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學習法課題研究(2)
小學語文學習法課題研究
小學語文學習法課題研究篇二
如何實施簡單學語文,高效學語文,回歸語文學習的本質呢? 在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積極推進以下七項有效的語文學習活動,構建起“學習語文七種高效法”,就是回歸語文學習本質的高效學習。
一、尋本――讀文為本,整體通篇讀課文
“以讀為本”是傳統(tǒng)的語文學習理念,也是學習語文的一項基本要求,學語文必須讀書。當前的語文教學,教師都重視學生對課文的朗讀,在朗讀課文的指導上下不少工夫。教師在課前預習布置學生通篇朗讀,課內組織學生通篇朗讀;課后布置學生通篇朗讀,只要教師努力去做這件事,就一定能夠做好。當然,讀書需要興趣,在通篇朗讀課文時教師要采取多種方式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讀書興趣,讓所有的學生“真”讀起來。
學生通篇朗讀課文,要有一定的目標。每讀一遍就要有一遍的朗讀目標,每讀一遍有一遍的讀書收獲,每讀一遍就會邁上一個新的閱讀層次。
二、尋根――漢字是根,背誦教材生字表
小學生識字有許多技巧和方法,其中,背誦課文生字表就是掌握漢字的一種基本方法,也是掌握漢字的一種很有效的方法。背誦課文生字表也是學習語文的一種原生態(tài)方法,語文學習完全可以回歸這一方法,它對學生扎實的掌握語文基礎知識有著其他方法所不可取代的作用。(說明:這里的生字表是指教材中的一類生字的生字表。)
教師可以這樣引領學生背誦生字表:
1.一課一背:學習完一篇課文后,組織學生背誦一課的生字表,做到學習完一課背誦一課。
2.一單元一背:學習完一個單元的課文后,組織背誦一個單元的生字表。
3.一冊書一背:學習完一冊語文后按照教材后面的生字總表,組織學生背誦。
學生背誦生字表要與學生認識生字、寫生字結合起來,在認中背誦、寫中背誦。學生背誦生字表的方法很多,可以有規(guī)律地背誦(教師提供背誦規(guī)律、學生自己發(fā)現背誦的規(guī)律都可以),也可以沒有規(guī)律地背誦。教師要通過引導學生背誦生字表,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識字方法,提高學生的獨立識字能力。為調動學生背誦生字表的積極性,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背誦生字表達標活動,一課一達標、一個單元一達標、一冊書一達標。
三、溯源――題目是眼,背誦課文題眼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所謂的“題眼”。我們閱讀文章首先看題目,題目是閱讀的源頭,也是課文內容的源頭。一名學生連他學習過的課文題目都記不住、記不牢,那么課文中其他的東西能夠記得住、記得牢恐怕是一件很不現實的事情。
學生背誦課文題目的目標是:說出第幾課,能夠隨口說出課文的題目。語文教師完全可以把背誦課文題目作為檢驗學生學習語文水平高低的一項評價指標。單元學習結束或學期語文學習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背誦課文題目達標驗收活動。
教師在組織學生背誦課文題目的過程中,可結合課文內容開展“比較課文題目”活動和“評析課文題目”活動,通過這兩項活動,使學生感悟課文“題眼”中蘊含的深刻內涵,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
四、厚實――積累語言 背誦精彩詞句段
“厚語文”的提法大家都很熟悉,學習語文需要厚實語文基本功。單就教材來說,要求學生積累教材中豐富的詞、句、段就是實現“厚語文”的一項基本措施。
詞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每接觸一篇新課文,學生總能發(fā)現一些新鮮的詞語,我們教師不妨給學生一個硬性任務,每學習一篇課文背誦記憶10個詞語。當然學生年齡不同,能力不同,每篇課文需要背誦的詞語個數也可以不同。課文中的精彩句段也需要不斷積累,學生需要背誦精彩的句段。我們教師也不妨再給學生一個硬性任務:每學習完一篇課文,教師規(guī)定學生或背誦一句或幾句精彩的句子,或背誦一段精彩的段落。
當然最好讓學生準備一個詞句段積累本,不僅記錄詞句段,還要撰寫出積累的原因,訓練學生賞析詞句段的習慣,提高學生賞析詞句段的水平。
五、外顯――理解記憶,復述課文的內容
復述鍛煉的是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理解能力,是對學生學習語文的一項多種能力的訓練。
學生每學習完一篇課文,必須把課文內容復述一遍,可以復述給老師、可以復述給同學、可以復述給家長。復述的要求不易太高,按照年級段可以逐步提高復述要求。
教師下水復述,給學生做出榜樣,組織學生采取簡單復述、創(chuàng)造性復述、內容提要簡述、聽取別人復述后復述、多人接力復述等多種形式復述課文。
六、內化――情感體驗,傾訴體會與感悟
學生學習課文后的心得、體會、感悟,就是語文學習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學生每學習完一篇課文,能夠說出自己的心得體會感悟,只有這樣學生與教材才能展開心靈的溝通與對話,課文中的人文素養(yǎng)才能自然地嫁接到學生身上,這也可以叫做一課一心得。
