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因為什么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因為什么
對于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因為什么一事話說當時諸葛亮斬馬謖可謂是千古傳誦。馬謖的伏法歸咎于他犯的軍法,馬謖的死不能簡單地歸結(jié)為伏法。街亭對于蜀魏都至關重要,而且領軍的人偏偏又是諸葛丞相十分賞識的人,因為當時街亭失守,整個蜀國就處在危險中,為了安撫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馬謖的人頭來換取民心。諸葛亮此舉意在說明馬謖雖然重要,但是卻不唯一,蜀國雖然失了街亭但是還能爭霸天下。馬謖被斬,是必然的原因。
因為蜀國的勢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這兩點注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斬的必然性。
其實諸葛亮斬馬謖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這只是《三國演義》虛構(gòu)的。歷史上在街亭失守后,馬謖根本沒見到諸葛亮,就直接被王平送到牢獄里了。
諸葛亮(181—234年),三國時杰出政治家、軍事家、戰(zhàn)略家、外交家。字孔明,號臥龍。諸葛亮于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瑯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wèi)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①河南南陽臥龍崗;①湖北襄陽(現(xiàn)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隱居鄉(xiāng)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年),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于水鏡先生司馬徽。
后為了消除諸葛亮隱居地一事留下的歷史紛爭,清代在河南南陽做知府的湖北襄陽人顧嘉蘅寫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上,何須辨襄陽南陽。”
這是清代在河南南陽做知府的湖北襄陽人顧嘉蘅所寫,因諸葛亮名高天下,兩省便爭諸葛亮故居之處所,顧嘉蘅想不能開罪南陽,又怕承當出賣桑梓之名,便撰此妙聯(lián),既贊諸葛亮,又抹平兩省爭執(zhí),可謂公允。但這場爭論并沒有因此而平息,1990年發(fā)行《三國》郵票第二組“隆中對”小型張時,因湖北、河南兩省爭奪“隆中對”的首發(fā)式地點,并組成代表團進京申訴,以至設計受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和北京師范大學魏晉南北朝研究所曾專門組織“諸葛亮躬耕地”學術討論會,諸葛亮躬耕地在南陽的說法得到大多數(shù)的的贊同,同時史學家們也認為,就像文武赤壁一樣,襄陽南陽的諸葛勝跡也是完全可以并存的。顧嘉蘅的題聯(lián),真不愧為名聯(lián)絕作。
馬謖
馬謖此人,是“馬氏五常”之一,劉備的重臣
馬謖
馬謖
“白眉最良”馬良的弟弟。后世多評為趙括式的人物。素有才名,得到諸葛亮賞識。劉備臨終前叮囑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諸葛亮并未聽取。北伐時期,諸葛亮力排眾議,任命馬謖為先鋒,結(jié)果蜀軍在街亭慘敗給魏將張郃,諸葛亮退軍漢中,馬謖下獄后死亡(一說是軍法處死),終年39歲。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寓意:紀律是一切制度的基石,組織與團隊要能長久存在,其重要的維系力就是團隊紀律。要建立團隊的紀律最首要的一點是:領導者自己要身先士卒維護紀律。 “紀律可以促使一個人走上成功之路。”怡安管理顧問公司的陳怡安博士曾說過:“領導者的氣勢有多大,就看他紀律有多深。”一個好的領導者必定是懂得自律的人,而且也一定是可以堅持及帶動團隊遵守紀律的人。 火爐面前人人平等,誰摸誰挨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