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人工智能與人類的議論文
關于人工智能與人類的議論文
人工智能成為作文的素材,那么關于人工智能與人類的議論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關于人工智能與人類的議論文,供大家閱覽!
人類思維與人工智能
摘要:人工智能就其本質而言,是對人的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對于人的思維模擬可以從兩條道路進行,一是結構模擬,仿照人腦的結構機制,制造出“類人腦”的機器;二是功能模擬,暫時撇開人腦的內部結構,而從其功能過程進行模擬。現(xiàn)代電子計算機的產(chǎn)生便是對人腦思維功能的模擬,是對人腦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更不會超過人的智能。 關鍵詞:人工智能 人類思維 發(fā)展
20世紀40年代以來,隨著現(xiàn)代控制論、信息論和思維科學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運用機械和電子的裝量模擬人工腦思維活動的電腦,即電子計算機或人工智能。幾十年來,人工智能迅速發(fā)展,已經(jīng)更換了四代,即電子管計算機、半導體計算機、集成電路計算機和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計算機。目前,正處于第二次計算機革命和第五代計算機的歷史轉折時期。
人工智能的誕生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哲學意義。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人工智能及其發(fā)展有力地證明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正確性。一方面,它打破了精神活動的神秘性,人腦思維活動之所以可以模擬,就在于它有其一定的物理機制和運動規(guī)律,證實了意識來源于物質的唯物主義原理;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及其發(fā)展進一步豐富了意識能動性原理。第二、人工智能強化了思維形式、思維功能過程在意識活動中的作用,提出了哲學和科學研究的新方向、新問題,如思維形式的相對獨立性及其與思維內容的復雜關系、智能機與人類的關系等。
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伴隨著思維模擬的巨大成就,出現(xiàn)了所謂的樂觀派和悲觀派。二者的錯誤是一致的:看不到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機器思維”與人類思維的本質區(qū)別:
首先,人工智能只是對人的部分意識活動、思維活動的模擬。通常人工智能模擬人腦的思維過程可分為五個相應的部分:用機器的輸入器模擬人的眼、耳、鼻、舌、皮膚等感官、接受外界的信息;用機器的存儲器模擬人腦對信息的記憶功能,把已接收的信息積累起來,以供隨時使用;用機器的運算機模擬人腦對信息加工、分析、處理的過程;用機器的控制器模擬人腦的調節(jié)、指揮作用,以調節(jié)各方面信息,指揮各項指令正常進行;用機器的輸出模擬人的效應器官,用以輸出信息。但由于人腦的極端復雜性,人工智能智能模擬人腦的部分功能。其次,人工智能沒有社會性。人類意識是社會的產(chǎn)物,具有社會性。人在行動時要考慮
到由此引起的這樣或那樣的效果,人工智能只執(zhí)行特定的指令,并不探求任務本身的社會意義,不會考慮到社會后果。再次,人工智能不具有人類思維的心理素質。人類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chǎn)物,是人類在生理基礎上的心理過程,是由人類的情感、直覺、想象、猜測等心理活動所構成的精神世界。機器思維是人們利用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等電氣元件和線路所組成的機械的、物理的裝置,并用軟件方法等模擬人的思維活動,機器思維不是人類的精神活動,而是純屬無意識的機械的物理的過程。 一、人工智能的本質 人工智能是相對于人的智能而言的。正是由于意識是一種特殊的物質運動形式,所以根據(jù)控制論理論,運用功能模擬的方法,制造電腦模擬人腦的部分功能,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動機械化,叫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本質是對人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是人的智能的物化。盡管人工智能可以模擬人腦的某些活動,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人腦的功能,但人工智能不會成為人類智能而取代人的意識。
二、人類思維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但人類意識一經(jīng)產(chǎn)生,其發(fā)展并不或并不完全依賴于人腦的自然進化。事實上,人類在探索和認識自身意識活動的本質和特性的基礎上,已經(jīng)通過人工的手段大大地拓展了意識活動的領域、延伸和放大了自身的意識結構。這突出地表現(xiàn)在人工智能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上。
