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改革開放40周年心得體會范文
感謝改革開放40周年,給祖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整理的改革開放40周年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學習和參閱。
關于改革開放40周年心得感悟
“時間是最忠實的記錄者,也是最客觀的見證者。”人民日報新媒體打造的“時光博物館”,紅色的展覽場館上標注著“40th 時光博物館 1978-2018”,門外熙熙攘攘地排著長隊。走過時光隧道,貨架上的大白兔奶糖,裝著老電視、收音機的老推車,擺滿一面墻的老唱片、懸掛著的二八大杠自行車等老物件映入眼簾,帶我穿越時光回到過去。
我1993年出生于魚米之鄉(xiāng)的一個小鎮(zhèn),沒有感受過1978年前后人們生活的艱辛,卻聽過他們“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拼搏奮斗的故事。作為90后,我們是幸福的一代人,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快車”,我們沒有遭太多生活的罪,真切地享受到改革開放給生活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見證了中國經濟迅猛發(fā)展的時代。正如“宣言”署名文章《改革開放天地寬》中提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將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得以實現!”經過改革開放,中國這個“大家”的歷史轉折在幾十年里深刻改變著每一個“小家”的衣食住行,書寫著不一樣的輝煌歷史。
1978年,“一場智慧的攀登”。
那時候,“饑餓貧窮”可能是老一輩人深深的印象。聽爺爺輩老人講起,那個年代生活貧苦,家里人多米少,經常吃不飽,需要背著籮筐去田里摘野菜;一大家子人擠在白馬湖壩上的土坯房里,穿的衣服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村里沒有大路,多是崎嶇泥濘的土路,一到下雨天濺得一身泥。爺爺經?;貞浾f:“從未敢想過,那一年國家說改革開放,在未來切切實實改變了物質生活,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準,真是趕上了好時候呀!”
1998年,“咬定青山不放松”。
那時候,“艱苦奮斗”是我最直接的感受。社會環(huán)境變好了,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機會,有人去北上廣打工,有人在村里建起了蔬菜大棚,有人在湖里養(yǎng)起了水產,家家物質條件都稍好了一些。我的家里蓋起了三間房加一個小院子,院里有一口老壓水井,院前是一條水泥路,比爸爸小時候的壩上土坯房好了很多。我們也享受了一個無憂無慮的孩童時代,過年時可以有新紅棉襖穿,上幼兒園時可以挑一個可愛的新書包,偶爾逛街時還能耍賴要到一個小玩具。
2008年,“千樹萬樹梨花開”。
那時候,“美好生活”成了大家普遍的追求。人們物質條件變好了,生活水準提高了,精神追求日漸增多了。作為一名高中生,我最大的印象是家長更多地開始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溫飽問題;更多的家長深層次意識到教育是真正改變命運的明智之舉,努力將孩子送到更好的學校接受更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每個小家越來越有希望,整個社會也越來越積極向上,我們更多地關注國家大事,個人和國家的發(fā)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大家興奮地守在電視機前觀看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一首《北京歡迎你》唱遍大江南北;集體觀看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發(fā)射,以后還見證了中國航天員歷史性地出艙太空漫步。
