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最新人教版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課本的內容已接近尾聲,期末已經(jīng)慢慢靠近,歷史必修一的內容掌握了嗎?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給你帶來關于最新人教版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希望對你有幫助!
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第1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從禪讓到王位世襲
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國開始有了早期國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啟即位,原始社會的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所取代。
2.王權具有神秘色彩
統(tǒng)治者把自己的行為說成是天的意志,國家大事通過占卜方式來決定。
3.初步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設相、卿士等,地方設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級森嚴的分封制
(1)目的:
拱衛(wèi)周王室,進行有效統(tǒng)治,鞏固奴隸制國家政權(“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2)內容:
①分封對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wèi)王室。
?、诒环庵T侯的義務——要服從周王的命令、鎮(zhèn)守疆土、隨從作戰(zhàn)、交納貢賦、朝覲述職。
?、郾环庵T侯的權利——職位世襲、對卿大夫再分封、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3)作用:
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tǒng)治;
?、陂_發(fā)邊遠地區(qū),擴大了統(tǒng)治區(qū)域;
?、坌纬蓪χ芡跏冶娦桥踉乱话愕恼胃窬?
?、苤艹蔀橐粋€延續(xù)數(shù)百年的強國;
⑤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權威,國家政權趨向嚴密。
(4)局限:
受封諸侯在各自領地內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為王權衰落和諸侯割據(jù)埋下隱患。
(5)瓦解:
西周后期,王權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壞(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經(jīng)濟生產方式的產生,這一生產方式使諸侯勢力日益壯大)。
戰(zhàn)國時諸侯國變法廢分封、行縣制。秦統(tǒng)一后在全國范圍內建立郡縣制,分封制瓦解。
2.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
(1)定義:
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tǒng)治的政治制度。(用規(guī)定宗族內嫡庶系統(tǒng)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內的地位,以保證王權的穩(wěn)定。)
(2)目的:
加強統(tǒng)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3)內容:
繼承制;確立嚴格的大宗、小宗體系;家國政治
(4)影響:
?、傩纬闪说燃壣瓏赖恼沃贫?,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于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
?、谧诜P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把“國”與“家”密切的結合在一起。
(5)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礎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體現(xiàn)就是分封制。
3.禮樂制度
(1)含義:
對統(tǒng)治階級日常的政治、社會活動(如祭祀、婚葬等)制定一些規(guī)則和儀式,并配有特定的音樂。
(2)目的:
更好地維護分封制和宗法制
(3)作用:
周禮成為維護等級制度、防止僭越行為的工具,有利于統(tǒng)治秩序的穩(wěn)定。
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第2課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統(tǒng)一
1.背景
春秋戰(zhàn)國諸侯爭霸兼并戰(zhàn)爭
2.條件
?、俳?jīng)濟:秦國經(jīng)過商鞅變法,實力增強
②思想:法家學說為秦的統(tǒng)一奠定理論基礎
?、劭陀^:人民渴望統(tǒng)一
?、苤饔^: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4.措施(鞏固統(tǒng)一)
頒布秦律;統(tǒng)一度量衡、貨幣、車軌;統(tǒng)一文字;修馳道、開通靈渠、修長城、移民等。
5.影響
?、俳Y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jù)局面,建立了統(tǒng)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秦王朝,促進封建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
?、谟欣诟鞯貐^(qū)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鞏固國家統(tǒng)一。
③有利于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內容
?、贆嗔Ω叨燃?/p>
天下大權,集于中央 中央大權,集于皇帝
?、诨蕶嘀辽?/p>
皇帝總攬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一切大權;皇帝有權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
?、刍实郦氉?皇帝神圣)
創(chuàng)制皇帝專用稱號(朕、 制、詔 、璽)
?、芑饰皇酪u
2.特點
皇位世襲——權力的不可轉移
皇權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
這是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三、中央官制
1.內容:三公九卿
丞相——百官之首,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傳下達,負責監(jiān)察百官
太尉——管理全國軍務
九卿(諸卿):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分管國家各項具體事務
2.特點
?、僦饕俾氃诘匚?、職責和權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掌握在皇帝手中。
