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育技術論文
隨著教育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和中小學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教育技術在中小學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應用。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小學教育技術論文,供大家參考。
中小學教育技術論文篇一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研究
【摘要】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已經(jīng)成為教師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加快基礎教育信息化步伐的重要保證。本文針對聊城市中小學部分教師進行問卷調查針對教育技術培訓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在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培訓中應采取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教育技術培訓教師
筆者對聊城市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情況進行問卷調查,共發(fā)放問卷720份,收回問卷698份,回收率為96.9%,其中有效問卷687份,有效率為98.4%。在被調查的教師大部分教師是希望在本校、或本鄉(xiāng)(鎮(zhèn))接受培訓,即培訓的地點要求便利、方便。接受過培訓的教師所掌握的教育技術知識各有不同,需要繼續(xù)提高的重點也不一樣,對于今后自身需要提升的方面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依次是:16.1%的教師表示教學設計的能力需要提升,10.6%的教師教學反思的能力需要提升,15.0%的教師科研的能力需要提升,13.1%的教師課堂活動設計的能力需要提升,12.5%的教師課程資源開發(fā)的能力需要提升,21.7%的教師課件制作能力需要提升,10.5%的教師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力需要提升。調查結果表明,教師希望今后通過培訓課件制作的能力提升需求最高,其次是教學設計的能力,課堂活動設計的能力。對于目前教育技術培訓的不足,17.6%的教師認為目前培訓重技術輕應用,30.3%的教師認為培訓時間短,6.1%的教師認為培訓模式單一,24.7%的教師認為培訓內容過于狹窄,12.1%的教師認為培訓缺乏系統(tǒng)性,7.7%的教師缺乏完善的監(jiān)督管理體制,調查結果表明今后在培訓時間上是最需要改進的地方,其次是培訓的內容培訓中應更強調應用性。
二、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培訓中存在的問題
1、培訓目標不明確,培訓內容與實踐教學脫節(jié)
從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培訓來看,在內容方面,僅僅局限于簡單的計算機基礎操作培訓和簡單的課件制作培訓,而對教育技術基本理論及其在教育教學中的優(yōu)化作用等培訓甚少,過于重視技術本身,忽略能力的培養(yǎng),背離了培訓的真正目的。培訓的目的在于教師能把教育技術作為促進更高級學習的工具,用技術工具來收集、分析、解釋、交流各種傳達信息的數(shù)據(jù)資料,最終的落腳點在于創(chuàng)造、使用、管理適當?shù)募夹g過程和資源,促進學習和改善績效。
2、參加培訓的部分教師動機不強,應用意識淡薄
從教師參加培訓的動機來看,外部功利色彩較為濃重,48.3%教師參加培訓多是為了拿證、評職稱或為了做課件拿獎金。45.9%的教師是出于對學科的興趣、愛好掌握一項教學技能,提高個人的職業(yè)素養(yǎng),實現(xiàn)自我價值。很小部分教師對培訓持不太重要的態(tài)度。
3、培訓方法和模式單一
這種團體推進、整齊劃一的灌輸式的方法,沒有考慮到中小學教師作為成人的學習特點,沒有考慮到他們的群體特性,不利于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并且對于以后的實際應用也缺乏相應的后續(xù)反饋。
4、培訓沒有考慮學員的學科差異和水平差異
參加培訓教師的學科不同,背景知識不同。這導致他們的教育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受訓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參差不齊,很多教師不同程度的存在著技術恐懼現(xiàn)象,且多數(shù)教師不會制作多媒體課件,不知道如何使用網(wǎng)絡資源。如果盲目地對受訓教師講授相同的內容.勢必會影響培訓效果。
5、培訓課程質量有待提高,評價體系尚需完善
由于培訓時間短,培訓內容多的原因,使得培訓教師在自己的教學過程、課堂管理等方
面不能很好地做到言傳身教。目前多數(shù)培訓的評價內容還是傳統(tǒng)的記憶性知識和程序化方法,評價方式也基本沿用考試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只是對培訓期間的所學知識進行測試,而忽視了學員結束培訓后在實踐中的應用效果。
三、提高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策略
1、明確教育技術培訓的內容
教育技術培訓主要是培訓教師具有現(xiàn)代教育技術和現(xiàn)代教育理論。培訓具有實用性,通過培訓能夠使教師將現(xiàn)代教育技術運用于教學過程中,提高教學質量。我認為培訓應包括一下方面:現(xiàn)代教育基礎理論模塊、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策略模塊、常規(guī)教學媒體的使用與開發(fā)模塊、計算機使用與課件制作模塊。其中教學設計理論是對教學全程的整體設計,包含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分析、學習者分析、教學模式與策略的選擇和設計、學習環(huán)境設計等環(huán)節(jié)。
