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論文寫作指導 >

談談廣播電視學術論文的寫作

時間: 林之達1 分享

編者按:
鑒于從四川省第六次廣播電視學術論文評獎中發(fā)現,送來參評的論文大都不很規(guī)范。我們分析其原因后,覺得有必要讓廣大廣播電視工作者掌握學術論文的撰寫法則,因此委托林之達教授為此撰寫《談談廣播電視學術論文的寫作》一文,在《西部廣播電視學刊》總第73、74、75、78、79期上連載。第七屆四川省廣播電視學術論文評選后,決定出論文集,覺得林教授的這篇文章很有參考價值,故刊載以饗讀者。

第六屆四川省廣播電視學術論文評選委員會共收到論文82篇,是歷屆收得最多的一次。這說明我省廣大電視工作者認識到了理論在指導實踐中的作用并親自投身到理論研究中來,這是令人非常鼓舞的。理論的充實和提高會帶動實踐的躍進,它預示著四川省廣播電視節(jié)目的質量在不久的將來會上一個新臺階。
這次評獎過程中發(fā)現不少好論文,也發(fā)現不少問題。分析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一是不了解學術論文或科學論文與普通議論文的區(qū)別;二是不了解學術論文或科學論文的寫作規(guī)范。下面就這兩個問題作些淺顯、簡要的介紹。
我們通常見到論文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學術論文或叫科學論文;另一類是議論文。學術論文是論證某一新論點或某一新的總論點極其分論點得以成立的證實性論文;議論文是那些談自己的觀感、意見、主張甚至奇想的陳述、闡釋性論文,我們在報上看到的政論、時評以及《古文觀止》所收集的那些論文就屬于這一類。這兩種論文的區(qū)別如下:
1?學術論文更強調一個“新”字,相同或相似于以前已發(fā)表過的學術論文就毫無價值;議論文雖然也講究一個“新”,但有時可重復議論。例如,某年如發(fā)生洪水泛濫,中央和各省市的報刊都要發(fā)表一些強調保持水土,提倡可持續(xù)發(fā)展之類的議論文章,過了若干年如又遇特大洪水泛濫,全國各類報刊又會而且應當發(fā)表一系列同一內容的議論文,以增強社會教育效果。
2?學術論文強調論據的確鑿、充分、可靠、典型、有力,尤其要強調用第一手材料;而議論文雖然也用論據,但不特別苛求。甚至有的議論文是作者靠思辯的邏輯論證來闡明自己的觀點的。
3?學術論文的論證及格式講究規(guī)范,而議論文卻不拘一格。
由于沒有把學術論文或科學論文與普通議論文區(qū)別開來,對學術論文的了解不夠,有的同志就自覺不自覺的寫成了普通議論文,因而呈現出三個相應的缺點:一是缺乏新意,有的甚至炒陳飯,談一些人們早已熟悉的觀點;二是比較空泛,論據不足,又不典型,沒有說服力;三是論文的格式不規(guī)范。
所以,我們在寫廣播電視學術論文時要提醒自己:不要寫成普通議論文了,要按學術論文的規(guī)范來寫。

按學術規(guī)范來寫學術論文,首先在確定選題上就很講究。如寫普通議論文,其題目常常是自己隨意定的,而寫學術論文,其題目的確定就不那么隨便了。在確定題目之前還要做幾件事。第一件事就是要了解、把握廣播電視研究的動態(tài)。
據我了解,我們廣播電視學術論文的作者在確定論文題目之前大多數沒有做過這一工作,或沒有認真地全面地了解廣播電視研究的動態(tài)。這是不符合學術研究規(guī)范的。
為什么一定要先做這一工作呢?
