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小論文關于生活與哲學(2)
高中政治小論文關于生活與哲學
高中政治小論文關于生活與哲學篇三
一、生活處處有哲學
人們走著走著,就跳動起來了,舞動起來了。于是,就有了舞蹈。
人們說著說著,就哼起來了,唱起來了。于是,就有了歌曲,有了音樂。
說著,走著,歌舞一起生成了,來到了。
這個事實好像在說明,人是必然走向藝術的,或者說,生活必然會走向藝術的。也可以說,生活處處有藝術。
笑是藝術的源泉。然而,哭也是源泉。藝術家之所以能讓哭也成為藝術,就是因為哭與笑一樣,都是人的情感的表達。
歌又是與詩連在一起的。歌是對生活的抒發(fā),詩是對生活的提煉。歌被寫下,就是詩;詩被唱出,就是歌。詩與歌被畫出,就是美術,就是繪畫。
詩情是藝術,詩意是哲學。
生活中處處有藝術,生活中就處處有哲學。
二、哲學亦生活
人們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活動,有種地的,有做工的,有教書的,有演戲的,有從軍的……這各種各樣、方方面面的生活中都有哲學嗎?
的確是都有。有軍事哲學,有教學哲學,有藝術哲學,有各種經(jīng)營中的哲學。
既然生活中處處有哲學,哲學也就在生活中,哲學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或者干脆說,哲學亦生活。
為什么哲學會成為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呢?為什么哲學亦生活?有這種必然性嗎?哲學必然會在生活中嗎?
當人們還在愁吃愁穿之時,當人們只是在為衣食而忙碌之時,當人們還在忍饑挨餓之時,也會有哲學嗎?至少是很難有哲學出現(xiàn)了吧?
按亞里士多德理解,哲學是與休閑有關的。他認為幾何產(chǎn)生于休閑。處于為愁吃愁穿而奔波之中的人,有多少休閑?沒有休閑,會有幾何嗎?會有哲學嗎?生活是那樣拮據(jù),會有哲學嗎?
事實上,我們需要稍稍明確一下哲學究竟是什么。其實,哲學就是思考得更多一些,思索得更深一些的結果。只要想得多、想得深,哲學就可能來到。
因而,如果有了休閑,有了愛思索、愛想象的習慣,走到哲學的可能性就很大了。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喜歡思、喜歡想的人,多得很。于是,還愁沒有哲學嗎?
也不是凡有休閑的人都能走到哲學那里去的,還要肯于去思去想,才可能有哲學。其實,還要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那就是自由。自由的環(huán)境,自由的把握;即使環(huán)境中存在一些可能的約束,也能把握和享有自由,自由地思,自由地想,才可能有哲學。能思想,有自由,就有哲學。
三、人有哲學天性
怎樣才能思想呢?其實,人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人有意識,有情有義有思想。有意識,能思想,這是人的天性。
自由也是人的天性。亞里士多德說人本自由?;羝战鹚勾髮W的理念就是“真理使你成為自由人”。馬克思認為未來理想社會就是自由人的聯(lián)合。
意識,自由,都是人的天性。因而,擁有作為人的意識和自由的產(chǎn)物的哲學,也是人的天性。
有些地方的人們?yōu)楹螞]有多少哲學呢?那就是因為沒有讓人的天性充分展現(xiàn)出來。進一步說,那就是沒有讓人充分地享有自由,并在自由中自由地思,自由地想。否則,怎么會沒有哲學呢?怎么會沒有代表人的天性的哲學呢?
不信,就可以觀察一下:在一個小鎮(zhèn)上,當人們在茶余飯后自由聊天時,就能夠發(fā)現(xiàn)有不少富于哲理的話語。只是他們真不知自己竟可與哲學搭界。可是,這足表明,哲學自然地在生活中,哲學就是一種生活,不論意識到了沒有,它就在那里。
可以想象的條件是,這個鎮(zhèn)上的人不愁吃不愁穿,而且,他們的意識或所思所想基本上不受束縛。因此,換句話說,就是這個鎮(zhèn)上的人有休閑,有自由。于是,他們就有了哲學。依然是,人們的天性確定了他們有哲學,雖然不是科教書上的哲學,也不是教授們在講壇上講的哲學。
哲學在大學里是作為思維的科學在講授,是旨在使學生變得更智慧的科學在講授。哲學在這個意義上成了大學生活的一部分,哲學亦以這種方式生活在大學。這跟在民間生活著的哲學相比,相異的是,一個是更自覺地更系統(tǒng)地展開著,而另一個是自然地隨意地展開著;相同的是,都是哲學天性的表現(xiàn),方式不同,場合不同,掩蓋不了它們之間的同。
我們看到了人有哲學天性,于是也可以說,哲學是人性的產(chǎn)物。有人性,就有這種天性,就有哲學。