傾訴體會與感悟可以采取口頭表述與書面表達的形式,但是應該以書面表達的形式為主。教師讓學生建立一個《與課文心靈溝通的對話》本,專門撰寫學習課文后的心得體會與感悟。
七、歸本――讀寫交融,依課文形式仿寫
矛盾說:“模仿是創(chuàng)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學習的最初形式。”學生學習完一篇課文,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能力組織學生仿照課文的句子仿寫一句話,仿照課文中的一段話仿寫一段話,也可以根據課文形式仿寫一篇習作。
可以這樣要求:一二年級學習完一篇課文仿寫一句話;三四年級學習完一篇課文仿寫一段話;五六年級學習完一篇課文仿寫整篇課文。這項活動主要是解決學生學習課文的表達形式的難題,在讀寫交融中,學生懂得寫法、習得方法,提高書面表達能力。
以上七項活動活動內容簡單、易操作,實現了簡單學語文和高效學語文,符合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也能夠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給語文學習帶來活力。通過開展七項高效學習法,強化了學生的“雙基”能力,提高了學生語文學習效率,厚實了學生語文學習功底,真正實現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小學語文學習法課題研究篇三
摘要:本文對以發(fā)展學生學力為核心的語文研究性學習法進行探討,聯系教學實踐中的體會,總結了這一教學法的實施方法、操作要領和特點等。
關鍵詞:語文教學;研究性;方法;操作;特點
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在于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研究”、“學會關心”、“學會生存”。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具有較強競爭力、應變力的人才。課程改革及新教材提出了“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思想,設置了“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活動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核心。新課標增加了培養(yǎng)發(fā)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要求,提出了課題學習、專題研究等研究性學習方式,這些都促使語文教育工作者要從“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出發(fā),重新審視、定位語文教學,摒棄傳統(tǒng)的“接受學習”、“機械記憶”、“被動模仿”的境地,循著“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思想,創(chuàng)立促成學生發(fā)展的新教學模式,促成學生能力思維發(fā)展和人格個性發(fā)展。許多教師采取“課堂討論法”,以為可以使學生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但這種討論法依然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問題的提出者、引導者,由誰發(fā)言、如何發(fā)言,由教師確定。精心設計每一個問題,循循善誘,步步啟發(fā),把學生“請入”早已設計好的“圈套”中。最后,整個課堂變成“學生的嘴說老師的話”,仍是一個被動接受學習的教學模式。因此,創(chuàng)設和運用研究性課堂教學模式已成為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重大課題。筆者同有關語文教師一起,大膽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對研究性語文教學法進行實踐性實驗,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語文研究性學習實施的方法
語文研究性教學法,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或途徑,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選擇并確定學習的內容,聯系生活實際,自己動手收集、分析判斷大量的信息材料,進行積極的探索、發(fā)現和體驗的一種教學方法。它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覺端正學習動機,在探索求知的學習過程中,將外在知識轉化為內在經驗,從而增進學習的思考能力、判斷能力和動手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學生學力。這一方法的實施是靈活的,其采用的方法是:課題學習,專題調研。
