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學習方法>各學科學習方法>語文學習>

周敦頤簡介及代表作品

時間: 芷瓊1026 分享

  周敦頤是理學思想的開啟者。關于周敦頤的簡介有哪些?他有哪些代表作品呢?接下來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了周敦頤簡介及代表作品,一起來看看吧。

  周敦頤的個人簡介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實,因避宋英宗舊諱改名敦頤,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卒于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謚號元,稱元公。周敦頤(1017~1073年)宋代思想家、理學家,道州營道縣(今湖南道縣)人,人稱濂溪先生,元公是他的謚號。以母舅龍圖閣學士鄭向任分寧(修水)主簿,調(diào)南安軍司理參軍,移桂陽令,徙知南昌,歷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寧初知郴州,擢廣東轉(zhuǎn)運判官,提點刑獄。為官清廉,所到之處,都很有實績。晚年知南康軍,治所在今星子縣城。曾游覽廬山,為廬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為詩中道:“廬山我愛久,買田山中陰。”因筑室廬山蓮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營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將原在故里的母親鄭木君墓遷葬于廬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頤卒,亦附葬于母親墓旁。以后子孫世居江州,后裔綿衍。

  周敦頤小時候就喜愛讀書,在家鄉(xiāng)道州營道地方頗有名氣,人們都說他志趣高遠,博學力行,有古人之風。廣泛地閱讀,使他接觸到許多不同種類的思想。從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一直到漢代才傳入中國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獵,這為他而后精研中國古代奇書《易經(jīng)》創(chuàng)立先天宇宙論思想奠定了基礎。十五歲時,他和母親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鄭向,他是當時宋仁宗朝中的龍圖閣大學士。這位舅父對周敦頤母子十分眷顧。二十歲時,舅父向皇帝保奏,為他謀到了一個監(jiān)主薄的職位。周敦頤在任職期間盡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頤開始研究《周易》,后來終于寫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極回·易說》。它提出了一個宇宙生成論的體系。

  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年少的周敦頤隨其母從營道到京師開封,投靠舅父龍圖閣直學士鄭向,在鄭的撫育下成長。24歲時,因其舅父的蔭子關系,被朝廷任命為洪州分寧縣主簿。到任后,該縣有一疑案久不能決,周敦頤在解決此案中便初次顯示了他的才能。

  慶歷四年(1044年)調(diào)南安軍(現(xiàn)大余)司理參軍,第二年,南安有一獄四,法不當死,而轉(zhuǎn)運使王逵卻決定嚴加處理,眾官雖覺不當,但他們懾于王的權勢,不敢出面講話,惟敦頤獨能據(jù)理力爭,王逵不聽,他便棄官而去,氣忿地說:“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宋史?道學一》本傳)王逵終于省悟,放棄了原來的意圖,囚犯免于死刑。

  宋仁宗慶歷六年(1046年),二程的父親大理寺臣程響在南安認識了周敦頤,見他“氣貌非常人”,與之交談,更知其“為學知道”,同他結為朋友,隨即將兩個兒子程顥、程頤送至南安拜敦頤為師受業(yè)。是年冬,移郴州郴縣(今湖南郴縣)縣令,宋仁宗皇v二年(1050年)改任桂州桂陽(今湖南桂陽)令。因其在郴州和桂陽皆有治績,得到了達官們的賞識和推薦,于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改授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縣(今江西南昌)。到任時,當本地人得知他就是當年在分寧做官時能辨明疑案的周敦頤,就高興地說:“是能辨分寧獄者,吾屬得所訴矣。”仁宗嘉元年(1056年)改太子中舍,簽書署合州判官,共計五年。嘉六年(1061年),遷國子監(jiān)博士,通判虔州。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移任永州通判。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轉(zhuǎn)虞部郎中,擢提點廣南西路刑獄,次年移知南康軍。

  周敦頤歷任南安軍司理參軍、虔州通判、知南康軍等職。北宋理學大師程顥、程頤曾從其學。精通《易》學,著有《太極圖說》(本名《太極圖·易說》)、《通書》,周敦頤的《易》學屬于宋《易》中的"象數(shù)"一派,南宋朱震、胡宏都說其學是從五代至宋初時期的華山道士陳摶處來的。他的《太極圖易說》(《太極圖說》之本名),批判地吸取了道家系統(tǒng)宇宙發(fā)生論,將之與《易傳》系統(tǒng)的的宙理論結合起來,建構起了儒家哲學的基本宇宙生成模式;而其《通書》則提出了儒家心性淪、倫理學、工夫論等許多概念命題,盡管那還是比較簡單的。

  公元1071年(宋熙寧四年),在他55歲時,任南康知軍。在軍衙東側開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種植荷花。每當公余飯后,他或獨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賞花品茗,并寫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愛蓮說》。《愛蓮說》雖短,但字字珠璣,歷來為人所傳誦。公元1072年,周敦頤由于年邁體弱辭官而去,在廬山西北麓筑堂定居,創(chuàng)辦了濂溪書院,開始設堂講學,收徒育人。他將書院門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號“濂溪先生”。

