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的武德教育
中學生的武德教育
武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運動項目,它對強身健體、陶冶情操大有益處。隨著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武術進入中小學體育教材已經(jīng)有一段時間了,但是由于受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思想的影響,不少體育教師在武術教學只注重技能的教學,而忽略了對學生的武德教育,違背了武術“習武先習德”“內外兼修”的宗旨。在教學中重視和研究武德教育,對學生真正體會武術精髓,盡快掌握武術技能,塑造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有著及其重要的作用。根據(jù)中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趨向和武術德育功能,將武德教育貫穿于武術教學實踐,并對其效應進行探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中學生的武德教育。
中學生的武德教育1.當代中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趨向及在體育活動中的表現(xiàn)
隨著科學的迅猛發(fā)展和物質的不斷豐富,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社會對人類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目前,我國的中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家長也日趨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yǎng),當代中學生在享受現(xiàn)代文明帶來的便利和高科技成果的同時,也面臨著很大的社會壓力和生活壓力。這便導致了中學生存在著以下三個心理發(fā)展趨向:
1.1 性格雙重性,獨立性和依賴性相并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但缺乏理性思考和準確判斷的能力。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與外界的接觸和聯(lián)系也日趨密切,在這種日新月異的社會環(huán)境中長大的中學生,很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對一些流行的東西感興趣。由于受認知能力和社會經(jīng)驗的局限,缺乏準確的判斷能力,容易做出錯誤的選擇,這種特征在體育活動中表現(xiàn)為:對一些流行的和國外的體育項目感興趣,如:街舞、網(wǎng)球、健身操等運動,體育興趣很容易受外界及媒體影響,如:灌籃高手、足球小子、NBA等電視節(jié)目曾激發(fā)了不少中學生學習和關注籃球和足球的熱情。
1.2 對未來充滿信心,敢于面對競爭和挑戰(zhàn),但缺乏正確面對和處理挫折的能力,容易產(chǎn)生自卑和自傲的心理。
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環(huán)境里,家長和社會在潛意識中給學生灌輸了“勇爭第一,勝者為榮”的思想。為了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追求全面發(fā)展,中學生被鼓勵多接觸和學習多種技能,知識面得到很大的拓寬,在追求多能的同時,注意力經(jīng)常被分散,學習興趣容易被轉移。在體育活動中表現(xiàn)為:興趣廣泛,但缺乏堅持練習的耐心和毅力,很少體育項目能夠長期堅持并成為終身愛好,受客觀因素影響大,體育鍛煉經(jīng)常因時間和環(huán)境被中斷,體育愛好也常改變。
1.3 自主好強,但缺乏寬容謙讓的精神,追求個性,對一些傳統(tǒng)美德漠視。
從小經(jīng)歷了各種各樣的考試和比賽,接受“好強取勝”思想教育,為了在激烈的角逐中取得勝利,很多中學生性格有著自私自利的一面,對周圍的人有著戒備的心理,對他人缺乏寬容和謙讓。在巨大的壓力面前有叛逆的心理,追求張揚的個性,忽視了內涵修養(yǎng),漠視一些傳統(tǒng)美德,如:大公無私、艱苦樸素、謙讓融合等品質。這在體育活動中表現(xiàn)為:喜好個人項目和對抗性強的運動項目,在運動和比賽中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受個人情緒的影響大。在器材和場地的選擇時很少考慮其他人,習慣先己后人。
中學生的武德教育2.傳統(tǒng)武德內容及功能
2.1 傳統(tǒng)武德內容