前面我們說了,學術論文更強調一個“新”字。既然要“新”,就要了解“舊”(這里的“舊”不是陳舊的舊,而是表示“已經有了”的意思),不了解“舊”,便不知道“新”,這就要查一查人們在廣播電視方面已研究了哪些問題?進行到什么程度?有沒有人寫過你正打算要寫的題目?如沒有,那你寫的這篇文章,就是在談新問題,是在開墾廣播電視研究領域的一塊“處女地”,是通常所說的填補學術領域的一塊空白;如已有人研究了并寫了文章;那就看一看這些文章的結論正不正確? 你贊不贊同?如不贊同,你可寫批駁性文章;如贊同,再看一看這些文章的視角、立場、切入點、論據、論證邏輯等等是否有問題,如有,你可寫商榷性文章??傊?,你在了解、把握廣播電視研究動態(tài)的基礎上所確定的題目才不會與已發(fā)表過的論文在題目、觀點上重復,才有新意,才有學術價值。
在我國學術界(這里指除香港、臺灣以外的大陸學術界),除自然科學外,發(fā)表的千千萬萬篇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學術論文,其觀點在國際學術界被引用的很少。諸如哲學、文學、經濟學、新聞學、傳播學等學科的論文觀點在國際學術界被引用的近乎零。為什么?不規(guī)范,人家對你論文論點的新意性不相信。因為,我們絕大多數論文作者未對論題的研究史進行全面考察,不知道有沒有人研究過這個課題,如有,研究得怎樣,自己的這篇論文與以前發(fā)表過的同名或同內容的論文有什么不同。沒有搞清楚自己所寫論題的研究史便雄辯滔滔,論點飛揚,似乎是開山之作,一查,早已有人發(fā)表過同一觀點了。因此,國際上學術論文規(guī)范之一就是,要求在論文里辟一大篇幅對論題的研究史作出述評。香港、臺灣的學術論文中的這一部分名之曰“文獻回顧”或“文獻探討”。學術論文里有了這一部分內容,讀者一下子就知道你這篇文章是否有新意,新在哪里,有根有據,可供稽查核實,比起那些無論題研究史述評而又標榜自己“觀點新”,“是創(chuàng)見”甚至“填補了學術空白”的論文來,就更可信了。
為了與國際學術界進行更廣泛的交流,也為了使我們的研究成果獲得國際學術界的承認,被引用得更多,我們的學術論文應與國際學術界接軌,這就要求我們的廣播電視學術論文要按國際學術界的規(guī)范來寫。當然,根據中國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應當逐步來,有一個過渡。比如,筆者對自己所帶的研究生在寫畢業(yè)論文時,就沒有要求他們對論題的全部研究史進行考察,只要求他們掌握論題近十年的研究動態(tài)。對于我們廣播電視工作者來說,業(yè)務繁忙,不必十年,但至少要對所選題目近三五年的研究狀況有所了解。對自己嚴格一些的作者或具有查資料方便條件的作者,可多了解一些年限的研究動態(tài),對提高學術論文的創(chuàng)新程度及其可信程度是有好處的。
如何了解廣播電視的研究動態(tài)呢?
傳統(tǒng)的做法是查《全國報刊目錄索引》中的廣播電視部分,或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的《新聞與傳播》專輯,看看全國各報刊究竟發(fā)表了哪些有關廣播電視的學術論文?在這些論文中有哪些論文題目與你打算要寫的論文題目相同或相近或相關的?再根據索引所提供的文章出處,把這些相同或相近或相關的文章復印出來研讀。
傳統(tǒng)的做法是手工操作,費時,費力,速度很慢,效率很低。如果你們單位資料室能到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或中國國家圖書館(原名北京圖書館)訂閱每年的“報刊資料庫”(光盤)就好了。用電腦在這光盤上查與你打算要寫的題目相同或相近的文章就太方便,太輕松,太迅速了。
研讀了最近三五年發(fā)表的有關廣播電視的論文,特別是與你擬寫的題目相同或相近或相關的學術論文,你不僅把握了最近幾年研究廣播電視的動態(tài),從中受到某些啟發(fā),而且,對你擬寫的文章及其論點是否有新意,是否有價值,心里就有數了。


研究、把握了廣播電視的研究動態(tài)后,我們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根據研究動態(tài)、選題原則和主客觀條件確定選題。
如果您從廣播電視研究動態(tài)里發(fā)現,已有人發(fā)表過您正打算寫的文章及其觀點,您就得根據選題原則和主客觀條件重新確定自己的選題。選擇與已發(fā)表的論文在題目上或在觀點上或視角上或
方法上不重復的論題。
選題的第一個原則是盡可能選自己感興趣甚至有心要鉆研下去的題目。因為對它有興趣,平時就留心得多,關注得多,接觸得多,思考得多,寫起來就駕輕就熟,得心應手;相反,去選自己不感興趣的題目,心理上的疏遠感不僅使自己平時對它留意得少,思考得少,而且
影響自己寫作時的情緒和靈感的激發(fā)。
選題的第二個原則就是要選那些在
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或學科發(fā)展過程中特別需要解決的問題來研究,論述。評價一篇學術論文價值大小的指標之一就是看它對社會發(fā)展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解答得如何。社會發(fā)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大有小,大的如 “廣播電視的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廣播電視的體制改革研究”、“廣播電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等等;較小的如“四川廣播電視事業(yè)集團化改革研究”、“西部大開發(fā)給四川廣播電視事業(yè)帶來的機遇、挑戰(zhàn)及對策研究”等等。廣播電視學這門學科近年來在發(fā)展過程中也遇到許多迫切需要解決的基礎理論方面的問題。