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高考":體裁不限 詩歌不除外及十大語文差錯,高考復習注意事項
教書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導自己的學習,讓自己不斷成長。讓我們一起到學習啦學習吧!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編輯的高三備考學習方法文章,歡迎大家閱讀!
十大語文差錯:高考復習要注意.
一、電視中的人名誤讀
老舍的“舍”誤讀為shè
央視2017年2月開播的《朗讀者》節(jié)目中,濮存昕和董卿強調老舍的“舍”應該讀作shè,在觀眾中產生很大的影響。其實這是缺乏依據的,正確的讀法是shě。“舍”有shě和shè兩個讀音。讀shě,義為舍棄;讀shè,義為房屋。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筆名老舍。舍予是舍我、無我的意思,“舍”即舍棄,應讀第三聲。老舍的“舍”和舍予的“舍”同音。根據親友回憶,老舍生前自己也讀shě。如果讀shè,“老舍”便成了老房子,顯然不是這個筆名的寓意。
二、“雙十一”宣傳用字錯誤
“蘋”誤作“萍”
今年“雙十一”馬云傾力打造了一部宣傳影片,其主題曲《風清揚》將“青蘋之末”的“蘋”誤讀成了“萍”。“青蘋之末”出自宋玉《風賦》:“夫風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
青蘋,是一種草本植物,其莖橫臥在淺水的泥中,葉柄伸出水面,只要水面有風,青蘋就像測風儀一樣輕輕搖動。“青蘋之末”即青蘋的葉尖。后世以“青蘋之末”比喻事物處于萌芽狀態(tài)。
“萍”指水生植物浮萍,其葉片貼在水面上,不會隨風而起。“風起于青萍之末”是不合常理的。
三、熱播電視劇中的讀音錯誤
“參商”的“參”誤讀為cān
2017年熱播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中有句臺詞“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劇中人將“參”讀成了cān,正確的讀法是shēn。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出自杜甫詩《贈衛(wèi)八處士》,“參”“商”指的是參星和商星,均是二十八宿之一。參星在西,商星在東,二星此出彼沒,不會同時在天空中出現(xiàn)。
人們常用“參商”比喻親友分離后不得再見。“參”讀cān時有加入、參加、參考等義,與上述臺詞無關。
四、“虐*童”事件報道中的用詞錯誤
“非營利”誤為“非盈利”
有媒體在報道中提到有關涉事單位時稱之為“非盈利組織”,正確表述應是“非營利組織”。“營利”即謀求利潤。“營利組織”是指以獲取利潤為目的的組織機構;而“非營利組織”指不以獲取利潤為目的的組織機構,通常指學校、醫(yī)院、科研機構、圖書館以及社會福利機構等等。“營利組織”和“非營利組織”的區(qū)別在于其經營目的是否是獲取利潤。“盈利”指扣除成本后的利潤,“非盈利”即不產生利潤,顯然不符合“非營利組織”的屬性。
五、災害報道中的概念混淆
“颶風”誤為“臺風”
2017年8月哈維颶風登陸美國,給當?shù)貛砹司薮笞匀粸暮?。不少媒體在報道此事件時把“哈維”誤稱為“臺風”。
何為“颶風”何為“臺風”,氣象學上是按地理位置進行區(qū)別的:發(fā)生在大西洋、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東部的稱“颶風”;發(fā)生在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的稱“臺風”。
被命名為“哈維”的熱帶氣旋產生于大西洋,顯然是颶風而不是臺風。
六、社會新聞報道中的法律詞語誤用
“起訴狀”誤為“起訴書”
曾鬧得沸沸揚揚的王寶強離婚事件,因法院公布了新的相關調查結果,2017年再次引起熱議。有媒體在報道相關新聞時,把王寶強當時遞交法院起訴離婚的“起訴狀”誤寫成了“起訴書”。
“起訴狀”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為了向人民法院起訴而遞交的法律文書。“起訴書”則是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定程序,代表國家向人民法院對被告人提起公訴的法律文書,又稱“公訴書”。
“起訴狀”和“起訴書”的發(fā)起人有別,屬兩種不同的法律文書。
七、影視演職員表中的詞語誤用
“領銜主演”
影視劇演職員表中,多有“領銜主演”一項,一般都是多人并列。這是不合“領銜”一詞的本義的。所謂“領銜”,是指在共同署名的文件中,排名在第一位的人。后來也指在藝術表演者的名單中,排名在第一位的演員。不管用于什么場合,“領銜”只能是一個人,不能是一群人。
八、不得體的禮貌用語
“敬請期待”
社會禮貌用語中,“敬請期待”呈流行趨勢。商店即將開張,商家總會掛出橫幅:“開業(yè)在即,敬請期待。”電視劇即將播出,電視臺也會推出預告:“開播在即,敬請期待。”
謙恭的“敬請”和自負的“期待”,形成了一種奇怪的組合。所謂“期待”,是充滿期望的等待,這是一種主觀感情的顯示;強行要別人“期待”,至少是有背于傳統(tǒng)禮儀的。正確的用法是“敬請賜候”。
九、社會管理報道中用詞錯誤
“城鄉(xiāng)接合部”誤為“城鄉(xiāng)結合部”
“接合”是連接在一起的意思;“結合”則是人和事物間發(fā)生了密切聯(lián)系,凝結為一個整體。“城鄉(xiāng)接合部”是指城市與農村之間的過渡地帶,這些區(qū)域在區(qū)劃管理上往往比較復雜,通常兼具了城市和農村的土地利用性質。
鑒于“城”和“鄉(xiāng)”只是地理上的鄰接關系,不是組織上的結合關系,是不宜寫成“城鄉(xiāng)結合部”的。
十、商業(yè)廣告中的用詞錯誤
“一諾千金”誤為“一言九鼎”
裝潢公司在電視上承諾十九天完成家裝工程,拖一天罰一千元;又在報紙上連續(xù)刊登巨幅廣告,主題詞是“一言九鼎十九天”。
類似差錯也見于其他商業(yè)宣傳,如“當天發(fā)貨,一言九鼎”。這些“一言九鼎”都應改作“一諾千金”。“一諾千金”典出《史記》:“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后來用“一諾千金”比喻說話算數(shù)。
“九鼎”相傳為夏禹鑄造的九個鼎,后成為夏商周三代的傳國寶物;“一言九鼎”的意思是一句話的分量像九鼎那樣重,形容所說的話分量重、威力大。商家用“一諾千金”意在表示信守承諾,用“一言九鼎”則成了自我吹噓。
唐朝的"高考":體裁不限 詩歌不除外
唐代詩風大盛與科舉有關嗎?