“武德”:這個詞最早出現(xiàn)于春秋時代的《左傳》,又稱之為“武道”或“武節(jié)”。是指習武者應有的道德規(guī)范。受歷代武學家推崇,“武以德立”,“武以德先”,在中華武術中占據(jù)了重要位置。中華武術源遠流長、門派繁多,但都以習武先修德為共同宗旨。“武德”的內容歷來衡量標準的劃分沒有定論,且由于歷史時代與社會背景有所差異,但總體上基本相同。傳統(tǒng)武德的主要內容是尊師重友、愛憎分明、勤學苦練、除暴安良、濟困扶危等,要求習武者要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不以武功謀私利,不做有損社會公德的事情,“勇不滋事,武不犯戒”,不倚強凌弱。
2.2 武術的德育功能
武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武術在長期的發(fā)展中,繼承和發(fā)展了中華民族重禮儀.講道德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武術的發(fā)展史就是中國人自強不息,不斷崛起的歷史寫照。武術的特殊內涵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德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通過武德教育能夠對學生的性格和品德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呢?在與人交往時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在為人處世上,光明磊落、不驕不躁,在氣度追求上,心胸坦蕩、淡泊名利。武術教學過程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良好時機,長期的堅持練習可以培養(yǎng)人們知難而進、不驕不躁的意志,使人在逆境中不自卑、不氣餒,奮發(fā)圖強,追求更高更好的境界;使人在順境中謙虛做人,沉著穩(wěn)重。
中學生的武德教育3.如何在武術教學中進行武德教育
如何改變教學中只有空架勢而沒有內在東西的現(xiàn)象,如何在教學實踐中運用武德教育,使武術教學能夠豐滿起來,是體育教學工作者思考已久的問題。為此,在查閱和分析武術理論的基礎上,我試著總結出一些比較適合中學武術教學的武德教育設想,并利用工作便利,在高一年級幾個班級的體育課中進行嘗試教學,把這些方法設想運用到實驗班的教學實踐中去,通過不斷的教學實踐和對比分析,從中自己得到一些教學體會。實踐證明:要真正地把武德教育滲透到教學實踐中去,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3.1使學生在思想上重視“武德”,明確武德在武術中的重要地位。
“習武先習禮,習武先修德”,在學習武術之前對學生進行一些武術品德規(guī)范及武術禮儀的介紹是很有必要的。大家都知道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武術的真正魅力:不是它精湛的技藝,而是它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和修身養(yǎng)性、塑造人格的功能。在學習武術之前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引導,讓學生充分意識到武德的重要性,真正了解武德的內涵和規(guī)范,才能使學生對武術學習有個正確的定位,并對武術產(chǎn)生興趣,意識到學習武術的目的并非只是會三拳兩腳而已,而是在學習武術套路,掌握武術技能的同時,不斷地朔造崇高的人格,鍛煉自己的意志,肩負起把中華武術這一民族文化遺產(chǎn)發(fā)揚光大的歷史使命。例如在學習武術之前開設一堂有關武德方面的講座,給學生介紹武術的基本知識和武術發(fā)展史上感人事跡:宋襄公死守“持德者昌,持力者亡”的教條;黃飛鴻伸張正義;岳飛精忠報國。讓學生帶著思想去學習武術,用心去感受武德,效果要比盲目地學套路好得多。
3.2在教學內容上滲透武德教育
滲透教育就是在“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前提下,把武德本身的目標與武術教材所容的德育因素,自然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武德內容在潛移默化的武術教學過程中,內化為學生個體的思想品德。武術博大精深,武術悠久的歷史和濃郁的民族文化內涵,又為實施德育提供了豐富材料,要不失時機地把武德滲透在武術教學中。例如:在練習長拳時要求舒展大方,挺胸塌腰,眼神到位,可借機教育學生要挺起胸膛、堂堂正正做人,光明磊落、全神貫注地做事。在學習太極拳時要求上身中正,重心平穩(wěn),可借機教育學生為人要正直,腳踏實地。注意教學過程中的點滴,尤其是要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及時進行表揚,挖掘學生難能可貴的思想品質。例如:仔細觀察學生在練習中表現(xiàn)出來的謙讓、團結友愛、吃苦耐勞、樂于助人等品質,并進行鼓勵和表揚。同時,對教學過程中有背武德規(guī)范的行為要及時指出,抓住機會進行教育。
3.3充分了解學生,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對其進行循序漸進的武德教育。
