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jié)日記400字
元宵節(jié)日記400字
春節(jié)過后便是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這一天,是必定是要吃元宵的。下面學習啦小編為你帶來元宵節(jié)日記400字內(nèi)容,希望你喜歡。
元宵節(jié)日記400字篇一
正月十五,我國最熱鬧的節(jié)日――元宵節(jié),那一天我們一家過得其樂融融。
元宵節(jié)的習俗是吃湯圓,讓每家團團圓圓,今晚奶奶“權(quán)力下放”,把煮湯圓的重要任務(wù)交給我來執(zhí)行。我把它看成一件十分重大的任務(wù),生怕煮破了,因此心里好像揣著一只小兔子“怦怦”直跳。我利用以前奶奶教我煮湯圓的經(jīng)驗:先將糯米粉用開水調(diào)和成皮,注意水不可以太多,多了會過稀;也不能過少,少了沒粘性。然后取一塊皮在手掌中搓成圓形,再用手指在上面按一個窩,把芝麻搗碎做餡,放在里面“包”好。放餡時一定不可以太貪心,否則會把皮的“肚子”給撐破的。包好后,終于可以下鍋了。我按照奶奶說的煮湯圓的四個訣竅:“開水下鍋,慢水煮,點冷水,勤換水”將自己辛辛苦苦做好的元宵放進水里。沒多久,可以起鍋了,掀開蓋子,只見一個個雪白的湯圓漂浮在水中,彼此緊貼著,好像一粒粒大珍珠,看得我直流口水,將它們舀到碗里,聞著那香噴噴的味道,忍不住咬了一口,真好吃啊,又香又糯。我剛把湯圓端上桌,大家就狼吞虎咽的吃開了。大家高興地吃完了我煮的湯圓,“美食家”奶奶給我打了一個九十三分,夸我長大了,懂事了。我興奮不已,第一次煮湯圓就得到這么高的評價,我心里美滋滋的。
品嘗著自己親手做的元宵湯圓,覺得特別好吃,心里特別開心。盼望著明年元宵節(jié)時再做湯圓給大家品嘗。
元宵節(jié)日記400字篇二
今天是元宵節(jié),媽媽剛好買回了一些元宵,我便爭著要去煮,在我的“三寸不爛之舌”的軟磨之下,媽媽終于答應(yīng)了。
說干就干,我迫不及待地揭開鍋,放好水,合上電閘,等待水燒開,我隔三差五地掀開鍋蓋看,可那水偏和我做對,就是不開,“不要心急,熱氣都被你放掉了,水當然開不了”。媽媽探進頭來提醒我。“哦,原來如此”。我便去看書了。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哎呀,我的水!”,等我沖到廚房,鍋里的水都快燒干了,沒辦法,我只好又加了點水,繼續(xù)燒。這回我不敢離開鍋,只好在鍋旁邊耐心地等待。等了好久,水燒開了。我把元宵“嘩”地全部倒下去,才想起書上寫的要輕輕地放下去。我頓時泄氣了。不過,那些元宵倒挺結(jié)實的,只破了幾個。“沒辦法,聽天由命吧”。我嘆了口氣,按照書上所說的用勺子輕輕地把元宵推開,可是那些不爭氣的元宵卻一個個“列開”了肚皮。
水開了,我把火調(diào)小,又加了些冷水。元宵里的餡全露了出來,成了一鍋黑水。沒辦法,干脆將就著煮吧,待水一開,我便大功告成了。
“媽媽,開飯了”。媽媽看見我的“杰作”,笑得前俯后仰,而我卻覺得它們有獨特的味道。
通過這次煮元宵,我認識到我的動手能力太差,“一回生,二回熟”,我相信只要我繼續(xù)努力,就一定能煮出好吃的元宵。
元宵節(jié)日記400字篇三
元宵的習俗源于何時何地?民間的說法不一。相傳,元宵起源于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楚昭王經(jīng)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內(nèi)紅外白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fù)興之兆。”從此元宵節(jié)跟吃元宵便成了一種歷史。
在中國元宵跟湯圓是兩回事。元宵跟湯圓在古代統(tǒng)稱“湯圓”。后來時移事遷,北方稱之為“元宵”南方稱之為“湯圓”叫法不同,做法也不一。我山東籍書北部,正月十五自然要吃元宵的。
正月十四,媽媽就和我忙著做起元宵來了
媽媽拿出從老家捎來的糯米粉,倒在簸箕里,接上一碗涼水,取出從超市買來的凍餡,就著手做元宵了!媽媽先將幾個蘸過水的黑芝麻餡兒放到簸箕里,飛快的晃動簸箕,餡兒上就裹上了一層糯米粉。接著,媽媽又熟練地將裹上糯米的黑芝麻餡兒過一下涼水,再次發(fā)到簸箕里滾動。如此四五次,一個玲瓏小巧的元宵就做好了!我學著媽媽的樣子,幾次失敗后也做好了幾個元宵。
做好之后放到通風處晾曬一夜,正月十五便著手煮元宵了。
看著滾好的糯米皮包著黑漆如墨的黑芝麻餡兒,溜進冒著裊裊輕煙的沸水里,一股莫名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煮好,晾涼后,元宵上桌啦。白凈雪亮的小元宵不禁令我垂涎三尺。舀起一個,迫不及待的送到嘴里。輕輕一咬,香甜可口的黑芝麻便流了出來。糯而不黏的皮兒,香兒不膩的餡兒,咽了下去,嘴里依然留著芝麻的噴香……
在北方,元宵和春節(jié)的年糕,端午的粽子一樣,都是節(jié)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圓月一樣圓,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看了元宵節(jié)日記400字還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