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翻身二起腳圖解和注意事項
太極拳是一種始于明末的漢族拳法。同時太極拳也代表著我國傳統(tǒng)運動的身心修養(yǎng)之道。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陳氏太極翻身二起腳圖解和注意事項。
陳氏太極翻身二起腳圖解和注意事項一:翻身掄臂
腳掌內(nèi)扣,身體向左后翻轉(zhuǎn)(胸向西)。左腿伸起微屈;左腿隨體轉(zhuǎn)向左上步,腳尖點地。同時左拳向上、向右、向前、向下劃弧于左胯前,拳心斜向上;右拳向下、向上劃弧舉于頭右側(cè),稍高于頭,拳心向左。目視前方。
動作要點:右栽拳,左提拳,兩臂加旋轉(zhuǎn),松腰,扣腳,翻轉(zhuǎn)身。
注意事項:翻身掄臂時采用吸氣。
當(dāng)對方用右拳向我面部進攻,我身體右轉(zhuǎn),上左腳,抬左手掤接住對方右手腕內(nèi)側(cè),順纏向左下捋來。
陳氏太極翻身二起腳圖解和注意事項二:上步繞臂
左腳跟落地踏實;重心移向左腿并屈膝。上體微左轉(zhuǎn):隨之右拳外旋向前下落,左拳向下、向后劃弧于胯旁,拳心向上。接著右腳向前上步.屈腿,重心移向右腿;上體稍前傾下壓。同時右拳向下、向后
劃弧斜下舉;左拳向后、向上、向前、向下劃弧于左肩前。目視前方。見圖338、
注意事項:上步時,兩臂在體前由外向內(nèi)劃弧。上步擺臂要協(xié)調(diào)連貫。
上步繞臂先用呼氣再用吸氣。
陳氏太極翻身二起腳圖解和注意事項三:騰起拍腳
左腿屈膝上擺,右腳踏地,身體騰起。右腿在空中由屈到伸向前上踢擺,腳到胸高時,右拳變掌向上、向前下去拍右腳面。左拳變掌向下、向左劃弧上舉,掌同肩高,掌心向下。目視右手。見圖340、圖34 1。
動作要點:由拳變掌拍腳時,運動路線不變。勁由后背’提起起跳。擊拍腳面要清脆、準(zhǔn)確。
注意事項:騰起拍腳時采用呼氣。
我可提右腿向前,用右腳踢對方襠部;用右手向?qū)Ψ矫娌繐浒础?/p>
陳氏太極拳的奧妙
陳氏太極拳在一般人心目中,總是覺得不適于老年人,或是婦女們?yōu)榱私∩硭鞯倪\動,甚至有些青年人也是這樣想法,以為不是正宗的太極拳,直到學(xué)習(xí)了陳氏太極拳之后,對于陳氏太極拳才有些認(rèn)識,而等到練上多年入門了,才能知道其中的奧妙。
一、陳氏太極拳的動作,有快有慢,而且蓄發(fā)明顯,而一般的太極拳動作速度均勻,蓄發(fā)不明顯。
二、陳氏太極拳是肢體呈螺旋運動及纏繞運轉(zhuǎn),它是一種纏絲勁,而一般的太極 拳是肢體呈弧形運動,圓轉(zhuǎn)簡單,是一種抽絲勁。
三、陳氏太極拳的呼吸方法,是以腹部呼吸為主,是采用復(fù)式的丹田呼吸法,也就是反呼吸法,一般的太極拳是采用單式的丹田呼吸。
上面所說的不同三點,是犖犖大者,其它小節(jié)尚多,姑不具論。陳氏太極拳是以內(nèi)勁與外功為表里,健身與技擊并重,鍛煉著重于內(nèi)氣的運行,即陳鑫所謂之「 中氣 」。
這個中氣是發(fā)于丹田,布于周身,開則達于四梢 (手足尖端 ),合則仍歸于丹田,是為一開一合,亦即一動一靜。
陳氏太極拳是名副其實的以太極陰陽、消息盈虛之理為立論,本屈伸開合、纏絲螺旋之法為演練,呼吸自然,動作雍容,以身法中正不偏為根本。
因之,具有增強體質(zhì),療治疾病的功能,而于技擊則有以小力勝大力,弱慢勝強快的效果。實為我國武術(shù)中極為上乘、高深、奧妙的拳法。
陳氏太極拳的傳承
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氏世傳之太極拳,取法太極陰陽開合之理,運剛?cè)峄l(fā)之勁,為中國武術(shù)之上乘者。其根源可遠溯自六百多年前,在明朝洪武七年(公元一三七四年)陳氏先祖自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居河南溫縣常陽村。后因陳氏宗族生嗣繁衍,遂將常陽村易名為陳家溝。
陳氏族人于世居山西洪洞縣之時期便素習(xí)長拳,遷居溫縣后,由始祖陳卜以陰陽開合之理,研究拳法,以授子孫。歷代相傳,至九世祖陳王廷,參以戚繼光拳經(jīng),編造拳套;以其獨特纏繞運轉(zhuǎn)之纏絲勁,并配合中醫(yī)經(jīng)絡(luò)學(xué)和道家導(dǎo)引、吐納之術(shù),形成意識、呼吸及動作相互結(jié)合之內(nèi)功拳法。
陳氏拳藝,世代家傳,不授外姓,從十四祖陳長興,方開先例,外傳于永年楊露禪,并由楊氏引至京城,變化拳式成楊家太極拳而廣為流傳。爾后亦衍生出數(shù)家不同之派別。直至十七世祖陳發(fā)科,于民國十七年秋,受聘至北平教拳,陳氏太極拳始為外間所認(rèn)識。
陳氏太極拳,自始祖陳卜迄今已六百多年,歷代相傳,其間亦有所改進 。 至第十四世祖陳長興時 , 陳氏拳藝 ,已由博而約而定型。
第十四世祖陳長興所傳者為老架,有頭套十三勢及二套炮捶。另第十四世祖陳有本所傳之新架,則是刪去頭套中之震腳發(fā)勁,變化難練之架式而成。第十五世祖陳清萍所傳者為新架之小架,簡稱小架,又稱趙堡架,此套拳路是從新架變化出來,且更為緊湊。
此趟頭套十三勢之三種架式,拳套著勢之結(jié)構(gòu)和運用纏絲勁的法則,完全相同,僅在手法上有所不同。老架著勢寬大,有發(fā)勁震腳和跳躍等較難之動作;新架略去較難演練之動作,架式則與老架同樣寬大;小架架式則較為緊湊,發(fā)放抖勁之手法亦較多。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