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級政治知識點整合
高三年級政治知識點整合2022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中,大家都背過不少知識點,肯定對知識點非常熟悉吧!知識點有時候特指教科書上或考試的知識。哪些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知識點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母呷昙壵沃R點整合,以供大家參考!
高三年級政治知識點整合
(一)分配制度
1、生產決定分配
生產決定分配,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相應地就必然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勞分配及其作用
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它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經濟中,在對社會總產品作了各項必要扣除之后,以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包括勞動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分配個人消費品,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實行按勞分配,是由我國現實的經濟條件決定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實行按勞分配,有利于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促進社會生產的發(fā)展。是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的重要條件。
按勞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體地位。
3、我國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除了按勞分配以外,還存在其他多種分配方式,主要包括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
個體勞動者個人占有生產資料,獨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其勞動成果扣除成本和稅收后直接歸勞動者所有,從而構成他們的個人收入。個體勞動者的合法收入受國家保護。
按生產要素分配,是生產要素所有者憑借對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參與收益分配。參與收益分配的生產要素主要有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
確立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原則,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體現了國家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對勞動、知識、人才、創(chuàng)造的尊重。這有利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fā),讓一切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二)分配原則
1、效率原則與公平原則
效率,指經濟活動中投入與產出的比率,它表示資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資源的節(jié)約和社會財富的增加。
這里所說的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現為收入分配的相對平等,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能過于懸殊,要求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與平均主義有著根本區(qū)別。
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率與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效率與公平分別強調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2、收入分配方式對效率/公平的影響
收入分配方式對效率有重要影響。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調動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就會提高效率,促進生產的發(fā)展;反之,則會降低效率,阻礙生產的發(fā)展。
3、初次分配與再分配的關系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體現“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原則。
效率優(yōu)先實質是發(fā)展生產力優(yōu)先。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自然資源相對匱乏。發(fā)展經濟必須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兼顧公平就是要將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使分配的結果能促使人們奮進,使社會具有生機和活力。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會主義分配原則的體現,它有助于協(xié)調人們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實現經濟發(fā)展、社會和諧。
高三政治知識點摘要
一、生產與消費的關系
1、生產決定消費
①生產決定消費的對象;②生產決定消費的方式;③生產決定消費的質量和水平;
④生產為消費創(chuàng)造動力。
2、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生產發(fā)展。
①消費是生產的目的。生產出來的產品被消費了,這種產品的生產過程才算最終完成;
②消費是生產的動力。消費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對生產的調節(jié)和升級起著導向作用;
③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帶動一個產業(yè)的出現和成長;
④消費為生產創(chuàng)造新的勞動力,提高勞動者的質量,提高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
二、社會再生產
社會再生產過程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huán)節(jié)。其中直接生產過程是起決定作用的環(huán)節(jié);分配和交換是連接生產與消費的橋梁和紐帶,對生產和消費有著重要的影響;消費是物質資料生產總過程的最終目的和動力。
三、大力發(fā)展社會生產力
1、是什么
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2、為什么
①只有大力發(fā)展生產力,才能為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
②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
③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為當今社會主要矛盾;
④是奪取中特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牢牢把握住的一條基本要求。
3、怎么辦
①必須堅持發(fā)展是硬道理,決不能有絲毫動搖;
②必須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全心全意求發(fā)展;
③必須全面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④必須加快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和創(chuàng)新;
⑤必須堅持推進改革開放,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適應。
高三政治知識點總結大全
1、文化的社會作用?
①(文化的力量)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fā)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②(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由經濟、政治所決定,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經濟。 ③(文化與綜合國力)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經濟建設提供方向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2、文化對人的影響?
(1)來源:來源于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2)表現: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3)特點:潛移默化;深遠持久 (4)文化塑造人生:優(yōu)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優(yōu)秀文化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優(yōu)秀文化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3、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樣性?
①地位: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重要基礎。 ②意義: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fā)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是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tǒng)一。 (為什么:世界各民族間具有共性和普遍規(guī)律的社會實踐決定了文化是世界的;民族間經濟、政治、歷史和地理等因素的不同決定了文化是民族的。因此,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二者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4、怎樣尊重文化多樣性?
(1)正確態(tài)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2)原則: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5、文化傳播的途徑和手段?
(1)途徑:①商業(yè)貿易 ②人口遷徙 ③教育 ④小到親朋聚會、外出旅游,大到各種政治經濟文化活動。 (2)主要手段——大眾傳媒 :作用和特點——能最大限度地超越時空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顯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
6、文化交流的意義?
