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必修四必考知識歸納
有些書可供一嘗,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當咀嚼消化;這就是說,有些書只要讀讀他們的一部分就夠了,有些書可以全讀,但是不必過于細心地讀;還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當全讀,勤讀,而且用心地讀。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三政治必修四必考知識歸納,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三政治必修四必考知識1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原理)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fā)展;
(3)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
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1)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fā)展的基礎,
(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及其矛盾運動
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②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
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經濟基礎。
即: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guī)律。
4、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fā)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1)社會發(fā)展的實現(xiàn)方式:
A.在階級社會里,通過階級斗爭實現(xiàn)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
B.在社會主義社會,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加以解決,即通過改革實現(xiàn)的。
(2)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
5、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1)人民群眾的概念:
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勞動群眾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在我國現(xiàn)階段,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
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tǒng)一的愛國者,都屬于人民群眾的范圍。
(2)人民群眾的歷史創(chuàng)造作用
原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方: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群眾觀點: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以及成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6、人生價值
(1)價值和價值觀
①價值: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是指一事物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題需要的屬性和功能
②價值觀: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會形成對實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就是價值觀。
(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
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7、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1)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客觀依據——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
(2)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時候歷史性——是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
(3)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階級性——對同一事物或行為,不同階級和階層的人會做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4)價值沖突及評價標準:
(如何正確處理個人、他人、社會三者利益的關系?)
①必須首先考慮并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要緊、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
②利益發(fā)生沖突時,怎么辦?
當個人利益和人民利益發(fā)生沖突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的立場上進行選擇;當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發(fā)生沖突時,要善于從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當選擇。
標準:把個人、他人、社會三者利益的統(tǒng)一,作為自己選擇的標準,兩利相權取其重,
兩弊相衡取其輕。
8、價值的創(chuàng)造與實現(xiàn)
(1)價值的實現(xiàn)方式:①在勞動和奉獻中創(chuàng)造價值。②在個人與社會的統(tǒng)一中實現(xiàn)價值。
③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
(2)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
原理:個人離不開社會,社會離不開個人,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fā)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
方:在個人與社會的統(tǒng)一中,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
高三政治必修四必考知識2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1、什么是哲學?
(1)哲學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2)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2、什么是世界觀和方?兩者的關系如何?
(1)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2)方
(3)關系:一般說來,世界觀決定方,方體現(xiàn)著世界觀,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不存在脫離世界觀的方,也不存在脫離方的世界觀。哲學是世界觀和方的統(tǒng)一。
3、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是什么?
(1)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著哲學的發(fā)展。
(2)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的指導。
4、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么?
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對此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此問題的不同回答,劃分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5、 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是什么?他們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兩大基本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根本分歧: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
6、 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7、 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
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8、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是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學?
是自己時代精神上的精華:(1)是時代精神的總結和升華 ;(2)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10、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
(1)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fā)展
(2)自然科學基礎: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
(3)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1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
高三政治必修四必考知識3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1、辨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2、世界的本質是什么?世界的本質是物質。
3、為什么說世界的真正統(tǒng)一性在于物質性?
(1)自然界是物質的;
(2)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fā)展及其構成要素,具有客觀的物質性;
(3)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
(4)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tǒng)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4、什么是運動?
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xiàn)象的變化和過程。
5、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1)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2)世界上不存在脫離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6、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1)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和永恒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和暫時的;
(2)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tǒng)一;
(3)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7、什么是規(guī)律?
規(guī)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wěn)定的聯(lián)系。
8、規(guī)律客觀性的表現(xiàn)
規(guī)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既不能被創(chuàng)造,也不能被消滅。
9、規(guī)律普遍性的表現(xiàn)
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guī)律。
10、規(guī)律客觀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是什么?
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guī)律,而不能違背規(guī)律。一旦違背客觀規(guī)律,人們就會受到規(guī)律的懲罰。但人可以認識和利用規(guī)律。
11、人與規(guī)律的關系是什么?
(1)規(guī)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wěn)定的聯(lián)系。是客觀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規(guī)律,按規(guī)律辦事。
(2)但是,在客觀規(guī)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guī)律的基礎上,根據規(guī)律發(fā)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guī)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
12、意識的本質是什么?
(1)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
(2)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3)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13、意識的作用的表現(xiàn)有哪些?
(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①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②意識活動具有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①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②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jié)和控制作用。
14、什么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
指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guī)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fā),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guī)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15、為什么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
是我們做好各種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和執(zhí)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和要求。
16、怎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
(1)要把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guī)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tài)度結合起來;
(2)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xiàn)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17、 什么是實踐?具有哪三個特點?
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一、實踐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二、實踐是一種直接現(xiàn)實性活動,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成現(xiàn)實的存在。
特點:(1)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2)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3)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18、 為什么說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19、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謬誤?
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謬誤是與客觀對象不相符合的認識。
20、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什么?
客觀性是其最基本的屬性。
21、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體現(xiàn)在哪里?
(1)真理都是有條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2)真理都是具體的。 真理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3)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22、為什么說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1)認識具有反復性;
(2)認識具有無限性;
(3)認識的發(fā)展過程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過程。
23、怎樣認識和發(fā)現(xiàn)真理?
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fā)現(xiàn)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24、聯(lián)系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總特征。
高三政治必修四必考知識歸納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