人工智能就其本質而言,是對人的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即結構模擬與功能模擬。這種模擬反過來對人的意識結構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形成了人——機互補的新的放大的意識結構??梢哉f,人工智能機就是人腦的擴大。人工智能不僅能幫助人完成一部分意識活動,而且在某些方面還大大地優(yōu)越于人腦,如快速準確的計算能力、超大海量的記憶能力等。同時,人工智能機還能代替人完成許多操作性工作,特別是在人無法直接到達的宇宙、深海、高溫有毒等環(huán)境條件下代替人進行某些探測活動。如果說電腦作為對人腦的模擬離不開人腦,那么今天人腦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賴于電腦。因此,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已形成了人——機互補系統(tǒng),大大地擴展了人的意識結構。
三、人工智能與人類思維的本質區(qū)別
人工智能是思維模擬,并非人的思維本身,決不能把“機器思維”和人腦思維等同起來,認為它可以超過人腦思維是沒有根據(jù)的。(1)人工智能是無意識的機械的、物理的過程。人的智能主要是生理的和心理的過程。
(2)人工智能沒有社會性。人類智慧具有社會性。
(3)人工智能沒有人類意識特有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能力。人類思維則主動提出新的問題,進行發(fā)明創(chuàng)造。
(4)電腦可以代替甚至超過人類的部分思維能力,但它同人腦相比,局部超出,整體不及。智能機器是人類意識的物化,它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既依賴于人類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水平,又必須以人類意識對于自身的認識為前提。因此,從總體上說;人工智能不能超過人類智慧的界限。關于電腦能夠思維,甚至會超過人的思維,電腦、機器人將來統(tǒng)治人類的觀點是完全沒有根據(jù)的。
四、人工智能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哲學意義
(1)人工智能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有力地證明了意識是人腦的機能、物質的屬性,證明馬克思主義關于意識本質的觀點的正確性。
(2)人工智能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深化了我們對意識相對獨立性和能動性的認識。機器思維即人工智能表明,思維形式在思維活動中對于思維內容具有相對獨立性,它可從人腦中分化出來,物化為機械的、物理的運動形式,部分地代替人的思維活動。
(3)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工智能將向更高水平發(fā)展,反過來推動科學技術、生產(chǎn)力和人類智慧向更高水平發(fā)展,對人類社會進步將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結論:人工智能沒有人類意識所特有的能動創(chuàng)造性。人腦的思維活動是一種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它能不斷地提出新問題,發(fā)現(xiàn)新事物,并通過實踐創(chuàng)造出屬于人的新世界。人工智能只能按照人事先為它設計好的程序來運行,機械的模擬人的意識活動,卻毫不理解這一活動,更不會提出新的問題來。
總之,人工智能可以代替甚至超過人腦的部分思維能力。但是,人工智能絕不會取代、超越人的意識。人類意識與人工智能有著本質的區(qū)別,二者是創(chuàng)造與被創(chuàng)造、支配與被支配、操縱與被操縱的關系。
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
“人機對弈”實驗
人工智能主要研究如何使用機器來模擬和實現(xiàn)人類的智能行為。
美國科學家艾什比認為,要制造一個綜合能力的機器腦,在原則上沒有什么問題,所需要的只是時間和技術進步。他強調,這種腦一旦制造出來,決不只是簡單的機械執(zhí)行和模仿,它還能夠自己學習,發(fā)展自己的智慧。
還有一位科學家維納認為,機器確實能制造得比其制造者更聰明。
他們都遵循了強人工智能觀點:計算機不僅使智力工具,事實上具有恰當程序的計算機就可以等同于人類的智力。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是沒有限度的。
有一個著名的人機對弈實驗: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美國IBM公司安排了一系列計算機挑戰(zhàn)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的活動,卡斯帕羅夫一直沒有輸過。1997年5月11日,卡斯帕羅夫同IBM公司的超級計算機“深藍”之間的又一場對抗賽落下帷幕,卡斯帕羅夫第一次以2.5比3.5負于“深藍”。在總共6盤的比賽里,卡斯帕羅夫的成績是1勝、3和、2負。這場“人機大戰(zhàn)”的結果轟動了世界,它在世界范圍引發(fā)人們討論人工智能能否超過人類智能的問題。這個實驗也是強人工智能的重要試驗之一。
計算機是沒有意識的
