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論文大全>畢業(yè)論文>文學論文>新聞傳播學>

從群眾路線高度把握媒體角色

時間: 江作蘇 周敏0 分享

關鍵詞: 群眾路線 媒體角色
  2011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劉云山在湖北調研時強調,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要弄清“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叭l”的指導精神是在新的形勢背景下提出的,只有準確把握自己扮演的社會角色,才能堅持依靠群眾并服務群眾,承擔起社會責任和新聞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新聞工作者應正確面對新形勢
  1.國際國內形勢正在發(fā)生深刻變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之間的關系變得更為復雜。各國刺激經(jīng)濟、發(fā)展科技、改革制度、增強軍事力量,在既合作又斗爭的國際新格局中努力占據(jù)有利地位,彼此關系也不斷調整。經(jīng)濟全球化使各國生產(chǎn)要素在全球流動,資源得到更好配置和共享。生產(chǎn)、金融、科技、投資、貿易的全球化使各國經(jīng)濟緊密結合,提高了協(xié)作抗風險能力,促進了世界經(jīng)濟增長。然而,經(jīng)濟全球化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很多負面效果,比如民族經(jīng)濟受到強烈沖擊,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貧富差距擴大化,金融市場不穩(wěn)定,環(huán)境遭到破壞。
  我國在這樣的政治與經(jīng)濟背景下面臨著機遇與挑戰(zhàn)。我國積極參加世界事務,在政治上強調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在經(jīng)濟上積極參與世界經(jīng)濟合作與競爭,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我國的崛起震撼了世界,同時也引起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不安。他們利用新聞傳媒散布“中國威脅論”,利用國內某些不安定因素攻擊我國政治制度、經(jīng)濟成就和社會發(fā)展。比如2008年拉薩發(fā)生的“3·14”事件被某些西方媒體渲染、夸大,進行歪曲報道。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加強了對我國的思想、文化、價值觀的滲透,利用人權等問題干涉我國內政。我國堅持具有中國特色的發(fā)展模式,為實現(xiàn)強國夢想不斷努力。今年是我國“十二五規(guī)劃”的開局之年,明年黨的即將召開,在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和不斷變化的國內形勢中,我國媒體應熟悉時代旋律,明確自己的角色與責任,弄清依靠的對象和服務的對象,為國家的發(fā)展做出貢獻。
  2.媒介環(huán)境的變化。
  以數(shù)字技術為代表的新媒體突破舊媒體的生產(chǎn)方式與價值取向,打破了媒介間的壁壘,消融了媒體介質、地域、傳受者之間的界限,體現(xiàn)了強大的去權威性和包容性。傳媒產(chǎn)業(yè)步入了完全競爭狀態(tài),傳統(tǒng)媒體的“渠道霸權”時代已經(jīng)結束。新媒體時代,競爭核心不再是對傳播渠道的擁有和掌控能力,而是傳播內容的原創(chuàng)能力以及對內容資源的集成配置能力。新媒體為不同的媒介形式提供了新的基礎,經(jīng)改造的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可能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將具有持續(xù)生命力。
  媒介融合增強了媒體間的合作性。無論是傳統(tǒng)媒體之間還是新媒體之間,或者是新舊媒體之間,合作是融合的外部條件,技術合作、內容合作等全方位的合作將在媒體間展開。媒介融合對新聞傳媒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影響,尤其使新聞傳播過程中的信息來源、信息管理和采集方式發(fā)生巨大變化:信息傳遞更迅捷、受眾覆蓋面更廣、受眾地位上升、傳受雙方的互動增強。
  掌握新媒體的傳播特點,有效利用新媒體和媒介融合帶來的傳播優(yōu)勢,是媒體實現(xiàn)快速信息傳遞的必要條件,也是媒體更深入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的手段。
  3.媒體本身的變化。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發(fā)生深刻變革,新聞傳媒體制也隨之變化。目前我國傳媒的格局是以黨報為核心,其他媒體多元并存和競爭發(fā)展。我國傳媒進入了現(xiàn)代化轉型期,大部分新聞媒體實行產(chǎn)業(yè)化經(jīng)營,企業(yè)化管理,集團化發(fā)展。新聞傳媒事業(yè)的體制變革帶來了媒體的發(fā)展和繁榮,同時也有一些負面影響。在參與媒體市場競爭過程中,一些媒體和新聞工作者片面追求經(jīng)濟效益,導致角色易位,忽視了媒體責任,混淆了媒體服務的對象,忘卻了媒體應依靠的主體和基礎。
