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當代藝術理論家的幾張“臉”論文
淺談當代藝術理論家的幾張“臉”論文
藝術,是才藝和技術的統(tǒng)稱,詞義很廣,后慢慢加入各種優(yōu)質(zhì)思想而演化成一種對美,思想,境界的術語.藝術是用形象來反映現(xiàn)實但比現(xiàn)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包括文學、書法、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等。以下是學習啦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淺談當代藝術理論家的幾張“臉”相關論文,內(nèi)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淺談當代藝術理論家的幾張“臉”全文如下:
當代藝術理論家的三種類型
理論家是當代藝術的權威,是當代藝術的導航人,畫家和觀眾多是在理論家的指引下,尋找著藝術的方位。不過,傳統(tǒng)上對理論家的界定比較狹窄,鑒于當前藝術理論家隊伍不斷的泛化,需要做個重新界定,依據(jù)他們的生存狀態(tài),當代理論家可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類是仕途型。仕途理論家活躍于各級權力機構(gòu),是知識型的政府官員, 也有的出任政府的高參,其觀點與著述對當政者有相當大的影響。仕途型高參型的文人能在較大范圍發(fā)揮作用。在中國這個權力較為集中的社會中,知識分子入仕參政不能不說是國家治理走向科學化和人文化的巨大歷史進步。
但是由于歷史因素與現(xiàn)實因素的雙重催化作用,在權力內(nèi)部各種復雜的從政規(guī)則和為官之道仍在隱蔽的層面上影響著行政機器的運轉(zhuǎn)。當人們順應它的力量與節(jié)奏時便如魚得水,反之則感受到擠壓和牽制。
面對如此局面,入仕文人有兩種人生選擇:為了保持自己的本性而拒絕應變,不得不退出仕途,或退出仕途競爭;要么適當改變自我以適應環(huán)境。這兩種選擇的是非得失沒有明確簡單的評價尺度,進與退只不過是生存的謀略,而生存的目的應該是完好地保存自己純真的天性,并努力地去追尋真善美的境界。
第二類是書齋型。書齋型理論家大多是高校教師和專職研究人員,按照時下流行的說法,都是體制內(nèi)的知識分子。他們的述說對象主要是學生與讀者,對政府的影響要弱于仕途知識分子。由于不走仕途,他們的思想言行和個性更為自由,能形成一些獨特的觀點和進行獨創(chuàng)的研究。
書齋型理論家由于處于權力中樞之外,故常有懷才不遇之感,在激揚文字時不免有偏激情緒;再者,書齋型文人與校園外的世俗生活相當生疏,缺乏來自生活與實踐的新鮮刺激,思想的土壤不免有些貧脊,而且有沙化的危險。
第三類是所謂的體制外的理論家。他們是自由職業(yè)者,沒有單位,或者雖有掛靠單位,但僅是名義上的安排。他們經(jīng)常參加以民間名義組織的各種活動,他們與主流比較疏遠,選擇了邊緣化的生存方式。由于自甘邊緣,他們在思想與行動上更為率性自由,把學術生產(chǎn)與生存的經(jīng)營放在一個更為開放,更為多元的平臺上。
國際化是他們重要的謀略手段。他們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成為前衛(wèi)藝術家與國際社會聯(lián)系的紐帶,成為前衛(wèi)藝術的代言人。西方社會正是通過他們了解中國的前衛(wèi)藝術狀態(tài),并且通過他們的策劃在國外舉辦中國當代藝術展,并召開中國當代藝術研討會。而這些理論家的言論和著作便成為西方人了解中國現(xiàn)代藝術的主渠道。雖然西方得到的只是想得到的信息。