比如節(jié)目分類的科學性問題。一門學科的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的關系正象一棵樹的根系與枝葉果實的關系一樣。根深才可能枝葉繁茂,果實累累,只有學科自身建設的基礎理論深厚扎實,這門學科才有生命力,這門學科指導實踐的應用理論才可能碩果累累??上Вp視基礎理論研究,重視應用理論研究乃是當今世界上許多學科的明顯傾向,更是年輕的廣播電視學界一大傾向。因此,我在此特別希望有更多的同志從廣播電視學學科發(fā)展是否有生命力,是否有充足的后勁著想,在選題時多關心廣播電視學的基礎理論研究。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輕視應用理論的研究,廣播電視學的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是廣播電視賴以騰飛的兩翼,二者不可偏廢,只是鑒于有輕視基礎理論研究的嚴重傾向,才提出上述特別期望的。
選題的第三個原則就是要根據自己精力和時間來決定題目相應的時空跨度。對于處在時間第一線的廣大廣播電視工作者來說,不宜選擇時空跨度大的題目,如“東西方廣播電視比較研究”、“港臺與大陸廣播電視運作機制比較研究”、“
中國廣播電視史研究”等等。這類大題目涉及的資料浩瀚,非投入幾年,十幾年甚至畢生的精力不可,象北京廣播學院的趙玉明老教授把他一生的主要精力就投入到“中國廣播電視史”的研究中,對于每天為制作節(jié)目而奔忙的廣播電視工作者,是無論如何也擠不出那么多時間和精力來搞這類時空跨度大的課題研究的,只能選一些時空跨度小的課題,擠出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來完成。
選題的第四個原則就是要具備所選課題的主客觀條件。比如趙玉明老教授既具備完成“中國廣播電視史”的主觀條件:深厚的史學特別是中國新聞史和包括
哲學在內的思想方法論功底,廣播電視專業(yè)知識功底以及長期科學研究的豐富經驗;又具備完成此課題的客觀條件:北京廣播學院擁有廣播電視事業(yè)發(fā)展方面的全國最豐富的專業(yè)資料。北廣的學生遍布全國,許多省市局、臺的負責人都畢業(yè)于北廣。趙教授又是《中國廣播電視年鑒》的編者之一。這些客觀條件都保證趙教授能全面、系統(tǒng)地收集到我國廣播電視事業(yè)發(fā)展的資料。所以,我們要選擇那些我們熟悉的又容易收集資料的題目,比如播音員選播音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節(jié)目主持人選擇有關主持人的問題(“主持人中心制、責任制”、“主持過程中的心理反應”等等),局、臺負責人選擇有關廣播電視事業(yè)管理或體制改革的問題,就可能得心應手,駕輕就熟,完成起來比較順利。
以上,我們談了在確定選題過程中要考慮“新意”、“需要”、“志趣”、“跨度”、“條件”等因素。前兩個因素,即“ 是否有新意”、“是否是社會發(fā)展或學科發(fā)展過程中特別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乃是決定論文是否有價值,有多大價值的重要因素。后三個因素乃是關系到課題完成過程中是否有困難,有多大困難的次要因素。一個選題要使這五個因素都滿足是不可能的,絕大多數選題只要有二至三個因素滿足就行了。比如,局、臺領導研究決定責成你代表局、臺就某個題目撰寫一篇學術論文,你雖然對這個題目不十分感興趣,這個題目不僅時空跨度有些大,完成它的主客觀條件又不完全具備,但它不只是任務,而且是廣播電視界從來沒有發(fā)表過的新論題,新見解,是廣播電視事業(yè)發(fā)展中急迫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必須寫又值得寫,你就要克服困難完成這一任務。在五個原則中決定了論文是否有價值,有多大價值的前兩個原則必須堅持,而后三個原則可以有所取舍或富有彈性地靈活處理。

在確定了學術論文題目之后,我們緊跟著應做什么?又怎么做呢?
“ 這很簡單,確定了題目之后不就是提起筆開始寫了么?”也許有的同志認為這種簡單的常識問題還值得拿出來討論么?其實,這個本來重大、嚴肅而又往往被小看了的問題,恰好是造成某些廣播電視學術論文缺點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不要把學術論文寫成普通的議論文了。寫普通議論文,只要題目確定了就可以動筆寫,而且,可一氣呵成。而寫學術論文就不能題目一定,便提起筆來信手寫個簡單提綱甚至連提綱也不寫就一氣呵成。因為,那樣做就違背了學術論文的性質所規(guī)定的邏輯了。學術論文本質上是科學研究的結論表述,而結論只能產生在科學研究過程之后,不可能產生在研究之前。如果剛確定了題目就一揮而就,那就意味著剛剛確定研究什么,還未進行研究,結論就出來了,正象一個農夫剛剛決定在土地上種什么,還沒有松土,下種,施肥,除草就大談他收獲了什么一樣,那才是真正違反常識了。當然,也有一揮而就的情況。如有的人特別是專業(yè)研究人員在確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后,圍繞這一方向數年,數十年如一日地收集、整理、
分析資料,有了新發(fā)現、新觀點、新結論,平時又對如何準確表述這些新發(fā)現、新觀點、新結論反復思考,成竹在胸,一旦提起筆來,便一氣呵成。這種一氣呵成的過程所包含的科研邏輯環(huán)是完整的,即:
科研邏輯環(huán) 確定選題?課題設計,實施?結論表述
(明確對象?考察、分析對象?論文寫作)
方   法 篩選優(yōu)化?以歸納為主的多種方法?以演繹為主的多種方法
