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呼蘭河傳讀后感有感范文800字
人的人生,就這樣被蕭紅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出了,生與死的意義,在這里,都沒有顏色。人,如同樹上的一片葉子,似乎自己的出現,就是為著有一天能無聲無息地重歸塵土。
呼蘭河傳讀后感1
茅盾先生在為小說作的序言里說:“《呼蘭河傳》給我們看蕭紅的童年是寂寞的?!边@評論幾乎成為“鐵論”,后來許多評論者紛紛沿著這一方向作深入的讀解,有的還將《呼蘭河傳》與高爾基的《童年》相提并論,說他們有共同的“憂傷的童年”。 蕭紅的童年果真是寂寞的嗎?
首先我們來考察《呼蘭河傳》是為誰作的傳。按常理,傳記的對象應該是聲望過人的英雄或業(yè)績輝煌的成功人士,但這個小說寫的是呼蘭河,它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地方,一個位于東北松花江畔的舊縣城,是“我”的故鄉(xiāng)。不能否認小說或多或少帶有自傳色彩,但我們不能說它就是自傳體小說?!拔摇笔秦灤┳髌肥冀K的線索,小說通過“我”的視角來展現舊時代縣城里發(fā)生的各種悲歡離合的故事,雖然作品化了不少篇幅描寫“我”在大花園里玩耍的經歷,但不能憑著這一點說“我”是小說的中心人物。小說的書名也告訴我們,蕭紅要寫的是呼蘭河,如果說有中心人物,那么就是呼蘭河底層勞動人民群相。這與臺灣作家林海音的名著《城南舊事》在構思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呼蘭河底層勞動人民的命運是悲苦不幸的,他們機械又麻木地過著日子。開粉房的“粗人”,住在三間搖搖欲墜的破草房里,“一個一個的和小豬差不多”,每天吃的是長在房頂的蘑菇。粉房旁邊的小偏房里,住著一家趕車的,正是在這里,黑乎乎的、笑呵呵的團圓媳婦被愚昧無知的婆婆活活折磨致死。有二伯窘困潦倒的生活遭遇,讓我們似乎從他身上看到阿Q的影子。還有那個“破屋藏嬌”、在嚴寒的日子里只能用一些草為孩子取暖的馮歪子嘴,每次給“我”家做事,吃飯的時候總是在別人的嘲笑聲里,留下饅頭帶回家給孩子吃。……作家用悲天憫人的情懷回憶童年時代見過的人物,用平靜的語調講述他們的凄涼故事,對他們的不幸寄寓了深切同情。因此,小說的基調是有些壓抑的,可能是這個緣故,我們有些讀者認為蕭紅的童年是不幸福的。
其實,與這些底層的貧困人物相比較,“我”無論從哪方面講都算是幸福的。“我”的家似乎還稱不上富有,但至少衣食無憂,家里空房子比較多,有多間房子出租給那些窮困的下人。“我”家有一個大花園,那是“我”快樂玩耍的天地。雖然祖母曾經用針刺“我”手指(那是因為“我”太淘氣,常用手指戳破祖母剛糊好的窗紙),父母不怎么關心“我”(小說很少寫與親生父母的關系,似乎與親生父母有一種隔閡),但是在祖父的庇護下,“我”生活得無憂無慮,任性活潑。小說第三章寫祖父與“我”。“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身體很健康”,祖父教“我”念詩,給“我”燒小豬、燒鴨子吃。而“我”只是玩,“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個陰涼的地方睡著了?!焙妥娓搁_玩笑,“我笑得最厲害,我在炕上打著滾笑。”種.種情形都說明“我”的童年是豐富有趣的,并不像茅盾先生講的“一位解事頗早的小女孩每天的生活多么單調呵”。