為了不因邊緣化而被公眾冷落,理論家常求助于媒體宣傳,為此他們不得不屈從于某些贊助者和投資商的逐利本能和市場化操作,按照對方的要求調(diào)整藝術理論與藝術批評的構(gòu)成。如此看來,表面上的自由是要付出代價的,而且代價有時很昂貴。
社會正呼喚第四類理論家
社會生活正在呼喚第四類理論家,即復合型的知識分子、跨類型的理論家。他們具備前三種理論家的優(yōu)勢與長處,擁有適應各種社會需求的通用性。
首先,復合型理論家與主流意識和行政層面有良好的關系,觀點與意見能比較順暢地傳遞上去,并影響決策者。他們熟悉公共機器的操作程序與游戲規(guī)則,知道通道的卡口何在,樞紐何在,能借用行政的力量完成較大的文化工程。知識分子的個人行動匯入國家改革與建設的洪流中,將個人的能量成倍地釋放出來。
例如,作家馮驥才多年前就對中國民間藝術感興趣,并且敏銳地覺察到民間藝術瀕臨滅絕的巨大危險。十幾年來,他利用自己的參政身份(馮是全國政協(xié)委員)與作家的名人效益,多方呼吁與周旋,終于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把國際社會的關注轉(zhuǎn)換成國內(nèi)的普遍關注,使這項艱巨的事業(yè)列入政府工作,成為政府行為。馮并未在政府部門任要職,但是他的作用比官員還大,因為他有犀利的文化目光。
其次,復合型理論家對文化產(chǎn)業(yè)和藝術市場相當熟悉,他們善于將理論的片段嵌合到展覽、交流、出版、表演與演說等公共行為中,使公共空間因高品位的理論鍍金而熠熠生輝。復合型理論家諳熟如何將深奧的理論進行“營養(yǎng)化”分解,使之益于為大眾消化與吸收。他們直接介入文化產(chǎn)業(yè),擔當起策劃人的角色,策劃是對一項活動的創(chuàng)意、謀劃直至實施的功利性的行為。文化策劃是當代文化產(chǎn)業(yè)的市場啟動。無論是策劃展覽、演出、會議、訪問、出版,還是策劃慶典等公益活動,理論家 策劃人都比較重視活動的文化品味,善于在市場化的文化活動中保持并提升精神性的追求,引領參加者高雅的旨趣。理論家策劃人像保護名義一樣維護自己學者的優(yōu)雅形象,同時在市場化的運作中也獲得廣泛的社會效益與經(jīng)濟效益 。
近幾年來,對中國前衛(wèi)藝術的展覽與研討,成為全球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風景,藝術策劃當然不會忽視這一塊市場蛋糕。理論家與前衛(wèi)藝術家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后者的邊緣化狀態(tài)由于媒體的關注,由于理論家的介入與提升而越來越向公共領域的前排移動。理論家對前衛(wèi)藝術的闡釋為其填充了一些必不可少的支撐物。例如中國藝術的獨特性,藝術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等,淡化了藝術家的玩世不恭的反諷與戲謔,彰顯作品中深藏不露的人道主義色彩。經(jīng)過理論家對邊緣化的無害處理,前衛(wèi)藝術與社會主流生活的排異性減弱了,過去主要在體制外進行的策劃與操作,現(xiàn)在可以在體制內(nèi)進行,并且手持“國家公務護照”走出國門登上國際舞臺,而不像以前只能以私人名義參加活動。
理論家必須守護文人品格和學術品味
跨類理論家與各類理論家都保持良好的關系,與上層與下層都可以溝通,在體制內(nèi)與體制外都吃得開,做學問和作策劃都游刃有余,在文化的多元空間里扮演多元的角色,發(fā)揮多重作用,是當代社會的活躍分子。復合型理論家在目前更多是一種想象類型,是社會對理想人才的呼喚,同時我們也不能否認活躍于經(jīng)濟大潮的弄潮兒極易蛻變成商場的托兒,變成捧角的吆喝者。如果吆喝就是目的,托兒是手段,那么理論家也就差不多成了騙術家,他的學人生涯也就走到頭了。因此,跨類理論家必須精心守護自己的文人品格和學術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