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法顯和唐僧的一封信
晉代的法顯和唐代的玄奘是我國的求法高僧,法顯和唐僧都為我國的文化做出巨大的貢獻。下面學習啦小編整理了寫給法顯和唐僧的一封信范文,歡迎閱讀!
寫給法顯和唐僧的一封信范文一
尊敬的唐僧、法顯:
你們好!
雖然隔了不知多少年,也不知你們是否能看懂現代的文字,但我認為很有必要寫封信給予你們,為什么呢?讓我慢慢向你們道來。
兩位的尊姓大名家喻戶曉,你們都有為中國的文化進步做出重大貢獻。唐僧大師的《大唐西域記》被唐太宗李世民大加贊賞,法顯的《佛國記》也十分有名,從書中我知道你們都為了取經、留學,獨自穿越荒無人煙的沙漠,這種為了信仰而執(zhí)著努力的精神值得我去學習。
不過,在欽佩的同時,我也想以晚輩的身份給兩位大師講一講科學知識——其實沙漠中并沒有什么神魔鬼怪,諸如你們所見的奇怪的現象是有其科學道理的。
你們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在旅途中感受在渴不能耐時,忽然看到一個大湖,蓄滿了碧綠的湖水,看來并不遠,但是當你歡天喜地地向大湖奔過去時,卻發(fā)現根本到不了大湖邊。
其實呀,根據現代科學研究,這種現象的發(fā)生是因為沙漠地區(qū)天氣酷熱,貼近地面的沙子上層,空氣溫度比上面一兩米的溫度還高許多,這樣,由于光線折射的影響,人們產生了一種錯覺,空中的樹木看起來象是倒栽在地面上,蔚藍色的倒映照著,便看成是汪洋萬頃的湖面了,若是近地面的溫度下面低而上層高,短矩離內相差七至八攝氏度,像平直的海邊地區(qū)有時遇見的那樣,那便把地平線以下尋常見不到的島嶼,人物統(tǒng)統(tǒng)倒映在天空中,成為空中樓閣,又叫海市蜃樓。
還有一種沙漠奇怪現象是“鳴沙”,就是人們從沙山上翻滾下業(yè)時會聽到轟隆隆的聲響,這種現象是由于沙漠表面沙子干燥,含大量石英,經風或人馬走動,沙粒移動摩擦,便會發(fā)出聲音,這也許就是你們腦海中沙漠里無處不在的怒吼的惡魔吧。
前輩們,我并非是取笑你們無知,你們不明白是因為在古代科技不發(fā)達的原因。我只是建議,希望大家正確認識一些“怪”現象,另外,我會通過時光機給你們幾本古文版的《百科全書〉,希望你們認真讀一讀。
祝你們永遠快樂!
XXX
20XX年XX月XX日
寫給法顯和唐僧的一封信范文二
尊敬的法顯,玄奘:
你們好!
對于法顯您的《佛國記》和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我很欽佩你們的心地善良,信仰堅定,明知道此去必然會有許多艱難險阻,“吉兇難定”,但仍然勇往直前,義無反顧的精神。但我也想提幾個意見。
你們說,沙漠里有很多惡鬼和火烈的風,人一遇見就要死亡。其實,所謂的魔鬼就是一種沙漠現里的自然現象。當沙漠的地面被太陽曬的酷熱,貼近地面的一層空氣就比上面一兩米的溫度高許多,這由于光線折光和反射的影響,人們產生一種錯覺,空中的喬木看來像到倒栽在地面上,蔚藍的天空倒映在地上,便看成是汪洋萬傾的湖面了。這叫做“海市蜃樓”。
所以,古人說:“見怪不怪,其怪自敗。”沙漠里的一切怪異現象,不能一昧地用眼睛判斷,還需要用科學去證明。像沙漠里不是由魔鬼的恐怖的聲音嗎?那其實是“鳴沙”。據專家說,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細沙而干燥,含大量石塊,被太陽曬的火熱之后,經風的吹拂或人馬的走動,沙粒移動摩擦起來,便會發(fā)出生硬,這便是“鳴沙”。
所以,你們的想法,在事實上不是這樣的。凡事都需要用科學去證實的!
XXX
20XX年XX月XX日
寫給唐僧的一封信范文三
唐老板:
您好,跟著你打工已經有3年了,從五指山招聘市場相遇,我就死心塌地地跟隨您,經歷了很多磨難,在這都不提了,因為您也不容易,多次出賣色相,多次差點傾家蕩產。
誰讓我們都在商海沉淪呢?
我在五指山人力市場找了500年工作,硬是沒人要我!
說我脾氣太沖,給我養(yǎng)馬的工作我放棄了,給我看管桃園的工作我偷吃,還在天庭那罷過工,還給玉帝的公司造成重大損失,后來玉帝的公司把我告到法院,如來院長判了辭退,所以混跡五指山人力市場,還是您賞識我,跟我簽了勞動協(xié)議。
雖然是小公司,也跟老板您鬧過情緒回花果山曠了幾天的工,但我還是滿懷感恩之情的。
其實八戒和沙僧跟我的履歷也差不多,之前服務同一個公司——天庭公司,后來一個是因為作風問題,酒后調戲了公司同事,一個是因為不小心打壞了公司的一個碗,所以都丟了工作,然后自己創(chuàng)業(yè)沒成功,都加入到我們的團隊,白龍馬經歷也差不多,也是犯過錯的!
當然,誰沒年輕過呢?我們都是想著成大事的人!你看得出來,我們個個能力都很強,都能獨擋一面!
我們是干國際貿易的,我們的業(yè)務覆蓋中印出版物、音像制品、印度和中國的土特產等,現在我們企業(yè)面臨經營危機,沒有推廣、沒有客戶、沒有市場渠道,怎么辦?
酒香也怕巷子深,印度的東西到中國怎么賣?中國的東西印度人認不認可?唐老板,您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
XXX
20XX年XX月XX日
猜你喜歡:
2.給唐僧的一封信
4.給唐僧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