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 > 體育運動 > 武術(shù) > 太極拳 > 閱逝去的武林偶感

閱逝去的武林偶感

時間: 方婷698 分享

閱逝去的武林偶感

  李仲軒老先生遺著《逝去的武林》出版后,一時洛陽紙貴,眾武友不管是否形意拳系的,都爭相傳閱,掀起好不熱鬧的一陣風潮。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閱逝去的武林偶感。

  閱逝去的武林偶感

  一本著作,各人閱后自有各人的領受,但李老此書的評論,許多都是正面的,筆者身邊更有不少對練武已漸冷淡的朋友,讀著這書后都像重新燃起絲絲熱情,似乎老人家的著作,在這一代習武者的心中,是說中了當中的一些心結(jié)。

  筆者對于這部著作,亦有著難以釋懷的感受。一方面像大家一樣,對于李老著作,都是從在《武魂》連載時已經(jīng)在追看。當時追看的原因都是比較膚淺的,就是看看里面有沒有一些有效的練功心法、密訣之類的東西,能對自己練武有所幫助。當時李老曾因某些原因而停寫了好一陣子,可幸之后再續(xù)口述,讓我們有機會再領略老輩的練武歷程。然而不久李老過身,教許多讀者都深感惋惜。當時我亦對此惋嘆,可并不單是感到不再有機會看到一些有價值的練武心得,而似乎是因為李老的逝世,使得一些更深層次的體會再也難再于心內(nèi)沉淀,但這些究竟是什么?當時也難以再說清楚。

  能為李老出版這本書,確實是造福于人。再次細看當時已看過多遍的文章,也看著身邊友朋閱后的反應,才發(fā)覺李老著作對我們的意義,并不僅僅是技術(shù)層面的事情。

  實際上,李老為唐維祿先生的傳人,而于尚云祥及薛顛前輩則分別只跟隨過兩年多及數(shù)日的光景,如此時日豈有對尚、薛二先生的承傳深有所得?

  其實,李老的著作固然讓我們看見當時武林前輩的一鱗半爪,使我們有機會了解那輩人士是如何理解及掌握他們的武技,但同時更重要的是經(jīng)過時間的沉淀,李老在其對自己習武經(jīng)歷的回溯中,向我們透露了作為一個「武人」,這在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中,或許甚至在這時代中究竟所為何事。

  也許李仲軒老人家與我輩較相近的地方,是他只視自己是一個平凡人。他是一個把自己「開除出武林」的人,數(shù)十年默默無聞,暮年更只當一個商場的守門人。這樣的經(jīng)歷比諸于其他前輩武家的顯赫生平,也許更容易讓我們認同。

  李老并不強調(diào)是誰手把手教他這樣那樣的絕技,也不大提自己練武時下了多大功夫,一次過站樁多少個時辰,或每天打多少個崩拳。但他總是揭示武術(shù)可有這樣那樣的境界、意境,讓我們狹窄的眼光得以擴濶一下。

  練武有次第、有層次,更得有境界,這使我們一向汲汲于這招如何用、那招怎樣打倒人的后輩稍稍領略到所謂習武,并不僅僅這招來那招應而已。練武有其理路,明其理路,悟其理法,自會產(chǎn)生一定效果,然而相對地那種只顧把對手致諸死地的心態(tài),卻容易使我們困死局中,一生只能成為庸俗的拳手,只在那血氣之勇中打滾。而真正的武術(shù)有其境界,山河大地皆能使人有所感悟,能讓人在拳學上有所深造,就仿如《易系辭》所言,「鳶飛在天,魚躍在淵」的意境。

  這樣的境界甚高,不是我輩輕易就能吹噓達到的,但不唯乎此,我們就不能「大其心」,就更無從跟得上先輩武藝的縱跡,要是不知道武術(shù)能有這樣的層次,這才叫得上我們中華武術(shù)的失落呢!

