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朗誦文章摘抄5篇_適合朗誦的勵志文章(2)
勵志朗誦文章篇四:有太多路,需要不忘初心
十年前,我從山東小城只身來到北京,考電影學院。如今在霧霾沉沉的北京,回首看那段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時光,心中依然感慨萬千。
說來有些現(xiàn)實,彼時鐵了心要當一名藝術(shù)生,不是有多熱愛藝術(shù),而是數(shù)學成績實在太差,而那一年,如果考上了,高考總分數(shù)學則可以不用計入。
這是我在山東這樣的高考大省考上大學的最佳捷徑。
也許,也是唯一捷徑。
父母自然是不同意的,電影學院啊,那么高大上,充斥了各色的神秘光環(huán),怎么是我這樣的小城孩子能考上的呢?在他們看來,我的毅然決然,無異于是一種自取其辱。他們不希望我受傷。
可他們終于還是犟不過我,放我去了。
2004年的初春,偌大的北京城,便多了一個努力在掩蓋自己惶恐的少年,撫著一顆顫顫巍巍的心,一次次地站在電影學院初試、二試、三試的藝考榜前,帶著笑或是沉默。
面試當日,我起了個早,去西單買了一身在當時的我看來很妥帖的衣服,花掉了身上大部分的錢。
曾經(jīng)覺得那是某種虛榮,如今看來,卻有些疼惜自己當時破釜沉舟般的不自信。
可能已經(jīng)做好了輸?shù)暨@場戰(zhàn)役的準備,卻只是想留下一個體面的身影,我有我自己卑微的小驕傲。
后來,竟然考上了,順遂得直到我高考結(jié)束,拿到錄取通知書,我還覺得是夢一場。
那年9月,我踏上離家的火車,人生就此改變。
一個人在北京摸爬滾打的時光,大部分時候都不會一帆風順。不是沒有懷念過那個安靜的小城,人們需要得很少,快樂很容易也很簡單;不是沒有熬不下去的時候,趕稿趕到深夜在電腦前崩潰大哭,生病了,只身瑟縮在床上難過得不知電話要打給誰;有那么多委屈涌至喉頭,在電話里聽到父母的聲音卻只能報喜不報憂;不是沒有打包好了行李,決定離開北京回家的瞬間。
可每每那個時候,當初那個什么都不會,只因為覺得自己寫東西不錯,就執(zhí)拗地要來北京考試的怯弱少年就會浮現(xiàn)眼前,提醒我自己,離去未嘗不可,可既然如此,當初又何必鐵了心殊死一搏?
是啊,當初為什么要來北京呢?
無非是不甘于自己的人生就這樣了,所以寄于藝術(shù)這樣一個夢,試著生活在別處,試著給自己更多可能。
人生可供選擇的路很多,有坦途,有崎嶇,趨利避害是一種生物本能,勇于挑戰(zhàn)也是某種生存之道。人生很簡單——你承擔,你付出,你比別人勇敢一些,然后你就過上好一點的生活。
只是,走得再遠再累,過得再好再順,也別忘了當初為何出發(fā)。
只有不忘初心,才會讓你不迷失自己,讓你這一生,朝著沒有白白虛度,向著無怨無悔,更近一步。
我其實很懷念十年前的那個自己,也很想謝謝他。
勵志朗誦文章篇五:你需要超越挫折
文/武志紅
“我這輩子沒有遇到過什么挫折。”
——45歲的華先生說。
“我這輩子已經(jīng)徹底垮了。”
——35歲的羅女士如是說。
看上去,他們兩個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華先生是上海一名小有名氣的書商,現(xiàn)在每年出書200~300種,年收入數(shù)百萬元。羅女士現(xiàn)在欠債近百萬元,幾個債主一直在找她,而她躲在一個情人家里不敢出門。
但是,他們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
10年前,華先生是上海一所名校最年輕的副教授之一,是學院里公認的學術(shù)天才,但他毅然下海,貸款2000萬元做“大生意”。生意賠了,他欠下了近500萬元的債務。這一悶棍敲醒了他,他不再做“大生意”的夢,轉(zhuǎn)來做出書這種適合他的小生意。經(jīng)過6年的奮斗后,4年前,他終于還清了500萬元的債務和利息。
5年前,羅女士還是廣州一個小企業(yè)主,擁有豪宅、名車和一家小型的加工廠,但因為輕信于人,在一筆生意上虧了200多萬元。將豪宅、名車和加工廠全部變現(xiàn)后,她仍然有近100萬元的債務。無奈之下,她開始過起東躲西藏的生活,一直到今天。
虧500萬元的站了起來,虧200萬元的卻垮下去。虧500萬元的認為“我這輩子沒有遇到過什么挫折”,虧200萬元的卻說“我這輩子已經(jīng)徹底跨了”。這,到底是為什么?