2、精選執(zhí)教教師
必須進行有效的師資培訓,筆者認為,在進行主講教師培訓時,一方面要慎重選擇參培人員,必須是優(yōu)秀的學科教師,另一方面,要借助科研機構以及高等院校中專家學者的幫助,切實提高主講教師素質,另外盡力提供豐富的資源支持。選拔一些教育技術信息素養(yǎng)較高的教師,懂得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知識、教學設計知識、軟件開發(fā)知識以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知識;同時還要有獲取、分析、評價、加工、利用、輸出信息的能力。
3、分層次培訓
對教育技術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同,培訓的內容就可以不一樣。對有一定基礎的專業(yè)教師,應重點培訓他們對最前沿知識的吸收,應采用研討、觀摩等形式,讓教師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而對沒有基礎的教師,應從基礎知識開始,讓他們也能夠掌握一定的技能,能夠進行必要的多媒體教學。應考慮教師的層次,以骨干帶骨干,層層推進。應先培訓那些教學骨干,讓他們首先掌握先進的教學技術,形成教育觀念,使其發(fā)揮先導作用。4、培訓采用案例教學形式
4、變革培訓方式
我們改變以往的主講教師在講臺上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身教終于言傳。我們要根據(jù)參加培訓教師的年齡、性別、學科等實際情況深入淺出地進行培訓。我們總結出培訓班的“四要四宜”:一要控制講課節(jié)奏,宜慢不宜快;二要照顧到面,宜淺不宜深;三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宜少講多練;四要主講與助教相結合,宜多配輔導老師。同時考慮到教師平時既要上課又要參加培訓,安排不同的時間分別培訓,每次培訓的時間不宜長,便于教師安排,又可以保證較高的學習效率。
5、完善培訓評價體系
要建立培訓考核機制,搞好培訓考核,保障培訓質量。學校應建立促進教師教育技術能力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應以過程取向的評價為主,強調把教師應用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全部情況納入評價的范圍,包括課前教學設計、實施以及課后練習等環(huán)節(jié)。強調評價者與具體評價情況的交互作用,主張凡是具有教育價值的結果,不論是否與預定目標相符合,都應當受到評價的支持與肯定。
參考文獻
[1]劉月玲,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培訓中的學習共同體應用研究,學位論文,2008年5月21日
[2]劉萬年,信息化教育中高校教師教育技術素養(yǎng)與培訓策略,南京大學教育技術中心 210093
中小學教育技術論文篇二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之路
[摘要]闡述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面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分為兩個階段進行信息技術普及。在普及的過程中,根據(jù)各地區(qū)差異和普及情況不同而使兩個階段的普及側重點也不同。
[關鍵詞]中小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結構;資源建設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09)13―0142―03
在當今世界發(fā)展潮流中,信息化是各國追趕的主題。教育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基礎,其中普及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關鍵,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
一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面臨的問題
1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地區(qū)差異顯著。各地區(qū)、各學校的信息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既存在著沿海和內地的差異,又存在著發(fā)達地區(qū)和貧困地區(qū)的不同。特別是農村山區(qū)的信息技術教育還處于空白,信息技術基礎設施比較差,資金投入力度小。但是隨著國家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通過實施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滿足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需求,緩解農村山區(qū)特別是貧困地區(qū)教育資源匱乏、教師數(shù)量不夠和教育信息化不高的問題,使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充分接受信息技術教育,不斷縮小沿海和內地,發(fā)達地區(qū)和貧困地區(qū)的差區(qū)。
2 教育信息資源的嚴重匱乏、重復建設、分類標準混亂等,給信息資源的檢索、共享帶來很大的難題。
3 教師的信息化水平跟不上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發(fā)展的需要。這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1)教師專業(yè)化要求跟不上教學的需要。
(2)由于地區(qū)發(fā)展差異,適合本地區(qū)和本學校實際情況的校本課程開發(fā)還處于初級階段,很多教師只是把教材當作唯一的課程資源。