但我認為,計算機只不過是一個強有力的智力工具,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是有限度的,它可以不斷接近人類智能,而永遠不可能超過人類智能。
就拿這個實驗來說,其實真正的比賽是在卡斯帕羅夫與深藍設計小組中的程序員和工程師之間進行的。在某一個領域它很厲害,但是,它不會學習如何下棋,也不會從它下過的棋中吸取經(jīng)驗。計算機能夠完成和表現(xiàn)出某種智能行為,僅僅是因為它執(zhí)行了人們實現(xiàn)編制好的操作規(guī)則,就是說,是人類智能決定了機器智能。
不僅如此,機器是連意識都沒有的,更別談其智能超過人類智能的了。
首先,世界是物質的,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意識是物質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才產(chǎn)生發(fā)展起來的,意識是特殊物質(人腦)運動的產(chǎn)物和活動表現(xiàn),意識是人類在適應世界和改造世界時所進行的信息處理過程及其產(chǎn)物和表現(xiàn)。只有活著的、具有生物結構的生物才能有意識,因此,一臺人造的、非生物的機器是不能有意識的。
其次,人工智能是無意識的機械的物理的過程,不具備由世界觀、人生觀、情感、意志、興趣、愛好等心理活動所構成的主觀世界,而人類智能則是在人腦生理活動基礎上產(chǎn)生的心理活動,能使人形成一個主觀世界。
第三,辯證唯物主義在堅持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于物質的同時,又承認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是人的意識特有的積極反映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主要表現(xiàn)在:意識是能動的,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人是根據(jù)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確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樣反映,表現(xiàn)出主體的選擇性。而人工智能在解決問題時,決不會意識到這是什么問題,它有什么意義,會帶來什么后果,它是沒有自覺性的。
第四,電腦必須接受人腦的指令,按預定的程序進行工作,它不能輸出未經(jīng)輸入的任何東西,所謂結論只不過是輸入程序和輸入數(shù)據(jù)的邏輯結果。而人腦功能不僅采取感覺、直覺、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現(xiàn)象,而且能夠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選擇建構,從而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在反映規(guī)律的基礎上,提出新概念,做出新判斷,既有對當前的反映,又有對過去的追溯和對未來的預測,可以超越特定時空的限制,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
第五,人工智能是機器進化的結果,沒有社會性。人作為社會的存在物,人腦功能是適應著社會生活的需要而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況且,生物必須經(jīng)歷一個生長過程,并花費很長的一段學習時間才能逐漸地獲得意識,機器是沒有生活歷史的,所以它不可能有意識。不能說,“深藍”因為有正確的程序就被稱之為有意識的。
但同時,機器智能雖是有限的,也永遠不可能超過人類智能;但是,機器智能向人類智能的接近卻是無限度的,機器智能可以無限逼近人類智能。
從可知論的觀點來看,人類的認識能力是沒有界限的。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不斷深入的,信息科技的發(fā)展是無止境的,人類完全可能造出信息處理能力越來越強大的、在某些方面超過人腦信息處理能力的及其,完全可能造出具有自學習和自適應能力、有高度智能的機器,完全可能做到人與計算機直接溝通信息、直接用意識操縱機器。否則,就是承認世界上有不能夠被認識、不可知的領域。
從邏輯上講,只要不是人為地進行限制和控制,隨著人工信息處理機器的科技進步,也應當可以制造出能夠將自我與他物區(qū)別開來和主動適應環(huán)境的機器,即具有自我意識、主體意識的機器,在理論上對此是不應當有什么懷疑的。
但是,機器具有自我意識的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和技術的問題,而且是一個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問題。因為自我意識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是在與他物的關系中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然要先解決人和機器的主體客體關系問題。也就是說,機器能否具有主體性,是掌握和控制在人的手中的。所以,只要人把計算機系統(tǒng)(機器)當作客體來認識和實踐,計算機的智能就始終不會超過人的智能,更談不到統(tǒng)治人類了。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