對此,國內(nèi)知名心理學家許金聲教授分析說:“這是因為他們有不同的挫折商,挫折商高的華先生超越了挫折,而挫折商低的劉女士被挫折吞噬了。”
超越挫折:變逆境為機遇
挫折商的英文簡稱是AQ(AdversityQuotient),是美國職業(yè)培訓大師保羅·斯托茨提出的概念。
之前,人們已熟悉了智商(IQ)和情商(EQ)兩個概念,它們成了衡量人素質(zhì)的重要工具。1997年,斯托茨在《挫折商:變挫折為機會》一書中首次提出了挫折商。簡而言之,挫折商就是一個人化解并超越挫折的能力。2000年,斯托茨又出版了《工作中的挫折商》一書,從此以后,AQ成了職場培訓中的重要概念。
“迄今為止,AQ主要是職場培訓中的概念。”許金聲說,“不過,AQ不只是衡量一個人超越工作挫折的能力,它還是衡量一個人超越任何挫折的能力。同樣的打擊,AQ高的人產(chǎn)生的挫折感低,甚至是零,而AQ低的人就會產(chǎn)生強烈的挫折感,甚至會因為一件小事而產(chǎn)生天塌下來的感覺。”
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美國SBC電信公司的銷售數(shù)據(jù)表明,高AQ員工比低AQ員工的銷售額高出141%。其他研究也發(fā)現(xiàn),高AQ員工的生產(chǎn)能力、創(chuàng)造力和溝通能力,也顯著好于低AQ員工。并且,高AQ的病人在手術(shù)后恢復得也遠比低AQ的病人快。
“高AQ者和低AQ者的差別首先在于,面對挫折時的第一反應。低AQ者一遇到挫折容易產(chǎn)生‘天塌下來了’的感覺,而高AQ者卻會因為遇到挑戰(zhàn)而興奮。”許金聲說,“其次,這兩種人的心理機制也截然相反。低AQ者是應付機制,他會用種種消極的心理防御機制逃過挫折。而高AQ者是應戰(zhàn)機制,挫折會激發(fā)他調(diào)動自己的種種資源和能量,最終化解并超越挫折。”
按照斯托茨的理論,可以從四個方面考察一個人的AQ:控制(control)、歸因(ownership)、延伸(reach)和忍耐(en-durance)。由此,斯托茨又將AQ的得分稱為CORE。
衡量AQ的指標一:控制
所謂控制,即你在多大程度上能控制局勢。斯托茨認為,我們的控制能力來自我們的控制感“我感覺到我在控制局勢”。高AQ者的控制感高,低AQ者的控制感低。
即便面臨重大的挫折,高控制感的人仍然相信自己能控制局勢。當別人都以為“大勢已去”的時候,高控制感的人總能透過種種消極因素看到積極的、自己可以做主的地方,而決不言放棄。但控制感低的人在掌握著很多資源的時候,就很容易覺得“大勢已去”了。
北京大學一名教授,當學生們和他打招呼的時候,他會高抬起頭,不做任何回應,而“高傲”地擦肩而過。知道了他這個習慣后,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不再主動和這位老師打招呼。
然而,一個女學生就不這么做。一開始,她打招呼后,教授一樣會抬抬頭,“高傲”地擦肩而過。但這位女學生并不放棄,個子矮小的她會轉(zhuǎn)過身來,小跑幾步,堵在這位教授的前面高喊一聲“×老師,你好!”這樣打了幾次招呼后,以后只要一看到這位女學生,這名教授就會主動打招呼“××,你好!”