由此可見,剛剛確定了選題是不能跳過研究環(huán)節(jié)提筆寫學術論文的。學術論文是科學研究結論的表述,因而,學術論文應當有一個科學結論(或新發(fā)現,新觀點)為前提。至于這個科學結論與確定論文題目的時間間隔,可能存在幾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在確定論文題目之前,早已對這一課題潛心研究,已有了新發(fā)現、新觀點,現在以這個論文題目為名來表述這些新發(fā)現、新觀點;第二種情況是在確定論文題目之前沒有研究,而是以這一論文題目為課題進行研究。這第二種情況有可能以兩種方式進行,一是不忙撰寫,專門以論文題目為課題展開研究,待得出研究結論后再撰寫學術論文予以表達;二是邊研究邊撰寫,即把研究過程與論文寫作過程合二為一。對于
自然科學的學術論文的撰寫,即把研究過程與論文寫作過程合二為一。對于自然科學的學術論文的撰寫,這第二種方式是難于做到的。因為,自然科學研究往往要進行實驗;對與人文、社會科學的某些學術論文(如商榷性,論戰(zhàn)性,辯駁性的學術論文)是可以將研究過程與論文寫作過程合二為一的。實際上,大多數非專業(yè)研究人員和部分專業(yè)研究人員在撰寫學術論文時大都是將兩個過程同時進行的。但是,將兩個過程同時進行會產生一些弊病。因為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過程是從許多具體事件和現象中概括出共性,抽象出本質,揭示出規(guī)律總結出原理,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過程;而學術論文的撰寫過程(也就是科學結論的表述過程)則相反,往往先說明結論,然后舉出典型實例予以證明,即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演繹過程。這兩個過程在思維走向,思維方式上很不相同甚至相反。如果同時進行或者合二為一,就可能發(fā)生將后一過程的思維走向削弱甚至取代前一過程的思維走向的情況,就可能使學術論文所表述的結論(觀點,發(fā)現)帶有很大的主觀性,缺乏堅實的客觀性,科學性??茖W研究是實事求是的,是老老實實的事業(yè)因而也是很費力的笨事業(yè),而憑耳聞目睹的直觀判斷是很輕巧的事。所以,當把科研過程與論文撰寫過程同時進行或合二為一時,就容易用“輕巧”取代“笨實”,也就是不自覺地把“主觀”取代了“客觀”,從而也削弱了論文論點的科學性。所以,我是不大贊同把科研過程與學術論文撰寫過程同時進行的。但是,考慮到本文的讀者,確切些說本文服務的對象絕大多數都是非專業(yè)研究人員,都是為制播節(jié)目終日奔忙、辛勞的廣大廣播電視工作者,不可能擠出很多時間進行專門的研究,因而,是可以把研究過程和學術論文的寫作過程結合起來同時進行的。鑒于廣播電視工作者工作性質的特殊性,我在這里,就確定了選題后如何把研究過程與學術論文寫作過程有機結合起來提出幾點建議:
第一,在選題確定后要界定選題的研究和論述對象。確定了選題就是確定了
研究對象和寫作要論述的對象。但確定了對象并不等于明確了對象。確定了對象就是確定了研究什么,論述什么,而明確對象就是搞清楚這個“什么”的內涵和處延,就是弄明白這個“什么” 與它相鄰、相似事物及其概念的界限,就是弄清它的范圍??傊?,要對這個“什么”進行界定。能不能省掉這個工序呢?大量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這個工序省不得。因為,對象就是研究之矢、論述之矢的“箭靶”,如果“箭靶”模糊不清或晃動不定,就會在考察、分析、論述對象時思路紊亂。某些廣播電視學術論文出現跑題,偏題,思路不清,邏輯混亂,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確定了選題后沒有對研究、論述對象進行界定,沒有揭示它的內涵和外延,沒有把它與相鄰、相似的事物及其概念區(qū)別開來。而界定對象的科學方法就是按形式邏輯學所提供的科學定義方法給對象下定義并對其外延進行科學的劃分,最好把對象與它相鄰、相似的事物作一簡單的比較,揭示出它們的異同。界定了對象,不僅使我們的研究活動和論述活動運轉起來就有了一個穩(wěn)定的“軸心”,而且,可避免在科學考察、分析和論述時與對象相鄰、相似的事物混淆起來。
第二,按界定的研究對象收集資料。
我們之所以在“收集資料”前冠以“按界定的研究對象”這一定語,是因為不少人在這個問題上常走彎路:辛辛苦苦收集來的資料大都用不上,適于研究的資料太少,遠不夠用,又要重新收集資料。廈門大學副校長史學家鄭學檬教授的博士生,為研究中國傳播史花了很多時間收集的史料,送鄭教授審閱,都要不得。究其原因就是事先沒有對“傳播”進行科學界定,沒有把“ 傳播”與“新聞”、“宣傳”、“
教育
”、“傳遞”、“交往”、“交流”等與“傳播”相近的概念區(qū)別開來,所收集的資料大都是非“傳播”方面的,只有重來。所以我們特別強調在選題確定后要對研究對象進行界定,在收集資料時要按界定的對象收集。


說到收集資料,照常規(guī)要談談資料對于科學研究和學術論文撰寫的重要性。“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些道理,廣播電視工作者都知道,用不著再費筆墨來贅述。這里只分析下面這一較為普遍的現象:大多數廣播電視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都是在接到開會通知后才臨時想個題目,匆匆寫成交差的,缺乏扎扎實實的資料收集、整理、分析過程,因而學術論文不易顯出是“研究結論的表述”,而是一種觀感。
為什么會造成這種現象?究其原因有:
第一,工作忙,時間緊。工作在廣播電視工作第一線的確是非常忙碌的,根本抽不出大量時間,像科研人員一樣從容不迫地收集、整理、分析資料。
第二,還沒有養(yǎng)成嚴謹的治學的習慣。撰寫學術論文是一種治學過程。治學就要有科學精神,就要遵循我們前面說的學術規(guī)范,就要抵制浮皮潦草,東拼西湊的浮躁,就要鄙簿只追求入選、發(fā)表不講質量的虛榮心;就要有厭惡抄襲剽竊的道德感;就要養(yǎng)成不按學術規(guī)范寫作就不舒服的習慣。
如何解決既沒有足夠時間收集、整理、分析資料,又要嚴謹治學這一廣播電視工作者撰寫學術論文時遇到的獨特矛盾呢?