  這當然并不是叫我們練那不管用的花拳繡腿,或是擺擺舞臺功架,自己感覺良好便了事。拳術(shù)一動一靜皆應有其作用,每一轉(zhuǎn)折都不應被我們忽略。「一動手便叫人覺得委屈」,李老說這才算得上形意拳,其實任何武技豈都不是以這樣的效果為鵠的?但李老這句說話卻說得精彩,說上了武術(shù)應有的境地:不一定要招招奪命,但就應是別人在你手上,你想怎樣就怎樣??涩F(xiàn)實上我們又有多少機會用得上如此的功夫?能練上已是難,但能用得上恐怕那是你的不幸。

  尚云祥、薛顛二先生的拳是「要著命」的拳,這樣的功夫在古時或民初那種動亂時候是有其合理性,但現(xiàn)在除非是碰著一些危急異常的情況,否則也不應用上這些功夫。從前一位師伯在跟我們說了一式狠招后,也隨即對我們說希望我們?nèi)蘸鬀]有用上的機會。奪人榮衛(wèi),傷人血脈,終是極端缺德的事情,更何況是殘人肢體、取人性命?「武人不祥」,這也許是我們應要記取的說話。

  然而習武為何?不是想要在舉手投足間便能攝伏群雄,練這個「武」干什么?有時獨個兒練著練著,心里也會有這點疑問。

  學拳學了這許多年,心知按自己的處境,能達至的成就實為有限。要靠這點兒功夫糊口亦不可能的,自己也不希望、也大概不會在武術(shù)競賽中拿點什么名聲。然而日復一日,卻有一種不知名的心境驅(qū)使我們練著。面對著忙碌的生活,亦處身在事非不斷又混混噩噩的武術(shù)圈中,仍維持著這種興趣,自己也覺得莫名奇妙。

  然而李老卻說:「要珍惜時光,真正練進拳里去。得點智慧,人生就有改觀」,這卻一下子說進骨節(jié)眼去。這是何其卑微的一點愿望,卻又何其難得?

  練拳要「開悟」,這是李老文章常有的說話,可有多少人自忖曾有過這樣的經(jīng)驗?但這也是一個習武者應要遇上的歷程??墒敲看卧诓恢挥X中被老師甩了出去,又或是不知不覺間給師傅完全制著,動彈不得,在莫名奇妙的當兒,師傅卻三言兩言便把箇中關(guān)鍵抖了出來,教你茅塞頓開,霎時間世界便像煥然一新,自己有了領悟。碰著一個好老師,世界永遠是新鮮的,永遠都有著新的刺激。再若獨個苦練,慢慢地,迷蒙之間平日弄不清楚的動作,自然油然地擺弄到位,心里覺察到原來只是如此簡單,卻驚奇如此平凡的動作,效果卻如此驚人。凡此種種,都是每個認真習武的人都有機會碰上的光景,或大或小,都是「悟」的體認。能有所悟,世界便不會只是無奈的過去,平庸的一生都或多或小變得脫胎換骨。

  能有這種體悟,對身旁的事物便可以有敏感,森羅萬象都因著機緣而令人有所興會,這才說得上「象形取意」。學拳能有這樣的層次,就不枉十數(shù)年的辛苦鍛練。

  看著李老的文章,深覺其生平早年雖有名師的提攜,但世道的變化卻令其后半生偃蹇寂寥,可是李老在字里行間卻顯露著一股武人的豁達,教人有海濶天空之感。這亦是平凡之人在面對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世態(tài)時,所能向往的一種豁達。練拳之人能感知「天命」,這對我們則實在太高了!但是這亦未算如那種練武練得最后有「仙佛接引」的「境界」的讓我們難以理解。感知天命,固然有老輩人的一種感謂,但這何嘗不是每個存活的人最后應要去到的層次?但練拳人從本來的有執(zhí)去到后來的知命,這實在是生命的極大的提升。但若無對周遭物事有所感悟,那又何來天命之所知?最后,不再管是否天下無敵,練拳卻練出了自己的天地,這才算是「技」進于「道」,這可才是我們后學所應細心參詳?shù)摹?/p>

