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餐桌禮儀
中國傳統(tǒng)餐桌禮儀
我國的餐桌經(jīng)過幾千年的流傳,那么你們知道中國最傳統(tǒng)的餐桌是怎樣的嗎?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傳統(tǒng)餐桌禮儀,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中國傳統(tǒng)餐桌禮儀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 禮產(chǎn)生于飲食,同時又嚴(yán)格約束著飲食活動,飲食禮儀應(yīng)運而生。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點的飲食禮俗,而毫無疑問,中國人的飲食禮儀是最為發(fā)達、最為完備的。早在《周禮》中,就有一系列的職官分掌各種飲食諸禮。孫中山先生也曾“以飲食為證”,論及“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
有主有賓的宴飲,是一種社會活動。這種社會活動必然就會產(chǎn)生一套規(guī)范化的飲食禮儀,作為每個人的行為準(zhǔn)則。在中國文化里,其實不僅講求飲食規(guī)格,甚至連菜肴的擺設(shè)這種細(xì)節(jié)都有規(guī)則,《禮記•曲禮上》說:“凡進食之禮,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處外,酰醬處內(nèi),蔥渫處右,酒漿處右。以脯脩置者,左朐右末。”就是說,凡是陳設(shè)便餐,帶骨的菜殽放在左邊,切的純?nèi)夥旁谟疫?。飯食靠著人的左手方,羹湯靠右手方。?xì)切的和燒烤的肉類放遠(yuǎn)些,醋和醬類放在近處。蔥渫等伴料放在旁邊。酒漿等飲料和羹湯放在同一方向。如果要分開陳設(shè)干肉、牛脯等物,則彎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這套規(guī)則在《禮記•少儀》中也有詳細(xì)記載。上菜時,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上魚肴時,如果是燒魚,以魚尾向著賓客;冬天魚肚向著賓客的右方,夏天魚脊向賓客的右方。“虛坐盡后,食坐盡前。”在一般情況下,要坐得比尊者長者靠后一些,以示謙恭;“食坐盡前”,是指進食時要盡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擺放饌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臟了座席。“食至起,上客起。”“尊客之前不叱狗。讓食不唾。”宴飲開始,饌品端上來時,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貴客到來時,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不可以當(dāng)著客人的面叱責(zé)狗;主人讓食,要熱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在用飯過程中,更有一套詳細(xì)的要求。《曲禮上》云:
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摶飯,毋放飯,毋流歠,毋咤食,毋嚙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齒,毋歠醢。客絮羹,主人辭不能享。客歠醢,主人辭以窶。濡肉齒決,干肉不齒決。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徹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于客,然后客坐。
——“十四毋”大意為:和人共同吃東西,不可只顧自己吃飽。如果和別人一起吃飯,就要注意手的清潔。不要用手搓飯團,不要把多余的飯放進鍋中,不要喝得滿嘴淋漓,不要吃得嘖嘖作聲,不要啃骨頭,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又放回盤碗里,不要把肉骨頭扔給狗。不要專據(jù)食物而必取之,也不要簸揚熱飯。吃蒸黍的飯亦用手不要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圇的喝湯,也不要當(dāng)著主人的面調(diào)和菜湯。不要當(dāng)眾剔牙齒,也不要喝腌漬的肉醬。如果有客人在調(diào)和菜湯,主人就要道歉,說是烹調(diào)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醬類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說是備辦的食物不夠。濕軟的肉可以用牙齒咬斷,干肉就得用手擘食。吃炙肉不要撮作一把來嚼。吃飯完畢,客人應(yīng)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著腌漬物的碟子交給旁邊伺侯的主人,主人跟著起身,請客人不要勞動,然后,客人再坐下。