這里我向廣播電視工作者介紹一種解決這一矛盾的做法,不妨一試。
這一做法就是:早定題。定題后,平時多留意,只要見到有關這一題目的資料就收集起來存放在一起,日積月累,有關這個題目的資料就比較豐富了。有空就整理、分析,就會有見解、想法,自己的觀點便日漸成竹在胸,需要交論文時就不會“打急抓”了。早定題,不是隨便想一想就是,也要象前面說的在充分了解廣播電視研究動態(tài)之后,根據選題原則,主客觀的需要和條件選題。早定的題最好是自己在學術上的定位,也就是這一輩子的研究方向。人生一世要想對廣播電視理論有突出貢獻,就要有鄭板橋崇尚的巖竹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您要研究記錄片(以定位于研究記錄片為例)就咬定記錄片不放。您只要定了位,成了一個有心人,平時就會留意記錄片及評論記錄片的資料并及時把它們收存起來。一天一點,點點滴滴,日積月累,一年兩年,持之以恒,您收集的國內外有關記錄片的資料就比別人豐富,您對記錄片的了解就比別人全面,你對記錄片的研究動態(tài)就比別人更熟悉:誰發(fā)表過什么意見,誰的觀點中肯,誰的主張偏頗,誰的見解獨到——這樣,您拿出的論文不僅不會與別人的論文內容重復,而且您就會比別人發(fā)現更多的需要改進的問題,您的胸中就會涌現出一系列關于記錄片的題目及其腹稿,或抽取其中較成熟的一篇進行加工修改投給學術期刊,或在收到開會通知時就選取適合研討會要求的一篇加工寄去,而且這樣拿出的論文就不會泛泛而論,就會有新意,有深度,有價值。論文集多了,觀點多了,您對記錄片的長期的系統(tǒng)研究就會形成一個關于記錄片的新的知識系統(tǒng)——出一本論述記錄片的有創(chuàng)見、有份量的學術專著就比較容易了。
實行早定題(最好是早定位)的做法,廣播電視工作者在撰寫學術論文過程中遇到的工作忙碌與嚴謹治學的矛盾就好解決了。
以上針對廣播電視工作者特點的建議,是把專業(yè)研究人員集中收集資料的時間分散到廣播電視工作者每日每時的日常生活中去。將集中改為分散,但不能沒有。收集、整理、分析資料這一嚴謹治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不能少,更不能缺。將集中改為分散,不是將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時間減少,還有可能分散的時間總量比集中的時間更長。
解決了時間分配問題,我們再來探討收集資料的空間問題。
“早定題,平時多留意。”留意什么?也就是從何處去發(fā)現、收集有用資料呢?
鑒于每個廣播電視工作者所處的環(huán)境不一樣,有關廣播電視的書報刊的單位擁有和個人擁有情況不一樣:有的齊全,有的短缺而且短缺的程度也不一樣;在個人掌握電腦的情況方面就更不一樣。因此不能只就某一境況來談如何發(fā)現、收集資料,只能談普遍規(guī)則由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情況作選擇。
收集資料有訂做和自己做兩種方式。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和中國國家圖書館的“特色服務中心”都承接專題服務。交了費,它就按您的選題或定位的研究方向收集資料郵寄給您。訂做的優(yōu)點是省時、省力,缺點是收集資料的工作人員不是干您這行的,對資料是否適用,是否有價值的鑒別力當然就比您這位內行差,這就難免會發(fā)生漏掉有用資料甚至漏掉寶貴資料的情況。所以專業(yè)性很強的選題資料由自己來收集最放心。
自己收集資料又分傳統(tǒng)的手工方式和現代的電腦方式兩種。傳統(tǒng)的手工方式一般是到圖書館:要找書就查《全國總書目》、《全國新書目》或書目分類卡,查到要找的書就去借;要找文獻就查《全國報刊目錄索引》或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的《新聞與傳播》、《電影、電視藝術研究》專輯,按查到的文章題目及出處找出原文;如果已做了查書目、索引、專輯的工作并已收集到了近幾年或近十年、二十年的資料就用不著每次重復這一查找工作,只關注新到的有關書報刊,不斷補充新資料就行了。這一工作貴在持之以恒。魯迅先生說,無論研究什么,“如果繼續(xù)收集資料,積之十年,總可成一學者。” 傳統(tǒng)的手工方式常以作讀書筆記的方法篩選、儲存資料。這種方法不便于把篩選的資料分類,所以一般采用卡片摘抄法。每抄一條資料您就按其內容把卡片歸入某一類中。例如摘抄了一條談“記錄片的內涵外延”的資料就把它歸入“記錄片的定義” 類。