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2課內(nèi)文言文訓(xùn)練匯總
文言文是高中學(xué)生語文課程的重點內(nèi)容,可以通過訓(xùn)練鞏固知識,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給大家?guī)淼母咧姓Z文必修2課內(nèi)文言文訓(xùn)練,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語文必修2課內(nèi)文言文訓(xùn)練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 )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 )至,少長咸( )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 )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 ),列坐其次(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一觴一詠( ),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所以( )游目騁懷( ),足以極視聽之娛,信( )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 ),俯仰( )一世,或( )取諸( )懷抱,悟( )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 )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 )舍萬殊,靜躁不同,當(dāng)其欣于所遇,暫( )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 )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 )之矣。向( )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 )之興懷;況修短隨化( ),終期( )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 )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 ),若( )合一契,未嘗不臨( )文嗟悼,不能喻( )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 )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 )一( )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
赤壁賦 蘇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 )。舉酒屬( )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 )一葦之所如( ),凌( )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 )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 )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 )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 )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舞( )幽壑之潛蛟,泣( )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 ),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 )望夏口,東( )望武昌。山川相繆( ),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 )其破( )荊州,下( )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況吾與子漁樵( )于江渚之上,侶( )魚蝦而友( )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須臾( ),羨長江之無窮。挾( )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 )得,托( )遺響于悲風(fēng)。”
蘇子曰:“客亦知夫( )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 )莫消長也。蓋將自( )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 )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 )非吾之所有,雖( )一毫而莫取。惟( )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 )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
客喜而( )笑,洗盞更( )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 )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 )白( )。
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 )于其址( ),而卒( )葬之;以( )故其后名( )之曰“褒禪”。今所謂( )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 )其乃( )華山之陽( )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 )漫滅,獨其為文( )猶可識( ),曰“花山”。今言( )“華”如“華實”之“華”者,蓋( )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cè)( )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 )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 )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 )愈奇。有怠( )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 )盡。”遂與之俱出。蓋( )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也。既其出,則或咎( )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夫夷( )以( )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 )之觀( ),常在于險遠(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 )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 )幽暗昏惑( )而無物以相( )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 )悲( )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 )其傳而莫能名( )者,何可勝道也哉!( )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高中語文必修2課內(nèi)文言文訓(xùn)練答案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春季的最末一個月,農(nóng)歷三月)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全)至,少長咸(都)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長,這里是高的意思)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引清流激湍來作為流觴的曲水),列坐其次(旁邊)。雖無絲竹管弦之盛(繁盛),一觴一詠(喝點酒,作點詩),亦足以暢敘幽情(幽深內(nèi)藏的感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繁多),所以(用來)游目騁懷(縱目遠眺,舒展胸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實在)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間)一世,或(有的人)取諸(之于)懷抱,悟(通晤)
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依,隨著)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趨向)舍萬殊,靜躁不同,當(dāng)其欣于所遇,暫(一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往,到達)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附著)之矣。向(過去,以前)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因)之興懷;況修短隨化(自然),終期(至,及)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大事)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原因),若(像)合一契,未嘗不臨(面對)文嗟悼,不能喻(明白)之于懷。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本來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縱使,即使)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思想情趣)一(一樣)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這次集會的詩文)。
赤壁賦 蘇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過了望日之后,指農(nóng)歷十六日),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起)。舉酒屬(勸人飲酒)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一會兒),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任)一葦之所如(往),凌(越過)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馮(通憑,乘)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超然獨立于現(xiàn)實世界之外),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劃船工具,形似槳)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悠遠的樣子)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同聲相應(yīng),唱和)之。
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像輕柔的細絲線延綿不斷)。舞(使……起舞)幽壑之潛蛟,泣(使……哭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容色改變,感傷的樣子),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曲調(diào)為什么這樣悲傷呢)?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向西)望夏口,東(向東)望武昌。山川相繆(繚,盤繞),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當(dāng))其破(奪取)荊州,下(攻占)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本來)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可如今在哪里呢)況吾與子漁樵(捕魚打柴)于江渚之上,侶(以……為侶)魚蝦而友(以……為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像蜉蝣一樣寄生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顆谷粒)。哀吾生之須臾(短暫),羨長江之無窮。挾(攜帶,偕同)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屢次,多次)得,托(寄托)遺響于悲風(fēng)。
蘇子曰:?客亦知夫(那)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到底,終究)
莫消長也。蓋將自(從)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竟然,連……都)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假如)非吾之所有,雖(即使)一毫而莫取。惟(只有)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禁止),用之不竭(盡,完),是造物者之無盡藏(無窮無盡的寶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享受,享有)。
客喜而(表修飾)笑,洗盞更(重新)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互相)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已經(jīng))白(天亮)
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筑舍定居)于其址(山麓,山腳),而卒(死)葬之;以(因為)故其后名(取名,命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所說)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因為)其乃(為,是)華山之陽(山的南面,水的北岸)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碑文)漫滅,獨其為文(殘存的文)猶可識(辨認(rèn)),曰“花山”。今言(說)華如華實之華者,蓋(大概)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從旁邊)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幽暗深遠的樣子),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走到盡頭)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表修飾)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見到的景象)愈奇。有怠(懈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將要,快要)盡。遂與之俱出。蓋(大概)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大概洞更深,那么到達那里的人就更少了)。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照明)也。既其出,則或咎(責(zé)怪)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我也后悔自己隨從他們,以至不能盡那游覽的樂趣)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心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因為他們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無處不在)。夫夷(平坦)以(而且,并且)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不同尋常)之觀(景象),常在于險遠(險阻僻遠的地方),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中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到達)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而無物以相(輔助、幫助)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盡了自己的努力卻不能到達的人,就可以沒有悔恨了,難道誰還會譏笑他嗎)此余之所得也!
看了<高中語文必修2課內(nèi)文言文訓(xùn)練匯總>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