那么茅盾先生為什么說小說“給我們看蕭紅的童年是寂寞的”?我個人認為是茅先生“知人論世”的結果。蕭紅創(chuàng)作這個小說的時候,孤獨寓住在香港,內心是寂寞的。她的一生是被家庭、愛情和社會所放逐的一生,在她的心靈深處,始終深藏著難以排解的無家的悲涼感。這種寂寞與悲涼感,在小說里時有流露,尤其在《呼蘭河傳》的“尾聲”里表達得比較明顯,茅先生也許就是依據這些來推斷蕭紅的童年。但是“尾聲”里的這些話,已經由童年的回憶,轉入現實語境,是作家以創(chuàng)作當時的心境來敘述的。正如茅盾先生所言,蕭紅寫《呼蘭河傳》的時候,心境確實“是寂寞的”。但是,創(chuàng)作小說時候的蕭紅的心境,并不等同于童年時代的蕭紅。就好像對一個憂郁癥患者,我們不能武斷地推論他的童年是充滿憂苦的。茅先生說“蕭紅的童年是寂寞的”,顯然是以創(chuàng)作小說時寂寞的蕭紅來替代童年無憂無慮的蕭紅。我以為,“蟄居”香港一隅的蕭紅,創(chuàng)作的動機或許就是為了排遣自己的寂寞與悵惘,即通過對童年時代爛漫時光的回味,獲得一種心靈的慰藉。
當然,蕭紅在回憶童年那些往事的時候,可能自覺不自覺地把現實中自己的寂寞與惆悵,通過審美沉思轉化為作品的情感基調,再加上所描寫的人物,是一個苦難深重麻木機械的群體。因此,《呼蘭河傳》從頭至尾都盤繞著一層揮之不去的感傷,以至于有的讀者誤以為這感傷是蕭紅童年生活的色彩,其實只是作家回憶時候的心緒。一個成年后因為遭遇生活磨難而心境寂寞甚至意志消沉的人,并不一定等于他就沒有天真爛漫的童年。
呼蘭河傳讀后感2
《呼蘭河傳》是著名作家蕭紅創(chuàng)作的一部自傳體小說,1940年寫于香港,本書描繪了東北邊陲小鎮(zhèn)呼蘭河的風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獨特的藝術個性與特色。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后感,歡迎閱讀:
我想是蕭紅本身的命運造就了她作品中的這些人物,一部優(yōu)秀的作品總能夠體現作者的心懷,一個歷經艱難困苦的人,即使寫歡樂也必然將其鍍上一層滄桑.蕭紅一生經歷的盡是破碎的感情,來到香港的時候,心中大概還在介懷那些悲苦無依的年年歲歲.這樣的一個人,這樣的一種心緒,寫出的當然是蒼涼的作品.
蕭紅借著這些人物寫出了自己的悲慘身世,她含著眼淚在唱屬于自己的歌.她用這樣一句話來表達自己孤寂的心境:"逆來順受,你說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著很危險,我卻自己以為得意.不得意怎么樣?人生是苦多樂少."這句話暗合李后主"人生長恨水長東"的感慨,一個是漂泊女子,一個是亡國之君,這悲涼千載不滅.
在小說中,蕭紅寫到:"大人總喜歡在孩子的身上去觸時間."在香港的時候她已經疾病纏身,大概也意識到自己時日無多,所以才想要用一個孩童的口吻來觸碰那被時光的洪流沖得老遠的童年歲月,盡管并不美滿,華考|zk168但比起飄零的壯年時代,總還是有那么些值得回味的東西.她筆下的"我"是純真可愛的,有那么一段讓人至今難忘,就是祖父將落井的鴨子烤來吃,"我"以為只有落井的鴨子才能裹在黃泥里,于是費盡力氣想要把鴨子趕到井里去,即使祖父同意燒活鴨子來吃"我"也不愿意.一個心智未開,天真可愛的小女孩的形象躍然紙上,讓人禁不住想抱起來親一下那粉撲撲的臉蛋.