摘抄一條談“記錄片如何塑造人物形象,挖掘文化內含”的資料就把它歸入“記錄片的手法”或“記錄片的風格”類。每條資料都要注明其來源和時間(作者,書名,出版社,出版時間或作者,文章名,刊名及哪年第幾期或作者,文章名,報紙名,版次,日期),以便引用時好注釋??ㄆ嗔耍诸惣毩?,每類的內容豐富了,您就可按其中的任何一類寫一篇或幾篇文章,而且寫起來得心應手。正如史學家吳晗說的:“只要抄上一萬張卡片,就不愁沒有文章寫了。”正是在我國一批前輩學者的指引和激勵下,二十年前筆者也制備了一個有50抽屜的卡片柜,抄了幾千張卡片,,也應驗了吳晗先生所說的好處。但自從我掌握了電腦和掃描儀后便毅然淘汰了它。因為,我利用電腦在互聯網上查資料,利用掃描儀摘錄資料,一天收集的資料用傳統(tǒng)的手工方式一個月甚至三個月也完不成。因此我建議,最好采用電腦、掃描儀等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來收集資料,效率特別高。
用電腦、掃描儀等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查資料,最好到“中國國家圖書館”(原名“北京圖書館”)去查。為什么?
第一,用電腦通過互聯網到圖書館查資料的前提就是這個圖書館的資料的數字化程度很高。要使資料數字化需要一大筆資金,全國很多圖書館資料的數字化因缺乏資金而進展緩慢,只有中國國家圖書館受國家特殊保護,因而它的絕大多數資料(特別是報刊、攝影和電子出版資料)都已數字化,可供讀者用電腦通過互聯網去查找。
第二,它館藏宏富,種類齊全,名列世界圖書館的第五位。要查書,它是國家圖書總書庫,有2000萬冊,而且建有“全國圖書信息網絡中心”,應有盡有;要查文獻,有2160萬件,而且建有“全國文獻資料共享協作網”(與全國124家科研院和大學的圖書館聯網協作)。也就是說,全國124個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圖書館中數字化了的資料都有可能在中國國家圖書館里查到。
第三,以前要到北京圖書館查資料非到北京去不可,所以,人們要查資料只好就近到本省、本市甚至到本單位的圖書館?,F在有了互聯網就排除了空間距離的障礙。要到中國國家圖書館查資料就方便了,這種方法甚至比到本省、本市、本單位圖書館還方便。既然這么方便,不妨每天或每周或每月擠點時間在電腦上通過互聯網查一下,看看有沒有與您的定位或選題有關的新書、新文獻、新的調查統(tǒng)計數據、新的廣播電視節(jié)目的攝制、編輯、導播經驗和評論方面的材料,如有就及時下載收存。
第四,由于國家的特殊資助,中國國家圖書館有條件開設了不少公益性的服務項目,如:在“數據庫檢索”中免費檢索、咨詢的就有10個項目。
盡管使用電腦在互聯網上查資料很方便,但某些資料查起來就不如身邊有本工具書方便。例如:要了解“2001年我國有多少電視臺,減少或增加多少電視臺”的數據,用電腦通過互聯網到中國國家圖書館去查找,就不如從自己書架上取下一本《中國廣播電視年鑒》查閱方便。所以應自備一些必要的工具書和重要的參考書,如《新聞學大辭典》、《傳播學大辭典》、《中國廣播電視年鑒》、《中國新聞年鑒》、《中國廣播電視學》、《世界廣播電視史》、《傳播學概論》等等都是撰寫學術論文時需要常常翻閱的。

在我們確定了廣播電視學術論文的題目,并完成了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之后,我們就可以進入學術論文的撰寫了。學術論文的撰寫方法、撰寫原則、撰寫技巧由學術論文的本質所決定。學術論文本質上就是研究結論或科研成果的表述。下面我們談談為什么和怎么樣按學術論文的本質來撰寫。
一,緊盯著目標,不要誤入歧途。
表述科研成果,用傳播學的話來說就是用語言符號向世人公布科研成果。表述的目的就是把躺在實驗室里或書齋里或藏在研究人員心里的科研成果傳播出去,為世人所重用。要使世人重視、應用您的科研成果,您的論文就得在以下這幾個問題上說服人:第一,您的科研成果具有創(chuàng)新性即是最新產品而不是仿制品更不是竊來品。第二,您的科研成果具有較高的至少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或具有指導廣播電視事業(yè)并提高其效果的應用價值。第三,您的科研成果很可靠,論點根基牢,立得穩(wěn),結構嚴,不易駁倒。
讓您的科研成果(研究結論、觀點、原理、規(guī)律等等)為世人所重用,這是學術論文撰寫過程中應緊緊盯著的目標,也是撰寫論文時思維活動為之運轉的隱形軸心。我們不少同志在撰寫論文時因缺乏這種目標意識、軸心意識而誤入歧途。最常誤入的歧途有:
第一,混淆文藝作品與學術論文在征服人方面的區(qū)別,按文藝作品的儀容去打扮學術論文,想使學術論文具有文藝作品的魅力。文藝作品的力量在于以情感人,以美動人;學術論文的力量則在于以理服人。理,就是道理,就是真理。要用道理、真理去征服人,用道理、真理中的內在邏輯和準確反映這一內在邏輯的論文的結構邏輯的力量去征服人。我們常見一些論文作者的心思不是去把握、表現這一內在邏輯,而是帶著“語不驚人誓不休”的心情,把心思用在運用什么樣的美妙詞句上,致使一篇論文花花哨哨,把內在邏輯沖淡、沖亂了。究其原因就是不懂得學術論文與文藝作品在征服人方面的區(qū)別。如果知道學術論文不是以情感人,以美動人而是用真理服人,而真理是樸實的,它的力量就在于它的樸實,您用美妙的語言把它一打扮,裝模作樣,它就不實在。一不實在,它就很難取信于人,很難服人了。所以,一些著名的學者(如廣播電視史學家趙玉明教授,新聞理論界德高望重的甘惜分教授等知名學者)的論著都是很樸實的。
第二,用表達的故弄玄虛來代替理論的深刻。人們崇尚理論的深刻、深厚而鄙視其膚淺。但是,不能為了顯其論文的深奧,故弄玄虛,用晦澀、空洞、生僻、模糊的語言,彎來拐去地表述,使讀者如墜霧海,不知所云(如“單純的語言文字鑄造的審美殿堂,又往往由于意義之間的空白太大,而造成審美接受之間的距離疏隔”)。(1)結果就是與你發(fā)表論文的目的背道而馳。因為,你發(fā)表論文的目的就是要讓世人重用你的理論成果。你的理論成果要得到世人重視,就先得讓人理解它,為此,你就得把你的理論表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就不能用晦澀,空洞、生僻、模糊的語言,而要用準確、通用、明白的語言。要懂得這個道理:理論越深刻越好,而表述理論的語言和方式越簡潔明白越好。這就是所謂的深入淺出。深入淺出才能最好地達到你發(fā)表論文的目標。
第三,生造新詞句代替理論創(chuàng)新。真正有價值的研究是原創(chuàng)性研究,最有價值的理論是原創(chuàng)性理論。但是,不能認為在論文里生造一些很不規(guī)范的新詞句,玩弄一些生蹩蹩的外來詞句就是原創(chuàng)性理論。所謂原創(chuàng)性研究,就是別人從來沒有研究過的內容的研究,是一種開拓性的研究;所謂原創(chuàng)性理論就是提出了別人從來沒有得出過的研究結論,是一種里程碑性質的理論。而生造的詞句,生蹩蹩的外來詞句只是表述科研成果的語言符號,不但不能代替原創(chuàng)性理論,相反,由于這類詞句不是把原創(chuàng)性理論表述得清楚明白,反而弄得糊里糊涂,面目全非。因此,我們在寫論文時應當盡力不要使用不規(guī)范的新詞句和生蹩蹩的外來詞句。
總之,我們在寫論文時要緊扣發(fā)表論文的目標讓世人重視你的理論成果,用最準確、最簡潔的語言把你的觀點、理論表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讓讀者準確無誤地理解。
二,思路·邏輯框架·提綱
不僅論文的語言及表達方式要緊扣發(fā)表論文的目標來選擇,就是文章的謀篇布局即論文的思路、邏輯框架、寫作提綱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運轉。
(一) 思路。這里的思路是指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什么問題?就是讀者的問題。你寫論文不就是向讀者闡釋、論證你的觀點、主張以說服他們嗎?你要說服他們,你就得把他們可能產生的主要問題估計到,并把這些問題化解在閱讀過程中,否則他們就不服。他們不服,就意味著你的論點讓讀者置疑而站不穩(wěn),立不起來。即使你論文中的觀點、理論沒問題,你的理論讓人置疑也說明你的表述有問題。所以,寫論文時事先估計到讀者可能產生的主要問題呢,乃是關系到論文成敗的大事,不可不注意。如何估計讀者可能產生的主要問題呢?假如你要發(fā)表《應重視廣播電視學的基礎理論研究》的文章,好,讀者就可能問:難道廣播電視學的應用理論就不該受到重視?你為什么要提出這一主張?是不是因為你個人偏愛基礎理論?是不是你的志趣在于基礎理論?或者是因為你承擔了研究基礎理論的課題才如此主張?要化解這些問題就必須說明:A,你的觀點是“廣播電視學基礎理論研究與廣播電視學應用理論研究乃是廣播電視學賴以騰飛的兩翼,缺一不可。但是目前廣播電視學界普遍輕視基礎理論研究”。B,廣播電視學基礎理論研究是廣播電視學生存和發(fā)展的客觀需要,既不是你個人的偏愛和志趣,也不是因為你承擔了研究基礎理論的課題才提出這一主張的。關于A,你只要簡單聲明和陳述一下就行了。而關于B,則是重點和難點,因為要證明:廣播電視學基礎理論研究是廣播電視學生存和發(fā)展的客觀需要,就不是簡單幾句話甚至不是簡短的幾段文字就能說清楚的。找準并解答好讀者對您論點的問題,這就是這篇論文的思路。
