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人教版語文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對教學活動的回顧和總結,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小學一年級人教版語文教學反思案例,供大家參閱,希望對你有幫助!
小學一年級語文《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反思:
人教版新課標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中課文的第三課《小小竹排畫中游》是一首語言優(yōu)美、形象生動、節(jié)奏感強的詩歌,短短幾句,描繪了風景秀美,物產豐富的江南水鄉(xiāng)。下面是我對《小小竹排畫中游》的教學反思:
教學后感覺還不錯的地方:
一、課前預習,降低難度
把《小小竹排畫中游》作為教研課,比進度稍微早了一點,對學生來說,朗讀起來比較難,所以我在上課前布置了學生預習,讀通課文,認讀生字。從課堂的效果上看,大部分學生完成的還是不錯的。
二、課件輔助,形象直觀
“正因為有一條鮮明的對象、畫面、知覺、表象的清澈的小溪不斷地流進兒童的心田,所以兒童的記憶才那么敏銳和牢固。” 這是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的。在教學《小小竹排畫中游》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欣賞了江南的風光,讓學生自己發(fā)現江南什么最多?橋多,河多,從而引出江南水鄉(xiāng)的概念,引出竹排,接著利用直觀的竹排圖片,讓學生理解這個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感覺很順利。而后在課文的第一、二句的學習中,也充分利用了插圖,讓學生感受到了樹木的密和禾苗的綠。為朗讀好課文打下了基礎,也為后面“魚米鄉(xiāng)”的理解作了鋪墊。
三、多種方式,鞏固識字
在識字的過程中,第一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借助拼音認讀,第二環(huán)節(jié)是去掉拼音進行識記的鞏固。有比較歸納識字,就像“江、流、游”,還有像猜字謎、利用圖片理解詞語……讓學生在不同的識記方式中,增加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識記的效果。
教學后感覺需改進的地方:
一、課堂教學機智有待加強。
就像這節(jié)課上發(fā)生的:
師:課題告訴我們小竹排在哪里游?
生1:小竹排在水里游。
生2:小竹排在河里游。
雖然小孩子沒有聽清楚問題,可是他們回答的卻是我預設中下面問題的答案??梢灾苯犹?那么為什么課文說小竹排在畫中游呢?我們一起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吧。而我一定要讓學生說出自己想要的答案,然后再一步步的按照預案進行上課。
教案是死的,課堂是活的。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慢慢提高處理課堂生成的能力,積淀解決問題的底蘊。
二、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還不夠多樣化和具有明確的指向性。一句簡單的“很好”說明不了問題,學生仍舊感覺很茫然,不知道好在哪里?其他學生沒有學習的方向。
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一部分學生在后半節(jié)課中,感覺精神明顯下降,注意力不集中。雖然小孩子的注意力只能維持短短的幾十分鐘,但是我在教學中應該盡量增加趣味性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也要繼續(xù)加強學生的課堂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
關于《小小竹排畫中游》的教學反思我只能想到這幾點不足了,但我相信不足還有很多,可謂當局者迷。希望今天聽課的老師多提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讓我更好更快的成長吧!
