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家庭德育危機:道德意志自由的“無的放矢”論文
要應對家庭危機的挑戰(zhàn),必須在實事求是基礎上合理改革大中小學德育課程。小學德育應該改進教學方式,起到替代性照料的作用;中學德育應該適當調整教學內容,理論聯(lián)系實際進行人格教育;大學應該開設婚姻家庭方面的選修課,讓學生學習夫妻相處和為人父母之道。以下是學習啦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淺談家庭德育危機:道德意志自由的“無的放矢”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淺談家庭德育危機:道德意志自由的“無的放矢”全文如下:
摘要:人對道德的選擇是自由的,道德行為主體的行為在其道德意志的積極作用下就是“向善”,相反即為“趨惡”。從教育因素出發(fā),討論了在達到這種“自由”的過程中,道德意志自由的“無的放矢”,導致家庭德育危機的幾個方面問題和原因,如家長的家庭德育思想偏差、環(huán)境影響以及社會關系變化引起道德需求的萎縮,同時談了一些家庭德育啟示。
關鍵詞:家庭德育 道德自由 道德意志自由 無的放矢
一、道德自由與道德意志自由
(一)道德自由
自由,是我們人類亙古不變的追求,古有“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又有“寸步東西豈自由,偷生乞死非情愿”。那么有無道德自由嗎?什么是道德自由呢?
有人認為,道德自由是“人們獨立自主地進行道德選擇和決定的能力”。有人從個體道德角度闡述道德自由:“道德自由是個體道德的核心,也是衡量個體道德人格的發(fā)展水平和完善程度的重要尺度”。此外,《倫理學大辭典》把道德自由定義為“道德修養(yǎng)所達到的高度完滿的境界……真正的道德自由是基于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認識和對反映人類進步的崇高道德的高度自覺地遵守”。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把道德自由定義為:人們根據道德必然規(guī)律獨自進行道德選擇與決定的一種權利、能力和境界。因此,該定義里道德自由包含三個基本向度:一是道德自由權;二是意志自由;三是道德自由境界。道德自由這三個向度的相互聯(lián)系,共同構成道德自由的豐富內涵。
(二)道德意志自由
在倫理學范疇里,意志自由是指“人在行動時對善與惡,道德與不道德的一種選擇自由”。也有解釋是“當人類被看作自我理解的理性動物時,對意志自由的思考便在理解中占據一個中心地位”,但“我們要說的是人的自由,亦即人的意志自由”。“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對事物的認識來做出決定的那種能力”。而道德意志自由是指道德意志發(fā)揮功能過程中的自由,即道德意志的自由。它既具有靜態(tài)的特性又具有動態(tài)的特性,本文中的道德意志自由則是靜態(tài)特性和動態(tài)特性的有機統(tǒng)一。即分別為具有道德自由意志的道德行為主體所具有的基本道德能力與“向善”和“趨惡”兩個向度。
二、道德意志自由的“無的放矢”
我們說意志自由是“人在行動時對善與惡,道德與不道德的一種選擇自由”,這里的“人”顯然指的是抽象的人,而且我們認為的“人”是有道德性、道德良知的,但是,當“人”還原為現(xiàn)實中的一個個具體的有血有肉的個人時,這句話就出現(xiàn)局限性了,現(xiàn)實中的每一個具體的人是否都有良知,從而愿意選擇善或者道德?是否都有認識和選擇善與道德的理性?是否在選擇善或者道德時能夠有的放矢?顯然我們不能保證。
下面我們從教育因素具體分析一下道德意志自由的“無的放矢”,導致家庭德育危機的幾個方面問題及原因。
(一)家長做引導時,出現(xiàn)家庭德育思想上的偏差
當前,家庭德育處在中西文化尤其是中美文化碰撞的背景之下,“私”已經從潛意識升入意識,人們的價值觀向個體得失傾斜,權利觀念逐漸清晰。同時,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家長在對子女進行德育時產生了偏差,使得家庭德育存在諸多問題,如家庭德育的功利色彩,家長的盲目關愛,家長行為的重智輕德等,使家庭德育脫離了應有的軌道,最終導致社會道德問題愈演愈烈。
(二)環(huán)境對家庭德育的影響
據調查,不論在我國城市家庭還是農村家庭中,子女的消費水平普遍偏高,甚至高于成年人。部分家庭能提供較為優(yōu)越的物質生活條件,這對家庭教育有積極的意義,它能保證給孩子提供更為充足的教育投資條件,但過于優(yōu)越的條件會使一些父母陷入盲目性,給孩子提供過于優(yōu)越的條件;而部分家庭經濟條件有限,只能省吃儉用,“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種種做法都不利于教育,如養(yǎng)成孩子鋪張浪費、貪圖享受和自私自利等不良品格。
(三)社會關系變化引起道德需求的萎縮
道德基本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個人與他人、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的關系問題,道德的意義就在于調整這種利益關系。個體道德需要的緊迫性往往與社會關系的復雜性成正比。一個人所處的社會關系越豐富、越復雜,社會和個人對道德的需求就越強烈。
在社會現(xiàn)代化過程中,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的居住環(huán)境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同時帶來的是個體生活隱私化程度的提高,個人享有的自由空間加大,以及外部社會控制力量和人們的道德需求的不斷減弱,在“隱私天地”中的“失范”行為和不當思想與日俱增。
三、家庭德育啟示
(一)明確家庭德育的重要性
對孩子進行教育,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曾經說過:“一個做父親的,當他生養(yǎng)了孩子的時候,還只不過是完成了他的任務的三分之一。他對人類有生育人的義務;他對社會有培養(yǎng)合群的人的義務;他對國家有造就公民的義務。”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在《中國教育與發(fā)展綱要》中,也對家庭教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家長應對社會負責,對后代負責,講究教育方法,培養(yǎng)子女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由此可見,家庭德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家庭中對子女的教育不是私事,而是社會責任。家庭德育是家庭教育的基本職能,是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
(二)引導孩子時做到有的放矢
人對道德的選擇是自由的,這種自由也是一種境界。若作為家長,引導孩子達到這種自由,就應朝著一個既定的目標“理性的成熟”邁進。這里的理性的成熟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一是理性對個人的自我認識,即對個體的欲望、目標、價值等各方面都有較為全面、深刻的了解,從而形成清晰的自我認識,這是意志自由之主體性的保證;二是理性對外界的認識,即理性對個體所處的客觀環(huán)境,對與實現(xiàn)個體欲望、目標、價值等有著決定性聯(lián)系的各種外部因素的認識與掌握,這是實現(xiàn)意志自由的重要條件;三是意志力的增強,這意味著個體能抵制各種外在的或內在的非理性因素的阻礙與干擾,堅持按理性行動,這是意志自由在力量上的保證。一個人的理性越成熟,那么他的意志自由度也就越高。
(三)彌補學校德育的不足
在分析家庭德育給學校德育帶來負面影響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反思一下學校德育自身存在的問題。比如,學校德育價值取向的偏頗、教育主體的錯位、學校德育脫離學生生活、道德知與道德行的脫節(jié)等。所以,為了加強對孩子的德育不能單靠家庭或者僅憑學生孤軍奮戰(zhàn)來完成,提高德育效果也不是其中單方面努力就能實現(xiàn)的。我們還要借助學校的力量,通過學校對家庭的專業(yè)引領,家庭與學校的積極配合、相互溝通、密切聯(lián)系,才能最大化地發(fā)揮家庭德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