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的來歷和風俗_中國中秋節(jié)的由來介紹
中秋節(jié)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我們每一年都會慶祝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的習俗也有很多,那么你知道關于中秋節(jié)的來歷和風俗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中秋節(jié)的來歷和風俗_關于中國中秋節(jié)的由來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中秋節(jié)的來歷和風俗 ★
★中秋節(jié)各地風俗 ★
一、中秋節(jié)來歷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jié)”。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jié)”。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jié)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jié)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中秋節(jié)習俗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jié)日,正式定為中秋節(jié)。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tài),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tài),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jié)日:“中秋節(jié)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yè),玩月游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
明清之后,因時代的關系,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jié)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tǒng)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愿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jié)俗的主要形態(tài)。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fā)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yōu)榉鸬澜蝗诘脑鹿馄兴_與搗藥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1906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zhí)杵,藻彩精致,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并焚之。”
兔爺兒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jié)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钡搅饲宕?,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yōu)?a href='http://m.athomedrugdetox.com/zixun/ertong/' target='_blank'>兒童的中秋節(jié)玩具。制作也日趨精致,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chuàng)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chuàng)造。還有一種肘關節(jié)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玩花燈
中秋節(jié),有許多的游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jié)之一,過節(jié)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jié)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早在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jié)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谷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贊嘆。
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游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后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zhàn)斗,頗有愛國的思想。