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性勵志的文章推薦3篇
哲理性勵志的文章推薦3篇
行動是治愈恐懼的良藥,而猶豫、拖延將不斷滋養(yǎng)恐懼。人生就是需要一些這樣的勵志文字和勵志文章激勵我們,一起來看看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哲理性勵志的文章推薦3篇,希望能夠?qū)δ兴鶐椭?/p>
哲理性勵志的文章推薦:無路可走時,你才能更快學會飛
文|沐沐
高中同學Z的故事。
大三那年他執(zhí)意退學。幾乎是跟家庭決絕的狀態(tài),僵持之下辦了休學。自己一個人帶著兩千塊錢到北京。
08年,Z同學還沒有大學畢業(yè),又沒有一技之長,礙于面子也不想做技術含量低的工作。在北京溜達了兩個月零五天,發(fā)現(xiàn)自己只剩下兩塊錢了。那天晚上在地下室的木板床上,他糾結(jié)著要不要給家人打電話求助。
第二天早上,穿著帶著霉味的衣服出門,用兩塊錢買了饅頭,和一瓶水。吃完之后,一直走,目的地是哪里他也不知道。
中午,走到了天安門廣場。
走累了,Z同學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之前的臺子上坐下來。被他捏扁的礦泉水瓶,被人撿走了。
秋天的午后,陽光正好,Z同學只感到了陣陣寒風,一直坐到了天色變灰。也許是他穿的太破了,一個小孩把空水瓶仍到他的腳邊。
Z同學說,沒有任何語言可以形容他當時的感受,羞恥,無助,委屈,還有對自己無能的憤怒。他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前二十年,被荒廢得如此徹底。
Z同學盯著那個瓶子很久很久,終于彎腰撿起來。撿起來第一個,后面的就輕松多了。
那一晚,Z同學撿的瓶子裝滿兩個大袋子,是電視上那種比小學生還高的魚皮袋。正好他住的出租屋的旁邊就是一個垃圾回收站,一個晚上,收獲了八十二塊錢。Z同學一毛線都沒有花,拖著疲憊的身軀直接回到出租的地下室。
那天晚上他握著這八十二塊錢,忘記腳上磨出的血泡,忘記一天沒有吃東西,只是在被窩里哭的稀里嘩啦:圖什么。
Z同學說,當時毅然決然到外面的世界闖一闖的時候,怎么都沒有想到,第一筆收入靠的是“拾破爛”。
半個月,他買了輛自行車,跟著一起住在地下室的男孩送快遞。
兩個月后,找了一個庫房看管員的工作。晚上就在昏黃的燈光下看書。
又一個月后被經(jīng)理調(diào)到了辦公室打雜。然后勤奮好學,領悟力又強,成功推銷出自己,做了經(jīng)理的助理。
這一年的磕磕絆絆,Z同學深深認識到,要生存,比考上重點大學困難多了。再忙也保證每天八小時的學習。吃飯睡覺娛樂的時間,能壓縮就壓縮。
后來他回學校完成了學業(yè),也針對性的構(gòu)建了自己的知識體系。
畢業(yè)后,跨入物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事業(yè)做的風生水起。
Z同學說:“這經(jīng)歷一點都不好玩。我希望其他人不要把自己逼到這么無助的境地。只是我以前過的太安逸了,從來都沒有認真想過為自己獨立生活儲備點什么。等到口袋空空的時候,才知道儲存精神食糧。不過,不管處境多么狼狽,也不用害怕,因為一個人的潛能很大有無限大,只是我們在絕望的時候,才想起來去挖掘。”
Z同學給我講這些故事的時候,坐在城墻邊上的一家咖啡廳。冬天午后的陽光打在那張棱角分明的臉上,溫暖,明亮。
“離開北京之后,曾以為這輩子再也不愿意去那個讓人一夜長大的地方。”Z同學笑了笑說,“不過,這還沒過兩年,就想回去了,想把自己拖著大塑料袋走過的地方走一遍,不為別的,只為了看看起跑的地方。如果不是那一年的落破,我在學校里還是跟同齡人一樣混日子,眼高手低,混吃等死。不踏實不努力,也不會有現(xiàn)在的心智和能力。”