“毋摶飯”,吃飯時不可摶飯成大團,大口大口地吃,這樣有爭飽之嫌。“毋放飯”,要入口的飯,不能再放回飯器中,別人會感到不衛(wèi)生。古人實行分餐制,在用餐的時候,每人的席位之前各有一食案,各種菜肴每人一份,這個習(xí)俗日韓至今尚有遺存。古人聚餐之時的主食是用盙簋之類的大型容器盛好放在中間,吃的時候用手抓。這就是古人告誡“毋摶飯”的原因。“毋流歠”,不要長飲大嚼,讓人覺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沒夠似的。“毋咤食”,咀嚼時不要讓舌頭在口中作出響聲,主人會覺得你是對他的飯食表現(xiàn)不滿意。“毋嚙骨”,不要專意去啃骨頭,這樣容易發(fā)出不中聽的聲響,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覺。“毋反魚肉”,自己吃過的魚肉,不要再放回去。“毋投與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頭,也不能把骨頭扔給狗去啃。“毋固獲”,不要喜歡吃某一味肴饌便獨取那一味,或者爭著去吃,有貪吃之嫌。“毋揚飯”,不要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餐具揚起飯粒以散去熱氣。“飯黍毋以箸”,黍就是小米,用小米蒸的干飯,黍粒很小,吃黍飯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飯必得用匙??曜邮菍S糜谑掣兄说模灰煊?。“羹之有菜者用梜,無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無菜筷子派不上用場,直飲即可。“毋嚺羹”,飲用肉羹,不可過快,不能出大聲。有菜必須用筷子夾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動手重新調(diào)和羹味,否則會使主人難堪,以為自己待客不周、烹飪不佳。“毋刺齒”,進食時不要當(dāng)著他人的面而不加掩飾地剔牙齒,如齒塞,也一定要等到飯后、或避開餐桌再處理。“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調(diào)味醬便喝。醢是比較咸的,用于調(diào)味,不是直接飲用的。“濡肉齒決,干肉不齒決”,濕軟的燒肉燉肉,可直接用牙齒咬斷,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則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斷,須用刀匕幫忙。“毋嘬炙”,大塊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滿口腔,不及細(xì)嚼,狼吞虎咽,實在是一種粗鄙而貪婪的形象。
“長者舉,未釂,少者不敢飲。”如果長者還沒有舉杯喝干,少者不可以喝干。如此,等等。
《禮記》上的這個“十四毋”,是十四種失禮的吃相,古人把它們分為兩類:一是“傷廉”,就是在餐桌上一味貪吃,而不顧及別人;二是“不雅”,這種人看上去其實十分粗俗。因為在古人看來,人應(yīng)該“知自別于禽獸”。
后世關(guān)于這方面的內(nèi)容其實很多,明人屠羲英的《童子禮》如此說道:
凡飲食,須要斂身離案,毋令太迫。從容舉筯,以次著于盤中,毋致急遽,將肴蔬撥亂。咀嚼毋使有聲,亦不得恣所嗜好,貪求多食。安放碗筯,俱當(dāng)加意照顧,毋使失誤墮地。
——補充一句:《童子禮》,顧名思義,可是古人為教育“童子”而設(shè)。今天的我們在“感嘆”或“驚呼”西餐禮儀如何“文明”之余,是否應(yīng)該回頭向祖先致以“溫情和敬意”?是否應(yīng)該向祖先虛心學(xué)習(xí)呢?
類似于“十四毋”的飲食規(guī)定民間自古就有很多,不幸的是今天已經(jīng)被很多人所遺忘或拋棄。諸如在餐桌禮儀上,單純一個筷子的使用規(guī)矩就有:筷子不能敲碗;不能與湯匙同時并用;不能用舌頭舔筷子;不能用筷子移動菜碟;不能“游筷”——就是不能舉著筷子在菜碗上游移;筷子夾菜時不能夾菜頂;不能夾住再放下而另換別的;不能把筷子并起來抄菜吃;不能把筷子當(dāng)叉子用來取食物;不能豎著插在飯碗里——因為這個只有祭祀時才有;飯畢不能把筷子放在飯碗上。等等、等等。
用餐時必須要保持優(yōu)雅,因為這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最基本要求。夾菜時,不要碰到鄰座、把盤里的菜撥到桌子上,更不要把湯潑翻,把菜湯滴到桌子上。嘴角沾有飯粒,要用餐紙或餐巾輕輕抹去,而不要用舌頭去舔。咀嚼飯菜,嘴里不要發(fā)出“叭叭”、“呱嘰呱嘰”的聲音。口含食物,也最好不要與別人交談,對于現(xiàn)在的餐桌“眾生相”,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而假設(shè)古人能夠看到這道“風(fēng)景”,對于這種最基本的東西、和這個對于華夏先民來說根本不是話題的話題,應(yīng)該直接會被雷倒的:泱泱中華,禮儀之邦,怎么變成了這個樣子?為什么?
在介紹宴席(筵席)座序之前,我們先需要明白“筵席”的來歷:古人席地而坐,遇飲食,非席即筵(筵,竹席)。后來雖然有了桌椅,但是這個名稱卻固定下來。
參加宴會是否可以坐下來埋頭就吃呢?老者、尊者不開始,幼者、卑者又是否可以開始呢?傳統(tǒng)上說“拜而食”,就是站起來拜謝之后再吃。——不要以為這種古風(fēng)現(xiàn)在只有日韓還有,其實現(xiàn)在國內(nèi)保持這個謙謙君子風(fēng)的人依然不在少數(shù)。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飲儀禮是非常嚴(yán)格的。如:宋真宗曾下詔批評朝中筵宴儀容不端的現(xiàn)象,而不容許隨便行事。據(jù)《宋史·禮志十六》:
景德二年九月,詔曰:朝會陳儀,衣冠就列,將以訓(xùn)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紀(jì)律。況屢頒于條令,宜自顧于典刑。稍歷歲時,漸成懈慢。特申明制,以儆具僚。自今宴會,宜令御史臺預(yù)定位次,各令端肅,不得喧嘩。違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雜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視彈奏;同職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禮者,委閤門彈奏;其軍員,令殿前侍衛(wèi)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轄,但虧失禮容,即送所屬勘斷訖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