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紀實攝影要求
對"拍到勝過一切"的新聞紀實攝影來說,精準的對焦與瞬間捕捉非常重要,因此不僅鏡頭焦段要盡量齊全,也可擅用拍攝模式、對焦模式等功能提高拍攝成功率。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guān)資料,供大家參考!
新聞紀實攝影要求:鏡頭的選擇
對于人文攝影,鏡頭的搭配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個方向:包含大部分焦段的齊全搭配,或者僅有一兩支定焦鏡頭的極簡搭配。新聞攝影的宗旨是「拍到勝過一切」,因此攝影記者習(xí)慣配齊焦段,其優(yōu)勢就是什么都拍得到,尤其是同時集高畫質(zhì)和大光圈于一身的「大三元」,配合Canon EOS 5D Mark III的高畫素和出色的機動性能,可以捕捉每一個絕佳瞬間。
新聞紀實攝影要求:極簡搭配
從攝影史來看,只使用一到兩支定焦鏡頭的人文攝影師不在少數(shù)。定焦鏡頭擁有更大光圈及更好成像,可以帶來變焦鏡頭所沒有的特殊效果;而由于視角固定,能提供攝影師更熟悉的觀看方式。
人文攝影最常用的定焦鏡頭莫過于35mm和50mm鏡頭,戰(zhàn)地攝影師則往往偏愛24mm或25mm廣角鏡頭,以期帶來更多的內(nèi)容和更大的視覺沖擊力。
新聞紀實攝影要求:拍攝模式的設(shè)定
白天在室外拍攝時,由于不同環(huán)境明暗差別較大,通常使用A模式拍攝(新聞攝影師或許會選擇P模式)。在非逆光情況下,用評價測光即能獲得不錯的曝光效果,逆光情況則可以使用點測光。對焦點可以視情況選擇單點對焦或單點擴展對焦。
室內(nèi)環(huán)境通常光線較為統(tǒng)一,可使用M模式拍攝。鏡頭若有全時手動對焦功能,還可在對焦完成后微調(diào),使對焦更精確。
新聞紀實攝影要求:選擇適合的白平衡
在白天室外拍攝的情況下,使用自動白平衡即可,若喜歡更溫暖的色調(diào),則可以選用陰天白平衡。
室內(nèi)拍攝就沒有那么簡單了。室內(nèi)光源若為色溫很低、光線偏暖的白熾燈,若想保留溫暖的光線環(huán)境,使用自動白平衡即可;若想削弱這種黃色,可以選用白熾燈模式,稍微修正燈光的效果。室內(nèi)光源若為色溫很高、光線偏冷的螢光燈,但校正相對容易,通常使用自動白平衡或螢光燈白平衡即能獲得不錯效果。
自訂白平衡是最準確的方法。準備一張白紙(或灰卡),將白紙?zhí)顫M畫面拍攝一張照片,在機身功能表內(nèi)注冊白平衡資訊,相機會記錄現(xiàn)場光環(huán)境下的色溫資料。這時將白平衡模式調(diào)至「自訂白平衡」,就可以完全校正現(xiàn)場色溫。
當(dāng)然,最好的辦法莫過于以RAW檔拍攝,可以不用考慮色溫問題,在后制時重新指定就能得到最佳色溫還原。
新聞紀實攝影要求:抓拍,捕捉瞬間情感溫度
使用長焦鏡頭在遠處抓拍是許多攝影愛好者常用的做法,可以在離被攝體極遠的地方,在被攝者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拍攝他們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由于長焦鏡頭虛化能力極強,可以濾掉與主題無關(guān)的視覺干擾,使主體更突出。不過空間壓縮太大時,會強化觀者與畫面人物的距離感,使照片看來不那么生動親切。
另一種拍法則較為有趣:使用廣角或中焦鏡頭對被攝者近距離拍攝,拍完便轉(zhuǎn)身走掉。有時被攝者會因為太專注于做自己的事情,而沒有意識到攝影師的存在,這也是抓拍的好時機。近距離抓拍能拍到被攝者更為生動的表情和動作,而且現(xiàn)場感倍增,缺點是容易干擾現(xiàn)場,造成被攝者的抵觸。整體而言,如能妥善處理攝影者與被攝者之間的關(guān)系,近距離拍攝顯然是更好的。
抓拍和溝通是人文攝影的主要方式,兩者各有所長。對于街頭拍攝,很多場景都是稍縱即逝,這時候往往要以抓拍為主,若有必要,事后再征得被攝者同意。而對于更為長久和深入的專題拍攝而言,事先溝通幾乎是必須的。這是在溝通前無論如何都無法取得的效果。但無論選擇哪種方式,切記無論是心理上還是行動上,都要對被攝者保持尊重。
新聞紀實攝影要求:守候,等出影像的高潮
有時候攝影者觀察到一處色彩或造型絕佳的場景,只差一個「影中人」在合適的位置出現(xiàn),為你的影像畫龍點睛;這時候就須等候。
布列松的許多照片就是這樣:人物在恰當(dāng)?shù)臅r間出現(xiàn)在恰當(dāng)?shù)牡攸c,使整個事件在這一刻達到最高潮,構(gòu)成完美畫面。這也是布列松「決定性瞬間」理論誕生的基礎(chǔ)之一。
新聞紀實攝影要求相關(guān)文章:
3.對紀實攝影的定義
4.新聞紀實攝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