  新聞傳媒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人民通過新聞傳媒表達呼聲與訴求,實現(xiàn)知情權和話語權,從而獲得經(jīng)濟支持、政治權利、法律保障,進而贏得對社會事務的參與權與監(jiān)督權。然而,在傳媒變革的過程中,某些媒體受到市場和經(jīng)濟利益的驅使,傳播趨向商業(yè)化、庸俗化,遠離群眾生活,虛假新聞泛濫,背離媒體的本位,淡化甚至放棄媒體的社會責任。在“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理念指導下,我國傳媒特別是主流新聞傳媒理應明確角色定位,調整報道視角,依靠廣大人民真實報道,關注人民的訴求,表達公眾意見,維護公眾利益,舒緩社會矛盾。
  4.受眾心理和行為的變化。
  在心理上,廣大群眾期盼了解更多的新信息,特別是與之相關的國家政策、改革措施、社會保障信息,比如養(yǎng)老金、公積金、最低工資標準、入學、物價等,人們渴望自己的權益得到保障,對民主的訴求和各種利益的追求越來越主動,表現(xiàn)出強烈的自主意識、維權意識。在行為上,廣大群眾的媒介素養(yǎng)逐步提高,越來越廣泛地接觸和使用新媒體,并借助媒體實行輿論監(jiān)督,傳達民眾的意見,進而親身參與社會事務,促進制度的改革和社會資源的均衡分配。依靠廣大群眾開展新聞工作,必須深入知曉他們的心理和行為變化,了解他們的心聲和需求,貼近他們的生活實際,用群眾語言和形式報道新聞,傳播信息,監(jiān)督權力,真正做到服務群眾,服務黨和國家。
  實踐證明,越是和群眾聯(lián)系緊密,媒體就越受歡迎,脫離群眾,媒體就失去了發(fā)展的根本。
  掌握“三誰”內涵,勇于責任擔當
  1.為了誰
  胡錦濤在《關于進一步改進會議和領導同志活動新聞報道的意見》指出,新聞單位要努力“使新聞報道更好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雹龠@實際上是從三個維度說明了新聞傳媒服務的對象,人民是新聞傳媒服務的最重要的主體對象,同時新聞傳媒又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我們的執(zhí)政黨服務。弄清服務的對象,就要堅持黨性原則和群眾性原則。
  在怎樣堅持黨性原則上,新聞界仍然存在一些思想混亂和模糊觀念,對此,我們應明確黨的根本性質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chǎn)黨章程》)在新的經(jīng)濟條件和社會條件下,新聞傳媒依然要堅決按照黨和政府的政治綱領、思想路線工作,同時充分考慮媒體的產(chǎn)業(yè)化性質,尊重市場規(guī)律和群眾的需求,既有效益觀念和競爭觀念,又有為黨和人民服務的觀念。正確宣傳黨的各種方針政策,在思想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發(fā)展觀,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報道,在組織上嚴格遵守黨的紀律,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群眾性原則是我黨的一項根本原則。如何對待群眾是一個根本的立場問題。在我國,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也是新聞傳媒的主人,從根本上說,我國的新聞事業(yè)都屬于人民,因此,我國新聞傳媒的最高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2.依靠誰
  不僅依靠報社的同人,而且依靠全黨、全體人民群眾辦報,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新聞工作中的體現(xiàn)。全心全意依靠全體黨員,充分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做好新聞工作。
  毛澤東是第一個明確提出“全黨辦報”和“群眾辦報”的領導人,不僅對其概念、內容進行了闡釋,而且付諸實踐,形成了我黨新聞工作的優(yōu)良傳統(tǒng)。1948年4月2日,毛澤東發(fā)表了著名的《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其中,關于辦報的路線和方針,他說:“我們的報紙也要靠大家來辦,靠全體人民群眾來辦,靠全黨來辦,而不能只靠少數(shù)人關起門來辦。”②江澤民在視察人民日報社時也指出:“新聞工作、黨報工作,說到底,也是群眾工作,是我們黨聯(lián)系群眾的重要紐帶。密切聯(lián)系群眾,是新聞工作者的必修課和基本功。大家要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同廣大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善于做調查研究工作,緊扣時代的脈搏,傾聽群眾的心聲,多寫出反映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好作品來?!雹埸h的執(zhí)政基礎是廣大人民群眾,把這個政治立場落實和體現(xiàn)到新聞工作實踐中去,我國新聞傳媒才能承擔社會瞭望者和監(jiān)督者的責任。新聞事業(yè)的全部工作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監(jiān)督來完成,這是社會主義新聞傳媒群眾性原則的實質。