(3)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課程評價機制剛剛建立,不成熟、不完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是采用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去評價學生。
二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兩個階段
針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面臨的問題,采取開設信息技術課程和學科整合兩條主要途徑進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普及,根據(jù)普及的進程把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搞好資源建設,營造信息技術學習環(huán)境,提高教師信息化水平。
第一階段是以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為主,以學科整合為輔進行普及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在普及的過程中著重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 課程改革現(xiàn)狀。
自從新課程改革以來,各門學科在學科整合過程中努力滲透信息技術的思想和方法。在學科的整合和課程開設上由于信息技術普及的開始和教學理念的陳舊,使得信息技術教育還處于艱難的探索之中,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1)保證信息技術課程正常開設。
早期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脫胎于計算機技術的教育,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計算機教育逐漸轉變?yōu)樾畔⒓夹g教育。自從2004年全國高中新課程改革的首批實驗區(qū)廣東、山東、海南和寧夏等四省進入實驗以來,標志著信息技術課程地位的確立。
由于各地區(qū)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水平存在差區(qū),對課程標準解讀各自不同,因此教學效果也不同。同時由于各基層學校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各中小學對信息技術課程開課認識不足,出現(xiàn)隨意刪除、縮減課時,甚至不開設課程的現(xiàn)象,這就使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普及質量大打折扣?;谶@樣的情況,課程改革實驗區(qū)的省份采取小面積進入高考,或者進行信息技術等級考試,這樣最起碼能夠保證課程的開設。但是由于各地區(qū)的實際情況不同,在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和沿海地區(qū)采取自下而上(從小學開始到高中開設信息技術課程):在農村山區(qū)采取自上而下(首先開設高中的信息技術課程,條件成熟的學校再逐步往下開設),通過這樣達到大范圍的普及,形成信息技術學習環(huán)境,通過這個環(huán)境對中小學生所處的家庭、社區(qū)起到環(huán)形輻射信息技術教育的作用。
(2)利用信息技術教師的技術優(yōu)勢促進其它學科教師學習信息技術。
因為其它學科的教師對于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普及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學科的整合上,信息技術整體水平總是滯后于信息技術教師,他們除了參加各級行政教育部門舉辦的教育培訓之外,還在信息技術教師的幫助下或者通過網(wǎng)絡教研來學習、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但是這一階段大多數(shù)教師應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只注重技術的應用,而沒有關注教學內容和本質。在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信息技術學習的環(huán)境比較好,因此教師的信息技術掌握情況也比較好,甚至有些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服務于教學的同時普及信息技術。
(3)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機制。
科學的教學評價機制能夠對教學起正確的導向作用,雖然目前還是以高考為指揮棒的單一的教學評價機制為主,并且在短時期內還找不到可以代替的評價機制,但是教學評價機制應該向多元化方向發(fā)展,同時利用信息技術平臺減輕評價過程的操作復雜性。目前很多課程改革實驗區(qū)的高考改革方案就釋放出教學評價機制探索的信號,由于信息技術課程是新的課程,各地區(qū)沒有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距離評價理念的實施還有一大段距離,所以課程實施困難程度就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雖然信息技術學科在實驗區(qū)省份小范圍納入高考,或者是進行等級考試,但是這種評價機制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呢?能不能對信息技術的教學起良性導向作用呢?首先是涉及到信息技術評價系統(tǒng)的開發(fā)、實施,它是一個艱難的探索過程,其次由于課程評價機制的不完善導致信息技術教師績效管理嚴重缺失,使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績效無從體現(xiàn),嚴重挫傷了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積極性,造成許多優(yōu)秀信息技術教師的流失,學科評價建設困難重重。因此探索一種符合新課程改革實際情況的教學評價機制勢在必然,在探索教學評價的過程中利用網(wǎng)絡教研,集結廣大信息技術教師的智慧探索教學評價機制的建設。李藝教授主持的大路論壇為廣大信息技術教師提供了研究的平臺。