小學一年級語文《蘭蘭過橋》教學反思:
《蘭蘭過橋》是新課標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上冊的第32課,本文內容較長,要使學生能充分地朗讀,必須抓住重點段落、重點句子進行練讀,這樣學生才能很快地抓住橋的特點來學習課文。我設計小組合作學習,抓住重點句子,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通過反復朗讀,欣賞圖片感受,實物展示,學生對于橋的特點是比較明確的。
對“蘭蘭的爸爸為什么能成為橋梁專家?”的討論,讓子們明白成功的關鍵在于“堅實的專業(yè)基礎知識”、“多動腦”、“勤思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致。
但是從課堂中表現出來一些問題,需要重視。
1、學生的朗讀中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說有的學生朗讀做到了正確流利,但是感情朗讀還不太到位;有的學生還把握不好用怎樣的語氣來讀;有的學生不能很好的表現自己領悟到的感情,模仿他人的較多,而自己的體會感悟的表現較少等。
2、學生認真傾聽的能力需要加強。有的學生光顧表現自己而舉手,根本沒聽老師的提問和其他同學的發(fā)言,造成站起來什么都不會,影響了其他同學聽講的情緒。
3、學生還是缺乏訓練,發(fā)言聲音普遍太小,這是一種膽怯的表現,也是一種很不好的說話習慣。
4、本人自己的調控能力、應變能力都應該繼續(xù)加強,過渡語言、評價語言都比較貧乏,缺乏對學生的激勵。以上幾點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加強注意,把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真正落到實處
小學一年級語文《地球爺爺的手》教學反思
《地球爺爺的手》是人教新課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的第31課,本文以小學生們喜歡的童話的形式出現,通過成熟的桃子自動落地的事介紹了地心引力這一比較深奧的自然現象和科學知識。下面分享一下我教學完《地球爺爺的手》的教學反思和教學片段。
小學一年級的孩子的思維特點是具有直觀性,具體性。讓他們去理解“為什么說地球爺爺的手就是地心引力”這句話蘊涵的科學道理,還存在著一定的難度。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地球爺爺的手》時,我利用游戲--“放紙飛機”導入,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實踐性,由于我巧妙地把學生熟悉的生活搬到了課堂上,使學生對所學內容興趣盎然,樂于探究。
一、《地球爺爺的手》教學片段:
宣布上課后,我手里拿著一架自己折的紙飛機,興致勃勃地面向全班學生:“同學們喜歡玩紙飛機嗎?”
孩子們都笑著大聲說:“喜歡!”說著情不自禁地紛紛拿起課前準備的已經折好的紙飛機躍躍欲試。
我故意皺著眉頭若有所思地說:“你在玩紙飛機的時候最希望的是什么?”
學生略微停頓一下,紛紛舉手說:“我最希望紙飛機飛得高、飛得遠!”“我希望我的紙飛機能飛向高遠的藍天不落下來……”
我笑著說:“今天我們上課,就先給大家玩一次放紙飛機的游戲好嗎?”
學生歡呼:“好,好--”
我意味深長地說:“我們來看看誰的紙飛機飛得遠,甚至飛出教室不落下來。來,一、二、三……”
幾十架紙飛機一下都飛出了孩子們的手,教室里一片歡騰……可是幾秒種以后,孩子們不約而同地發(fā)出不滿的嘆息聲
紙飛機都紛紛落到了地上。
我又說:“別急,看看老師是不是勁兒大,能讓紙飛機飛得更遠。”孩子都半信半疑地看著我:“好,好,老師,你放!”我一本正經地向教室的后面扔出自己手中的紙飛機,可還是很快就落下來了。
我這時面向學生遺憾地說:“好,下課后,我們把地上的紙飛機再撿起來。--是啊,不管我們的紙飛機能飛多高、多遠,最后它總會掉下來。好像這地上總有一只看不見的大手一樣,這是怎么回事?”導出課題。學生的探究興趣一下激活了。
二、《地球爺爺的手》教學反思:
以上教學片段告訴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必須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水平,使他們切實感受到學習的“個人意義和價值”,使學生對所學內容興趣盎然,樂于探究。對小學低年級而言,有效地組織小游戲,有時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應當始終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及時給與網絡延伸,幫助他們架設并構建新知的平臺。
當然,在教學《地球爺爺的手》中,我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第一:教學形式及方法比較單一,低年級兒童最喜歡是游戲、比賽等學習方式。在教學中,還需有的放矢地培養(yǎng)他們的團結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
第二:識字教學中,沒有融入學生的生活體驗,強調學生在生活中的識字。
第三:教學中,還要多鼓勵學生質疑,因為質疑是思維的火花,質疑應該從一年級開始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