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名言欣賞
《大學》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傳說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的儒家作品,這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大學》名言欣賞,與大家共勉。
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已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注釋】
選自《大學》第十一章。不恕:不能推己及人。喻:使人明了,使人接受。
【譯文】
君子對于優(yōu)點,要自己身上擁有以后再去要求別人;對于缺點,要自己身上沒有以后再去批評別人。自己身上所擁有的不是恕道,卻能夠去教導(dǎo)別人的,是從來沒有的。
【賞析】
要治國,先齊家;不修身,不可以齊家。從修身到齊家,再到治理國家,是最自然的事,所以《大學》里說:“一家仁、一國興仁 ,一家讓,一國興讓”。一家之長修身與否,是家人的榜樣,國君的修身,同樣對人民起著表率作用,治國者的舉止最能引起人民的注意,容易上行下效。治國者必須謹言慎行,務(wù)求言行一致,凡是推行的禮樂政令,自己能身體力行,并能慈愛人民,體貼民心,考慮養(yǎng)民教民之道,使人民在物質(zhì)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滿足。人民才會心悅誠服接接受其禮義教化、信守政令法制,才能要求別人。所以對君子而言,自己具備道德修養(yǎng)否則會適得其反。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注釋】
選自《大學》第十二章。上:國君。老老:第一個老指敬重,后一個老指老人。長長:第一個長指尊重,第二個長指長輩。弟:悌,孝悌。恤:憐惜,救助。孤:沒有父親。倍:即背,違背,背棄。
【譯文】
所說的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就是國君敬重老人,人民就會崇尚孝道;國君尊敬長者,人民就會崇尚恭順;國君憐撫孤兒,人民就不會背棄。
【賞析】
言傳不如身教。齊家的關(guān)鍵是修身,身修才能教育家人。治國之道除了教化之外,還需政令,但畢竟以教化為本。這段話就是強調(diào)國君在治國中的表率作用。只要在上者有敬老尊長、憐恤孤苦的行為,則人民自會興起孝、慈、不背之志。這只不過是能推己及人,人心比,都一理而已。為人君者若能潔身自好,修養(yǎng)仁德,實行仁政,自然會得到人民的擁護而保有天下。這就是國君有道,不令自行,治國之道便是此理。
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注釋】
選自《大學》第十四章。道:言說之意,指治國的道理。
【譯文】
就是說得到人民的心,就能得到整個國家;喪失民眾的心,就會喪失整個國家。
【賞析】
儒家治國思想是為政以德,以禮治國,以民為本。這句話所闡述的道理和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同出一轍。在上位者,要重視民眾的力量,把人民做為立國之本,因為民眾的向背,決定著國家的存亡。有仁德的君主,應(yīng)順應(yīng)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則,寬以待民,善待民眾,關(guān)心民眾疾苦,讓民眾安居樂業(yè)。獲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自然保有天下。這種治國思想對后世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注釋】
先自《大學》第十四章。
【譯文】
財富積聚了,民眾就會離散,財富分散了,民眾就會集聚。
【賞析】
治理國家,財用之源來自人民的辛勤勞動。國君若能從愛民出發(fā),節(jié)約用度,使人民能生活充裕,以達到愛民、善民、富民的目的,人民自然而然會人心歸向,辛勤耕作,貢獻國家。如果國君只求自己聚斂財物,滿足奢侈荒淫的享樂,那么,所屬臣下就會爭財逐利,中飽私囊,造成內(nèi)亂四起。既然不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民當然不會努力耕作,導(dǎo)致人心渙散,人人見利輕義,上下都會陷于禍亂,最后招致國家敗亡。所以,《大學》強調(diào)為上者要修養(yǎng)道德,公正無私,廉潔自律,與民同樂,擁有了人民,才是正真的擁有財富。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注釋】
選自《大學》第十六章。拂:違反的意思。菑:古“災(zāi)”字。逮:及至。
【譯文】
喜好人們所厭惡的,厭惡人們所喜好的,這就叫做違背人的本性,災(zāi)害必定會落到他的身上。
【賞析】
荀子在《哀公》中說:“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以舟水比喻君王與百姓的關(guān)系,把君比做舟,把民比做水,水可載舟達到彼岸,亦可將舟掀翻沉沒??芍^精辟至極。所以說:若為君者為一己的私欲,他的好惡有悖人民的好惡,以至失去民心,得不到人民的擁護,必將是引禍至身,自取滅亡。由此可見,為君者要親賢臣,遠小人,以人民的好惡為好惡,符合人民利益的事便做,以民為本,此可謂為治國之道。使人人各得其所,以此獲得民心。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注釋】
選自《大學》第十六章。君子:指為君上者。道:修已治人之術(shù)。忠信:盡已之心而不違地物。驕恭:驕橫放縱。
【譯文】
君子有個大原則,就是必須采用忠誠信義來爭得民心,驕橫奢侈就會失去民心。
【賞析】
在儒家的德政思想中,立信于民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鬃釉凇墩撜Z子路》里說: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即為君上者講信用,人民就會以實情相告。為上者做到言出即行,表里如一,以實際行動取信于人民,得到人民的信服,就會得到民心,獲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國家政權(quán)也因此而得到鞏固。所以說,治國的大原則就是必須忠誠守信來爭取人民的擁戴,驕橫放縱,奢侈荒淫就會失去民心,危害國家。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
【注釋】
選自《大學》第十七章。道:規(guī)律。生:生產(chǎn)。食之者:坐食俸祿不干活的人。為:創(chuàng)造。疾:迅速。舒;舒緩。財:物資貨財。恒:時常,長久。
【譯文】
增殖財富有個大原則,就是生產(chǎn)的人多,消費的人少,創(chuàng)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緩,這就會使財富長久充足了。
【賞析】
這段看似論述蓄積財富的道理。實則以蓄積財富的普遍規(guī)律說明治國之理和修養(yǎng)個人仁德。在上者有仁德修養(yǎng),能謹慎持守,不受私欲誘惑,推己及人,自然會得到人民的擁戴而保有土地,擁有土地,人民又樂于耕作,不言而喻,財物必然富足。加之為君上者能知人善任,摒棄只會坐食俸祿、不會辦事的鄙薄小人。這樣,有賢德的人大公無私,能造福人民,創(chuàng)造財富迅速,用度節(jié)約,財富就會蓄積國庫。當然,為了財富于道德廉恥而不顧,那便是不義之財,不義之財來得容易,失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