有一定關系,但不宜夸大這種關系。
王國維先生在《宋元戲曲考》中曾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
我們愛說中國是“詩歌的國度”,提到詩歌,我們總是最先想起唐詩,尤其盛唐詩歌的浩大氣象令人動容。唐代詩風大盛,原因是多方面的,科舉是其中一個方面。
大家都知道科舉制度是中國的一項偉大發(fā)明,甚至有的西方學者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在西方還在采用貴族制的時代,中國官員的選拔已經通過考試這種較為公平客觀的方式了??婆e取才不看出身,看的是實打實的考試成績,舉子們?yōu)榱巳〉煤贸煽?,總?ldquo;十年寒窗苦讀”,那么讀些什么呢,自然是考什么讀什么。
唐代科舉考試以進士科最受時人尊崇,正所謂“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明經即“明習經學”,對于儒家經典(有時也包括《老子》等道家經典)要求能夠倒背如流,因此考察的多是記憶的功夫,三十歲通過明經科的考試并不值得驕傲,而五十歲新中進士卻可吹噓一番。
進士科的考試科目,經過了相當復雜的演變,起先進士科只考“策”,即針對國計民生之大事提出對策,不過考得多了也就有了答題的套路了,這就是史書上說的“唯誦舊策,皆亡實才”。到了唐高宗時,進士科的考試科目加上了“帖經”“雜文”,所謂“帖經”與今天的填空題類似,大抵是將經書中的一句話留出,兩端文字必須掩蓋住,用紙片將這句話的三個字或四個字粘好,考察考生能否補上這些字;至于“雜文”則包括詩、賦、箴、銘、論、表等文體,到唐玄宗時則固定以詩賦考察考生,其他文體的地位相對而言就不那么重要了。
唐代進士科考試,在唐玄宗時代,是先考帖經,再考詩賦,最后考策問,這三場考試每一場考完后都要淘汰一些考生,古人稱之為“黜落”,可見考中進士絕非輕松之事。后來,這三場考試的順序又有所調整,先考詩賦,再考帖經,最后考策問,可以說詩賦的地位較此前又有了提升。
科舉考試不僅考詩,而且分量還很重(詩不過關,后面的帖經、策問連參加考試的資格都沒有),這就引導著舉子們在學詩寫詩上下一番苦功夫。
唐代科舉考試還有一種陋習,這就是所謂的“行卷”與“溫卷”,宋人趙彥衛(wèi)在《云麓漫鈔》中就說唐代舉子為了求得一個好名次,考試前先將自己舊日所寫的詩文編輯成卷,務必呈送給“當時顯人”,希望能得到他們的推薦,這便是“行卷”的由來。只送一次恐“貴人多忘事”,因此得多送幾次,這便是“溫卷”。“行卷”與“溫卷”能展現(xiàn)舉子的“史才、詩筆、議論”,尤其是選擇進士科的舉子“多以詩為贄,今有唐詩數(shù)百種行于世者,是也”,可見由于“行卷”與“溫卷”的流行,使后世留存了諸多唐詩集子,由此構成了唐代詩風大盛的一個面向。
不過,我們也應當注意到,科舉考詩當然會引導應試舉子磨礪作詩的技巧,但只是為了考試而習詩,這詩多半也是流于程式而難以打動人心的。李白、杜甫都不是進士出身,但卻不妨礙他們成為中國詩歌星空中最閃亮的兩顆明星。
詩歌終究是天性的抒發(fā),一代有一代的文學,反映的正是那個時代的時代精神。唐代之后的宋元明清皆有好詩,但我們熱愛唐詩,大抵還是因為唐詩所反映的時代精神最能打動我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