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jié)氣謎語超級有難度(5)
二十四節(jié)氣謎語超級有難度
節(jié)氣故事與習俗:霜降
在我國的廣西下雷鎮(zhèn),有“壯族霜降節(jié)”。其來源與下雷土司傳說和慶豐收有關。相傳土司第十四世許文英,其妻岑玉音為湖潤土司的女兒,曾和其夫在清朝末年,一道騎牛到閩越沿??官痢R驗獒褚羰球T著牛去打仗的,所以被稱為“婭莫”。“婭”是壯語里對老年婦女的稱呼,“莫”即黃牛。岑玉音抗敵凱旋之日正值霜降節(jié),為紀念許文英及岑玉音,下雷人民建起玉音廟,逢霜降日,民眾扛著玉音的畫像,舉行游神活動。節(jié)慶由此而來,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由于下雷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土司文化,使霜降節(jié)由單純慶豐收節(jié)慶活動,發(fā)展成為祭祀民族英雄、進行商貿活動、民俗文化表演的綜和性民俗活動。展現出豐富多彩的壯族民俗文化,承載壯族土司文化、反侵略斗爭的歷史記憶。
節(jié)氣故事與習俗:立冬
在立冬時節(jié),有“送寒衣”的習俗。每年農歷十月初一,為“送寒衣節(jié)”。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為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這一天,人們要焚燒五色紙,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寄托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
“送寒衣節(jié)”這一習俗,來源于“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相傳,秦始皇時期,江南孟家灣有一女子,婷婷玉立,識書達理,年已十八歲,與一英俊男子范喜良相愛。正當兩人拜堂成親之時,抓壯丁的官兵趕到,將范喜良抓走,送到北方去修萬里長城。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悲痛萬分。有一天,江南飄著雪花,朔風陣陣,孟姜女打了個寒顫,心想幾年來丈夫的衣服早已磨破了,哪能敵得住塞外凜冽寒風,便決心給丈夫做身寒衣親自送去。
當孟姜女帶著寒衣來到長城腳下,她萬萬沒有想到,丈夫范喜良在一年前的冬天,活活地累死,尸骨埋在萬里長城下。孟姜女一聽,不禁放聲大哭。她邊哭邊雙手拍打城墻,高喊著丈夫的名字。孟姜女哭一陣慘死的丈夫,罵一陣殘酷的暴君。在她憤怒的控訴聲里,天空中朔風嘶吼,海浪翻滾,一齊向萬里長城壓了過來。忽然間天崩地裂一聲巨響,萬里長城塌了,露出一具白骨。孟姜女守著白骨一連哭了七天七夜,之后欲將寒衣燒掉。就在這時,只見那寒衣緩緩飄起,又漸漸下落,圍著孟姜女轉了三圈,便穩(wěn)穩(wěn)落下,覆蓋在白骨上。
節(jié)氣故事與習俗:雪
小雪
“小雪到,吃糍粑”,是我國江南水鄉(xiāng)的一種傳統(tǒng)習俗。每年的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們都會放在嘴上嘮叨著:今天幾號了,還有幾天就要到小雪了,誰家的糯米碾好了,誰家的還在場上曬著呢。這時候小孩子們都很興奮,覺得就象過年似的。有時候天不作美,糯稻收晚了,大人們不準備做著吃了,可是拗不過小孩子,就想辦法借得一點來做了吃,解饞哦!
“糍粑”還有一個名稱,就是“糍團”,就是用糯米在鍋里燒熟成飯了,然后就用木棍把糯米飯搗成泥。在做“糍團”的隔夜,父母就把餡心和外面裹的粉都準備好了。餡心是用黑芝麻抄熟了搗碎,拌上白糖,條件好的就再放點紅瓜、綠瓜、果仁等等,外面就用米粉抄熟,灑在桌面上,然后把搗爛成泥的糯米飯取出一團來,放在上面,放進餡心,再裹上,外面用米粉粘上,就不粘手了。這樣,一個糍團就做好了。
大雪
大雪時節(jié),天寒地凍。留給人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寒號鳥”的傳說。
傳說有一種小鳥,叫寒號鳥。這種鳥與眾不同,它長著四只腳,兩只光禿禿的肉翅膀,不像一般的鳥那樣會飛行。夏天的時候,寒號鳥全身長滿了絢麗的羽毛,樣子十分美麗。寒號鳥驕傲得不得了,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漂亮的鳥了,連鳳凰也不能同自己相比。于是它整天搖晃著羽毛,到處走來走去,還洋洋得意地唱著:“鳳凰不如我!鳳凰不如我!”
