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教育類論文 > 中等教育 >

中學英語課堂中的教師話語分析

時間: 馬濤華1 分享
摘要:通過對西北某省少數民族某地區(qū)某中學初一、初二年級各兩個班的英語課進行隨機隨堂錄音的轉寫情況進行分析,研究英語課堂中教師話語的現狀,進而為少數民族地區(qū)英語教學以及提高課堂教師話語質量發(fā)揮綿薄之力。
關鍵詞:話語分析;教師話語;英語課堂
教師話語(teacher talk),是指教師在第二語言或外語學習的課堂上為組織和從事教學所使用的語言。Nunan(1991)指出:“教師話語對課堂教學的組織及學生的語言習得兩者都是至為關鍵,這不僅因為教學內容只有通過完美的教師話語的組織與傳授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而且因為它本身還起目的語的示范作用,是學生語言輸入的又一重要途徑。”教師話語的優(yōu)劣對語言教學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正如Hakansson(1986)所言:“教師話語的數量和質量會影響甚至決定課堂教學的成敗。”因此,教師如何恰當地運用課堂話語,充分發(fā)揮腳手架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一、教師話語現狀分析
1.研究對象。研究的對象為西北某省少數民族某地區(qū)某中學初一、初二年級各兩個自然班,196 名學生,年齡在13~15周歲之間。英語任課教師4 名,學歷從大專到本科不等,教齡從4 年到7 年不等。
2.研究方法。課堂教學研究常采用的方法有實驗研究、行動研究和自然調查。
考慮到只有在真實課堂里才能采集到可信度較高的語料,以便比較客觀、公正地分析初中英語課堂中學生與學生之間和學生與教師之間英語輸入、輸出的情況,本研究采用了個案研究,在真實課堂中用錄音筆進行隨機隨堂現場錄音,并把所錄的內容逐字逐句地轉寫成文字形式,進行分析。
二、研究結果及分析
1.教師話語的數量較多。教師話語量是研究者關注的一個焦點。本研究發(fā)現4位教師中有3 位仍采用傳統教學法,以教師為中心,教師的話語量占到了課堂話語量的60%左右,而且隨著年級的增長,教師話語量也在逐步增加。初二年級教師的課堂話語量明顯多于初一教師話語量的20%左右。學生被動地接受來自教師的大量信息,并被要求盡可能地做筆記。這種“滿堂灌”的方式阻礙了學生的語言習得,而只是被動地記教師所說的語法條目、規(guī)則等,導致了會看不會用的“啞巴”英語。
英語教學和其他學科不同,它不是以傳授專業(yè)知識為主要目的,而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只有當學生得到了可理解輸入,才能習得語言。
2.母語修復率高。所謂母語話語修復指的是指在說話過程中及時對自己的話語進行修改、補充、說明,包括教師對語言用詞的修復、對語言內容的修復、對話語補充說明和對學生話語的修改等。在錄音轉寫過程中發(fā)現,一位教師基本上把每句話都重復兩三遍,這樣的語言輸出使課堂話語零亂不堪,至于本身該有的示范作用,更是無從談起。這樣使學生在語言習得過程中思想上產生一種惰性,不利于學生學習策略的優(yōu)化,長此以往,學生對語言該有的敏感度也會逐漸降低。通過觀察,作者發(fā)現教師往往習慣性地重復一些語言。比如:“What’s meaning?什么意思???”“read it.讀一下。”等等。
三、提高外語課堂中教師話語質量的策略
1.改變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建立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教師應從傳統的師道尊嚴的觀念中轉變過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要活動者,教師從課堂的主導者轉變?yōu)橐龑д?,如何引導學生“動”起來是教師的一大任務。讓盡可能多的學生有機會參與到英語課堂中來,進而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從課堂教學中獲得最大的收益。
2.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及時地對學習者做出恰當的反饋。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后,教師應做出積極的評價,多給予表揚和鼓勵,從而增加學生的信心,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教師的情感支持有助于學生樹立學習語言的信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英語教師的課堂話語質量,關系到英語課質量和學生英語水平等方面。教師作為課堂的管理者、示范者、監(jiān)控者、輔導者、信息提供者和促進者,其課堂話語不僅是教師向學生傳遞信息的主要方式,同時也是調控學生課堂行為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師話語的改進和不斷完善是每個教師應該追求的目標。研究希望通過對西北少數民族地區(qū)英語課堂教師話語的實際分析,能為改善教師話語的質量,營造良好的語言習得氛圍,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發(fā)揮一點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All wright, D. & Bailey, K. Focus o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27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