(二)邏輯框架。也可以稱為邏輯布陣。因為這是論文要說服讀者的策略支架:說什么?哪些先說,哪些后說?哪些重點論證,哪些點到為止?所說的內容之間如何相互呼應?總之,要把說服的各“兵種”布成一個說服陣勢,也就是論文的邏輯框架。
(三)提綱。提綱實際上就是把邏輯框架的表述順序排列一下,或者說是把“戰(zhàn)略部署”中的各“兵種”的出擊順序編排并給每一“兵種”命一個名罷了。
三,前言·正文·結論
在中國大陸社會科學論文暫時還沒有流行開辟“文獻回顧”或“文獻探討”專欄的情況下,前言就承擔了簡略介紹論題研究動態(tài)的任務。不要小看了這個任務,讀者是否認為你工夫下得深,你的論文是否有新意,有價值,就要看你對論題研究動態(tài)的把握程度。所以,在前言里要認真交代論題的研究動態(tài),讓人從中看出你論文的新意、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此外,前言一般還要交代寫作背景(即選擇研究這一問題的原由)、目的、理論依據、研究方法、考察視角。有的還對論文的某些缺陷的客觀原因作解釋或針對讀者可能產生的問題進行化解。總之,前言沒有固定的格式,這里只介紹一般情況。作者要根據具體情況在讀者閱讀正文之前作一些必要的交待。
正文就是按提綱的順序,把邏輯框架結構各個構成一一展開來闡釋、論證。根據筆者八十年代初編輯學術期刊、論文集、叢書過程中的心得,請作者在撰寫正文時注意如下幾點:
(一) 論據是論文的基石,是論文的力量之所在。不僅總論點、分論點要有充分的依據,就是行文中的判斷也要盡可能擺出論據,沒有論據不要輕率判斷。如“網絡媒體引發(fā)的媒體競爭愈演愈烈”。(2)電腦普及率還低的今天,斷言激烈的媒體競爭是由“網絡媒體引發(fā)的”,根據何在?文中沒有擺出。沒有論據就作出令讀者稍動腦筋就覺得是不正確的判斷,怎能達到令讀者信服的目的呢?翻開有些學術期刊,像上面這種沒有論據就妄加判斷的例子還真不少。
(二)引文尤其是有關新觀點、新創(chuàng)見的引文一定要加注?,F在不少論文尤其是非專業(yè)研究人員的論文引文時不加注或極少加注的現象比較普遍。這不便于讀者、編者查找、核實原文。有的甚至在使用別人的成果時不用引號,也不說明是某某人的觀點。這是違反科研道德的。別人的新發(fā)現、新觀點、新見解就是別人的,不能含糊,應當注明。注明就是尊重別人的成果,也表明自己無掠人之美的不道德的意識。
(三)文章寫好后最好擱置一段時間再檢查、修改、補充、定稿。為什么要擱置一段時間?因為文章過程中容易形成相應的心理定勢。束縛思維,不容易跳出來多角度、多層面、全方位地思考問題。過一段時間,那個相應的定勢減弱,思想獲得解放,加上看一些新材料,再回過頭來檢查,就會發(fā)現一些缺點甚至錯誤需要糾正,修改;就會發(fā)現一些片面,缺失之處需要補充、完善。世上一些治學嚴謹的科學家,大都把自己的論文放一段時間才發(fā)表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哥白尼,他把他的關于太陽中心學說的論文放了9年才拿去發(fā)表。
至于論文最后要下結論乃是常識,本不應在此贅述。但我看到一些廣播電視學術論文的正文之后無結論,他的觀點分散在正文里。這樣做會使讀者開卷了然,閉卷茫然,不利于實現你發(fā)表論文的目的。所以,在正文之后最好把論文的總論點、分論點整理、歸納成簡明扼要的文字,便于讀者把握、記憶。

最后,我還要談談論文幕后的人格問題。也許有讀者覺得奇怪,你談學術論文寫作怎么扯到人格上去了?這是因為,做學問先要做人??茖W是踏踏實實的事情,來不得半點虛假。在整個研究過程和研究成果的表述過程(即學術論文的撰寫過程)中,是一絲不茍還是馬馬虎虎?是刨根問底還是淺嘗輒止?是嚴謹還是浮躁?是實事求是還是主觀武斷?是追求貢獻于人類而刻苦鉆研還是追求虛榮而抄襲、剽竊別人的成果?這一切都是由人格左右,由人的科研道德所決定的。所以,要出高質量的科研成果,要寫出高水平的學術論文,一定要加強科研道德修養(yǎng),注意高尚人格的提升。(作者單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新聞傳播研究所)
注釋:
(1)《西部廣播電視學刊》總第76期14頁
(2)《西部廣播電視學刊》總第71期15頁

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