這部《呼蘭河傳》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同樣是回憶童年,同樣是出自女作家之手,它們有著許許多多的共同點,但是蕭紅的文字更顯凄涼,給人一種孤獨幻滅的痛楚,這種帶著一點病態(tài)的藝術美感,是《城南舊事》所無法比擬的.
讀完這部小說,我又想起了茅盾先生的序言,他用他的文字祭奠了年僅32歲便孤獨在異鄉(xiāng)逝去的蕭紅.據說蕭紅的遺言是:"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想想她的生平,我們就不難理解漂泊者蕭紅在文字中透出的凄涼和幽怨.
呼蘭河傳讀后感3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呼蘭河傳》。它是我國著名作家蕭紅寫的一本書。
有人說《呼蘭河傳》不像是一本小說,而我卻覺的《呼蘭河傳》是對我引響最大的一本書。
《呼蘭河傳》寫的基本都是蕭紅童年的故事。那時的人們都很迷信,對蕭紅的只有歧視,而她的祖父對她的愛卻是無窮無盡。書中,蕭紅用輕盈的筆調寫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蕭紅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與她嬉戲玩耍的場面,讀了讓人不忍發(fā)笑。
讀到這里,我感覺蕭紅的童年是過得非常無悠無律同時也感到自己身在童年感到高興,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給我們小朋友最好的禮物,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蕭紅的童年基本上都在那充滿迷信的小城——“呼蘭河”里渡過的。
呼蘭河,多美的名字!卻是一個“人吃人”的小城。
整部小說的思想內容圍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小城的風土人情,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當地老百姓平凡、瑣碎、落后的生活現狀和得過且過、平庸愚昧的精神狀態(tài)。“黑暗”、“冷漠”,除了這些詞,我再也不知該用哪些詞來形容了,在那座城,可怕的不是鬼怪,不是戰(zhàn)爭,而是生活在自己身邊的那群人。
而《呼蘭河傳》中最值得嘖嘖稱贊的是那洗煉精簡、毫無刻意雕飾痕跡的語言。這或許也是我喜歡讀現代中國文學的原因吧。這段時期的作品,語言通俗易懂,毫不晦澀,特別是能融入一些俗語和口語,讓人覺得親切、真實而熟悉,自然也增加了語言的臨摹功能,將人物、事件、景物描寫得生動形象。
小說在結構上也是別出心裁的,其安排脫掉了小說創(chuàng)作的俗套子,采取了由面到點的結構形式。作者先從整體上把握呼蘭河小城,以及小城里的人和事,使讀者對于背景有一個直觀明朗的感覺,然后再將筆觸集中到一些典型人物的身上以及在他們身邊發(fā)生的故事。這樣的藝術手法會漸漸地將讀者帶入小城中,去看、去想、去悟……
呼蘭河傳讀后感4
蕭紅是一個命運悲苦的女性,然而她卻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世俗,經歷了叛逆,覺醒和抗爭一次又一次生命的搏擊。祖國的災難,故鄉(xiāng)的淪亡,個人遭遇的坎坷,使她的作品中帶著一絲絲凄苦和憤世,甚至還有那么一點點的鄉(xiāng)愁。
小學期間,我們上了蕭紅的《火燒云》和《祖父的園子》,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蕭紅小時候居住的呼蘭河城是如此的奇妙與可愛,使人不禁向往它……可今天,我讀了這本書,卻明顯地體會到了這個年代到百姓們的無奈與痛苦,也讀懂了一個懵懂小女孩的心。