?、谲娬笫拢冗M行朝議,最后由皇帝裁決,以減少決策失誤。
3.利弊
利: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君主專制下重大事情的決策失誤。弊:因皇權過大,易形成君主專制獨裁,缺乏對皇帝的監(jiān)督與制約的機制。
四、郡縣制
1.背景:
?、俅呵飸?zhàn)國時期,一些諸侯國已陸續(xù)在新建并的地區(qū)設郡縣
?、谇亟y(tǒng)一后,通知區(qū)域空前擴大
?、劾钏菇ㄗh在全國推行郡縣制
2.內容:
秦始皇把全國分為36個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一郡之內又分若干縣
建立相應的地方官僚機構,郡守、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響:
實現(xiàn)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國每個地方每戶人家都納入國家政治體制之中,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
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一、中央集權的發(fā)展
1.漢朝
漢初沿襲秦的郡縣制,同時分封諸侯,實行郡國并行制。
漢武帝頒布“推恩令”,王國越分越小,列侯歸郡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
3.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設置節(jié)度使。
安史之亂后形成藩鎮(zhèn)割據(jù)局面,嚴重削弱中央集權。
4.北宋
軍事:主要將領兵權收歸中央,抽調各地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禁軍
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長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jiān)督
財政: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
5.元朝
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qū)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理。行省長官擁有經(jīng)濟軍事大權,但在行使時受中央節(jié)制。
行省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鞏固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
二、君主專制的演進
1.漢朝——內朝(中朝)
漢初,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
漢武帝時重用身邊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讓他們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軍國大事,削弱相權。
2.魏晉南北朝——三省體制
尚書省(最先擁有實權)、中書省、門下省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zhí)行)
(2)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3)影響: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互牽制和監(jiān)督,相權分散皇權獨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chuàng)造,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
4.宋朝——分割相權
宋初,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
后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
5.元朝——中書省
中書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司,是最高行政機關,長官行使宰相職權。
元朝后期,宰相權勢擴大。
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1、漢朝
察舉制——漢武帝令郡國每年舉薦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選拔制度
2、魏晉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門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朝
科舉制——隋文帝時分科選拔,隋煬帝時設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4、唐宋元各朝
繼承并完善科舉制——增加考試科目,武舉,殿試等。
科舉制的影響: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lián)系起來,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一、宰相制度的廢除
1.原因
根本——宰相制度妨礙皇權的高度集中
直接——胡惟庸案
2.措施
裁撤中書省和丞相,權分六部,以后不許再立丞相
3.影響
加強了君主專制
有利于防止權臣專政,鞏固統(tǒng)治
缺少制約君權的機制
二、內閣的創(chuàng)立
1.原因
減輕皇帝沉重政務,協(xié)助皇帝處理政事
2.形成與發(fā)展
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 (奠基)
明成祖——選拔翰林院官員入職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 (正式形成)
明宣宗——票擬 批紅 (發(fā)展)
明英宗——票擬制度化 (發(fā)展)
明神宗——張居正任內閣首輔時,大權盡歸內閣 (頂峰)
3.性質
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內侍機構。
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能對皇權起制約作用。
4.權力
閣臣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擬是否被采納還取決于皇帝的批紅。
三、軍機處的設立
1.過程
(1)清初(皇太極): 仿明制,設內閣,置六部(奏章票擬)
議政王大臣會議(定奪軍國機要), 皇權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設南書房(參與機務,起草諭旨)
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南書房
(3)雍正:為辦理西北軍務,設軍機處(上傳下達)
2.特點
簡 速 密
3.職能
軍機大臣品級不高,但都由皇帝欽定,不得私自與官員交往
皇帝召見,只能跪受筆錄,軍國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決
軍機大臣按皇帝旨意將詔令擬寫成文,經(jīng)皇帝審批后,傳達執(zhí)行
4.影響
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處理各種文書
