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心理效應論文(2)
探討心理效應論文篇二
《巧用心理效應挖掘教育智慧》
【摘 要】目前,職業(yè)學校學生帶手機進入校園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由于部分學生自制力較差,手機變相成為了游戲、攀比的工具,嚴重擾亂了正常的教學管理。一方面學校三令五申禁止學生攜帶手機,另一方面學生口服心不服,挖空心思要把手機帶進校園,班主任沒收學生手機往往就成為了點燃師生矛盾沖突的導火索。本文提出通過巧用心理效應,充分挖掘班主任的教育智慧,以堵疏結合的形式來化解師生間的這場“手機危機”。
【關鍵詞】職業(yè)學校;手機;心理效應;教育智慧
隨著時代的進步,通信技術日新月異,手機不斷更新,與科技時尚充分結合,對學生產(chǎn)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同時也給學校的教育管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各地的學校想出了很多辦法,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學生帶手機進校園的現(xiàn)象仍然很普遍。近年來,關于如何管理學生帶手機進校園的話題更是引發(fā)了公眾的廣泛關注。在2010年全國“兩會”上,就有來自教育界的人大代表建議要通過立法來限制或禁止未成年人使用手機。
一、管理學生使用手機而引發(fā)的“戰(zhàn)爭”
學校是明文規(guī)定,禁止攜帶手機,這個沒收手機工作肯定是落到了班主任頭上,在學校,班主任像特工一樣每天監(jiān)視著學生,生怕學生把手機帶進來。然而,很多學生在和學?!按蛴螕簟?,手機照帶不誤,悄悄放在書包,乘著老師不注意的時候,時不時拿出來玩,就像小品里面說的:防不勝防啊!
案例一:學生吳某帶了最流行的iphone4手機,在下課時不停地向同學炫耀新手機的種種功能。一群人擁在一起玩,這一幕剛好被校長看到,校長責令我這個班主任立即沒收手機,沒想到卻惹來一場風波。在我沒收他的手機時,他強烈地抵抗,說學生也有通信的自由,還說老師侵犯了他的人權。最后,吳斌的父母還出面苦口婆心地說,手機是方便他們和兒子聯(lián)系,希望學校能把手機還給他。按照學校規(guī)定,必須沒收手機,可是沒收后,引發(fā)了師生巨大的矛盾,師生關系緊張。
案例二:在剛剛進行的單元測試中,我居然發(fā)現(xiàn)有一位同學作弊,平時一般不帶手機,臨考試突然帶手機,把背誦的材料用手機拍照功能拍下,放在口袋悄悄地看,這位平時很乖巧老實的學生讓我大為震怒,批評她不僅作弊、還攜帶手機作弊,警告處分、檢討外加家長保證。
案例三:王同學最近經(jīng)常上課睡覺,臉色很差,經(jīng)過明察暗訪,發(fā)現(xiàn)他雖然白天不用手機,晚上回到寢室,就用手機上網(wǎng),上到很晚,嚴重影響休息,為了支付手機費,他一天只吃一頓飯,用完了,還要問同學借。為此,我又聯(lián)系了家長,原來家長并沒有給王同學買手機,是他用平時的生活費節(jié)省下來買手機,由此我讓家長把手機帶回,希望家長了解學生生活費的動向。
小小的手機,給班主任的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讓我覺得有點焦頭爛額。
二、手機使用情況調(diào)查
克里希那穆提說:“只有當你缺乏理解的時候,才有掌控的必要。如果你已經(jīng)能夠把事情看得很清楚,自然就不需要掌控了?!睘榱松钊肓私馇闆r,解決手機問題,我首先在學生中組織了一次問卷調(diào)查,包括3個方面:①手機的擁有率;②手機來源;③手機實際使用的情況。調(diào)查對象:高一246名新生,有效問卷回收237份。
調(diào)查顯示:①手機擁有率:高一在調(diào)查237名學生,有207位擁有手機,手機擁有率為87.3%。②手機來源:從手機的調(diào)查來看,97%的學生是用父母的錢買的,3%的同學是用自己的零花錢或生活費購買。③手機實際情況:聯(lián)系家長97%,給同學發(fā)短信47.6%,聽音樂37.1%,手機QQ聊天45.7%,看電子書21.9%,玩游戲84.6%,購物31.5%。查手機字典10.2%
可以說,中學生攜帶手機是弊大于利,那么怎樣才能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手機,正確使用手機。不是讓老師說服、父母禁止、制度規(guī)定。而是自己權衡利弊去正確使用手機。
三、巧用心理效應,引導學生用正確態(tài)度去對待配置手機
就現(xiàn)實而言,無論哪所學校都不可能完全做到阻止學生攜帶手機進入校園。因此與其堵而阻之,不如疏而導之,教育引導學生用正確態(tài)度去對待配置手機。教育是與心理兩個緊密相關的學科,用心理理論指導教育工作,一定會給教育工作帶來更大的幫助。