Z同學說,后來看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簡直就是在看自己,死磕。最喜歡的臺詞是,只要有夢想,你就與眾不同。
是啊,只要希望在,一無所有的日子就不會太長。不管是在怎樣艱難的境地,不管有多少人說你“不行”,只要自己不給自己放棄的機會,終將展翅飛翔,成就與眾不同的自己,閃閃發(fā)光。
也只有在看似無路可走的時候,一個人才會想起來努力地撲扇翅膀,才能更快的學會飛翔。
我們小時候看過這樣的故事:
一個農(nóng)夫養(yǎng)了一只鷹,不知道自己能飛。農(nóng)夫想要讓它學會飛,就把它扔下了懸崖,于是鷹在墜落之后展翅高飛。
中學時候也讀過:
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詩》三百篇,大氐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大學畢業(yè)之后重讀《三杯茶》,理解了寫在開頭的那一句波斯諺語——
天空越暗的時候,你越能看到星辰。
曾經(jīng)我們被人牽著鼻子走扶著翅膀飛,忘記了無常才是生命的常態(tài)。看到太多道理,沒有真正經(jīng)歷過一個人孤立無援的日子,怎么也不能明白,挫折只是一塊塊墊腳石。
在磕磕絆絆之后,才能看清楚,所有的磨難,也是歷練,是我們成長更快,變得更好的機會。
生活不會平白無故給你想要的。越早認識到這一點,就越早學會在消極處境中積極為人生儲備,然后,等風來。有時候,逼自己一把,才能看到更廣闊的天空。
無路可走的時候,不要忘記自己還有翅膀,你還可以努力飛。這翅膀,是多年來的積累。無論何時,讓自己的羽毛豐滿起來,就不怕無路可走,也不怕任何方向的風。
前些天,我到北京跟小學同學M姑娘一起吃飯。她在北京學習工作了近十年,有一個愛人,一個小房子,一輛小車子,有兩份工作。
她說,都是被逼的,你沒有嘗試過一無所有時的恐懼。兩份工作,一份賴以謀生,一份是備份,以防萬一也不至于無路可走。
在北京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我知道這些人里面有無數(shù)的Z同學和M姑娘。他們揮灑著汗水,也懷揣著希望;他們臉上寫著篤定,篤定地相信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
看著在地鐵里看雅思英語的女孩,我想,“逼著”一個個年輕人奮斗的,是高房價和高消費,更是執(zhí)著和夢想,為了更圓滿的生活,和更美好的自己。
朋友曾說,北京是一個站在大街上喊一聲都沒人回頭看看你是誰的城市。
但這座城市,也是公平的,是努力就可以離目的地近一點點的地方,只要愿意,就能走下去。
我們都被生活所迫,也被“迫”變得越來越靠近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賈拉爾·阿德丁·魯米寫過一段詩:
你生而有翼
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進
形如蟲蟻?
我們“生而有翼”,不管是弱不禁風還是能御風飛翔,一定是有的,只是我們還不自知。在無路可走時,才能覺醒,原來還可以向上飛。
之前裝修房子時認識的一個室內(nèi)設計師,老劉,熟悉之后聊了他年輕時的故事:中學時是問題青年,逃學,打架,沒有考上好的大學。
家里賣掉了一套房子送他出國讀書。爸爸把現(xiàn)金一摞一摞擺在他面前:“這是你以后娶媳婦和買房子的錢,給你讀書了,以后你自力更生,我們不管了。”
老劉在國內(nèi)讀書時看到英語就頭疼,出去之后半年完成了一年的語言課程。老劉說,爸爸說到做到,還真是不管了。他在陌生的環(huán)境里像一個白癡一樣生活不能自理時,突然意識到?jīng)]有人能為他的未來負責,除了努力,他別無選擇。
后來老劉四年的成績單上沒有一科是“A”以下,才知道原來自己也可以做學霸,也可以學成歸來,也可以用雙手和頭腦撐起自己的事業(yè)。