全國軍政大權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鞏固。
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第5課
古代希臘民主政治
一、形成條件
1.地理條件:古希臘以海洋為依托,山嶺和河流分割,彼此相對孤立造就了眾多城邦國家。
2.政治條件:具有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的城邦特征,這使公民更多的直接參與城邦政治。
3.經(jīng)濟條件:瀕臨海洋,海外貿易和工商業(yè)比較發(fā)達,新興工商業(yè)者追求民主權力的渴望強烈。
(公民的定義:根據(jù)傳統(tǒng),凡父母祖籍均屬本城邦、擁有一定財產、能自備武裝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資格。)
二、確立過程
1.梭倫改革(奠基)
(1)時間:公元前6世紀初
(2)內容:根據(jù)財產多寡,公民分為四個等級;公民大會成為最高權力機關;建立四百人議事會;建立公民陪審法庭;廢除債奴制。
(3)作用:改革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2.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
(1)時間:公元前6世紀末
(2)內容:建立十個地區(qū)部落,以部落為單位進行選舉;設立五百人議事會,由各部落輪流執(zhí)政;組成十將軍委員會;繼續(xù)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利等。
(3)作用:這次改革基本鏟除了舊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公民參政權空前擴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確立起來。
3.伯利克里統(tǒng)治時期 (黃金時代)
(1)時間:公元前5世紀
(2)內容:擴大公民參政范圍;改革公民大會;改革五百人會議;提高陪審法庭的地位;擴大十將軍委員會的權力;為參政公民發(fā)放津貼,鼓勵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
(3)作用:這次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發(fā)展到頂峰。
三、評價
1.特征: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內部平等
2.實質: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少數(shù)人的民主
3.進步性:
(1)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論和實踐,為近現(xiàn)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2)民主氛圍創(chuàng)造的空間,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
4.局限性:
(1)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當家做主的民主。
(2)小國寡民體制造成直接民主的泛濫,抽簽選舉,輪番坐莊等成為政治腐敗社會動蕩的隱患。
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第6課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fā)展
一、定義
狹義:羅馬公民法
廣義:通行于羅馬統(tǒng)治的整個地中海地區(qū)的法律制度
二、發(fā)展演變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銅表法》
背景:平民與貴族的斗爭
制定:公元前5世紀中期,羅馬制定十二銅表法
特點:內容廣泛,條文明細
影響:審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貴族對法律的隨意解釋受到限制,保護了平民利益。
局限: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較野蠻的習慣法
2.發(fā)展:公民法——萬民法
(1)公民法
概念:在羅馬共和國早期,羅馬法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適用范圍主要限于羅馬公民
(2)萬民法
背景:隨著羅馬的對外擴張,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顯現(xiàn); 商貿的發(fā)展,在政治經(jīng)濟活動中產生許多新問題
內容:帝國對行省上層階級大量授予公民權,對無羅馬公民權的外邦人給以適當?shù)乃痉ūU?/p>
影響:3世紀,帝國境內自由民內部公民與非公民的區(qū)別不復存在,萬民法成為適用羅馬統(tǒng)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民法大全》
時間:6世紀
過程:查士丁尼組織法學家,把歷代的羅馬法加以系統(tǒng)化和法典化,匯編成《民法大全》
作用:標志著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三、主要內容
1.類型
形式:成文法 、習慣法
結構:公民法 、萬民法
2.核心內容
保護私有財產 ;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實質
維護奴隸制度,保護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和經(jīng)濟利益
四、作用
1.維系統(tǒng)治
(1)為國家權力提供法律依據(jù),穩(wěn)定社會秩序
(2)調整糾紛,緩和社會矛盾,穩(wěn)固帝國統(tǒng)治
(3)維護羅馬帝國的政治、經(jīng)濟統(tǒng)治
2.影響深遠
(1)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tǒng)完備的法律體系
(2)對近代歐美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重要影響(是現(xiàn)代歐洲大陸法律體系的基礎)
(3)近代資產階級將其作為反封建和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第7課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一、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前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背景:
17世紀初,英國資本主義有了較大的發(fā)展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議會與國王斗爭
(2)過程:
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后成立共和國
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88年“光榮革命
2.確立標志——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
(1)內容:它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等。
(2)作用: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開始處于統(tǒng)而不治的地位,也為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1.概況