2018年,“百花齊放春滿園”。
今天,“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成了我們更高的要求。我畢業(yè)后留在北京工作,這座四通八達的現代化城市包容著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高新技術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大便捷,包括居家智能機器人、多樣化網上購物、出門支付寶付款、出行共享單車等等。不單單我們個人生活發(fā)生了量到質的轉變,更振奮人心的是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強大:博鰲亞洲論壇在海南順利召開,我國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順利通車,聯合三地促發(fā)展;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舉行,宣布擴大開放新舉措。
櫛風沐雨四十載,春華秋實譜新篇。正如“時光博物館”里闡述的:“改革開放40年,既是國的40年,也是家的40年,更是每個人拼搏奮斗,共創(chuàng)美好生活的40年。”作為90后,我們見證了改革開放的春風拂面,感恩于改革開放,感恩于祖國的日漸強大。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僅僅享受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美好生活,更應該將后半生投身到改革事業(yè)中去,敢于做改革的“弄潮兒”,擼起袖子加油干,苦干實干,努力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為瑰麗多姿的時代畫卷添彩。
改革開放40周年心得感悟范文
時至今日,每次拿起手機、打開微信,我就會自然地想起小時候第一次收到書信的那個場景,情不自禁地感慨萬千。光陰似箭,歲月如梭,轉眼之間,我也從孩童時期的懵懂少年成長為現在已為人父的男子漢。從一封書信到一個微信,時代演繹著不同的形態(tài)、訴說著不同的故事,卻深深地記錄著改革開放以來天涯咫尺般的偉大變遷。
1998年——我9歲,一個書信的年代
有一天,下著毛毛細雨,刮著絲絲冷風,一個身披雨衣、腳穿雨鞋的郵遞員叔叔,從高大的自行車后座上,把一封來自福建莆田的信交到了我的手上,這是我人生中收到的第一封信。原來,這是第一次出遠門、外出打工一個多月后,哥哥寄來的平安信。夜幕降臨,全身濕透了的母親從地里干活回來,我蹦著跳著把哥哥的信拿到了她的手上。“這個死崽子,這么久才知道給家里來封信啊,弄得全家人一個多月是吃不香、睡不著啊。”嘴里破口大罵、心里卻樂開了花的母親,急急忙忙地撕開了信,迎著昏暗的燈光,一字一句地細細品讀著哥哥的來信。那一晚,母親帶著我,睡得格外香。第二天一大早,母親逢人就說:“我崽來信了,在福建的大工廠里上班咧!”這個聲音,一直在整個小山村里回蕩……
2008年——我19歲,一個手機的年代
這一年,我如愿以償地考上了大學,成為了整個家族的第一個大學生。開學前一天,母親最終還是下定決心,一定要給我買一部手機。那一天,天氣格外好,母親帶著我坐上了到上高的班車,在姐夫的幫忙下,給我買了人生中第一部手機,作為對我考上大學的獎勵。那是一部國產手機,牌子是“天語”,花了母親650塊錢。在手機店售貨員的指導下,我學會了手機的操作方法,并試著打通了家里的電話。癱瘓在床已經7年的父親,接到我的電話后,欣喜地流下了眼淚,“我崽也有手機了,以后在外面讀書就可以和屋里打電話了!”聽到父親的哭聲,我的眼淚也忍不住地往下流……
2018年——我29歲,一個微信的年代
每天起床后,坐起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刷微信,瀏覽著朋友圈的大事小事,也會時不時地分享著自己的喜事樂事。上班時,打開電腦的第一件事,就是登微信,看看微信工作群下發(fā)的通知和文件,及時地進行處理和對接,也經常通過微信溝通部門、銜接事情、交流工作。晚飯后,抱著可愛的女兒,最幸福的事情莫過于與在溫州工作的外公外婆進行微信視頻聊天,看到他們熟悉的面龐,聽到他們爽朗的笑聲,女兒也總是跟著樂呵呵地笑個不停……
