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高中學習方法 > 高中勵志 >

高考勵志故事:13歲的研究生

時間: 若木631 分享

  2005年,他以10歲的年紀,擔上“年齡最小的大學生”的稱號。在大家預言新一代“傷仲永”將要上演時,他僅用了3年的時間,實現“最小碩士研究生”的跨越。

  “居高臨下的感覺真好”

  辦手續(xù)時,張炘煬遇見了他未來的導師,兩個月前,雙方已經見過面。母親示意兒子“快叫老師”,結果他連招呼都沒打,扭頭走了,只留下一句話,“都認識了還說什么,以后有的是機會。”

  類似的情形,在2005年張炘煬考入天津工程師范學院時就曾上演過。第一次見面,學校的老師讓他寫幾個字看看。這個還差一個月才滿10歲的大一新生寫了10個字:“居高臨下的感覺真好啊。”

  “太多的贊美讓這個10歲的孩子一時間把握不好自己。”張炘煬本科時的導師張躍輝說。學校針對這個特殊學生設立了“培養(yǎng)小組”,由數學系教授張躍輝和副教授劉華擔任他的指導老師,每個星期為他安排兩次單獨的相處時間。

  從一開始,張炘煬就直呼兩位導師的名字,“既然知道名字,不叫白不叫。”于是,導師劉華送給他一部《論語》,要求“畢業(yè)前背熟”。從校方的立場看,培育一個10歲的大學生必須“先成人,后成才”。

  不過,和所有早慧的孩子一樣,張炘煬最先表現出來的還是學業(yè)上的天賦。在張躍輝的記事本里,記錄著許多這個少年的逸事。有一次上課,別的同學都在認真聽,這小子突然鼓起掌來,說是因為看到了“多項式對稱的美,情不自禁”。張躍輝為此感到震驚:“我確實想表達對數學美的感受,但此前從未有過共鳴。”另一個故事則反映了張炘煬非凡的記憶力,大一下學期,他完全憑心算解出一道八元二次方程。

  為彌補因為年幼而缺乏的敘述能力,劉華曾要求張炘煬用500個字描述自己的辦公室。半個鐘頭后,他發(fā)現紙上只寫了一行字———“廢紙堆上漂浮著幾張桌子”。劉華發(fā)現,張炘煬能敏感地發(fā)現事物的核心所在。這個少年所具備的天分他前所未見。劉華經常帶著他去公園,張炘煬會因為某片樹葉的脈絡結構很漂亮,呆坐下來,盯著看上半個鐘頭。這種“專注”,被認為是數學研究或其他學術研究最重要的先天素質。

  可另一方面,這個10歲的少年也像許多同齡人一樣,無法在課堂上認真聽課超過10分鐘。每隔幾分鐘,這個坐不住的學生就會用油彩筆在同學的衣服上作畫,或是悄悄地把女同學的頭發(fā)綁在椅背上。這個好動的少年很輕易地與比他大8歲的同學交上朋友,還在班上認了4個姐姐,“我喜歡跟她們一塊兒玩,她們很漂亮。”

  “有比我更牛的人嗎”

  12歲時,情況發(fā)生了變化。在同學賈艷的印象里,“一個暑假過去,這個弟弟突然就和我們疏遠了”。很明顯,張炘煬在大學迎來了青春期。那時他每頓飯要吃4個饅頭或6兩米飯,學會了自己弄水洗臉刷牙,講話甕聲甕氣,身高也很快從1.43米逼近到1.70米,開始像男子漢一樣鍛煉身體。

  在劉華提交的報告中,此時的張炘煬被描述為“倔強而自信,從不打算服輸或投機取巧”。值得稱道的是,如果一道選擇題不會做,他寧愿空著也不蒙答案。不過,他也會因為參加一期訪談節(jié)目,在全班同學面前露了臉而得意洋洋一個月。

  “張老師,你說,現在這個班里還有比我更牛的人嗎?”考上研究生之后,張炘煬在一次課間休息的時候,當著所有同學的面,忽然問張躍輝。

  “這沒什么了不起,”張躍輝很平靜地回答,“如果每個學生都能擁有兩位導師,都被允許提前考研,班里好幾位同學完全都可以考上研究生,而且成績會比你好。”

  但打心眼里,張躍輝也認為自己的這個學生“的確很牛”,只是,“我必須在他懷疑自己的時候夸獎他,在他翹尾巴的時候打擊他。”他有時會拿自己上高中的孩子和張炘煬做比較。“驕傲、叛逆、反抗……當人們把他當成一個大學生的時候,會看不慣他的某些言行,并以此說明他不夠格。”張躍輝說,“但是說到底,他就是個13歲的孩子。”

  “沒有他就沒有我”

  如今,這個13歲的碩士研究生,與父親張會祥同住在北工大的一間博士生宿舍里。

  “父親和你比誰更優(yōu)秀?”有人問張炘煬。“也許我更優(yōu)秀。”張炘煬回答,“但是沒有他就沒有我。”

  在張炘煬兩歲識字、5歲上小學、9歲上高三、10歲上大學的傳奇經歷中,父親張會祥始終扮演了主導者的角色。

  張會祥1978年參加高考,從河北科技大學畢業(yè)后,他一直在街道做普通干部。在發(fā)現兒子的早慧之后,張會祥萌生了從“超慢式”教育中突圍的想法,繼而總結出一套“量化為先”、“求博不求尖”的教育理念。

  從這個10歲的少年走進大學那天起,就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3年前,張會祥把家從遼寧盤錦遷到河北廊坊,妻子吳慧娟也調到廊坊教書,張會祥則與兒子住在大學校園里,專職“陪讀”。大一下學期,張炘煬的成績下滑,曾出現4門60分。在父親的指導下,他恢復了過去的學習方法,同時向學校申請不上英語課,改由父親指導自己復習。在“英語靠死記硬背”的思想指導下,通過了英語4級和6級。考研期間,張會祥領著兒子背“十七大報告”,為兒子規(guī)定考英語的做題順序。

  有評論認為,這種陪讀的模式不可復制,而現在的成績,只是將應試教育發(fā)揮到了極致??稍趶垥榭磥?討論這些根本沒有任何意義,13歲的張炘煬走上的是一條單行道,只能這么走下去,而自己的任務就是確保張炘煬順利拿到碩士學位,“那時孩子也大了,他可以自己做出選擇。”有時,張炘煬會把“菲爾茨獎”(注:國際數學界的最高獎項)掛在嘴上。可張會祥為兒子設計的路只是考碩、考博,然后找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這是每個家長的想法,我們只是提前了幾年。”張會祥說。

  但許多人都在擔心,總有一天,張炘煬將不得不脫離對父親的依賴,獨自面對世界,到那時,他怎么辦?

78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