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科技論文(2)
初中物理科技論文
初中物理科技論文篇二
淺談初中物理教學中物理圖景的運用
摘要:初中物理課程是初中學生第一次系統(tǒng)地從課本上學習物理知識,初中生對各種奇妙的物理現(xiàn)象充滿了好奇的,對物理知識有著強烈的探索欲望,但同時也存在一些畏懼心理。如何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物理的樂趣? 如何在物理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與學習能力? 是物理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探索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不少物理知識是抽象的,嚴密的,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要靈動些,有趣些,形象些,直觀些,比如把更多的圖片、圖表、示意圖、實物、模型等引入物理課堂教學,本人對初中物理課如何運用物理圖景提高教學質(zhì)量做了一些探索。
一、構建物理圖景的意義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是知識學習的主動建構者,外界的信息只有經(jīng)過學生的主動建構,才能轉(zhuǎn)變成學生自己的知識。這就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中心,以構建的方式,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物理圖景。物理圖景有以下兩方面的意義。
1.物理圖景的建構有助于認清知識的來龍去脈
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學習過程實際上是學生原有知識結(jié)構與認知結(jié)構兩者同化或順應的過程。從皮亞杰的認知理論來看,學生頭腦中的圖景在學習中總在不斷地發(fā)展、構建,所以為了有新的物理圖景的建構,如果已有的物理圖景不能解釋新的問題,必定要對已有的物理圖景加以修改或重建,以形成新的物理圖景。在這種不斷交替的過程中,認知就得到不斷的完善。
2.物理圖景的建構有助于形象、直觀地理解知識
物理圖景如同一幅畫,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構建物理圖景就是為了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物理知識。物理理論知識往往是抽象的,學習起來總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因此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問題,常常把問題形象、直觀化。而物理圖景可運用物理語言描述、解釋物理問題,便于學生理解掌握。
二、物理圖景的構建
我們知道,物理圖景是以“圖景”為依托,以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為依據(jù),與物理過程相關聯(lián)的、清晰正確的動態(tài)情景。 通過物理圖景,可以使物理過程變得更為形象和清晰,能有效啟發(fā)學生思維,幫助學生正確理解物理概念、 分析物理問題。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正確構建物理圖景呢?本文將結(jié)合教學實踐,從以下案例中談談如何構建物理圖景。
案例一:在物理實驗中構建物理圖景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中學物理實驗是中學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能驗證物理規(guī)律、物理概念、物理過程。同時,也具有直觀性、真實性、趣味性,易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對學生來說,物理實驗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可以讓學生直觀、形象地認識物理問題。
例如,在《牛頓第一定律》教學中,學生總是認為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演示實驗中,學生的觀察結(jié)果是小車從斜面上運動下來,移動一段距離后停止。如果就此結(jié)束觀察,學生的頭腦中便是一種模糊的圖景,對此現(xiàn)象只能作出錯誤的解釋。但避開或跳過這一現(xiàn)象又不可能,因為這會成為深入觀察的障礙。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先由學生進行第一次觀察,然后提醒學生仔細觀察小車的運動情況,分步構建清晰的物理圖景,如圖1所示。
反復演示,引導學生分析小車受力情況和小車的運動距離,假設木板再光滑些,即小車受到的阻力再小些,那么小車運動距離會再遠些,進而引導學生得到這樣一個認識:“阻力越小,運動距離越遠”。然后進一步得出結(jié)論:“如果不受力,小車將永遠運動下去,即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因此可以通過物理實驗幫助學生構建生動具體的物理圖景,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案例二:在生活中構建物理圖景
在進行物理學習之前,學生頭腦中已具備了一定的前認知,這些前認知將是新認知的基礎,比如學生
頭腦中存在的生活情境。所以,這些生活情境是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基礎。例如,學生最先接觸的物理理論知識就是關于聲音的產(chǎn)生問題,那么學生在學習聲音的產(chǎn)生前,學生對聲音是很熟悉的,但聲音是怎樣產(chǎn)生的就不一定知道了,因此可以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例,如把蟋蟀的翅膀剪掉,蟋蟀就不會叫了;用手按住鼓面,鼓聲就停止了;人 講話時,將手放在喉部會感覺到振動等,這些直觀的物理圖景,讓學生感知,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chǎn)生的”。
例如,壓強對于一個初中學生來說,是抽象難以理解的,如果利用構建物理圖景的方法,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這樣做的。
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圖2,下雨后路面潮濕泥濘,走在泥路上腳常會陷進去。但是,如果在泥路上面鋪上了一塊面積很大的薄木板,走在上面就不會陷進去。這是為什么呢?通過這樣的思考,讓學生看到,在相同的壓力作用下,泥濘路面受力面積越大,其下陷程度越小。
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再做一個演示實驗(如圖3所示),在講臺桌上放置一塊泡沫軟塑料。把一個很重的砝碼放上去,塑料下陷;在塑料塊上鋪上一塊薄木片,再放上同樣的砝碼,塑料下陷很小,若在木板上增加砝碼,則塑料下陷增大。
其次,在前面形象插圖的研究探索中,學生可得到這樣的結(jié)論:在壓力相同的情況下,受力面積越小,壓力作用效果越大;在受力面積相同情況下,壓力越大,作用效果越大。教師可以在這個結(jié)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畫出物理圖景,讓學生進一步研究,如圖4所示。
這時教師 可以給出圖4的各種數(shù)值,即:F?1=6??N?,S?1=1.5??m??2 ,F?2=10??N? ,S?2=2??m??2。再讓學生思考,怎樣才能比較出壓力作用效果的大小。這樣就能使學生通過計算得到結(jié)論,使學生對壓強的概念的理解比較深刻。
總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循序漸進地啟發(fā)、引導學生,合理構建物理圖景,處理復雜的物理問題,熟悉并掌握這種思維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這樣但有助于學生理解物理概念、規(guī)律,而且有助于開發(fā)學生的智力。
看了“初中物理科技論文”的人還看:
4.初二物理科技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