  新聞界的同人具備專業(yè)新聞知識和實踐經(jīng)驗,他們是直接辦報者。此外各級黨委也應積極支持新聞工作,黨委要幫助新聞傳媒把握好新聞報道的政治方向,經(jīng)常聽取新聞傳媒的意見和建議,盡可能幫助新聞傳媒解決困難;廣大黨員應關心和參與新聞工作,經(jīng)常向新聞傳媒提供信息和稿件,幫助媒體了解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群眾的愿望和要求;發(fā)展通訊員隊伍和特約撰稿制度,吸引廣大群眾包括各行業(yè)的專家、學者參與新聞工作,使之最直接、最準確地反映情況、表達輿情,成為新聞報道的主角
  3.我是誰
  2011年4月,《人民日報》發(fā)表時評《干部要搞清楚“我是誰”的問題切勿脫離群眾》,著重討論了領導干部應弄清“我是誰”的問題。對于新聞工作“我是誰”有兩重意思,一是新聞傳媒和新聞工作者要弄清自己的角色,二是新聞傳媒和新聞工作者要明確自己的責任。
  “我是誰”實際上是新聞傳媒和新聞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和社會責任問題。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傳媒業(yè),一方面扮演著傳播信息、承載文化的基本社會角色,另一方面扮演著傳達思想、表達公眾利益、反映和引導輿論等意識形態(tài)工具的角色。新聞工作者是新聞信息的傳播者,為公眾服務的社會工作者。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引起傳媒和新聞工作者角色的變化,隨著我國經(jīng)濟體制的轉變,新聞傳媒不再依靠“皇糧”,而是自負盈虧,媒體間的競爭愈加激烈,對經(jīng)濟效益的爭奪日益突出,媒介市場化使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新聞工作者在媒介競爭和新聞生產(chǎn)的過程中也受到強烈沖擊,思維模式和社會生活方式發(fā)生巨大變化,他們不僅是新聞信息的采集者和傳播者,還是媒體的雇員,新聞領域的競爭者以及一個普通的社會人。由于多種角色并存,一些新聞傳媒和新聞工作者在角色定位的認識上混淆不清,發(fā)生了角色變異、錯位、失調、退化等現(xiàn)象,比如炒作新聞、搞有償新聞,見風使舵,撈取政治資本,謀取私利等,不僅沒有起到對社會的引領作用,而且出現(xiàn)倒退和攪局現(xiàn)象,甚至被敵對勢力利用。
  因此,明確新聞傳媒和新聞工作者的角色和責任,弄清“我是誰”是正本清源。新聞傳媒和新聞工作者的本職是傳遞新聞,客觀公正地報道事實,反映社情民意,關注民生和社會公眾利益。
  深入理解“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發(fā)揮新聞媒體的戰(zhàn)斗力
  深入理解“三誰”是為了更好地開展新聞工作,具體應該如何去做?以下從三個方面說明:
  1.內容上實事求是,準確傳播信息。
  對于新聞報道的真實性要求,我國領導人都相當重視。毛澤東要求向人民群眾真實報道成就的同時還“應當經(jīng)常把發(fā)生的困難向他們作真實的說明”④,“廣東大雨,要如實公開報道。全國災情,照樣公開報道,喚起人民全力抗爭,一點兒也不要隱瞞。政府救濟,人民生產(chǎn)自救,要大力提倡報道。工業(yè)方面重大事故災害,也要報道?!雹萦檬聦嵳f話是鄧小平一直倡導的理念,他說:“我們不能拿空話而是要拿事實來解除他們的這個憂慮(農(nóng)村改革初期人們對新政策實施的擔憂)……我們的報刊、電臺和所有的宣傳工作都要注意這個問題。”⑦江澤民說:“新聞宣傳必須堅持黨性原則,堅持實事求是,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雹嗪\濤的《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的講話》中說:“要堅持講真話、報實情,實事求是地反映情況,堅決反對弄虛作假?!雹?br/>  在新的時期,失實報道仍然存在,歷史和實踐證明,只有堅持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信任。講真話,報實情是新聞工作的根本原則,新聞報道不僅要反映單個事實的真實和準確,還要從總體把握事物的發(fā)展趨勢,反映本質的真實。在內容上事實求是,準確傳播信息,充分尊重人們群眾的知情權,是社會主義新聞工作的基礎。
  2.形式上豐富新聞報道的手法,講究報道藝術。
  單一的報道形式,難以激發(fā)受眾的求知欲和審美趣味,無法滿足受眾對新聞信息的多元化需求,因此新聞傳媒必須努力探索新的多樣化的報道形式,進一步豐富報道的內涵。