(一)課題學習。
許多人又稱之為課題報告學習、課文專題研究,就是模擬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過程的研究性學習方式。它由教師推出一個內涵較大的問題,由學生自主設計方案、自主開辟學習渠道、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對文章作深層解讀,最終產生自己的學習成果——課題報告。這種方法可以分為:①課題研究(就單篇課文)。如《孔乙己》一文,筆者設定研究課題為“談談孔乙己”,使學生對孔乙己的個性比較清晰時,再設定課題“談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還進-步設計了研究課題:“從孔乙己看魯迅筆下的封建科舉制度”、“從《孔乙己》看魯迅人物塑造藝術”等。②專題研討(幾篇課文結合)。如《岳陽樓記》和《桃花源記》、《小石潭記》等比較,可從行文、感情等方面作出研究;《春》和《濟南的冬天》兩篇文章“在景物描寫上異同”進行研究,通過求同存異,對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都是很有幫助的。
(二)專題調研。
這是指學生就教材中的細節(jié)進行調查、論證、注釋的過程。如絕句的教學,就完全可以由學生去翻閱工具書,對每一個字詞作注釋;對課文中的一些歷史知識可以由學生自己去考證。如《出師表》一文中為什么說“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文中記敘了兩件往事有什么用意?等等。這些都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查找,對-些有爭議的課文篇章的理解,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搜尋那些有爭議的觀點,作出“你贊成哪一種”的課題研究報告。如《藥》中“烏鴉”、“花環(huán)”等意象的理解,這樣不僅凸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而且還能充分發(fā)揮圖書館裝備的作用,豐富了學生的閑暇生活,強化了閑暇教育。
二、語文研究性學習法的操作要領
語文研究性教學法的實施流程是:激趣導讀——專題導研——立題導思——研究導學——交流導成等幾個基本環(huán)節(jié)。
(一)激趣導讀。
即通讀課文,這是實施該教法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它影響著以后研究學習時能不能選擇主題和選一個什么樣的主題。通讀課文時可依據體裁采取不同的通讀法。如:詩歌可以采用吟誦的形式;散文采用配樂朗誦的形式;戲劇可采用表演的形式;小說則運用VCD、幻燈、電影片斷等多媒體教學形式等等??傊?,在激發(fā)學生學“趣”的基礎上,把文本留在學生的心上。
(二)專題導研。
即專題調研,在通讀全文時,學生會對一些字詞讀音、解釋搞不清楚,對語句理解不清晰,甚至會對文中的某些地方提出質疑,這就要求采用專題研討的方法,讓學生通過翻閱、詢問把自己心中的問題研究清楚。這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學閱讀的能力,可以課前預習,也可以作課后練習,是一種有利于終身學習、發(fā)展學習的方式。通過專題調研,學生才能理解文本的內涵,才能為下一步確定研究專題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三)立題導思。
即確立課題,是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重要階段。直接影響到研究性學習成果的水平、價值、境界。就確定課題的角度來說,不同文體有不同研究方面,甚至同-文體也有許多不同的問題值得研究。不同的問題其研究價值不同,這取決于老師的指導,取決于學生占有資料的多少,取決于學生選取的視角,取決于學生個體對文本的理解程度及已有的經驗和水平。如小說,可以扣住人物形象、環(huán)境、語言、主題作研究,通過發(fā)掘作品的典型性來理解作品,從而磨練文學鑒賞能力。在教學《七根火柴》時,從它的立意(以小見大)、構思(以“火”為線索)、刻畫人物視角等方面進行研究。學生通過收集、交流有關資料、信息,不僅理解了作品本身,而且在研究過程中被這篇平凡中顯神奇,質樸里現光華的藝術品所感染、所震撼。再如議論文,教師可以扣住論點、論據、論證方法作專題研究,把論點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開發(fā)出來,把議論文語言風格體現出來。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側重于某一個方面作研究方向,確定學習課題。并根據學生實際,因人而異,分層施教,綜合交流。
當然,走研究性學習之路,并不完全排斥“接受性學習”。不是課文的任何知識點都需要通過研究途徑獲得。不同層次的學生應有深淺不同的研究性學習方向。
猜你感興趣的:
5.小課題研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