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傳說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確立后,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tǒng)治,于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jié)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類似于峰火臺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zhèn)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這個傳說與中秋吃月餅的傳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于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jié),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tǒng)治。馬發(fā)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tǒng)治之苦,后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jié)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肮鸹啞庇诠鹱语h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肮饾{”,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yōu)樽郎霞央?。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jié)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jié)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后,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jié),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兿星飪和蛑星锱?。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發(fā)辮狀,浸濕后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fā)出巨響并有游火龍的風俗?;瘕埵且苑Q草扎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于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jié)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在北方,山東省慶云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jié)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jié)吃一種應節(jié)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jié)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jié)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陜西省西鄉(xiāng)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jié)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jié),午飯多于校內聚餐。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節(jié)的傳說故事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
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
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fā)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fā)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jié)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關于中秋節(jié)還有一個傳說:
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
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jié)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統(tǒng)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
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jié),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jié)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fā)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1、高山族、鄂倫春的“祭月”
據《周禮·春宮·大宗伯》記載:“以實柴祀日、月、星辰”。當時民間已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習俗?!皩嵅瘛?,就是把祭品放在柴薪上燃燒的意思。北京現存的日壇、月壇,就是這種習俗在后世延續(xù)的證明,是用于專門祭祀日、月的地方。由于秋分的時間是個變數,晚上不一定能夠見到月亮。魏晉之后,“祭月”活動逐漸有了固定的日期,就是八月的“望日”,即八月十五這一天。月圓入團圓,在長期的實踐中這一節(jié)日被賦予了“全家團圓”的主題,具有更濃厚的社會學意義。正如宋代蘇東坡詩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因此成為千古絕唱。臺灣高山族同胞,每到中秋之夜,有祭拜太陰星君、太陰娘娘的習俗。
太陰星君和太陰娘娘都是我國文化傳統(tǒng)中的月亮之神。以太陽官為例,每年中秋為太陰娘娘祝壽的活動,包括奏表拜祭,念經祝壽,舉行月光晚會等。
鄂倫春族同胞,在中秋祭月時,要在露天空地上放上一盆清水,擺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盆中的月亮倒影,人們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稱“打月亮”。
2、苗族的“跳月”
每到中秋之夜,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女全家團聚后,要到山林空地上載歌載舞,舉行“跳月”活動。在苗族的古老傳統(tǒng)中,月亮是個忠誠憨厚、勤勞勇敢的青年,有個年輕貌美的水清姑娘,她拒絕了來自九十九州九十九個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地愛上了月亮。最后,她還經歷了太陽制造的種種磨難,終于和月亮幸福地結合一起。苗族父老為了懷念他們的幸福愛情,在中秋之夜,沐浴著月亮的光輝,跳起苗族歌舞,并把這一風俗稱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尋找心上人,傾吐愛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秦晉之好,白頭到老。
3、云南白族“漁潭會”
“中秋漁潭會”,俗稱“八月十五街”。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白族同胞要從蒼山洱海最北端的洱源沙坪去趕漁潭會。漁潭會是云南大理地區(qū)的秋季物資交流會,會期7—8天。當地白族同胞的婚禮一般是在臘月,而訂婚則在農歷八月以前。按照當地風俗,男方在訂婚后要先送部分彩禮給女方。因此,人們就在漁潭會上置辦彩禮,如柜子、玉鐲、服裝、刺繡品等。久而久之,嫁妝交易成了漁潭會上的主要內容,因此,漁潭會又稱為“嫁妝會”。白族傳說,觀音菩薩吩咐人們在此交易漁具,以困住危害百姓的魚精,久而久之發(fā)展成為“漁潭會”?,F在,漁潭會已經發(fā)展成為大理僅次于“三月街”的地區(qū)性物資交易集市。因此,每逢中秋團圓節(jié),又以置辦嫁妝為主。漁潭會洋溢著“月圓人更圓”的浪漫和溫馨,是白族同胞幸福生活的縮影。
4、布依族“偷瓜送子”
布依族的中秋節(jié),與漢族有所不同,他們在當天晚上要去偷老瓜來煮糯米飯的習俗。他們將偷來的老瓜用紅布包好,一路鳴放爆竹到缺子女的人家。這家的主人要請他們吃酒宵夜。孩子們還要到地里偷葵花、花生,拿到沒有子女的人家去炒著吃。據說這樣會給這家人帶來子女。被偷的人家也不會責怪偷瓜的人,反而認為這樣可以給他們帶來更好的收成。無獨有偶,湖南等地也有“中秋夜,有送瓜”的習俗。凡富裕人家,娶婦數年不育者,在中秋之夜,親友須送瓜。在中秋前數日,于菜園中竊冬瓜一個,要讓園主不知道,以彩色繪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似人形。讓年長命好之人抱著,“鳴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長者將冬瓜放在床上,用被蓋好,口中念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笔芄险咴O盛宴款待。婦得瓜后,便吃掉。俗傳此事十分靈驗,因此,凡是村里結了婚沒有生育子女的人家,只要人緣好,村里便會有人給他們“送子”。
貴州也有“偷瓜送子”的習俗。中秋晚上偷瓜時,故意讓被偷的人家知道,以惹其怒罵,罵得越厲害越好。瓜偷來后,要為它“穿”上衣服“畫”上眉,扮成小孩的形狀,敲鑼打鼓,用轎子抬送,送到無子女的人家,接受瓜的人必須請送瓜人吃一頓月餅,然后受瓜人要陪伴著瓜睡一夜,第二天早晨將瓜煮熟吃掉,認為如此便能懷孕了。
5、侗族“偷月亮菜”
湖南侗族同胞,在中秋之夜,流行有趣的“偷月亮菜”的習俗。相傳古時候,在中秋晚上,月宮里的仙女們要降臨下界,她們把甘露灑遍人間。仙女們的甘露是無私的,因此,人們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灑有甘露的菜。侗族同胞這一習俗,稱之為“偷月亮菜”。中秋之夜,侗族姑娘打著花傘,選取自己心愛小伙家的園圃,去采菜,而不會被人看成是“偷盜”。她們還要有意地高聲喊道:“喂!你的瓜菜被偷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來,她們這是借助月宮仙女傳遞紅線呢。如果能摘到一個并蒂的瓜果,這表示她們能有幸福的愛情。因此,成雙生長的豆角便成了她們采摘的對象。已婚婦女們這一夜也同樣到別家園圃里去“偷月亮菜”,不過,她們希望能采到一個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鮮青翠的毛豆,因為這象征著小孩的肥壯,“毛頭”(毛豆的諧音,指小孩)的健康。小伙子們也有“偷月亮菜”的習俗,因為他們也希望月宮仙女賜給他們幸福。不過,他們只能在野外煮著吃,不能帶回家去?!巴翟铝敛恕保苟闭秸闹星镏乖鎏砹藷o限歡樂和神奇色彩。
6、水族“吃素”習俗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宜山水族節(jié)日,時間在農歷八月十五到十八日。八月十三日為水族水歷的“年三十”。節(jié)日里,家家戶戶都要殺豬宰鴨,做豆腐,準備節(jié)日的食物。這一天,外出的兒女都要回家。因為此時正是傳統(tǒng)的“中秋節(jié)”。所以午飯后,水族同胞要分食月餅。按照傳統(tǒng)習俗,已出嫁的女兒水歷“大年夜”不準在娘家住,距夫家近的由兄弟送回,遠的就在祠堂的廂房里安鋪。節(jié)日當晚用過的餐具必須清洗干凈,不能粘油。水歷的“大年初一”要吃素。傳說水族祖先,生活十分艱苦,有一年過節(jié)時,全家的葷菜只有一只雞,長者出于疼愛,就把一只雞腿留給孩子。后來,子女們都跟著父母勤勞持家,日子才一年比一年好起來。為了不忘記過去艱苦的日子,保持勤儉持家的精神,一代一代傳下來,水族同胞在水歷“大年初一”都吃素,這種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7、仡佬族“八月節(jié)”
仡佬族“八月節(jié)”,又稱“迎新谷節(jié)”。在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到二十日舉行。仡佬族同胞十分重視這個節(jié)日,屆時,男女老少穿上節(jié)日的盛裝,聚集在寨里最寬敞的地坪上。由族老指定的幾位壯漢將頭戴紅花的大牯牛牽入場地。這時,全寨的最長者“族老”對天祈禱。人們奏起“八仙”樂曲,鳴響火槍,燃起鞭炮。然后,將牛殺掉,把牛肉平均分給各戶,由各戶家長將其供祭在祖先靈前,以示全族團結一心。接著,在族老的率領下,眾人將宰殺好的小豬、老雞、大鵝三牲捧到菩薩樹下,以祭祖先。儀式完畢后,全族聚餐,狂歡至深夜。第二天,各戶舉行家宴。各家各戶前往田間采回一些新鮮谷物、瓜果,用以家宴。完畢后,婦女們帶著子女,給娘家親戚送去一些時鮮禮品,以示祝賀。男人們則互相拜訪,飲酒談天。青年男女仍舊歌舞娛樂。節(jié)日過后,開始秋收。
8、壯族“鬧哥孩”
中秋節(jié)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晚上舉行,屆時廣西壯族同胞要賞月、吃月餅。孩子們則用柚子皮自制成各種鬼腦殼,化妝成“高公”、“矮婆”,到村里富裕人家桌上取食月餅。青年男女結伴到田里象征性地偷回一些瓜果蔬菜,俗稱“偷青”。認為吃了這些偷來的瓜果蔬菜,可以明目。廣西德祿地區(qū)的壯族同胞,在農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jié)要舉行“鬧哥孩”活動。最初這項活動叫“請囊?!保澳液!笔菈颜Z,即“月姑”之意,意為請月亮里的仙女大姐下凡與民同樂,但因為組織者和參與者都是女性,“鬧”的對象又是男的,所以叫“鬧哥孩”。屆時,在鬧臺上擺一碗米,上插數根燃香,一邊擺一碗月餅;鬧臺的兩邊各豎立一根柴擔,一根的頂部插一個柚果,果上有若干香條和蠟燭;另一根頂部掛一雙鞋、一雙襪子和一塊面巾,婦女們圍鬧臺而坐,開始唱歌請月亮上的仙女大姐下來與民同樂。歌唱近一個小時后,數位女子站起來東跑西竄,人們知道這是仙女大姐下來了,這數位女子便是仙女大姐的化身。她們跑一陣后就在鬧臺前坐下,身子左右搖擺,口里說著含混不清的話。這時,其她婦女一起上前來問她們將來的禍福,仙女托身的女子也一一作答。從此后,她們便是公認的巫婆。“哥孩”下來后,鬧臺周圍的婦女便開始對歌,內容一般不涉及愛情,多是有關史實、社會一類的事,盡興方散。此后,對歌還要持續(xù)數個晚上。
9、瑤族“舞火狗節(jié)”
廣東省龍門縣蘭田一帶瑤族同胞,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要舉行“舞火狗節(jié)”。南方民族大都崇拜火神,舞火狗意在驅邪避邪。當天,各村的未婚女青年上山采來藤條和黃姜葉,各家都準備好香火。晚上,各村寨的姑娘們在手臂,腰和腿上用藤條纏滿姜葉,頭戴斗笠。年長的婦女在姑娘們身體的這些部位點上香火,列隊先向村中的峒主爺和祖先叩拜,然后舞蹈。拜畢再穿街走巷到每一戶人家向灶王爺行禮,如果途經菜園,還要繞園一周。最后到村外的河邊,將身上的藤、姜葉和香全扔進河里,姑娘們就到河里洗手洗腳,同時潑水嬉戲。如有鄰村姑娘,場面就更熱鬧。青年男子只在一旁燃放鞭炮。待姑娘們玩夠后,男女開始對歌。按當地習俗,姑娘必須參加三次以上的“舞火狗”活動,才能結婚。
10、高山族“背簍會”
臺灣高山族的青年男女,“背簍會”是追求愛情的風俗盛會。每年的八月十五日晚上,在月亮剛升起時舉行,會前,“卡吉達安”(主持人)將社內情竇初開的姑娘和開始長絨須的小伙子們,召集到檳榔樹林里,高誦祝詞:“英俊的小伙子,美麗的姑娘們,你們看啊!這月色多美多柔和,這是月姑娘的笑臉。年輕人,唱啊跳啊,趁此良宵,把心里最甜蜜的歌唱出來,去追求你心中的人吧!我祝福,祝愿你們幸福,祝愿你們美滿?!薄氨澈t會”開始,頭人將紅布一晃,未散男女就迅速散開,在“噢”的歡呼聲中,小伙子們擁向擯榔樹,開始采擷象征長青、愛情和預示生活幸福的擯榔。爬樹采擷時,規(guī)定肚皮不能碰著樹干,全用手腳的力氣,以顯示小伙子的氣力和靈敏。爬到樹梢,按規(guī)定采下30個檳郎,裝入繡花荷包中,從樹端滑下來,挑選并偷看自己的意中人。這時“長吉達安”又向姑娘們說道:“跳吧唱吧,我們美麗的姑娘們,背起你那玲瓏的藤簍;跳啊唱啊,唱吧跳吧,幸福在向你召喚,幸福在向你招手;用你智慧的眼睛,去挑選你心愛的人吧!”姑娘們在歡笑聲中,背起用紅黃藍白各色花紋圖案編織的輕巧雅致的小藤簍跑開了,小伙子便在后面追趕。他們在笑聲中跳啊唱?。骸梆嵉脑铝?,爬上了樹梢,來啊朋友們,盡情地唱啊,盡情地跳,娜魯灣哪依哪哪呀噢,跳舞唱歌歡度良宵!”月光下,青年男女相互追逐嬉戲,邊舞邊唱:“新春的稻米雪白,新釀的米酒甜香。在美麗的月光下,我們歡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多歡喜。唱起來啊跳起來,請不要停息,幸福的種子,播在我們心里?!贝┲_著花朵一般彩色衣裙的姑娘們,在人群中穿梭。小伙子們在后面追逐,將擯榔投進姑娘的藤簍里。姑娘回頭瞧投檳郎的人,如果不是自己看中的小伙子,便會歉意地一笑,把簍里的檳榔抖落出來,又唱著跳著向前跑去。如果投檳郎的人是自己的意中人,便帶著羞澀笑著掏出繡荷包,送給小伙子,然后牽著他的手,向“長吉達安”跑去?!伴L吉達安”就向他們敬酒祝福,姑娘跪下雙膝,小伙子弓身半跪著,同聲感謝“長吉達安”,接過酒杯同飲而盡,然后手拉手地跑進神秘的擯榔林中,向美麗的月姑娘送去他們心中最優(yōu)美的歌聲:“你是天上的一輪明月,我是旁邊一顆明亮的星星,星星和月亮永不分離,阿哥和阿妹永不變心?!睂δ切┰谶@次求婚盛會中一時還沒有找到意中人的姑娘或小伙子,“長吉達安”送給他們安慰,勉勵他們明年再來。背簍會通宵達旦,在月落日出之時才結束。
11、傣族“拜月”
云南傣族同胞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巖尖變的。巖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同胞打敗敵人,贏得了傣族同胞的敬愛。后來,他不幸死去,變成了月亮,升上天空,發(fā)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同胞帶來光明。每逢中秋節(jié)這天,小伙子們一清早就帶上火藥槍上山打火雀、野雞……獵取節(jié)日的野味。姑娘和媳婦們則忙著舂糯米,做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個糯米圓餅,每個餅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明月升起時,就點燃冷香,全家大小開始“拜月”。然后,對空鳴放火藥槍,以示對英雄巖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歡樂地圍坐在小方桌旁,品嘗食物,談笑賞月,盡興方散。
中秋節(jié)的來歷和風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