《呼蘭河傳》這本書一共分為六大章,它以作者的童年回憶為主線,描繪了當時呼蘭河城的難忘人和事:不斷給人帶來災難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舉”——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報廟會;令人心碎的小團圓媳婦的慘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馮歪嘴子一家的艱辛生活……作者通過追憶家鄉(xiāng)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以入木三分的筆觸,刻畫了中國的愚昧靈魂,控訴了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封建思想,封建習俗對人們的危害,表達了作者對舊社會中國的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否定。
在這六篇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第三章——《我的祖父》。這篇文章的文字向我們敘述了當時在幼兒時代蕭紅生活的喜,怒,哀,樂,讓人無比地向往和羨慕。
蕭紅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里可謂是生機勃勃,豐富多彩,語香爛姿,鳥花絢多?;▓@里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都讓我感到神奇,新鮮。特別是那會呼叫,會冒煙,葉子會發(fā)光的大榆樹,讓我感到十分羨慕和驚訝。
蕭紅說,花園中的植物,動物簡直是應有盡有?!懊鄯鋭t嗡嗡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小花上,胖乎乎,圓滾滾,就像一個小毛球,落到上面一動不動了?!边@句話讓我仿佛看到了一只毛茸茸的小蜜蜂嗡嗡飛著,落到一朵芳香四溢的花兒上,一動不動,似乎在回味著這無限樂趣。看,多有詩意呀!這,就是語言的魅力。
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天真淘氣的蕭紅竟趁外祖父拔草時,將一朵朵紅彤彤的玫瑰插在祖父的草帽上,一邊插還一邊笑。祖父更是可愛,不知真相,說了句:“今年雨水大,咱們這棵玫瑰開得真香,二里路哪怕聞得到的?!蔽耶敃r在喝茶,看了這句話,突然笑得哆嗦起來,實在憋不住,一口水從我嘴里噴了出來,地上頓時濕了一大片。
這,就是童心。
這,就是童趣。
同學們,好好讀讀這本《呼蘭河傳》吧,此時此刻,你馬上就會領略到蕭紅那純潔的,又痛苦的童年!
呼蘭河傳讀后感5
最近幾天被感冒糾纏的昏天暗地的,鼻涕眼淚充斥著每一天。不過還是看完了蕭紅的呼蘭河傳。這是前段時間在網上買的一批書中的一本,剛看了幾頁,就沒有看下去。后來看了莫言的《生死疲勞》真的酣暢淋漓??催^之后總覺得一種失落,也許莫言的書寫的太好了。于是我又拿起了沒有看完的《呼蘭河傳》。有的時候總是不自覺的對比,莫言的書是帶著一股肉味的。直接沖擊人們的最敏感的器官,總是有一種大多快意的感覺。就好像是在最寒冷的臘八天吃上一頓熱氣騰騰的羊肉火鍋,之后在來兩瓶啤酒那樣舒暢。
可是羊肉也不能總吃啊,手里拿著《呼蘭河傳》,好像拿著一份東北的土豆絲卷餅一樣,清爽自然。這部小說是蕭紅在1940年香港寫完的。我看過關于她的電影,那時候的她身體極端不好,在貧困交加中完成了這部清新自然的自傳體小說。就像她在尾聲說的那樣,并沒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里了。