從書信到微信,造就了天涯咫尺般的變遷,一字之差的背后,是改革開放40年來通信進步的微小縮影,但這也僅僅是改革開放的一個小窗口,更多的變化隱藏在普通老百姓的吃、穿、住、用、行的美好生活之中。
改革開放40周年心得感悟
我老家在安徽省五河縣朱頂鎮(zhèn)井頭村。離村莊西頭不到一里路的地方有一條小河,莊家澇了就引水到這條河,因此農民們稱它為引河。就是這條不起眼的小河給我的家鄉(xiāng)帶來了豐收和無限的希望,同時也給我的童年時代增添了無盡的樂趣和思念。引河有7里路左右,河兩岸有的地段樹木加雜草,在盛夏季節(jié)人都很難進去;小河有一點彎曲,上游通過閘門連接焦子澗水庫,下游接淮河,莊家干旱了就用水庫水灌溉,澇了就引水排水到淮河,因此這條河對井頭湖的農作物排灌起到決定性作用。
從我記事以來,村民們下地勞動和趕縣城來回都要經過這條小河。60年代中期,這條河上原來簡易木橋腐朽斷掉,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橋,只有一米間隔的石頭墩子,小孩來回都要大人背著過河。一年中河水要少或干涸時段還可以走過,若是河水上漲只有搭木船過河了。夏季,每當暴雨過后,小河就漲滿了水,這時才更加感覺到過河的不便。有一次我天真地問四哥:“為什么不在河上再修橋呢?”四哥說:“再修橋要花很多錢,現在我們修不起呀!”我說:“那為什么不把它填平,這樣再下大雨就不會影響走路啦?”四哥嚴肅地說:“那更不行,如果把它填了,遇到大雨,水路不暢就會形成澇災,不但是井頭村受災,就是附近幾個村的莊稼都要受淹,莊稼沒有收成,我們到時候就要挨餓了,你懂嗎?”“噢,原來是這樣!”我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
在這條小河里游泳、捉魚是我童年時代的一大樂趣。暴雨剛剛過后,水深浪急,小孩都不敢下河。幾天以后,水位變淺、水流緩慢時,才是兒童的樂園。有時游泳,有時捉魚。捉魚的方法很多:水較深時,就在網片兩端扎上木棍,插在河里攔魚;水很淺的時候就用竹制的羅兆兆魚。每當河水斷流的時候,河底就形成了不相聯的、一汪一汪的水坑,這時就用赤腳先把水攪渾,魚被渾水一滄,就老實地浮在水面,有時一汪水坑里能摸上好幾斤魚呢!
記得有一年的夏天雨下得特別大,由于河面窄、河水下泄慢,雨水漫過河壩,直到村莊房前。周圍的莊稼全被淹了,大豆、花生、芝麻、山芋都泡在了水里,鄉(xiāng)親們指望的秋季豐收全泡了湯。這樣的大水往往持續(xù)一個星期甚至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退凈,鄉(xiāng)親們的悲傷心緒至今還留在我的腦海里。
那時,每隔兩年公社里都組織人員對這條小河進行清淤,村民們稱之為“挖溝”。只要隊長喊一聲“挖溝去了……”大人們就扛著鎬、鍬、銑,推著膠輪車(一個輪子的車)到工地上去了,有的頑童有時尾隨而至,有時幫著推車,有時在前面用繩子拉車上坡。雖然是天寒地凍,大家也都干得熱火朝天。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快50年了,在這快50年時間里,經歷了改革開放40年的巨大變化,這條小河也隨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小河河面也拓寬了,河壩也加高了,河的內坡都用特制的護坡磚砌得非常整齊,河上不僅有橋了,而且經歷了簡易的木橋到石頭橋,再到又寬又堅固的石拱橋過程。一位家鄉(xiāng)小時候的伙伴介紹說,河道改造以后,除非是淮河洪水泛濫,我們這兒都能旱澇保收。這幾年,運往東面浮山到大柳巷幾十里方圓抗洪搶險物質,都經過這個橋;現在國家特別重視水利設施,為了更好地支援抗洪,現在這條小河上已經建成一座20米寬,有墩有柱有圍欄、比較現代和美觀的鋼筋混凝土橋了。
我走在這樣的橋上,當年這條小河一年四季的場景歷歷在目,看著小河西岸綠油油的苜蓿草(農民的土地都被現代草業(yè)流轉了),欣賞著這大自然的美景;再往東看,家鄉(xiāng)樓房連片,現在正在完善美麗鄉(xiāng)村建設;要感謝黨和國家改革開放40年的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就,這樣的天翻地覆變化,真讓人感慨萬千……
相關文章
1.心得體會范文4篇
2.學習心得體會范文
3.學習心得體會
4.工作心得體會
5.心得體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