我們的社會曾在30多年前的一個時段里,不斷地批判人性論。后來在一場“史無前例”的運動中更為猛烈地掃蕩人性。于是,在一些人心中燃起了打砸搶的狂潮,人性喪失,獸性就發(fā)作了。于是,哲學在那個時期也受摧殘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宣告那個時期永遠過去,于是,人性的贊歌再度響起;于是,人們有理由盼望在中國有一個哲學的繁榮。
四、大學:哲學的繁茂之地
休閑其實是人類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當勞動生產(chǎn)率越來越高的時候,就越來越遠離自給自足的狀態(tài),就越來越有可能為他人生產(chǎn),為他人省事省錢省時。
休閑其實是表現(xiàn)為更多的人由物質生產(chǎn)轉向精神生產(chǎn)。人們只是改變了勞動和生產(chǎn)的方式與內容。休閑與游手好閑是兩回事。從事精神生產(chǎn)的人在辛勞的程度上一點不亞于從事物質生產(chǎn)的人。 大學里高度集中于精神生產(chǎn)、文化生產(chǎn)、科學生產(chǎn)。這里的人們進行著幾乎純粹形式的精神生產(chǎn),只有一部分人需要與物質生產(chǎn)結合著去做。
這里的人們進行著特別艱難和艱辛的精神勞動,其艱辛的表現(xiàn)就在于他們總是追求形而上,總是力求走到哲學。大學所培養(yǎng)的博士都被認為是Ph.D,即Philosophy Doctor。無論是做思辨研究,還是做實證研究的,都需要有理論思維,都需要向哲學走去。
即使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人也不能離開理論思辨,不能離開哲學。越是自覺地靠近哲學,越可能達到更高學術水平。因為哲學所追求的就是更深入更透徹的結論或觀念。
赫欽斯說得很透徹:“我相信,大學所要解決的是思辨的問題。”[1]美國的發(fā)展受益于美國大學,美國大學的發(fā)展又深深受益于哲學。這都是歷史所證明了的。
在中國,曾經(jīng)的歷史也表明,最高水平的哲學與最高水平的大學同在。
“人類的智慧至今尚未設計出任何可與大學相比的機構”[2],當弗萊斯克納這樣稱頌大學時,其依據(jù)就在于大學能創(chuàng)造理論,大學能提供哲學。
大學在讓哲學繁茂起來的時候,自己亦必成了哲學的繁茂之地。對于哲學,大學確實是一塊肥沃的土地。如果這片土地還是貧瘠的,那么,它最好暫時還不叫大學。
五、教育哲學,還是教育的哲學
教育即生活,教育活動中還會沒有哲學嗎?
教育中的哲學,正如語言哲學、文化哲學、數(shù)學哲學、科學哲學一樣,就是教育哲學,就是教育自身的哲學,而不是外加進去的哲學,不是教育加哲學。
教育哲學屬于哲學,但它首先屬于教育學。而且,教育哲學就位列于教育基本原理這一學科內。
至今做課程哲學的中國人還很少很少,做高等教育哲學的,至今也很少很少。但是,做教育哲學的人不少,而且還很早。早在二十世紀30年代前后就有一些人做,例如,范壽康就是很早做教育哲學的一位。30年代,40年代,做哲學的人,并且稱得上哲學家的中國人不少。
在教育這種生活中,最應當產(chǎn)生哲學。哲學出于人的天性,教育也出于人的天性。人因教育而成為人,人因哲學和教育而成為更理智、更智慧的人。
在古中國,在古希臘,教育與哲學都是并肩出現(xiàn)的,只是各自思考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并且,自古以來,教育與哲學依然形影不離??档率怯钪鎸W家、哲學家,也是教育家;孔老夫子是教育家,也是哲學家。到了近代的杜威,他也是教育家,同時是哲學家。
教育與哲學為何如此親密呢?這是因為它們思考的最基本問題相同。教育的第一問是“人是什么”,但這也是哲學的首問。哲學把“世界是什么”和“人是什么”視為同等重要的問題。而且,“人是什么”的問題給哲學家們帶來的困惑更多。
宇宙已有了137億年歷史,地球也有了40多億年歷史。人類的歷史不到一億年,也不到一千萬年,而僅有382萬年。然而,我們從康德那里,從歐洲的實驗室那里,漸漸知道了宇宙是何時起源、是怎樣起源的,但是,對于人是怎樣起源的,意識是怎樣起源的,幾乎一無所知。
宇宙是奇妙的。奇妙的宇宙里出現(xiàn)了更神奇的人類。我們贊美人類,就不能不回頭來贊美宇宙,贊美地球。至今,在以人類智慧所探測到的星球中,還沒有發(fā)現(xiàn)有比地球更適宜人居住的。贊美地球,也感謝地球。
可是,又還是哲學和教育告訴了我們人自己是從哪里來的,從而,也告訴了我們地球的恩賜。地球恩惠于人類,人類通過教育與哲學而深知自己應當有一顆感恩的心,尊重地球,愛護地球。
教育、生活、哲學,是相伴相隨的。教育幫助我們享受生活,哲學幫助我們更確切地理解教育,從而也幫助我們如何更懂得生活,且因懂得生活而更好地享有生活。
人因智慧而獲得了哲學與教育,哲學又與教育一起讓我們人更智慧。神秘而神圣的人所應受到的尊重,同時都應給予教育,給予哲學。否則,我們就不能算是尊重了自己。
猜你感興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