18世紀初,英國責任內閣制確立,行政權由國王轉移到內閣
2.組成
下院議員由普選產生,多數(shù)黨領袖為首相
3.職能
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過控制下院本黨議員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選等
4.特點
內閣成員(各部大臣)集體負責,與首相(內閣首腦)共進退
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負責
首相掌握國家大權(行政權立法權)
如果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就要垮臺;首相有權解散議會,重新選舉
5.意義
使立法機構得以控制行政權,有效地調節(jié)了立法權和行政權之間的關系
三、議會改革
1.概念
使民主權利由貴族轉移到工業(yè)資產階級
2. 原因
工業(yè)革命后,工業(yè)資產階級要求獲得更多政治權利
3.過程
英國1832年議會進行選舉改革
4.結果
工業(yè)資產階級獲得更多的議席,大大加強了在議會中的作用,為工業(yè)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保障
四、君主立憲制的意義
1.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有利于促進資產階級民主,避免獨裁統(tǒng)治。
2.資產階級不同集團的權益之爭,在議會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實現(xiàn),這有利于避免暴力沖突。
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第8課
美國聯(lián)邦政府的建立
一、背景
1.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勝利,使美國擺脫了英國殖民統(tǒng)治
2.獨立之初,美國是松散的邦聯(lián)制,社會動蕩,經(jīng)濟發(fā)展受到嚴重影響
3.華盛頓等人受啟蒙思想影響,希望建立統(tǒng)一而強大的共和制國家
二、基礎:美國1787年憲法的制定
1.主要內容
(1)聯(lián)邦制
①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有機結合(聯(lián)邦政府擁有政治經(jīng)濟軍事和外交大權,各州可以在不違背憲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權)
?、诼?lián)邦權力高于各州權力
(2)三權分立
?、賴鴷蓞⒆h員和眾議院組成,掌握立法權
②總統(tǒng)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軍隊總司令,掌握行政權(對憲法負責)
?、圩罡叻ㄔ簱碛凶罡咚痉ń忉寵?,掌握司法權
(三者獨立平等,互相制約,有利于防止專制的出現(xiàn))
2.特點
分權與制衡; 聯(lián)邦制 ;民主制
3.意義
?、偎鞘澜缟系谝徊勘容^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基礎。
②體現(xiàn)了分權與制衡原則,以避免權力過于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資產階級民主。
?、墼谝欢ǔ潭壬暇徍土酥醒牒偷胤街g 大州和小州之間南方和北方之間的矛盾,為美國的長期穩(wěn)定和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局限性
?、僭试S奴隸制的存在,為美國內戰(zhàn)爆發(fā)埋下伏筆
?、诓怀姓J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權利,沒有真正解決人權問題
5.建立
1789年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tǒng),美國的聯(lián)邦制共和政體開始確立起來。
三、兩黨制
1.形成
19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國兩黨制形成的重要時期。
19世紀50年代中期,民主黨與共和黨兩大政黨的對峙格局最終形成。
2.特點
兩黨對壘 交替執(zhí)政
3.實質
兩黨本質上都是資產階級政黨,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團
4.作用
兩大政黨控制了國會,也左右著總統(tǒng)選舉和地方選舉
兩黨交替執(zhí)政,成為美國共和政體的一大特色
兩黨相互監(jiān)督,可以限制當權政黨濫用權力
兩黨輪流執(zhí)政,一定程度上可促使其不斷調整政策,滿足民眾的某些要求,從而鞏固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
5.局限
兩黨制下的兩黨都以大財團為政治依靠,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貪污賄賂及金錢政治。
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第9課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發(fā)展
一、法國共和政體的確立
1.背景
(1)政治:18世紀法國是歐洲典型的君主專制國家,社會矛盾尖銳
(2)思想:資產階級思想家反對專制,抨擊神權,號召人民爭取自由和民主
2.過程
(1)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fā)
(2)1792年法國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此后,共和制和君主制進行了長期的反復斗爭。
(3)1870年普法戰(zhàn)爭中法國戰(zhàn)敗,法蘭西第二帝國垮臺,第三共和國建立。
3.《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1)通過
1875年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2)內容:
?、傩姓鄽w總統(tǒng),總統(tǒng)是國家元首及軍隊最高統(tǒng)帥,由國民議會選出,任期7年,可連選連任??偨y(tǒng)有權任命高級官員締結條約實行特赦。經(jīng)眾議院同意有權任命內閣,經(jīng)參議院同意有權解散眾議院。
?、诹⒎鄽w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參議院由間接選舉產生,眾議院由普選產生。參議院有權否決眾議院的決議案。
(3)作用:
?、俟埠团烧莆諏崣?,共和體制最終確立
②共和政體的確立,為工業(yè)資產階級提供了分享政權的機會,為法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二、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
1.條件:德意志帝建立(1871年)
(1)原因
19世紀中期,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2)過程
19世紀六七十年代,普魯士宰相俾斯麥實行“鐵血政策”,領導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zhàn)爭,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1871年初,德意志帝國建立起來,
2.標志:1871年春,頒布德意志帝國憲法
3.內容:
(1)君主立憲政體