老劉說,記得當時在新西蘭街頭的無助,讓十八年的寄生蟲生活一下子結(jié)束了。也正是那段沒有誰可以依靠的日子,讓他開始修煉自己的金剛不壞之身。
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在一條路上一馬平川地走到最后,也許一不小心就會把一條路走到了盡頭;也許一不留神眼前的路就被時代洪流淹沒成了斷頭路;甚至會突如其來一場沖擊,直接把腳下原本平坦的路變成了懸崖邊……
無路可走時,還可以試試自己能不能飛起來,然后拼命飛,探索一個出口。這出口之外,是更廣闊的天地,更燦爛的陽光。
所以,當感到人生陷入困境的時候,抬頭看看上方,那里還有一片希望的天空。人生的狀態(tài)是立體的,多維的。只有你放棄的時候,才真的是被逼上了絕路。
很喜歡一句話,“仰望星空,腳踏實地。”若我們不斷努力,也積極儲備,才能在人生的航道上,一路前行一路高歌,任憑電閃雷鳴或是暴雨滂沱,都不怕。
年輕如你,無路可走的時候,記得你還可以飛;也只有在無路可走的時候,你才能更快學會飛。
數(shù)年之后,回頭看,一定會看到一個了不起的自己。
哲理性勵志的文章推薦:職場高能女
作者:梁爽
在我心里,有一種五星級殺傷力的儀式感,那就是畢業(yè)典禮收攤之后,忘記了應該繼續(xù)學習。
我見過同事離開學校后,把所有教材論斤賣掉,從此再沒翻過一本書;我遇過同學考完六級后,把所有單詞本束之高閣,讓腦中英文自行揮發(fā);我聽過網(wǎng)友步入社會后,把自己精神貨架上的夢想撤掉,只用愛情對人生偷稅漏稅。
日常低水平重復,思想上缺乏進補,長此以往,親手把靈氣和神采從自己體內(nèi)抽空,變成一個得過且過、無精打采的人。就好像窗邊的那株盆景,確實活著,但缺乏生氣也無法長大。
“家里充斥著平凡的回音,生命被憂愁侵蝕著,因為我們反復呼吸著自己呼出的呼吸,每一天我們的影子比腳步去了更遠的地方”,我生怕梭羅書里這種憋屈無聊的狀態(tài)在自己身上演繹出來。
而唯一能抵御這種侵蝕的武器,我認為是通過學習、閱讀、旅行、體驗等自我擴容的方式,持續(xù)對自己的大腦和內(nèi)心招兵買馬。
任何骨節(jié)生長的聲音都很悅耳
永葆學生感的這種生活方式讓我受益匪淺、樂在其中。
我大學時把重心放在實踐和旅行上,常和校友異想天開地想些小發(fā)明(光說不練),熱情高漲地參加社會實踐,做花式兼職鍛煉能力,買張火車票就去丈量中國,以別致的途徑在成長。
工作后,跨專業(yè)就業(yè)的我,與職場資深人士或?qū)I(yè)院校畢業(yè)生相比,我觸目驚心地意識到自己知識上有多少短板,技能上有多少欠缺,思慮上有多少漏洞。
不少貿(mào)易術語含混不清一知半解,開會時聽前輩們半英半中的培訓聽得很吃力,拿到BEC證書卻仍然聽不太懂電話那頭的印度英語,這讓我太焦灼了。
那段時間的刻苦程度全方位碾壓高考歲月,中午放棄午休泡在行業(yè)論壇里學案例抄筆記;加班完之后直奔書城直至肯尼迪的薩克斯音樂響起;帶著問題見縫插針地去請教前輩并把記下答案來回琢磨;周末常常坐在圖書館里研習業(yè)務以及延展書籍;看印度電影三番五次地按下暫停鍵摸索他們的發(fā)音規(guī)律。
后來我成為轉(zhuǎn)正最快、業(yè)績最好的新員工之一,那個階段的努力讓我深信,其實畢業(yè)了才更需要進步,只要專注學習,在一個新領域里迅速偽裝成一個高手還是有可能的。
沒錢不是懶得擴張自我版圖的理由
之前有位朋友向我抱怨說畢業(yè)后學習是個燒錢的項目,讀個在職研究生,學費太貴;參加外語培訓機構(gòu),也不便宜。
如果你更注重知識而不是文憑,更在意內(nèi)容而非形式,其實是有很多可行性方案的,其中還有不少免費方法。
各種學習型APP和軟件輕松擊穿各種借口,我最愛的是網(wǎng)易公開課和可汗學院。輕松獲得的名校課程、TED演講、專題紀錄片,種類繁多任君挑選,一周給自己安排三四堂課,上下課鈴聲自己掌控,召之即來十分便捷。
