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式太極對眼身步的要求
和式太極對眼身步的要求
和式太極拳對于眼身步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只有按照正確的方法,才能將和式太極拳練好,所以在練習吳式太極拳之前就要有所了解。下面學習啦小編為您整理了關于:和式太極對眼身步的要求。歡迎閱讀!
和式太極對眼身步的要求介紹
眼法
眼睛對于練習和式太極拳是非常重要的,眼睛主要負責觀察地勢、敵情、以指揮肢體因敵變化的器官。
在練習和式太極拳的時候,身體是要站直的,然后眼睛需要注視著前方,目光需要隨著身體轉(zhuǎn)動。
而且在這個范圍內(nèi)注意的點即目標外,還自然有面。俗語說的眼觀六路應當是“一目了然”,而不可能把眼球轉(zhuǎn)移六個方向。
因此,我對十三勢中的“左顧、右盼”解為左顧的同時應有右盼。反之,則右顧的同時也有左盼。顧處是視力的集中點,是眼法的虛處。
有人解為左為顧、右為盼。 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左就為顧,右就為盼?恐怕沒有正當理由可以說明。
有些人在打和式太極拳的時候,會東瞟西看的。其實這樣就大錯特錯了。
因為腳上沒有長眼,步法不適用顧盼字樣。
身法
負責帶動步、手而因敵變化。它的規(guī)律是動中的中正安舒,而非呆板的中正。
陳式的全休運動,即以螺旋為主,所以身法也同樣應當是立體螺旋的。只要眼看固定方向,則身向左右旋轉(zhuǎn)時,自然形成立體螺旋之狀。
但應注意,在一般拳式中的旋轉(zhuǎn)方向,經(jīng)常是45°,而軀干旋轉(zhuǎn)上下配合,又經(jīng)常是胸以下可以隨襠勁的下塌轉(zhuǎn)得略多于45°。當然在步法進退時,身法可以隨勢加大角度。
步法
腳的使用八法為踢、蹬、踹、捭、掃、跺、套、襯。
踢勁在腳尖,蹬勁在腳踵,踹勁在腳掌,卑勁在腳面外側(cè),跺勁在全腳(但分前后,前把勁在足踵里側(cè),后把勁在足尖里側(cè)),套是將腳進在對方的腿部外側(cè)。
和式太極拳拳法不是單單指手
有很多人把和式太極拳拳法僅僅理解為是指手,這種理解是不正確的。其實自古以來漢語中大量出現(xiàn)的“動手”都不是僅僅指手的動,而是指全身肢體的動作。
李雅軒先生和鄭曼青先生在他們的著作中都有“手足不要自動”的論述。如鄭曼青先生在《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中就明白地指出:“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二句要論……所謂練太極拳不動手,即是謂手足不能自動。”
這段話對于現(xiàn)代太極拳界有些人尤其具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這段話一是明確說明了楊澄甫先生秉承代代的傳授認為“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與“練太極拳不動手”是同一個意義,二是明確說明了這和式太極拳拳法中的“手”并不是單單指手。
必須明白:太極拳的“動猶靜”是包括全身各部位的,所以這“手”是借代指全身肢體。
如以腳為例,符合太極拳的法則要領,腳的前邁必須是全身由于虛領頂勁引起之沉、腰的作用、著地腳所傳遞來的勁力帶動同側(cè)胯內(nèi)縮等等所引起的;其它腹、胸、背、肩等等之動都是無不由根于腳、主宰于腰的胯之動所引起的,只不過“手”的“動猶靜”尤其明顯和突出罷了。
所以,結(jié)合“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這和式太極拳拳法的“手”是必須理解為手足和其它全身各部位的。
和式太極拳的特點
和式太極拳,也稱代理架(代理架:指拳架中的運動技理,符合太極的陰陽變化之理),講究自然、嚴謹、科學、簡明。從三直、四順到內(nèi)外三和,從拳中、正、平、圓到輕、靈、柔、活,無不清晰自然,有道棄俗。
和式太極拳的特點是:中、正、平、圓、輕、靈、柔、活。其中,中、正、平、圓為形,輕、靈、柔、活為韻。
中:指一定范圍內(nèi)部適中的位置。有旗桿之意。
在和式太極拳的練習中,要求立身中正。身子中正,其他各部位便可依次放置,繼而做到無論上下左右,或進或退,無論手足、腰胯都可相互協(xié)調(diào),保持相互呼應,高效一致。和式太極拳對于“中”的理解便是客服抽扯,不協(xié)調(diào)的最好表述。
正:純而不雜,有歲之首月之意。
在和式太極拳的練習和實戰(zhàn)當中,講究高效準確,不故弄玄虛,不畫蛇添足,自身言拳法自然。自自然然開始,自自然然結(jié)束,從零始就無終,舉手投足間無暇漬,無浮夸,如金足赤,如風清雅。
平:平準,有氣受阻而能越過之意。
在和式太極拳練習當中,一條子午線,將身體平分左右,動則生出陰陽,要求眼平、肩平、胯平、足平、心平,整個身體各個部位都似如天平般平衡、精準,受微力便可轉(zhuǎn)化,自始至終,自我校對,猶如一臺自動精密儀器。而更為可貴之處在于心意自然平和舒暢,不燥、不急、不怒、不悲
圓:如球、如點、如軸,有自信無則,向各方討債之意。
在和式太極拳練習當中。處處以立圓求精,無論整個身體還是指、手、肘、肩、胯、足、膝、腰、背或是氣血、大小周天都是圓、圈、點、軸為運動形式,猶如九曲連還珠,一轉(zhuǎn)具轉(zhuǎn),無可受力之處,外力凈后我自蓄力待發(fā),其勢如江海之浪潮,妙不可言。
和式太極拳的理論體系
清末武術(shù)家、和式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和兆元(1810—1890)首創(chuàng)太極拳“耍拳”理論,一百多年來廣為流傳,在這一理論指引下,由古及今名師輩出。其在《耍拳論》所講:“太極拳用功之為耍拳,是吾和式太極拳獨特之處。它取法老子自然之道,以柔克剛之理論。”充分體現(xiàn)和兆元心境悠遠、匠心獨運,同時也大為豐富了太極拳論。一個“耍”字,將孩童玩耍時輕松活潑、自然之態(tài)展現(xiàn)眼前:走架招勢輕靈圓活,神意活潑順遂,呼吸自然順暢,不尚拙力,追求內(nèi)意。一個簡單的“耍”字,極為生動、精辟、準確、凝練。
“耍拳”理論是和兆元在符合人體結(jié)構(gòu),尚天道、崇自然;順乎中醫(yī)、易理;利于心法、意念修煉基礎上,根據(jù)自己多年經(jīng)驗所提出的一套科學、完備的太極拳修煉方法。它可以使人們順利從“著熟”進入“懂勁”,進而達到“神明”階段,逐步隨心所欲,不走彎路或少走彎路。該體系包含和兆元、和慶喜、和學信、和士英等宗師在這方面的論著。
看過“和式太極對眼身步的要求”的人還看了:
2.和式太極拳概觀
5.和式太極拳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6.太極拳的派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