2 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急迫需要提高
我國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剛起步,教師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很低,這些嚴重制約著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普及,因此迫切需要提高教師信息化水平,來滿足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需要。信息技術教師被推上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中心舞臺,本身既要謀求自身專業(yè)的發(fā)展,又要承擔繁重的學校信息化雜務,盡管如此,在教師希缺的信息技術學科中,很多信息技術教師主動參加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舉辦的培訓和講座,或者通過網(wǎng)絡教研提升自我。如李藝教授主持的大路論壇和苗逢春博士主持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論壇,很多信息技術教師通過在這個論壇的學習、研討得到專業(yè)化的發(fā)展。
3 加強課程資源的建設
在農村山區(qū)和一些邊遠山區(qū)中教學資源缺乏尤為突出,一本課本教了幾代人的現(xiàn)象是常有的事情。為了搞好資源的建設,教育部頒發(fā)了《關于在中小學實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2001年起用5~10年的時間在全國中小學基本普及信息技術教育,讓全國百分之九十的中小學都能上網(wǎng)。
資源的豐富程度和質量的好壞是資源建設的關鍵,而資
源建設是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普及的瓶頸,因此學科基礎資源庫的建設始終是第一階段的最主要任務。同時讓教師、學生、各類教研人員群體參與基礎資源庫的建設,甚至引入商業(yè)機構競爭來加快基礎資源庫的建設。因為沒有基礎資源庫的建設,教師在進行學科整合的時候就會沒有具體的內容而停留在形式上。
在這個階段很多教師也只是學會使用多種簡單的信息技術工具,比如針對學科性較強的幾何畫板、物理畫板等,一些教師沉溺于技術的應用,忽視了信息技術工具使用的真正目的是為教學服務。因此他們制作的課件格式多樣,個人風格太強,相互之間兼容性太差,可擴充性差,可移植性差,從而導致資源利用率相當?shù)汀?/p>
因此必須對這些課程資源進行工程化管理、模塊化劃分。信息教育資源單元是課程資源依據(jù)教育規(guī)律、按照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進行信息技術整合后的最小的信息資源單元。它具有不可分解性、可擴充性、可移植性,具有對外接口和可調用的功能。通過信息教育資源單元的大量開發(fā),形成信息教育資源庫,兼容以前開發(fā)的多媒體課件,減少資源的開發(fā)時間,降低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難度,縮短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周期。隨著信息教育資源單元的大量開發(fā)和方便調用,加速資源的標準化和信息技術工具的大眾化進程,減少資源的重復建設,優(yōu)化學科資源的配置,讓教師有效利用已有的資源,真正抽出時間來進行教學研究。
4 更新傳統(tǒng)的教學結構
傳統(tǒng)的教學結構中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導致師生、生生交流方式相當單調,這些因素都制約著新課程改革。自從新課程改革引入信息技術之后,加強中小學信息化的課程系統(tǒng)服務平臺、教學管理平臺的開發(fā),使新的教學理念在這個技術平臺上得到實施。比如在新課程改革中分組合作的教學方法雖然體現(xiàn)新的教學理念,但是在傳統(tǒng)的教學結構中它的優(yōu)勢很難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根本原因是很多教師在傳統(tǒng)的45分鐘的課堂中很難組織與控制,結果在教學實踐中把這種教學方法形式化了。所以基于網(wǎng)絡的教學模式,在引入論壇、QQ等技術手段之后,可以進行師生、生生同步和異步的交流和虛擬分組,凸顯了信息技術在新課程改革中的優(yōu)勢。
隨著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出現(xiàn)了與之相適應的課程教學管理系統(tǒng)Moodle,它以其開放源代碼和先進的教學理念的建構吸引了各國的教育工作者的參與研究。它把課程管理的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集結在信息化系統(tǒng)的平臺上,實現(xiàn)師生、生生間的快速交流和反饋,減輕教師課堂教學管理的負擔,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但是這些能否給學科課程整合帶來革命性的改變呢?我們應該理性地思考這個問題,不可盲目的迷信,如果沒有課程資源的建設,即使你這個課程管理系統(tǒng)再先進,那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水之源。因此對這款國外的課程教學管理系統(tǒng),應該根據(jù)中國國情進行教學理念的融合,否則會適得其反。
我們有很多優(yōu)秀的課程教學管理系統(tǒng)。比如華南理工的遠程教育網(wǎng)和浙江大學的遠程教育網(wǎng),課程界面友好,條目的設置都符合我們中國人的使用習慣。因此我們應該尋求一種適合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課程教學管理系統(tǒng),來改變我們傳統(tǒng)的教學結構。
第二階段改變教學結構,實現(xiàn)學科的全面整合。
