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著作《滅亡》有感
巴金著作《滅亡》有感
手捧這本《滅亡》,小編也是在一夜之間讀完的。早就想讀巴金的這部處女作,但是一個有著豐富創(chuàng)作的作家,對于小編來說也是一個考驗。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淼氖?ldquo;巴金著作紀念本文叢”之一的《滅亡》有感
巴金《滅亡》有感一
那是一個腐朽而又充滿生機的年代,愚昧無知的國民飽受戰(zhàn)亂之苦。顛沛流離,陰陽兩隔已是司空見慣,其中的愛與痛令人潸然淚下,惋惜不已,不禁要為自己身處的時代感到慶幸。出身于1904年的巴金前輩對此有著深刻的體會,國家受凌辱,戰(zhàn)火燒到家門口,百姓陷于水深火熱卻仍然是愚昧無知,他心中憤慨,于是才能寫出像《滅亡》《憩園》《寒夜》這樣的長篇小說。
我認為巴金是繼魯迅之后的又一文學巨匠,他們揭露社會丑惡的一面,褒揚人性的善良,抨擊封建思想,各自引領(lǐng)著時代的發(fā)展。兩者的作品我也讀過不少,最先接觸的是魯迅先生的著作。似乎魯迅先生總是在抨擊在揭露,給人以巨大的震撼的同時,不免給人注入一絲寒意。文章如此有力,正是因為其憂國憂民,心境沉重,也正是因為這個,魯迅獲得了千千萬萬個中國人的敬仰!
而巴金前輩,正如人們稱之為"人民的作家",他的小說清新樸素,描寫細膩,是生活的一部分,家人的關(guān)心,朋友的照顧,故事仿佛就是真真切切的發(fā)生過一樣,真情在流淌。但像魯迅先生一樣,巴金也看到了這個社會的腐敗,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的殘酷壓榨剝削,是人民痛苦的根源。于是在他的作品里,我又看到了罪惡在橫行,真情與罪惡交織的社會中,與真情伴隨的便是痛苦,人們在期盼黎明…他用一片赤誠的心去寫作,同樣贏得了千千萬萬個中國人尊重!
巴金《滅亡》有感二
巴金曾說過:"我是一塊木柴,我愿意讓自己化為灰燼,給人間添一點溫暖。"我想,他正是懷著這樣的想法,在自己的第一篇小說《滅亡》中創(chuàng)造了杜大心這樣的一個人物
杜大心,一個外表冷酷內(nèi)心熱忱,一個剛強而又脆弱的青年詩人。第一次愛情的破滅使他不再相信愛情,當他確信自己愛上了李靜淑時,卻又在不停地逃避,最后鼓起了很大的勇氣,告別了她,為理想付出了生命。"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古今中外,愛情被人們視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會經(jīng)歷。對于17歲的我可能尚早,但我想,如果我是杜大心,可能就不會棄她而去了。這一點我確實是自愧不如,因為在理想與愛情之間選擇,這需要很大的勇氣!
他有自己的理想,一種有點偏激的理想,他要毀滅那些曾經(jīng)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別人的痛苦上面的人。結(jié)果正如巴金本人所說,杜大心是單獨地在進行革命的斗爭,沒有找到正確的革命道路。但他"為了我至愛的被壓迫的同胞,我甘愿滅亡"的決心,是值得我們敬佩的。退一步講,即使不用去滅亡,試問,如今的我們又有多少人懷有這樣的氣度,這樣的渺遠的思想?突然感到,現(xiàn)如今我們的精神世界真的是太狹隘了!生活節(jié)奏太快,娛樂太低趣味,人們沒有時間思考,沒有時間去拓寬自己的精神世界。
巴金《滅亡》有感三
“巴金著作紀念本文叢”之一的《滅亡》,和幾部代表性的小說《激流三部曲》、《人間三部曲》和《隨想錄》、《再思錄》等。書店里也看不到《滅亡》,好在終于有了現(xiàn)在的這個版本。這是由上海巴金文學研究會策劃、上海人民出版出版的。
1927年初,經(jīng)過漫長的一個多月的海上航行,巴金和他的朋友經(jīng)馬賽抵達巴黎。
巴黎,這是多少人向往的地方,但是在這個繁華的都市里,年輕的巴金并沒有平靜的日子。離開法國三十年后,他這樣回憶:
每天晚上十一點以后,我從夜校出來,走在小雨打濕了的清靜的街上,望著巴黎的燃燒一般的杏紅色天空,望著兩塊墓碑似地高聳在天空中的巴黎圣母院的鐘樓,想起了許多關(guān)于這個“圣母院”的傳說。我回到旅館里,在煤氣灶上煮好了茶,剛把茶喝完,巴黎圣母院的悲哀的鐘聲又響了,一聲一聲沉重地打在我的心上。
巴黎圣母院的鐘聲是悲哀的,只因為他自己的心充滿了悲哀:
在這人生地疏的巴黎,在這憂郁、寂寞的環(huán)境,過去的回憶,折磨我,我想念我的祖國,我想念我的兩個哥哥,我想念國內(nèi)的朋友,我想到過去的愛和恨,悲哀和歡樂,受苦和同情,斗爭和希望,我的心就像被刀子割著一樣,那股不能撲滅的火又在我的心里燃燒起來
看了巴金《滅亡》有感還會看的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