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關鍵學習方法總結歸納
歷史學科的生命在于真實。學好高中歷史就要從這些關鍵環(huán)節(jié)出發(fā),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提升歷史成績,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母呷龤v史關鍵學習方法,希望大家喜歡!
高三歷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一
歷史知識包括:人物;事件(事態(tài));組織(機構);制度(綱領、路線、計劃、條約)。
歷史人物:
對于杰出歷史人物應從以下兩個角度進行把握:
第一,要知道他們的社會身份和屬于哪一歷史時代。
第二,要掌握他們的主要活動和成就。重要歷史人物的活動和成就在教科書中往往是分散的,高考可以選擇特定角度;要求應試者對此進行連貫的闡述。如孫中山“致力于革命四十年”,其歷史活動貫穿于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兩個不同歷史時期,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分別記述于不同章節(jié),可以選擇特定角度將這些相對分散的記述連貫闡述。
歷史事件或事態(tài):
所謂事件,是指人們在短時段內(nèi)進行的具有突發(fā)性、間斷性的歷史活動;而所謂事態(tài),則是指人們在較長時段內(nèi)從事的具有常規(guī)性、持續(xù)性的歷史活動。對于歷史事件要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把握:
第一,時間或背景。對于大部分歷史事件并不需要記住其發(fā)生的年、月、日等具體的時間,但須知道它們發(fā)生的歷史時期,或它們發(fā)生的時代背景。如對于“公車上書”,應知道它發(fā)生于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時。不過對少數(shù)重大的歷史事件(尤其是中國和世界近現(xiàn)代史中的事件),須掌握它們發(fā)生的具體時間。
第二,簡單經(jīng)過或內(nèi)容。如對于“公車上書”,應知道其主要內(nèi)容是康有為、梁啟超領導參加會試的各省舉人上書光緒皇帝,反對簽訂《馬關條約》,要求變法。
第三,結果或影響。如對于“公車上書”,應知道它雖然沒能上達,但卻標志著戊戌維新運動的興起。
群體和組織、機構:
人類的歷史活動不僅是以個體形式進行的,更重要的是以群體形式進行的。對于歷史領域的這種群體和組織、機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把握:
第一,存在或創(chuàng)立的時間、背景。如對于西域都護,應知道它設立于西漢時期。
第二,性質或功能、職能。如對于西域都護,應知道它是西漢政府對西域進行政治、軍事管理并保護商旅往來的機構。
第三,在歷史上的影響。對于西域都護,應知道它的設立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制度、綱領、路線、計劃、條約:
對于歷史上的各種制度、綱領、路線、計劃、條約等,應從以下角度加以把握:
第一,產(chǎn)生的時間或背景。如對于科舉制,應知道它是作為九品中正制的替代物創(chuàng)立于隋。
第二,主要內(nèi)容和沿革變化。對于科舉制,應知道它的主要內(nèi)容是通過分科考試的辦法來選拔官員,其考試在明清時期采用八股文。
第三,在歷史上的影響。如對科舉制應知道它打破了選任官員的門第限制,但八股取士使得士人脫離實際。歷史上的各種制度、政策、綱領、路線、計劃、條約等看似僵化的規(guī)則,都是由一定歷史時期的各種社會關系、政治關系凝聚而成的。或者說,在它們文字形式的背后,其實隱藏著當時社會各個階級、階層、政治軍事集團、民族、國家之間的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關系。歷史上的各種制度、政策、綱領、路線、計劃、條約等,往往存在著沿革變化過程,存在著文字規(guī)定與實際實行情況之間的差異。
高三歷史重要學習方法二
1、學習歷史有階段性
高一、高二階段,不必苛求知識的深度,但要注重追求知識的廣度。你會發(fā)現(xiàn)語文水平的高低和課外知識的豐富程度對歷史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多讀一些課外歷史書籍,注重古文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建立自己的一套歷史觀和世界觀。
2、抓住課堂
要說實在的東西,課堂是很實在的。聽課也有聽課的方法,課前預習是很重要的,你可以在預習的過程中把你理解的這一課的知識框架和系統(tǒng)大致構建出來,充分去領會書上每一個部分、每一個框題是為了說明什么;然后在聽課的過程中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在原有的基礎上調整你的思路和框架,形成一份完整的聽課筆記,課后再和參考書上的知識重點、知識框架進行對比補充,拓展自己的思路。
3、主動與老師交流
每一個歷史老師對歷史都有自己深刻的理解,他們也是從高考走來的,多年從事歷史教學,一定有獨到的經(jīng)驗。你可以主動地和老師交流你對歷史問題的觀點,從老師的回應中吸取有益的東西。
4、史實問題和思維問題——兩大關鍵
做歷史題無非就是考察兩個問題:要么是史實,要么是思維。史實問題通常就要靠你的記憶來實現(xiàn),你必須非常熟悉和了解,這就是平時不斷積累和記憶的過程。可以編一些順口溜來記憶史實,比如用"工程隊"三個字來記憶中共一大的局限性:"工-關注工人階級,忽略了廣大農(nóng)民;程(城)-把城市作為重心,不符合中國國情;隊(對)-斗爭對象指向資產(chǎn)階級是錯誤的"。思維問題考察的是你對歷史事件或人物的理解,比如"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導火索"這樣的問題就屬于考察思維的范疇。"根本原因"通常是經(jīng)濟基礎(生產(chǎn)力發(fā)展)或者本質矛盾(階級矛盾尖銳),一般來說根本原因都會"看起來"和該歷史事件關系并不明顯;"直接原因"通常是經(jīng)過一步推理而不用深入分析就直接得到的原因,和事件的關聯(lián)性非常強;"導火索"通常都是一個偶然性很大的事件,不是出于社會和歷史發(fā)展必然,比如"五四"的導火索是巴黎和會外交失敗,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導火索是國王召開議會企圖征稅等等。"主要原因"是最難的,有時它是直接原因,有時是根本原因,這就要求你深入探究事物的內(nèi)部邏輯,通過對比來決定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哪一個因素才是對事情起決定性作用的。思維的鍛煉要靠大量做題和有效總結來實現(xiàn),這一點也是積累的過程,上了高三以后老師也會經(jīng)常給你一些提示,注意吸收,一定會有提高。
5、掌握一套既定的分析處理問題的方法
歷史學習里面其實有很多約定俗成的東西,很多概念都可以用"三條"或"兩條"來總結,比如說了解一個事件我們通常是從"背景(原因),內(nèi)容(經(jīng)過),影響和意義(結果)"來記憶,分析問題我們總是有"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三個維度來思考,分析背景時我們會分"國內(nèi)環(huán)境,國際環(huán)境"來進行,評價意義時我們有"正面(積極)和負面(消極)"兩個方面……諸如此類,舉不勝舉。
高三歷史關鍵學習方法總結歸納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