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改變?yōu)橐越處煘橹鲗?,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利用信息技術支撐的交流平臺來實現(xiàn)師生、生生的平等對話和交流探索。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信息社會的構建已經(jīng)初步形成,信息技術已經(jīng)作為一門工具滲透到社會的各行各業(yè)、各個領域,因此對于這個階段的課程設置有兩個方案。
1 基礎教育階段不開設信息技術課程。
由于信息技術工具的大眾化,高端的信息技術讓學生在高等教育階段學習、研究,又利用高端信息技術研究成果不斷促使信息技術工具大眾化,因為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教育并不依賴基礎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來普及,而是依賴家庭、社會和學校特別是依據(jù)已經(jīng)整合的學科進行全方位的信息技術教育。要想使信息技術的大眾化,必須利用高端的信息技術促使信息技術工具使用簡單、方便。雖然高端信息技術的開發(fā)、研究是艱難的過程,學科的整合是漸進的過程,但是通過努力促使信息社會飛速的發(fā)展。
2 基礎教育階段開設信息技術課程。
把信息技術課程內容提升到信息的宏觀方法論上來,或者把高端的信息技術下放到基礎教育階段學習。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不斷下放高端的信息技術充實到基礎教育階段作為信息技術課程內容,因此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任務并不僅僅是普及,而是為高端的信息技術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普及的任務主要落實到了已經(jīng)全面整合的學科,因為其它學科已經(jīng)完全具備既利用信息技術為本學科教學的能力,又能對學生進行信息技術教育的普及作用。
在這一階段中,因為資源庫建設的極大豐富,資源開發(fā)的方便,信息技術工具的極其簡單利用,學科和信息技術的全面整合,所以信息技術的思想和方法已經(jīng)內化為人的素質,已經(jīng)是人的靈魂和血肉。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意見[EB/OL].
[2]教育部.關于在中小學實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1,(1):5.
[3]何克抗.教學結構理論與教學深化改革(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7,(7):5―10.
[3]何克抗.教學結構理論與教學深化改革(下)[J]電化教育研究,2007,(7):22―27.
[4]鄧立言.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建設之我見[J].教育研究,2001,(4):52―54.
中小學教育技術論文篇三
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
摘 要:信息技術是中小學的必修課程,是學生們未來學習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對學生們全面發(fā)展,掌握更高的科技產(chǎn)生著積極的影響。然而廣大農村在對學生進行信息技術教育時,出現(xiàn)了不少的問題,嚴重的阻礙信息教育工作的推廣進程。本課題主要分析信息技術在農村開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針對相關問題提出積極有效的解決方案,爭取讓學生們盡早的掌握信息技術。
關鍵詞:信息技術;計算機;農村小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07-277-01
隨著社會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農村教學工作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新課改更加注重了對學生信息技術的培養(yǎng),并將其納入中小學的必修課中。但是由于實際條件的限制,廣大農村中小學并沒有按照相關要求進行信息技術的教育,這嚴重阻礙了學生們對信息技術學習和發(fā)展,給信息技術教育的普及帶來很大的阻力。
一、農村信息技術教學現(xiàn)狀
1、學校領導對信息技術不重視
在很多農村學校,不少學校領導對信息技術的認識不充分或者在認識的過程中有誤區(qū)。不少領導認為信息技術就是學習計算機,對信息技術的教育認識只局限在簡單的打字、聊天和上網(wǎng)上,沒有意識到信息技術在學生未來學習和工作上的重要性。也有的領導認為學習信息技術很容讓學生迷戀上游戲,從而沉迷于網(wǎng)吧,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干脆不開設信息技術課程。
2、教師資源缺乏
在教師人員編制和教育經(jīng)費等因素的影響下,不少地區(qū)的信息技術教師資源缺乏。很多學校根本沒有信息技術教師,有一些學校即使有教師也是其它老師進行代課。教師本身只具有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并不具備相關的知識教育能力。另外,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教師對信息技術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有不少教師認為學習信息技術會浪費學生的時間,學生應該把精力放在語文和數(shù)學升學必考的科目上。
3、學生對信息技術不理解
由于教師沒有講解有關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學生對信息技術的理解造成偏差,有的學生將上網(wǎng)誤解為學習信息技術。雖然他們對信息技術有較強的求知欲,但也沒有學習的條件。
4、相關設備不充足
信息技術教育順利的開展需要大量的資金作保障。但是,農村教育資金比較缺乏,加上平時需要大量的維護費用等原因,造成信息技術教育的開展難上加難。資金缺乏是阻礙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原因,有些學校即使開展了相關課程,但是由于計算機的數(shù)量不足,根本滿足不了一人一臺的要求。而且不少學校在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時,只重視硬件知識忽略了軟件知識的傳授。