  那么就讓我們自顧自的沉醉在自己的小天地內(nèi),享受那汗水中的風光月霽,那就足夠嗎?那豈不是一種自我麻醉?武術(shù)不就變成了一種精神鴉片嗎?并非如此!武術(shù)永遠「天外有天」,亦永遠人外有人。拳學是一種貼身之學,即或你在自己的境界天地中多有興會,有何種沉醉,一旦用上時卻縛手縛腳,你就會明白自己那一點體會不過是鏡花水月、玩弄光境而已。拳在刀鋒上走!你那不能逆料的對手可能令你轉(zhuǎn)眼趴下,更可能使你一命嗚呼!但他更是你的提升者,武學不是「唯我論」,它有它的「他者」,永遠是在受「他者」的擾動、困擾,同時亦因此可以提升了自己。

  我想,拳學到了一定境地者,遇上相當?shù)膶κ?,若不是有血海深仇,都一定會惺惺相惜。好的對手,就是自己的一個老師,如何會輕視他?近代中國武術(shù)不就是在這種不同門派間相互刺激之中,進入其黃金時期嗎?武者要有自信,敢于接受前面任何的挑戰(zhàn),但他卻不能自大,妄以為天下唯我獨尊。這種心態(tài)《逝去的武林》中多有描述,對此也不用筆者多言。

  再說李老書中有時會談及一些看似奇怪的事情,如形意拳會練出輕功、唐維祿夜行百里探望李仲軒,又或是尚云祥劍法中的稀奇古怪等,這些我們都可以視之為一些武林逸聞,不用過于認真,老輩人的說話,或多或少都會帶著這種色彩。但是深究一層,生死幽明,世間本有許多事是超過我們理解的,即使沒有故事中的那種程度,但誰又能知道形意拳一直練上去,會達到哪種境地?李老言「神鬼難知」,這不就意味著拳學一途,實有著我們意料之外的另一境地嗎?能有此認識,自會曉得自己的渺小,那又如何能張狂得來呢?

  事實上,李老此書,內(nèi)中有關(guān)練武的竅門,大都是踏踏實實的,既有形像又有興味的,而并非陰陽五行等一大堆,又或是這腳怎么轉(zhuǎn)、那手怎么走的機械呆板。武術(shù)需要面?zhèn)餍氖?,若要用文字表述,就非要如李老這種作法不可,能抓著要點,提綱揭領地把關(guān)鍵抖出來,又能象形取意,讓人滿有興味的體會下去,這可是李老的能耐。遺憾的是,李老去后,恐怕也就難見此等文字于世。有時心里也直是憤慨,當初那些對于李老文章有所詛語,繼而加以阻攔之徒,他們的作法不僅對不住老前輩,也更是使后輩有心武學之人,留下多少遺憾!這也是對日后在武林上任意妄為之人的一種驚惕呢!

  也許我們也不應將李老神化,有人動輒便將他比之「武圣」孫祿堂,這不是貽笑方家么?(這也可令人慨嘆我輩中人的質(zhì)素,永遠喜歡處身在「造神運動」之中!教人可哀可嘆!)李老是一位對拳學之途有所認識的一位老者,卻有著開闊胸懷讓后輩知曉過去前輩們的點點滴滴。我們也得感謝如此一位前輩,讓我們這群仍在顢跚學步的小輩,對于那個仿似海市蜃樓般的「逝去的武林」,能或多或少的體味其中的風采。

  最后,大家也不應該忘記記述者徐皓鋒先生,我們因他而知道有李仲軒先生,而其生動而精煉的文筆,亦讓李老及其提及的前輩,仿似活現(xiàn)在我們眼前,我想,整理出這樣的一本著作,徐先生付出的心力,也該讓我們?yōu)橹屑ぐ?亦希望日后能多見徐先生的筆觸,使大家能再見識我國寶貴傳統(tǒng)的一些真貌。

524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