這是一種控制感的較量。一般的學生認為,是教授在控制局面。所以,當教授不理自己時,這種小小的挫折感擊倒了絕大多數(shù)學生。但這名女學生不同,她相信自己和教授一樣可以控制局面,她認為,教授“古怪”的行為背后一定有一個可以理解的特殊原因。暫時,她不知道這個原因是什么,但她深信,沒有人真的天生就是這么古怪不講情理的,只要自己堅持,她就可以控制這個局面,而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老師不理自己,這是一種很小的挫折。但虧了500萬元人民幣,對于沒有任何家底的人來說,算是重大的挫折吧。然而,前文提到的那位下海的華先生,他并沒有將這樣的事情看作是“挫折”,究其原因,在于他內(nèi)心深處的控制感,當時35歲的他深信自己還能將生命的旋律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虧了500萬元并沒有讓他陷入恐慌。
斯托茨認為,這種控制感主要來自潛意識,與自己的個人經(jīng)驗關(guān)系不是特別大。譬如,華先生虧500萬元之前,并沒有在商場上叱咤風云的經(jīng)驗,他僅從內(nèi)心深處的信念而相信自己可以控制局勢。而羅女士,雖然比華先生多很多經(jīng)商的經(jīng)驗,但這些經(jīng)驗并沒有幫助她產(chǎn)生足夠的控制感。
衡量AQ的指標二:歸因
挫折發(fā)生了,我們要分析挫折發(fā)生的原因,這就是歸因。
低AQ的人傾向于消極歸因。要么,他們是外部歸因,將挫折歸因為他人、環(huán)境等外部因素,而認為自己沒有一點責任;要么,他們是消極自我歸因,認為自己應為挫折負責,但同時認為局勢已不可扭轉(zhuǎn),而很容易產(chǎn)生被傷害感和無助感。
相反,高AQ的人首先會主動承擔責任,無論什么情況下都傾向于認為自己應該為挫折負責。同時,他們會進行積極歸因,即相信自己一定能改善局面。
斯托茨概括說,高AQ的人會有這樣的積極負責感:我認為我應該為改善這一局面而負責。
挫折事件必然有外部原因和內(nèi)部原因,但進行外部歸因經(jīng)常于事無補,因為我們最能左右的是我們自己,我們最能改變的也是我們自己。進行自我歸因的人雖然可能會給自己施加太多的壓力,但這種壓力會幫助他尋找自己的弱點,然后進行改善。而外部歸因的人,在挫折發(fā)生后會對自己說一句“這不是我的錯”,然后就放棄了自我改善的努力。
27歲的阿梅感覺到自己撐不下去了。3年前,她立志要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銷售經(jīng)理。但從那時到今天,還沒有哪一個公司雇用她做銷售經(jīng)理超過一年。多數(shù)時候,她剛到試用期就被公司解聘。現(xiàn)在,她幾乎徹底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阿梅之所以陷入現(xiàn)在這種局面,和她的歸因方式密切相關(guān)。第一次被公司解雇就給她造成了重大的心理打擊。雖然內(nèi)心深處知道,自己作為一名銷售經(jīng)理還有所欠缺,但她不敢去做這種自我歸因,她的解決方式是逃跑。既然被這個公司解雇了,她就去另一個公司應聘銷售經(jīng)理。被另一個公司解聘后,她再去第三個公司應聘銷售經(jīng)理。她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銷售經(jīng)理夢”,但是,她卻從來沒有認真地對這些屢屢發(fā)生的挫折事件做一次自我歸因。
每一次挫折事件都是一次機遇,因為它暴露了自己的缺點和弱點。進行自我歸因的人會借此完善自己。這樣一來,挫折就成了人生的一種財富。
譬如,華先生在虧了500萬元后明白,自己并不適合做“大生意”。作為一名下海的副教授,他明白自己的優(yōu)勢仍在文化方面。于是,他放棄“大生意夢”而改做出書這種“小生意”。經(jīng)過這樣的自我歸因后,巨大的挫折成了他人生中的轉(zhuǎn)折點,最終造就了他現(xiàn)在的成功。