想練英語口語也不是非得去韋伯英孚華爾街,覺得小幾萬的學費有點貴的話,我的親身經(jīng)驗是:
一是尋覓英語角,朋友領我去的某大學留學生宿舍樓下的英語角,外教云集,氛圍上佳;二是與外國人合租,我曾有一任英語流利的室友,是來自金磚四國之一的女生,有時我教她中文,平時用英文交流,那段時間,進步喜人。
個人可持續(xù)發(fā)展終究還得靠興趣驅(qū)動,我在日語培訓班學習時,碰到深愛日本動漫的高中生第一堂課上就能和老師對話超8個回合;見過癡迷美國偶像的同事加入字幕組翻譯明星訪談,在KTV一首英文饒舌說唱讓我誤以為原音沒消。
不是只有花大價錢才能增加藝術細胞,我認識的一位美女,和她逛街不知不覺被她領進街邊的文房四寶、琴棋書畫商店品評一番,周末碰頭地點不是關山月美術館就是何香凝美術館,有時帶我去參加圖書館或博物館組織的講座、展覽,和她在一起,常常不小心被藝術撞了下腰。
不讀書會讓自己有股毛坯感
我接觸過很多進步青年,憑他們的夜以繼日和愛書如命,居然才把中國成年人年均讀書量拉到不足5本,從反面證明了多少人畢業(yè)后就變成閱讀絕緣體。
我常常覺得人的生理進化是跟不上科技進步的,長期以來證實鉛字和紙張的組合,對于人類眼睛與大腦的刺激機制是適合從容思考的,所以我是紙質(zhì)書的忠實擁躉。
平時所看書籍的來源大概3種,自己收藏購買:書店租借:圖書館借閱的比率大概≈2:2:6。
我會定期必去書店掃貨,翻開書用鼻子吸嗅油墨味的那刻心情愉悅經(jīng)脈通暢;我家樓下有家出租書刊的小店,我和店主混成知音好友后,自己想看的書目不時會混進采購清單;每周不去圖書館我會覺得電力小于8%,一次借6本書,用自助紫外線殺菌機消毒后背回來,當然有看到一半喪失興趣的,也有重復看幾遍還不夠的。
對閱讀不感興趣的你,安利一個曲線救國的案例:我有個朋友之所以變成無書不歡的書霸,轉(zhuǎn)折點就是參加同城讀書會,把故事脈絡和觀后感想做成PPT上臺演講,臺下書友的掌聲極大地激發(fā)了她看書的熱愛。
生活習慣日益粗放化時,不妨看些保養(yǎng)書以自我警醒;覺得陷進負能量壓縮包爬不出時,不妨看些心理書以自我療愈;深感人生困頓茫然無措時,不妨看些哲學書以自我明朗。
很贊同“為你喜歡的事物早起兩小時”這個提法,早上5點起床看書是我保持近十年的習慣了,早期或許為了減緩學習焦慮或者輔助我做好工作,需要涉獵一些有用的書。
但隨著年月的遞增和興趣的聚焦,落腳點回歸到自己內(nèi)心真正享受的內(nèi)容上,兩耳不聞窗外事地被書中內(nèi)容強烈吸引時,誰還記得隨禮比別人少一百的尷尬,壽命只能存續(xù)一周的八卦。
當我看了一本意境被營造得奇特迷人的小說后,角色附體地感知別樣人生;當我看完一本深得我心的哲學書后,經(jīng)歷三觀地震后想法更加豁達通透,我進入一種歌德所說的“靜謐的激情”,這種精神上的添磚加瓦、刷墻鋪地,能最大化地減少自身的毛坯感。
我向往枝繁葉茂、新鮮繽紛的生活。總想爆破一些平凡平庸、無聊無趣的生活因子,總想掙脫許多家長里短、瑣碎不堪的一地雞毛,擰緊學習的發(fā)條或許是那條光明的出路。
哲理性勵志的文章推薦:淘汰人的從來是工具,而不是年齡
作者:吳曉波
我的第一臺電腦是1995年添置的,當時花了將近半年的薪水,同事們都覺得我瘋了。
我所服務的機構(gòu)福利極好,從房子、煤氣灶到過年的大米和東海帶魚,樣樣都有的分,寫稿用的圓珠筆、筆記本和墨水更是隨要隨取,你這個臭小子居然會花錢去買一臺“寫作工具”,一位老先生很認真地對我說,“你是在為國家寫稿子呀,為什么用自己的錢買電腦?”
他們沒有料到的事情是,有了電腦之后,我寫字的速度大大加快,原本笨拙的剪報被錄入到了電子文檔中,取用無比快捷,更要緊的是,我成為了中國第一批撥號上網(wǎng)的寫作者,互聯(lián)網(wǎng)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門。
現(xiàn)在想來,我們這一代人是怎樣淘汰上一代人的?