  形式為內容服務,媒體的表現(xiàn)形式影響著傳播效果,好的報道形式有助于受眾對報道內容的接受和認知。在報道意識上媒體要以平等的姿態(tài)面對受眾;在報道選題和內容上用來自群眾實際生活的事實說話,滿足他們的實際需求;在報道體裁上靈活運用多種形式,突破公式化的報道;在報道手法上,讓群眾成為報道的主角,綜合使用各種報道方法,如解釋性報道、連續(xù)報道、組合報道、調查性報道等;在報道語言上通俗易懂、生動具體、新鮮有趣、有親和力,讀來引人入勝,興致盎然;在報道風格上有鮮明個性,好的文風。例如,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調查》以記者采訪調查的形式探尋事實真相;改版前的《東方時空》中的欄目《百姓故事》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用鏡頭記錄普通中國人的喜怒哀樂,關注老百姓的生存狀態(tài);CCTV.com(中央電視臺國際網(wǎng)絡)開通了電視批判、網(wǎng)評天下、線上故事、在線主持等欄目,重視與網(wǎng)民的交流與互動,都達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各地方媒體也較為重視發(fā)揮地方資源和優(yōu)勢,用貼近本土生活的形式吸引受眾,滿足他們的接受需要,楚天都市報是其中的佼佼者。
  總之,新聞報道要充分考慮受眾接受新聞的心理、習慣、能力,力求做到大眾化、多樣化和個性化。
  3.行動上走進基層,新聞工作與群眾緊密結合。
  2011年2月22日劉云山在新聞戰(zhàn)線“新春走基層”活動座談會上發(fā)表講話《在走進基層中提高新聞工作服務群眾的水平》,他說:“新春走基層”活動是新聞戰(zhàn)線落實胡錦濤關于貫徹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要求的具體體現(xiàn),是堅持“三貼近”、推進改進創(chuàng)新的生動實踐,是錘煉隊伍、轉變作風、改進文風的有益嘗試。走進基層是錘煉新聞隊伍的手段,是實現(xiàn)新聞報道內容和形式群眾化的途徑,也是深入理解“三誰”實質的行動基礎。
  劉云山在講話中還說:“做好新形勢下的新聞工作,必須牢固樹立群眾觀點,站穩(wěn)群眾立場,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聯(lián)系,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說到底這是一個貫徹群眾路線的問題,是一個堅持唯物史觀的問題,是要解決好‘為了誰’的問題。”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要求媒體和新聞工作者深深扎根于基層和群眾之中,說群眾想說的話,講群眾能懂的話,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遞到基層,同時充分表達群眾的心聲和意愿。
  群眾利益無小事,媒體應高度重視群眾的主體地位和切身利益,新聞工作著眼于為群眾謀利益,為他們排憂解難,把人民群眾真正放到新聞工作服務的根本,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繼承我黨新聞工作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并且在動態(tài)中把握本質,在新情況中把握新問題,是“三誰”提出的根本原因,新聞傳媒和新聞工作者既要因時而變,也要始終明確自己的角色與責任,弄清依靠對象和服務對象。
[注釋]
①載于《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7頁。
②《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9頁。
③《江澤民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6頁。
④《毛澤東選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95頁。
⑤《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新華出版社,1983年版,第214頁。
⑥《劉少奇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02頁。
⑦《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頁。
⑧《江澤民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頁。
⑨載于《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24頁。

從群眾路線高度把握媒體角色

關鍵詞: 群眾路線 媒體角色 2011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劉云山在湖北調研時強調,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要弄清“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叭l”的指導精神是在新的形勢背景下提出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3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