但是,進行外部歸因的人就沒有這種機會。對他們來說,每一次挫折就只是挫折,挫折事件發(fā)生越多,他們內(nèi)心中積攢的挫折感就越多。像阿梅,如果她在第一次被解聘后就立即進行自我歸因,要么完善自己繼續(xù)做“銷售經(jīng)理夢”,要么放棄這種夢而改做更適合自己的工作,就不會接二連三地遭受打擊了。
衡量AQ的指標三:延伸
延伸,即你會不會自動將一個挫折的惡果延伸到其他方面。高AQ的人,很少泛化,他們將挫折的惡果控制在特定范圍。他們知道,一個挫折事件只是一個挫折事件。
相反,低AQ的人,遭遇到一個挫折事件,很容易會產(chǎn)生“天塌下來了”的感覺,從而覺得一切都糟透了。這樣一來,挫折事件就像瘟疫一樣蔓延到他的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讓他因為一個挫折而否定自己的一切。
很多人會將工作中的挫折帶回家。在公司里,他們受了同事或領(lǐng)導的氣,回到家后,他們將郁積在心中的怒火發(fā)泄到伴侶或孩子身上,結(jié)果把家里也搞得一團糟,工作中的挫折感于是也“延伸”到了家中。最終,他們不去思考為什么會這樣子,而是空自感嘆,怎么什么都一團糟。
有延伸習慣的人還會因為一方面挫折而全面否定自己。前面提到的阿梅,她每次被解聘后,都會產(chǎn)生極大的失敗感。她會覺得無顏面對父老,她也會在面對異性時缺乏自信。但實際上,她是又漂亮又有魅力的女孩,喜歡她的異性很多。但僅僅因為工作的不順利,她全面否定了自己,這是一種極端的“延伸”。
相反,像華先生,損失500萬元幾乎沒有對他的生活造成任何重大影響。他仍然一如既往地豪爽地笑,仍然一如既往地享受生活,仍然深信自己是個有魅力的男人,負責的好丈夫,善解人意的好朋友。也就是說,他將損失500萬元這件事情的消極影響嚴格控制在了工作領(lǐng)域,完全沒有讓它延伸到生活中去。
張海迪的一番話是低延伸的典型“人就像一部機器,殘疾人就像部分零件損壞一樣,不能因此就把整部機器毀掉,那些能用的部分還是大有價值的。”
延伸的習慣在中學生中非常常見。很多中學生會因一兩次考試失敗而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他們將一兩次考試失敗的挫折感無限延伸了。
斯托茨認為,這種泛化習慣是低AQ的根本源頭。低AQ的人,他們不僅無法超越挫折,還會讓挫折變得像瘟疫一樣,延伸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最終搞得一塌糊涂。而高AQ的人,他們不僅能超越挫折,還會將挫折感嚴格控制在特定的挫折事件上,不讓它對自己的其他方面產(chǎn)生任何影響。
衡量AQ的指標四:耐力
耐力,指“逆境會持續(xù)多久?逆境的起因會持續(xù)多久?”斯托茨認為,高度的耐力是高AQ人的最明顯特征,他們會“把逆境以及逆境造成的原因看成是暫時的……這種態(tài)度將使你的精力更加旺盛,更善于保持樂觀主義精神,加強采取行動的可能”。
斯托茨認為,耐力是衡量AQ的最重要尺度,他測評AQ的公式是:CORE=C+O+R+2E。這無疑表明了他對忍耐能力的重視。
不過,斯托茨所說的耐力并不是盲目的忍受。有些人之所以將忍受當作自己的人生哲學,只是因為懼怕得罪別人。這種忍耐力并不是斯托茨所提倡的。斯托茨所指的耐力是富有智慧的忍耐,是一種基于洞察力上的忍耐。高AQ者之所以有較高的耐力,只是因為,即便面臨著再大的困難,高AQ者也總能看到積極因素,他們深信自己能渡過難關(guān),能掌控局勢,目前的忍耐只是黎明前的黑暗。他們的耐力是基于希望和樂觀主義之上的。
愛迪生為發(fā)明電池經(jīng)歷了成千上萬次的失敗,他這種驚人的耐力與他對電池的理解是密切相關(guān)的。
相反,低AQ的人即便在非常有利的時候,也會看到消極的地方,并由此產(chǎn)生過分的擔憂,最終產(chǎn)生“怎么做都沒有用”的想法,于是很容易放棄。
看了“勵志朗誦文章摘抄”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