  縱觀周敦頤的政治生涯,其官階并不顯達,始終是地方官吏,如主簿、縣令、州判官、知州軍等,主要是做司法工作,其政績亦表現(xiàn)在司法工作之中,在當時算得是一位清官。周敦頤在精神生活上是一光明、正直的清高的君子儒,在物質(zhì)生活上確實是比較清寒的。

  周敦頤代表作品《愛蓮說》

  周敦頤酷愛雅麗端莊、清幽玉潔的蓮花,曾于知南康軍時,在府署東側挖池種蓮,名為愛蓮池,池寬十余丈,中間有一石臺,臺上有六角亭,兩側有“之”字橋。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賞著縷縷清香、隨風飄逸的蓮花,口誦《愛蓮說》,自此蓮池名震遐邇。

  原文節(jié)選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注釋

  (1)愛蓮說: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元公”是周敦頤的謚號。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說”,是古代論說文的一種體裁,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論述道理。

  (2)蕃:多。

  (3)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365~427年),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現(xiàn)在江西省九江縣)人,著名的詩人。他很愛菊花,常在詩里寫到,如《飲酒》詩里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向來稱為名句。

  (4)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唐朝以來,人們很愛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世人,社會上的一般人。唐人愛牡丹,古書里有不少記載,如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里說:“京城貴游,尚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種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數(shù)萬(指錢)者。”

  (5)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單單喜歡蓮花,喜歡它從污泥里生出卻不被沾染。淤泥,池塘里積存的污泥。

  (6)濯(zhuó)清漣而不妖:在清水里洗過卻不妖艷。濯,洗滌。清漣,水清而有微波的樣子,這里指清水。妖,美麗而不端莊。

  (7)不蔓不枝:不牽牽連連的,不枝枝節(jié)節(jié)的。

  (8)香遠益清:香氣越遠越清。益,更,越。

  (9)亭亭:聳立的樣子。亭亭凈值,筆直的潔凈的立在那里。

  (10)褻(xiè)玩:玩弄。褻,親近而不莊重。

  (11)隱逸者:隱居的人。封建社會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便隱居避世。

  (12)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13)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嘆詞,相當于“唉”。

  (15)菊之愛:對于菊花的愛好

  (16)鮮(xiǎn)有聞:很少聽到。鮮,少。

  (17)宜乎:宜,當,這里和“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

  譯文

  水上地上各種草和木的花,可愛的是很多的。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非常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污泥中長出來,卻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jié)節(jié)的,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里,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貼近去輕慢地玩弄啊。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愛菊花的人,從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過。愛蓮花的人,像我一樣的人還有什么人呢?至于愛牡丹的人,人數(shù)當然就很多了!“說”,古代文體之一,它往往借描繪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頤的《愛蓮說》正是這種托物言志的文體中一篇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托物言志:就是借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達某種情操、志向或思想感情。

  周敦頤的著作

  關于周惇頤的著作的問題,潘興嗣所作的《墓志銘》是最原始的材料。據(jù)《墓志銘》所載,周惇頤“深于易學,作《太極圖》、《易說》、《易通》數(shù)十篇。”(《周子全書》卷二十)其中沒有《通書》。朱熹所見到的就只有《太極圖》和《通書》,沒有《易說》和《易通》?,F(xiàn)存的《通書》各章體例不同,有些是專講易卦的,有些是通論《周易》的。周惇頤的朋友傅耆給他的信中說,周惇頤曾給他看過《姤說》和《同人說》,朱熹的學生度正認為:“二說當即所謂《易通》者。”

  這個判斷大概不對,這些卦說應該是《易說》的一部分。周惇頤大概對于《周易》,有專講易卦的,這是《易說》;有通論《周易》的,這是《易通》,《易說》和《易通》的分別就像王夫之《周易內(nèi)傳》和《周易外傳》的分別。大概這兩部著作后來都殘缺了,有人把剩余的部分混為一書,總名之曰《通書》。所以潘志不提《通書》,因為本來沒有《通書》。朱熹編周惇頤的著作,有《通書》而無《易說》、《易通》,因為當時二書已混為一書,成為《通書》?,F(xiàn)在通行的《通書》有的是四十章,有的是四十二章,可見現(xiàn)在通行的《通書》也已不是朱熹所見的《通書》了。


猜你感興趣的:

1.周敦頤傳文言文閱讀答案

2.周敦頤的《愛蓮說》解讀

3.不蔓不枝的出處及釋義不蔓不枝出自宋周敦頤《愛蓮說》...

4.余秋雨經(jīng)典散文在線閱讀

5.陋室銘愛蓮說文言文閱讀原文及答案

3122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