夏天過去了,秋天到來,鳥們都各自忙開了,它們有的開始結伴飛到南邊,準備在那里度過溫暖的冬天;有的留下來,就整天辛勤忙碌,積聚食物啦,修理窩巢啦,做好過冬的準備工作。只有寒號鳥,既沒有飛到南方去的本領,又不愿辛勤勞動,仍然是整日東游西蕩的,還在一個勁地到處炫耀自己身上漂亮的羽毛。
冬天終于來了,天氣寒冷極了,鳥們都歸到自己溫暖的窩巢里。這時的寒號鳥,身上漂亮的羽毛都脫落光了。夜間,它躲在石縫里,凍得渾身直哆嗦,它不停地叫著:“好冷啊,好冷啊,等到天亮了就造個窩啊!”等到天亮后,太陽出來了,溫暖的陽光一照,寒號鳥又忘記了夜晚的寒冷,于是它又不停地唱著:“得過且過!太陽下面暖和!"
寒號鳥就這樣一天天地混著,過一天是一天,一直沒能給自己造個窩。到了大雪時節(jié),北風呼嘯,陽光也失去了往日的溫暖。寒號鳥沒能混過寒冷的大雪節(jié)氣,終于凍死在巖石縫里了。
節(jié)氣故事與習俗:冬至
在中國的北方地區(qū),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家境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諺語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的由來,是因為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東漢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yī)家之大成,“祛寒嬌耳湯”被歷代醫(y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yī)。”他曾任長沙太守,后毅然辭官回鄉(xiāng),訪病施藥,大堂行醫(yī),為鄉(xiāng)鄰治病。
張仲景返鄉(xiāng)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xiāng)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y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y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fā)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y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節(jié)氣故事與習俗:寒
小寒
梅花是小寒節(jié)氣的第一花信,而梅花自古就是詩人們詠贊不衰的題材。詠梅詩起源于六朝,隋唐崛起,極盛于宋元,明清相繼,直至今日仍余韻猶存。這些詩詞或寫梅品質,或詠梅風姿,或繪梅神韻,或歌梅情懷。大都立意新穎,借傲霜斗雪、不畏嚴寒的梅花以抒發(fā)作者不畏強暴、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高尚情操。
大寒
在大寒節(jié)氣中,其間有一個對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即陰歷十二月初八。在這一天,人們用五谷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關于“臘八粥”的來歷,眾說不一。下面只是其中一個傳說。
相傳,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爾南部,迦毗羅衛(wèi)國有個凈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fā)現社會生活徒勞無益,并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極為不滿。于是,在他29歲那年,舍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苦行6年。
大約在公元前525年的一天,他餓得骨瘦如柴,決定不再修行。這時遇見一個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復了體力,于是他端坐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并創(chuàng)立了佛教。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歷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釋迦族人,后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釋迦族圣人的意思。
佛教傳入我國后,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獻一種“乳糜”之物的傳說程式,用香谷和果實等煮粥供佛,名為“臘八粥”。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二十四節(jié)氣的文化
詩歌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四川,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有詩曰:“千樹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四川盆地氣候溫和,霜降期間,田疇青蔥,橙黃桔綠,秋菊競放,一樹樹芙蓉盛開,把富饒的“天府”打扮得更加艷麗。
二十四節(jié)氣歌
立春梅花分外艷,雨水紅杏花開鮮;
驚蟄蘆林聞雷報,春分蝴蝶舞花間。
清明風箏放斷線,谷雨嫩茶翡翠連,
立夏桑果像櫻桃,小滿養(yǎng)蠶又種田。
芒種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練;
小暑風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賞紅蓮。
立秋知了催人眠,處暑葵花笑開顏;
白露燕歸又來雁,秋分丹桂香滿園。
寒露菜苗田間綠,霜降蘆花飄滿天;
立冬報喜獻三瑞,小雪鵝毛片片飛。
大雪寒梅迎風狂,冬至瑞雪兆豐年;
小寒游子思鄉(xiāng)歸,大寒歲底慶團圓。
農諺
另外關于節(jié)氣,我國自古以來也流傳了很多農諺,比如:
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
知了叫、割早稻、知了飛、堆草堆;
山黃石頭黑、套犛種早麥;
小滿前后、安瓜點豆;
四月芒種雨,五月無干土,六月火燒埔;
冬節(jié)在月頭,卜寒在年兜;冬節(jié)月中央,無雪亦無霜;冬節(jié)在月尾,卜寒正二月
雷打秋,冬半收
二八亂穿衣,春天后母面
正月凍死龜,二月寒死牛,三月寒死播田人,四月寒死新婦,清明谷雨寒死虎母;
寒露麥,霜降豆;
立夏小滿,雨水相趕;
立夏雨水潺潺,米要割到無處置;
六月初一,一雷壓九臺;
寒露霜降,胡豆麥子在坡上;
立春晴,一春晴;立春下,一春下;立春陰,花倒春;
最好立春晴一日,風調雨順好種田。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