這本書向我們展現了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東北呼蘭河地區(qū)的風俗人情,也濃墨重彩的描寫我和爺爺的祖孫情深。同時也描寫了下底層勞動人民的悲苦生活,以及對生的希望和執(zhí)著。在這里我要說的一個人物就是他們的家的租戶馮歪嘴子,他是一個拉磨的,做點粘糕。掙扎的生活著。和村里的王大姑娘生活在一起了,并且有一個孩子,在文中描寫的真是凄苦,房子四處漏風,四周的水什么的都已經結冰了,墻根地下的耗子吱知亂跑。孩子只是蓋著面口帶,孩子一哭,從孩子的嘴里冒出了雪白的白氣。后來搬到了草房子里,小孩睡到了草堆上,好像一直喜鵲睡在了窩里??傊?,我似乎能感受到那種生活的惡劣情況。后來王大姑娘因為生第二個孩子死了,馮歪嘴子沒有頹廢下去,一個孩子才四五歲,一個才出生。大家伙都想看他的熱鬧時候,他沒有絕望,因為他看見了自己兩個孩子,他覺得在這個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長的牢牢的。于是他照常的活在這個世界上,他照常的負者他那份責任。到最后他還是沒有讓人看到笑話,還是順其自然的活著。也許在他的心中希望總是孩子漸漸長大的腳步中。
文章里也充滿著對女性的同情,在那個年代,被漢子打,被婆家打,是再正常不過的。老胡家的兩個孫媳婦,大的聰明靈力,有一手好女紅,這也逃不逃被男人打的命運??墒撬€是很滿意,用她的話說,女人啊,哪有不被漢子打的。到時候還得該做飯,做飯;該干活,干活。她努力的伺候著家里的每一個人。也很孝順,在給小孫媳婦治病的時候,偷偷的切下一塊好肉,給幾個月沒有嘗葷腥的奶奶婆婆做了一碗嘎達湯。最后在看這妯娌小孫媳婦被這家人活活的折磨死了,也跟人跑了。她真的心寒了,不跑在這個家里同樣是等死。
在說說可憐的小孫媳婦。她卑賤的有沒有名字,都叫她小團圓媳婦,比作者大幾歲,還是個孩子,才12。八歲就被老胡家用八兩銀子買來做媳婦,12歲接近胡家,也開始了了悲慘而屈辱的短暫一生,她本是一個臉膛黑黑,愛說愛笑的孩子。在胡家一段時間,變得臉黃黃的。天天從他們家里傳來凄慘的哭聲。這下婆婆找到一個撒氣同了,自己把碗打碎了。抓過小團圓媳婦就一頓毒打:自己卡摔了,把小媳婦也要打一頓。是不是把媳婦掉在房梁上打,沒有啥過錯,用她的話就是,給她一個下馬威。以后好聽話,孩子的練越來越瘦,不吃不喝,鬧起來病。在東北都流行跳神,跳過無數次的神,吃過很多的偏方,都不見效。最后最慘的是,把孩子當眾扒的一絲不掛,放在開水里洗澡。孩子痛苦的昏了過去,醒了之后,在繼續(xù)按在裝滿開水的大崗里洗澡。這哪里是洗澡,分明就和地獄的下油鍋差不多。孩子在那個夜晚死了,找張鋪蓋卷雇幾個人挖個坑就埋了。女性的凄苦在作者的筆下描繪的令人心碎。
魯迅在自己的文章里提到了中國人的看客心里,也提到了中國人對苦難的麻木不仁,人們就愛熱鬧,越出亂,才越好看。在這里,我也看到了那個地方人的一種圍觀,熱鬧的心里。那個年代的人們是不分地域性,因為他們都是那個苦難中國的苦難中國人。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戲,人們湊熱鬧,去看看,無可厚非。可是對于人家來了團圓媳婦,一對對的跳到墻里去看,看誰家死個人,糟了不幸。更是好像有什么大戲的。爭先恐后的,有點說出來不好了。在中國,那也許是成為了一種習俗。不幸的人表演的更加不幸,看的人到是有的笑的,有的沉默的,心慈的,拽其衣角邊來擦擦眼淚。極大的滿足了人的各種情緒的表達。
蕭紅此書也許是寫給自己的,我想也是寫給所有想了解那個時代的人。歷史總是呈現給我們血淋林的帶著恥辱的畫面,所有的一本本書拼接出一個上世紀的苦難中國,尤其是那個被日本淪陷多年的苦難東北。我的家在松花江畔,是的,我的家也在松花江畔。同為東北人,雖然時空相隔,怎能不了解那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在描述的畫面里,我還能看到我的童年,也能看到那寒冷的東北帶給人的永遠是最酷的嚴寒。在苦難中,我又看到了你伏案奮筆疾書的樣子。最后也沒有葉落歸根,兩年之后,你病逝在香港。那屢香魂也飛到了呼蘭河上空,看看曾經的家,看看故鄉(xiāng)的人。
相關文章: