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王羲之
王羲之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之一,他的字體有自身獨特的藝術造詣。那么,關于王羲之這個人,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個人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王羲之的人物生平
少從叔父,后又從衛(wèi)夫人學書,得見漢魏以來諸名家書法,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鐘繇,兼善隸、草、正、行各體,博采眾長,備精諸體,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筆勢開放俊明,結構嚴謹。楷書以《黃庭經(jīng)》、《樂毅論》為最;行書以《蘭亭序》為最;草書以《快雪時晴貼》、《初目帖》等為最。唐太宗視為國寶,號召天下臨摹他的字體,其書法成為代替漢魏筆法的書體正宗。其字被譽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鐵書銀鉤,冠絕古今”,后世尊稱為“書圣”。據(jù)傳說其行書真跡《蘭亭序》隨葬李世民?,F(xiàn)傳世均為臨摹本。
傳說,王羲之一次與朋友一起去一游亭飲酒作詩來取樂,隨即繼興寫下《蘭亭序》,雖中有錯字,不是很工整,字也大小不一,但字的瀟灑飄逸卻是后人無法超越的,實乃佳作,就連王羲之本人也嘆為觀止,不敢相信,所以《蘭亭序》才會享譽如此盛名。
他認為養(yǎng)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從鵝的某些體態(tài)姿勢上領悟到書法執(zhí)筆,運筆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乘一葉扁舟游歷紹興山水風光,船到縣禳村附近,只見岸邊有一群白鵝,搖搖擺擺的模樣,磨磨蹭蹭的形態(tài)。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群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把它買回家去。王羲之詢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這群鵝賣給他。道士說:「倘若右軍大人想要,就請代我書寫一部道家養(yǎng)生修煉的《黃庭經(jīng)》吧!」王羲之求鵝心切,欣然答應了道士提出的條件。這就是「王羲之書換白鵝」的故事。
袒腹東床
二十歲時,有個太尉郗鑒派人到王導家去選女婿。當時,人們講究門第等級,門當戶對。王導的兒子和侄兒聽說太尉家將要來提親,紛紛喬裝打扮,希望被選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沒聽到似的,躺在東邊的竹榻上一手吃燒餅,一手筆劃著衣服。來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況稟報給郗太尉。當他知道東榻上還靠著一個不動聲色的王羲之時,不禁拍手贊嘆道: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鑒便把女兒郗浚嫁給了王羲之。這故事便成了「東床」和「令坦」兩個典故。
在他身上出現(xiàn)的成語還不只這些,據(jù)說有一次,他把字寫在木板上,拿給刻字的人照著雕刻,這人用刀削木板,卻發(fā)現(xiàn)他的筆跡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這就是成語「入木三分」的由來。
蘭亭集序
唐·馮承素摹蘭亭序(神龍本)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書法,首推《蘭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時候的作品。
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歷得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蘭亭的河邊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詩。作完了詩,大家把詩蒐集起來,合成一本《蘭亭集》,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這時王羲之已醉了,他趁著酒意,拿起鼠須筆,在蠶繭紙上,揮起筆來。這篇序文,就是后來名震千古的《蘭亭集序》。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時興致高漲,寫得十分得意,據(jù)說后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行書第一”。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十分珍愛,死時將其殉葬昭陵。留下來的只是別人的摹本。今人所見,皆為《蘭亭序》臨摹本。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很豐富,除《蘭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謝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時晴帖》、《樂毅論》、《黃庭經(jīng)》等。其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評曰:“飄若游云,矯苔驚蛇”,王羲之的書法是極美的。
漢代以后,經(jīng)過六十余年的三國鼎立,進入晉代。書法又出現(xiàn)了一高峰。隸書的草寫,稱為隸草,隸草是將隸體基本結構消解,只保留波磔,主要用于寫奏章,所以也稱章草。書寫章草的代表書家有史游、皇象、索靖等。在章草的基礎上,又出現(xiàn)了今草。同時,還出現(xiàn)了楷書和行書。可以說,到了晉代,篆、隸、草、行、楷諸體已經(jīng)齊備。
晉代書法以楷書和行書的成就最大,對后世的影響也最大,代表書家是鐘繇和王羲之。
王羲之的書法
《蘭亭序》晉朝人叫《臨河序》,后人又稱為《修禊序》、《禊帖》、《蘭亭詩序》,計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據(jù)說,東晉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蘭亭流觴飲酒,賦詩唱和。王羲之面對良辰美景、高朋摯友,用蠶繭紙、鼠須筆,乘興寫下了這篇“遒媚勁健,絕代更無”的序文,王羲之回家后又重寫了數(shù)十遍,皆不如原稿,所以他自己也特別愛重,交付子孫傳藏,傳至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無嗣,交弟子辯才保存,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千方百計得到了《蘭亭序》,常常“置之座側,朝夕觀覽”。貞觀十年(公元六三六年),讓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書家摹拓十本以賜近臣,死后把真跡帶進昭陵作為陪葬品。所以我們至今已經(jīng)無法看到《蘭亭序》的真跡,只能看到下真跡一等的唐摹本。唐摹本中最逼真的是馮承素摹本,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顯年號“神龍”各半之印,故又稱為“神龍本”。郭天賜謂“神龍本”“筆法秀逸,墨彩艷發(fā),奇麗超絕,動心駭目”。
《蘭亭序》結體欹側多姿,錯落有致,千變萬化,曲盡其態(tài),帖中二十個“之”字皆別具姿態(tài),無一雷同。用筆以中鋒立骨,側筆取妍,有時藏蘊含蓄,有時鋒芒畢露。尤其是章法,從頭至尾,筆意顧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斷意連,氣韻生動,風神瀟灑,所以明末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說:“右軍《蘭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出,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最難能可貴的是,從《蘭亭序》那“不激不厲”的風格中,蘊藏著作者圓熟的筆墨技巧、深厚的傳統(tǒng)功力、廣博的文化素養(yǎng)和高尚的藝術情操。
王羲之的個人簡介
王羲之(303—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齋,身長七尺有余約為(1.83米),原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后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后人尊為“書圣”。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jīng)》、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集序》等。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冶于一爐,創(chuàng)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被后人譽為“書圣”。其中,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為書家所敬仰,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對真書、草、行主體書法造詣都很深。今人劉鐸對王羲之的書法曾稱贊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猜你感興趣:
1.王羲之的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