武德內容所涉及的范圍很廣,要在體育課堂中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由于中學生的知識面不是很廣,對武德的一些方面的領悟能力不強,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所以在對學生進行武德教育時,要充分了解學生,根據(jù)學生共同的心理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武德教育。例如:在學習太極拳之前,有部分學生認為太極拳是爺爺奶奶的專利,老土得要命。體育課在學生心中是為了娛樂,為了達標而設立的,而太極拳與看似與這兩者毫無關系,是很費時間和精力的玩藝,針對學生追求流行、漠視傳統(tǒng)的心理。我特地在實驗班學習太極拳之前,利用半節(jié)課時間給學生讀一些同齡人學習太極拳的體會,講述武術大師膾炙人口的太極人生。旨在從思想上引導學生揭開太極拳神秘的面紗,教育學生不能盲從流行,學會思考判斷,消除對傳統(tǒng)的偏見。中學生自信好強,做事有一定的主見,追求個性,但同時也缺乏團結協(xié)作、大公無私、謙虛謹慎、不屈不撓的精神。針對學生的性格特征,可以在武術教學過程中多增加合作練習,多設立一些帶有教育意義的情境教學。例如:太極拳學習時,讓學生進行雙人推手練習,讓他們體會太極的松柔,同時也體會合作練習的快樂。在基本功練習單調吃力,學生容易產(chǎn)生厭煩的情緒,這時可以進行情景暗示,用“拳打臥牛之地”和“三步錐拳”等武林佳話來激勵學生。使學生在無形中得到熏陶。
3.4利用現(xiàn)代媒體和學生偶像的影響
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網(wǎng)絡、電視已經(jīng)成了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學生接觸武術大多是通過電視和武俠小說等渠道?!杜P虎藏龍》、《太極宗師》、《天龍八部》等影片都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正了解武術的人都知道:武術并不象武俠片中所描述的那樣神通廣大,但是,武者的高尚武德是大致相同的。不少同學很崇拜李連杰、李小龍、成龍等武術明星,被他們出神入化的功夫和他們塑造的英雄形象所折服。根據(jù)學生崇拜偶像的心理,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媒體和偶像的影響,對學生進行武德教育。如:和學生一起分析討論《英雄》人物的性格特征,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英雄讓人佩服的不是他的蓋世神功,而是他所表現(xiàn)出來的崇高武德和顧全大局、視死如歸的武者氣概。從而教育學生,學習武術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強身健體,而且要通過練習武術鍛煉意志,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風范。有內涵有修養(yǎng)的習武人才能學無止境。通過媒體可以讓學生多接觸一些武術知識和信息,引導學生關注武林賽事。一步一步地了解武術,并逐漸地產(chǎn)生興趣。
3.5教師要以身作則,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學生,讓學生親身感受到習武者崇高的人格魅力。
傳統(tǒng)武德是實踐型的,這種實踐主要通過習武生涯而展現(xiàn)出來,武德演化到我們今天的武術教學中來,仍然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歷史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不同,今天的武術教學對擇徒拜師的標準有所放寬,但是教師仍然要求有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在習武過程中,對學生的品質教育仍然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親其師,信其道。” 教師的言行舉止、為人處世的方式都無形中影響著學生,所以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為學生做一個武德典范。決不能言而無信、舉止不雅、傲慢不拘。例如:教師在教棍術時,讓學生使用光滑的木棍,自己卻用粗糙難看木棍。無形中就教育學生要先人后己、相互謙讓。久而久之,學生便學會了為老師和同學行方便,不會計較個人得失。
武術的德育功能已經(jīng)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如何把武德教育地落實到教學過程中,還需要不斷的實踐和探索。武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涉及的范圍很廣,只有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從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把武德教育有效地滲透到教學實踐中,才能充分發(fā)揮武術育人修心的功能,才能讓武術教學煥發(fā)出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