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大一思想道德論文4000字(2)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微觀解讀
黨的報告創(chuàng)新性的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5〕的價值目標和追求。十二個價值范疇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論的具體運用,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論與我國社會主義道德文明建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而形成微觀價值目標。
首先,“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四個范疇是對“社會”提出的價值目標,是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對“社會”的價值取向的規(guī)定。
(一)“富強”是對“社會”的財富積累和增進所設定的價值目標,是馬克思關于物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理論在“社會”的財富價值的運用。生產(chǎn)力是社會發(fā)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的高低決定著社會的性質,貧窮落后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根本任務就是解放生產(chǎn)力和發(fā)展生產(chǎn)力。解放生產(chǎn)力和發(fā)展生產(chǎn)力的直接體現(xiàn)和標志就是社會財富的不斷增進和積累。
(二)“民主”是對每個人都能成為“社會”的主人所設定的價值目標,是馬克思關于人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的價值理論在社會建設領域的運用。“民主”是保護人的自由的一系列原則和行為方式,是每個人都能參與社會事務、決定社會事務、用社會事務的各種成果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的價值要求。社會主義“民主”的根本目標就是實現(xiàn)人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讓每個人成為“社會”的主人,讓“社會”的發(fā)展成果成為服務每個人的自我發(fā)展的成果,真正做到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文明”是對“社會”進步狀況所設定的價值目標,是馬克思關于物的價值與人的價值理論在社會發(fā)展能力、進步程度層面上的運用。“文明”分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方面,物質文明是馬克思關于“物的價值”理論的現(xiàn)實運用,表現(xiàn)為物質生產(chǎn)方式和經(jīng)濟生活的進步,物質文明越高,意味著人依賴自然的程度越小,控制自然的能力越強,享受到的效用價值越豐富。精神文明是馬克思關于“人的價值”理論的現(xiàn)實運用,表現(xiàn)為人的科學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的進步,精神文明越高,意味著人越脫離野蠻狀態(tài),人的精神境界、法制建設、道德修養(yǎng)越完善,人越以屬“人”的方式生活,從而遠離戰(zhàn)爭、消除犯罪、規(guī)避淫亂,實現(xiàn)自由。
(四)“和諧”是對“社會”的運轉狀況所設定的價值目標,指向一種美好的社會狀態(tài)和一種美好的社會理想。“和諧”價值目標是馬克思價值理論的最高體現(xiàn),也是“富強”、“民主”和“文明”的價值目標的總結和概括。“和諧”的“社會”體現(xiàn)為社會生產(chǎn)高度發(fā)達,社會的思想道德素質明顯提高,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完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良,會各階層、每個社會成員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
其次,“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四個范疇是對“國家”提出的價值目標,是馬克思價值理論對“國家”的價值取向的規(guī)定。
(一)“自由”是對“國家”保障公民個體權利狀況所設定的價值目標,要求“國家”這一公共機構能夠確保公民免于遭受專制政權以及他人的奴役、監(jiān)禁或控制。“自由”價值范疇是馬克思自由理論的現(xiàn)實運用,是馬克思關于“人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的價值觀在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性質和職能所提出的價值規(guī)范。社會主義的“國家”就是要通過推翻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國家制度,將人從受奴役、受剝削的不自由生存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獲得自主支配自己的閑暇時間、自主支配自己的勞動成果、自主參與國家的政治生活的自由權利;
(二)平等”是對“國家”保障公民與公民之間權利狀況所設定的價值目標。它同樣是馬克思關于“人的價值”的理論在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設計與建構中的現(xiàn)實運用,要求“國家”能夠保障公民與公民之間在人權、法律、財產(chǎn)等方面具有相等同的享有機會。
(三)“公正”是對“國家”保障公民的自由權利和平等權利的狀況所設定的價值目標,是“自由”和“平等”的價值目標在“國家”的“行政”層面的具體落實。“國家”的“行政”行為如果能做到“公正”,那么,公民的“自由”和“平等”的權利就能夠實現(xiàn),否則就是空談虛設的概念。“公正”的價值目標要求“國家”的行政機構——政府能夠做到廉潔奉公、勤政為民、奉公守法,公共權力和公共資源的獲取和運用合法無私、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公正無私。政府的腐敗是對“公正”的價值目標的最根本、最直接、最徹底的摧毀和否定,一個充斥行賄受賄、以權謀私、錢權交易、玩“潛規(guī)則”的“政府”根本就不可能維護社會公正、保護公民自由、平等的權利;
(四)“法治”是對“國家”依據(jù)法律來治理社會的狀況所設定的價值目標,是“自由”、“平等”和“公正”的價值目標在“國家”的立法、執(zhí)法和司法層面上的具體體現(xiàn)。人要想擺脫被奴役的地位、實現(xiàn)人人平等、獲得公正的對待,就必須以“法治”為前提和根據(jù),在以法治國、法律至上的“國家”中才能得到實現(xiàn)。這要求“國家”既應具有完備、系統(tǒng)的法律體系,也要樹立起法律至上、權利平等、權力制約、權利本位的思想,更要摒棄依靠個人的賢明治理國家的人治制度。
再次,“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四個范疇是對“個人”所提出的價值目標,是馬克思價值理論對“個人”的價值取向的規(guī)定。
(一)“愛國”是對“個人”維護“國家”的責任所設定的價值目標。“國家”具有保障“個人”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責任。與之相應,“個人”也必須要熱愛他的“國家”,維護他的“國家”利益,為了“國家”利益,不惜犧牲個人利益。只有“國家”的存在、安寧和穩(wěn)定,“個人”的權利才能有所確證和保障;
(二)“敬業(yè)”是對“個人”從事工作應負的責任所設定的價值目標。熱愛勞動、守業(yè)敬業(yè),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展現(xiàn),是實現(xiàn)人的自由的基本途徑。“敬業(yè)”就是要求人們在集體單位的工作中,為了集體的利益,建立職業(yè)理想、堅定職業(yè)信念、培育職業(yè)情感和嚴格遵守職業(yè)道德;
(三)“誠信”是對“個人”之間的相互交往中遵守所做出的諾言、所約定的契約提出的價值目標。信守諾言、踐履契約是對人的“自由”權利、“平等”權利的尊重,是一個人獲得他人認可的必備品格;
(四)“友善”是對“個人”相互之間建立親近和睦的交往關系所設定的價值目標。馬克思認為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與人之間能否做到友善的相處和交往,并不由“個人”決定,而是“個人”所處在的“社會”和“國家”的性質決定。在存在著階級差別的社會關系中,“個人”相互之間的交往由等級制秩序的貴賤地位所界定,不可能產(chǎn)生“友善”的關系。社會主義消除了階級差別和等級秩序,所以,“個人”才能對他人建立親近和睦的關系,不同“個人”才能從“友善”的交往中體驗到自由感。“友善”的交往關系是社會和諧、個人幸福的標志和表現(xiàn)。
綜上所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價值論為理論根據(jù),以指導思想、理想信念、精神力量和道德取向四方面基本原則為宏觀支柱,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和“友善”十二個價值范疇為微觀單元的倫理道德系統(tǒng)。
〔參 考 文 獻〕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16.
〔2〕〔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7,107,108.
〔5〕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EB/OL〕.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2017大一思想道德論文4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