1.南風效應――潤物無聲、不令而行
“南風效應”源自法國作家拉封丹的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相互打賭??纯凑l的威力更大,誰先把路上行人的大一脫掉誰為勝。于是北風發(fā)威,它一陣緊似一陣地刮起寒風,想以此把行人穿的大衣脫掉,可結果是北風越是呼嘯,行人的大衣裹得越緊。南風則吹起了徐徐的暖風,隨著溫度越來越高,越來越熱,行人慢慢解開了扣子,繼而脫掉了大衣,最終南風戰(zhàn)勝了北風。北風和南風都想使行人脫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樣,結果大相徑庭。
有的學生攜帶手機是為了和家人聯(lián)絡方便,為了滿足這種需求,我采取了一些人性化的做法:在運動會、春游、秋游、校慶等日子允許學生攜帶手機;周末不能回家的留校生,可以用手機和家長聯(lián)系;去外面采風實習的學生,還必須配置手機。這樣的做法比“一刀切”實際上又“切不了”要好的多,也得到了學生的理解與歡迎。有的學生帶手機進學校純粹是為了娛樂,為了滿足這種需求,我開放了教室的電腦,允許學生在課間聽歌,有時候我自己也會到教師和學生一起聽,一起分享他們喜歡的歌曲。這樣,既解決了課間娛樂問題,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手機帶進校園問題,還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2.“拆屋效應”――梯度協(xié)調(diào)、巧妙轉移
魯迅先生說:“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diào)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里可以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diào)和,愿意開天窗了。”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著提很小的要求,在心理學上稱為“拆屋效應”。我先允許學生帶手機,讓他試試一個星期克制自己不開機,對生活有什么影響;或者讓他帶來手機,交給老師保管,等到與父母要同電話時,再從老師那里拿過來。一段時間后,學生發(fā)現(xiàn),原來不用手機也是可以的,他也是有自制力的。
3.“鏈狀效應”――各個擊破、解除從眾
“鏈狀效應”即俗話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指人在成長中的相互作用?!皬谋娦笔侵冈谌后w作用下,個人調(diào)整與改變自己以與其他人更相似。為了解除“從眾”,形成良好的“鏈狀”,我采取了各個擊破的方法,先從學生干部、優(yōu)秀學生入手,培養(yǎng)自律的榜樣,再由這些榜樣去分化、說服、帶動其他人。這樣鏈子越接越長,手機越來越少,最后就形成了良好的“鏈狀效應”。比如上文提到的王同學同學,他買手機就是一種從眾心理,大家都有,他省吃儉用也要買一個,為了支付手機費用,他還節(jié)衣縮食,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他的同桌是體育委員,在班委的集體不帶手機倡導之下,他也逐漸改變,沒有了手機娛樂市場,就把手機歸還給了家長。
4.“超限效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會引起極不耐煩或叛逆的心理現(xiàn)象。這個效應啟示我們,在批評或者表揚學生時,應該把握“度”。否則非但得不到應有的效果,還會出現(xiàn)反作用。對于那些不改的學生,我們不要想畢其功于一役,而要從身邊著手,以實例來啟發(fā)他,以利弊來說服他。盡量少用沒收的辦法,盡量不用檢討的形式,給他設定幾個步驟,利用多方面的力量去做工作,運用各種手段去化解矛盾,最后達到目的。比如剛才提高的吳某同學,自我意識比較強、家境比較富裕,父母給他買了最流行的iphone手機,在我沒收后沒多久,我把手機還給他,告訴他,他的行為一定意義上很高調(diào)、很炫富、這和現(xiàn)在的“低調(diào)”的文化主流不相襯,從這個角度去引導他,告訴他帶手機進校園的危害,慢慢地去感染、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如果還是繼續(xù)沒收手機,可能起到的就是反作用。
四、挖掘教育智慧,化解規(guī)范學生使用手機的難題
1.召開班會,健全制度,發(fā)揮規(guī)章約束的作用
