俞偉超先生認為洛莊漢墓出土的這套編鐘制作得這么精致,這么實用,保存得這么完好,音質、音色這么完美,堪稱“西漢第一鐘”。
呂臺死時,正值呂氏家族掌權的鼎盛時期,雖然呂臺在王位只有1年多的時間,但其嗣侯爵位長達10年的時間,其間定積攢了大量財富。呂臺于被封后的次年即死,而時值呂氏一門勢力正處于上升階段,故呂臺死后,定會借此機會來展示一番呂氏家族的力量,因而便有了洛莊漢墓如此非凡的規(guī)模。洛莊漢墓的年代也可以較為準確地定在公元前186年。
洛莊漢墓的發(fā)現(xiàn)不僅對研究漢代諸侯王陵的埋葬制度提供了重要資料,而且還有許多新的發(fā)現(xiàn)彌補了以往考古及歷史研究的不足。如在東墓道的南北兩側發(fā)現(xiàn)了一組罕見的建筑遺跡,對研究漢代高級貴族的埋葬習俗提供了最新的考古資料;在11號坑發(fā)現(xiàn)的3輛實用豪華馬車,其中1、2號馬車與秦始皇陵發(fā)現(xiàn)的兩輛銅車馬在形制上幾乎完全相同,這是首次發(fā)現(xiàn)的與秦始皇陵銅車馬相同的實物資料;3輛大車均駕駟馬,車馬具絕大多數為鎏金銅器,總數量達1500余件,顯示了漢初諸侯王出行的盛大場面;5號坑出土的90余件銅器,不僅種類齊全,而且有半數銅器上均有銘文,形象地反映了當時宮廷中繁縟的飲食起居生活;大量糧食和動物禽類骨骼的發(fā)現(xiàn),使我們得以窺見昔日豐富的食譜;14號坑發(fā)現(xiàn)了整整一坑樂器,除1套編鐘和6套編磬外,還發(fā)現(xiàn)有建鼓、懸鼓及7面瑟。所有這些樂器,向今人描繪出了一幅王家宮廷樂隊的宏大場景。這些發(fā)現(xiàn),不僅豐富了漢代的考古文物資料,而且對于研究漢代的歷史和考古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