總的來說由于眾多條件限制,使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受到了嚴重的阻礙。有些學校即使開展了信息技術技術課,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采用“放羊”式的教學方法,根本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針對以上出現(xiàn)的問題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積極推進信息技術在農村中小學的實施。
二、實施措施和方法
1、轉變教育觀念,領悟新課標精神
(1)為信息技術教育創(chuàng)造學習氛圍
信息技術教學需要各級教育部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為了進一步加快信息技術的普及,需要制定相關的政策和標準,并認真的執(zhí)行。通過舉辦一些公開的知識講座,讓學校領導充分認識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定期舉行有關信息技術知識的比賽,讓學校領導認識到信息技術教育和語文、數(shù)學同等重要。
為學生們學習信息技術營造良好的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學會信息技術,并將其應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另外,要把信息化成為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
(2)重視對師資隊伍的培養(yǎng)
在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時,根據(jù)教師的具體情況采用多種方法進行培訓。首先,對于年輕教師和具有信息技術基礎的教師進行比較專業(yè)的培訓,通過派到外地學習或者請相關專家進行信息技術的講座,培養(yǎng)一批骨干教師進行信息技術的教學工作。其次,對教師進行比較基礎的培訓,讓教師轉變對信息技術的看法,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和教學工作相結合的趨勢,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最后,教師要探索和研究良好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們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提高教學效率。
(3)緩解資金短缺壓力
資金是制約學校開展信息技術課開展的主要因素,在進行信息技術教育設施建設時要注意從實際出發(fā),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資源。
?、俸侠砼渲糜嬎銠C
進行信息技術的教學需要依靠計算機進行,這就需要學校需要配備計算機和相關的設施。然而,要配備標準的機房需要花費的資金量比較大。這就需要農村中小學根據(jù)實際情況,采用最經(jīng)濟的配備方法,比如,計算機的配置要高低結合,新舊結合以此滿足信息技術教學的要求。
?、谧プ‖F(xiàn)有資源
為了普及農村信息技術教育,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建設相關的教育工程。各校要抓住機遇,增加學校有關信息技術教育的硬件設施。通過采用共享上網(wǎng)的方式,鼓勵教師和學生上網(wǎng)查詢想要的資料,不斷補充新的知識,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滿足信息化教育的要求。另外,積極開展學校之間的交流和學習,實現(xiàn)資源共享的目的,從而提升農村信息技術教育的可操作性。
(4)積極探索教學方法
由于農村學生的接觸計算機的機會比較少,因此對計算機充滿了好奇,擁有比較強的學習欲望。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要抓住學生們的心理特點,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熱情。通過正確的引導,提高學生們對信息技術技術的了解,讓他們明白學習計算機的重要意義。在教學過程中還要靈活的運用多種教學手法,比如,師生互動,小組討論等,為教學工作營造良好的氛圍。
三、總述
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的推廣需要教育各部門的積極配合,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為學們的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其中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激發(fā)學們的學習熱情要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效率,從而有效的推進農村信息技術教育的良好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孫 艷,解月光,曾水兵.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目標的反思與重構――基于城鄉(xiāng)差異視角的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 2007(10).
[2] 沈發(fā)英.淺談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發(fā)展的現(xiàn)狀[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 2012(13).
有關中小學教育技術論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