全國優(yōu)秀班主任李鎮(zhèn)西老師曾說:民主的教育是講究妥協(xié)的教育。在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明白,妥協(xié)是師生雙方都勇敢地接納對方觀點中的合理因素,服以真理以完善自己的認識,體現(xiàn)的是相互尊重。這樣,學生才能在使用手機是想到自尊和尊重他人。由此,我組織開展了“我看職高生帶手機”的主題班會,引導學生思考4個問題:①我是學生,學習任務重,精力放在哪里?②我是消費者,我該怎樣消費?③我是獨立的個體,我要不要隨大流?④在我沒有極強控制力的情況下,我要不要帶手機?在辯論中,同學們暢所欲言,學生們發(fā)現(xiàn),手機問題實質(zhì)上是消費觀與時尚觀的問題、理性思維的問題、身體健康的問題。最后,師生共同制定了《使用手機班級公約》。主要內(nèi)容包括:上課或者集會時不能攜帶手機,手機只能設置成關機或靜音;不得已不要接聽或撥打電話,必須在課間、不影響他人時;一旦發(fā)現(xiàn)學生在教室使用手機,一律沒收,視情節(jié)嚴重于周末、月末甚至學期期末領回,并承擔一定量的義務勞動。其次、住校生午休、晚自修時不能使用手機、以免影響他人。
2.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發(fā)揮規(guī)范管理的作用
在對學生違規(guī)使用手機的處理意見達成一致時,我對違規(guī)學生的手機進行了妥善的保管。保管期間,我把學生的手機SIM卡退還給學生,因為SIM卡涉及學生的個人信息、個人隱私、通訊消費等,這樣做是對學生隱私權和財產(chǎn)權的一種尊重,同時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糾紛。另外,我還要出具“暫代保管”的回執(zhí)作為領回憑證。在回執(zhí)中,根據(jù)違規(guī)試試確定那個領回手機的時間和領會人(家長或學生本人)。這些做法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充分體現(xiàn)了學校管理程序的正當性,能有效地對手機進行管理。
3.多方配合,加強聯(lián)系,發(fā)揮橋梁溝通的作用
在每個學期的家長會上,我都要與家長進行溝通,您的孩子確實需要手機嗎?您能做到不定期檢查使用孩子使用手機的情況嗎?其次,我要求家長務必做到不在上課時間給孩子打電話,不能一味地滿足孩子頻繁地更換手機的要求,以免縱容其攀比心理。同時,我還充分利用校訊通系統(tǒng)這一平臺,與家長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了解學生在使用手機方面的情況。
4.信守承諾,樹立威信,發(fā)揮榜樣示范的作用
《學記》中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弗行。我要求自己也要以身作則,絕不帶手機進教室。學生確實因事急需與家長聯(lián)系時,可以在學校免費給家長打電話,甚至可以無償使用我的手機。
五、人機和諧――相得益彰亦有時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手機“整風”,老師們反映上課時間班級里再也沒有使用手機的現(xiàn)象了。很多學生公開地表示不想再做手機的奴隸了,有的干脆存在我這里等周末回家。手機的好處也顯現(xiàn)出來:家長和學生聯(lián)系更加方便,對手機管控也及時了;學生的安全有了保障。這次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大家取得了學校范圍內(nèi)不能使用手機的共識,但是學生的情況會反復,同時要做好長期作戰(zhàn)的思想準備。
六、結語
學生使用手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結果。職高生可塑性大,不能一味地禁止,尊重學生使用手機的權利,不是遷就、更不是放縱。手機事件只是教育過程中的一個縮影,在漫長的教育長河里,需要我們了解學生的心理,運用心理效應去智慧地解決問題,那將會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皮連生主編.學與教的心理學(第四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第二版
[2]茱迪斯? A?迪爾奧著,潘林譯.師生溝通技巧.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
[3]張大均,江琦主編.教師心理素質(zhì)與專業(yè)發(fā)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4]莫雷主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11第一版
探討心理效應論文相關文章:
2.探討心理學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