?、倩实郏赫莆諊掖髾?,是國家元首和軍隊統(tǒng)帥?;实塾袡嗳蚊夤賳T、召集和解散議會和決定對外政策等。
?、谠紫啵褐鞒謨乳w工作,是內閣首腦,由皇帝任命,只對皇帝負責。
?、圩h會:是立法機構,分為兩院:聯(lián)邦議會(由各邦代表組成)和帝國議會(由成年男子。其中帝國議會權力較小,它通過的法案必須得到聯(lián)邦議會和皇帝的批準才能生效,對政府沒有監(jiān)督作用。
(2)聯(lián)邦制
帝國政府掌握軍事、外交等大權,各邦則保留一些自治權
4.實質
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是一種不徹底和不完善的代議制,君主專制是實,立憲是虛。
5.影響
(1)積極:推動德國的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德國很快世界強國之列
(2)消極:帶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造成了德國資產階級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徹底;軍國主義傳統(tǒng)得以延續(xù)。
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第10課
鴉片戰(zhàn)爭
一、鴉片戰(zhàn)爭
1、爆發(fā)原因
(1)根本原因
國際:英國開展工業(yè)革命。為了開拓海外市場和掠奪生產原料,英國準備侵略中國。
國內:清政府經(jīng)濟落后,政治腐敗,財政困難,軍備廢弛。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階級矛盾激化,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2)直接原因
走私鴉片:英國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向中國走私鴉片
禁煙運動:1839年林則徐在虎門銷煙,英國借此對中國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
2、經(jīng)過
(1)爆發(fā):1840年6月,英國艦隊侵入廣東海面進行挑釁,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
(2)擴大:1841年強占香港島,威逼廣州;清朝愛國將領海齡等抗英殉國
(3)結束:1842年8月英軍入侵下關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戰(zhàn)爭結束
(4)結果:1842年8月簽訂《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由雙方商定。
3、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
(1) 使中國社會性質發(fā)生變化: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中國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半殖民地,是從國家主權來說。它是指一個國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實際上政治、經(jīng)濟、外交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的社會。是一種倒退。
半封建,是從社會形態(tài)來說。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tǒng)治和自然經(jīng)濟占主導地位,實際上社會狀態(tài)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經(jīng)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產生并不斷發(fā)展壯大??陀^上是一種進步。)
(2) 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變化
鴉片戰(zhàn)爭前:封建社會,主要矛盾是封建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
鴉片戰(zhàn)爭后:半殖半封社會,主要矛盾是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包括農民階級、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
(3) 中國革命任務和革命性質發(fā)生變化: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
反侵略和反封建的雙重任務;中國革命進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分為兩個階段: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比較:
時期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任務 領導階級 指導思想 革命目標
舊民主主義革命 反侵略反封建 資產階級 三民主義 資產階級共和國
新民主主義革命 反侵略反封建 無產階級 馬克思主義 社會主義
(4) 中國思想領域發(fā)生變化
“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萌發(fā)。新思潮實質是向西方學習,尋求強國御辱之道。
(5) 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鴉片戰(zhàn)爭的繼續(xù)和擴大)
1、爆發(fā)原因
根本原因 :列強要求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擴大在華侵略權益
直接原因:英法等國向清政府提出“修約”要求遭到拒絕
2、經(jīng)過
1856年,英俊進攻廣州,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
1858年,英法聯(lián)軍進逼天津,與請政府簽訂《天津條約》
1860年,英法聯(lián)軍攻陷天津北京,火燒圓明園,并簽訂《北京條約》
《天津條約》主要內容:①允許外國公使常駐北京;②賠償英法巨額白銀;③增開牛莊(后改營口)、登州(后改煙臺)、臺灣(后定為臺南)、淡水、潮州(后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zhèn)江等沿江十處為通商口岸;④允許外國人到中國內地游歷、經(jīng)商和傳教;⑤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通航。
《北京條約》主要內容:①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有效;②增開天津為商埠;③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qū)給英國;④準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⑤對英、法兩國賠款各增至 800 萬兩白銀。
3、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
(1)使中國喪失大片領土,主權受到更加嚴重的損害
(2)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zhèn)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3)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