①從“走出去”的角度:有利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進各國對中華文化的了解,提升我國的文化影響力、增強我國文化的軟實力和綜合國力,有利于推動世界文化的發(fā)展繁榮。 ②從“引進來”的角度:有利于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的游戲文化成果,促進我國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7、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
特點:(1)繼承性(2)相對穩(wěn)定性:傳統(tǒng)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其基本特征,同時具體內涵又因時而變。(3)鮮明的民族性:傳統(tǒng)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紐帶。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的血脈中,始終涌動著對祖國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
8、如何對待傳統(tǒng)文化?
(1)正確態(tài)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于傳統(tǒng)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 (2)對于傳統(tǒng)文化中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繼續(xù)保持和發(fā)揚。對于傳統(tǒng)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處理好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在繼承的基礎上發(fā)展,在發(fā)展的過程中繼承。
9、傳統(tǒng)文化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
(1)繼承是發(fā)展的必要前提,發(fā)展是繼承的必要要求。繼承與發(fā)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2)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fā)展,在發(fā)展的過程中繼承。這就是文化傳承,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批判地繼承傳統(tǒng)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10、影響文化發(fā)展的主要因素?
①社會制度的更替;②科學技術的進步;③思想運動;④教育。 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chuàng)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教育在人類文化的傳承中產生重要影響。
11、文化創(chuàng)新的途徑?
① 根本途徑:立足于社會實踐。②(基本途徑一): “繼承傳統(tǒng),推陳出新”,文化創(chuàng)新必須批判繼承傳統(tǒng)文化,同時努力為傳統(tǒng)文化注入時代精神。 ③(基本途徑二):“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加強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學習、借鑒其他民族優(yōu)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④堅持正確方向,反對錯誤傾向。⑤文化創(chuàng)新要依靠人民群眾,滿足群眾的需求
12、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
(1)源遠流長:漢字(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 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
(2)博大精深:⑴獨特性-----獨樹一幟,獨領風騷。表現在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上。⑵區(qū)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⑶民族性-----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
13、發(fā)展民族文化的意義?
意義:它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14、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原因?
包容性含義: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 意義:①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②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
15、文化生活的“喜”與“憂”?
(1)“喜”的原因: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fā)展
(2)“憂”的原因:文化市場的盲目性和傳媒的商業(yè)性
16、發(fā)展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大眾文化
(1)發(fā)展大眾文化的原因:人們的文化需求日益呈現出多層次、樣化、多方面的特點(2)發(fā)展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與呼聲,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文化。
17、如何何凈化文化環(huán)境or作出正確的文化選擇?
國家——①加強管理,正確引導:②弘揚主旋律,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③加強文化建設,大力發(fā)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④建設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風尚。 文化企業(yè)——要增強責任意識和職業(yè)道德意識,要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tǒng)一的原則,切實履行文化傳承的義務 個人——加強科學文化修養(yǎng)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提高眼力,拒絕污染,作出正確的文化選擇。
18、為什么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①地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體現,是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②必要性:多種文化并存,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
③重要性:引領社會思潮,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19、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①根本任務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公民。
②必須大力發(fā)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yè)。(發(fā)展公益性文化事業(yè)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投入、設施)
③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
④開展群眾性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 ⑤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升思道修養(yǎng)和文化修養(yǎng)。
20、如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
(1)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根本保證;
(2)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
21、思想道德建設的地位、作用和主要內容是什么?
(1)地位:思想道德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huán)節(jié)。思想道德建設集中體現著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
(2)主要內容:——核心:為人民服務 原則:集體主義 重點:增強誠信意識 (3)要求: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與法律規(guī)范相協(xié)調;與傳統(tǒng)美德相承接
22、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地位:
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
23、怎樣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①不斷提高科學文化修養(yǎng)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無止盡的過程。
②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的基礎上,不斷改造主觀世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③學習科學理論,樹立崇高理想,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④腳踏實地、重在行動,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
24、如何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或如何發(fā)展先進文化)
①關鍵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的指導地位,保證先進文化的發(fā)展方向。
②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③立足于中特實踐,發(fā)揚民族文化優(yōu)秀傳統(tǒng),汲取世界文化長處,不斷創(chuàng)新,滿足群眾需求,發(fā)展大眾文化。
④加強文化建設,弘揚主旋律,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⑤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發(fā)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yè)。
⑥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科學文化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