不是我們比他們更勤奮、更聰明,而是我們比他們更樂于接受新的工具。
如同汽車淘汰馬車,互聯(lián)網(wǎng)淘汰紙媒,不是因為馬匹不夠健美強壯,紙媒不夠精致深刻,而是因為工具的革命性迭代。
在美國,醫(yī)生被認為是職業(yè)門檻最高的,要成為一個高超的醫(yī)生,你起碼得學習三千本醫(yī)療著作、上萬篇論文和臨床報告,需要你投入十年的時間,這便是所謂的“一萬小時天才定律”。
去年,IBM研發(fā)出一套基礎于認知技術的學習工具“沃森”,學習這些知識,僅需要花17秒。一家叫貝勒的醫(yī)學院使用IBM沃森,從2,300萬份候選文獻中選出7萬篇科學文章,在僅僅幾個星期內(nèi),就準確地找到了可修改p53(與許多癌癥有關的一種重要蛋白質(zhì))的七種蛋白質(zhì)。在使用沃森解決方案之前,這種發(fā)現(xiàn)結(jié)果通常需要整個生命科學行業(yè)花七年時間來完成。
在新的工具革命面前,一切價值被重構(gòu),包括時間的意義和對能力的定義。
最近這幾年,我的很多同輩朋友,都開始患上了“淘汰恐懼癥”。在一次EMBA的課堂上,一位從事珠寶連鎖業(yè)的70后學生哀嘆生意不好做,消費者越來越不可捉摸。
我問他,你有客戶管理工具嗎?沒有。
你知道國外新的珠寶服務DIY模式嗎?不知道。
你有鼓勵公司里的年輕人內(nèi)部創(chuàng)業(yè)嗎?他們懂個毛。
你用過網(wǎng)銀和在網(wǎng)上購過物嗎?我為什么要搞這些,那都是秘書的事。
我說,你把學費退了吧,快點回家洗洗睡覺。
不久前去南極,隨團有三十來位企業(yè)界朋友同行,一位JerryZhao是從紐約趕來的,已經(jīng)六十多歲,穿得青山綠水。
老趙做了二十多年的襪子生意,去年,他在淘寶上賣襪子,一口氣做到了細分行業(yè)的第二名,六千多萬元的銷量,可是卻虧了幾百萬。然而他見到我,卻好像沒有泄氣的意思,今年他放緩了在淘寶上的投入,轉(zhuǎn)而與唯品會合作,還收購推出了一個新的互聯(lián)網(wǎng)襪子品牌。在南極的郵輪上,他纏著我讓我介紹“必要”和“名創(chuàng)優(yōu)品”給他認識。
70后的珠寶學生老了,50后的襪子老趙還年輕。
有一次去一個中學講課,一位教師站起來與我辯論。
他說,不能用80后、90后來斷代,根據(jù)他十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95后才是“新新一代”,他們與90后的區(qū)別遠遠大于90后與85后的區(qū)別。
這樣的討論,時時聽到。
在60后一代,大家覺得老三屆與之后的“統(tǒng)考一代”是兩類人,在70后,大家覺得1976年是個分水嶺,在80后,大家覺得第一批七位數(shù)的QQ用戶才是互聯(lián)網(wǎng)原住民的標志。
這樣的斷代永遠不會有定論。
一代人對一代人的淘汰,從來不因為年齡。有沒有使用同樣的工具,比年齡的差異更具有斷代的意義。
工具的改變,只與兩個要素有關,一是速度,二是效率。速度可以擊穿原有的成本邏輯,效率則改變利益的分配模式。
庫茲威爾的《奇點臨近》一書提出過“加速回報定律”,據(jù)他的計算,整個20世紀一百年的進步幅度,在21世紀只要20年就能達成,也就是說2000年的發(fā)展速度是20世紀平均發(fā)展速度的5倍。在2000年,只要花14年就能達成整個20世紀一百年的進步,而之后2014年開始只要花7年,就能達到又一個20世紀一百年的進步,以此計算,人類在21世紀的科技進步將是20世紀的一千倍。
這一千倍的進步速度,顯然是非線性的,其核心的動力,必來自于工具的快速迭代。在這個意義上,21世紀的工具衰老速度一定快于人的年齡的衰老。
每一次工具革命發(fā)生的時候,原有生態(tài)中的既得利益者往往無法適應,他們的思維和運作體系已在原有的工具系統(tǒng)中形成慣性,那太讓人舒服了,改變則意味著砸爛一切,在猶豫和恐懼中,新的競爭者已經(jīng)刀逼頸部。
所以,轉(zhuǎn)型升級的成功率十分低,非有大勇氣者,不能背叛自己過去的成功。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哲理性勵志的文章推薦3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看了“哲理性勵志的文章推薦3篇”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